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敢问牺牲多壮志 为有日月换新天,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页,1、五四运动暴发背景,国际,国内,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华,,反帝,情绪高涨,俄,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传输,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专制、卖国、混战),,阶级矛盾尖锐,(根本),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壮大(,阶级,),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思想,),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直接),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第2页,五四运动时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第3页,经过,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第一阶段,195月4日6月5日,北京,学生,学生罢课,第二阶段,6月5日6月底,上海,工人阶级,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结果,2、经过,广泛群众基础,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4页,(1),性质:,毫不妥协,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3、五四运动意义,(2),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输,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深入工人中间,促成马与工运结合),(4)标志着,革命开端.,新民主主义,爱国(关键)、进步、民主、科学精神,4.五四精神内涵,第5页,问答题:试结合史实分析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不一样点有哪些?,指导思想不一样:五四运动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则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革命性质和发展方向不一样:辛亥革命性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其发展方向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五四运动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革命,主力不一样:五四运动主力是无产阶级;辛亥革命主力是民族资产阶级,第6页,领袖人物不一样;五四运动领袖人物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辛亥革命领袖人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众基础不一样:五四运动有广大工人学生和市民参加,含有广泛群众基础;辛亥革命则脱离了群众。,革命彻底性不一样:五四运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则缺乏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影响不一样: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输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辛亥革命则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7页,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成立条件,经济条件,: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阶级条件,:,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思想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输,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组织条件,: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外部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帮助,共产国际,:1919年3月,列宁领导创建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国际联合组织,总部位于莫斯科。,第8页,3,中共“一大”会址,(上海),中国“一大”会址,(嘉兴南湖),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主要内容,(1)经过,党任务(?),(2)确定,中心任务(?),意义:宣告,中共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说明成立早期走“城市中心”道路,第9页,“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新,”含义:,中共代表阶级利益:,代表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第10页,3、中共“二大”(1922年7月),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推翻,统一中国为),意义,: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第一个产物,表达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策略),第11页,一、中共一大和二大制订革命纲领之间有什么关系?,1、二大最高纲领和中共一纲领领基本一致,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革命纲领。,2、二大最低纲领是中共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提出来,属于民主革命纲领。,3、一大并未正确认识国情,二大认识到了,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目标。,二、二纲领领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什么主要问题?,知识点拨,新生中共已经开始把中国革命分成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即:第一步是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第二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毁灭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划分对中国革命最终胜利起了主要作用。,第12页,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分 裂),五四运动,19,中国共产党诞生,19,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解放战争,1946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13页,三、国民革命运动(1924.1-1927.7,),1、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1)实现原因,中共认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1923)受挫,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要性;,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国民党认识,:,a.,孙中山领导一系列,维护共和斗争,失败;,b.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外部推进,:,共产国际,帮助,共同原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2)实现标志,1924.1,国民党一大,召开 中心议题:改组国民党,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合作方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14页,4)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5)意义:,a.标志着_实现和_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推进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第15页,P55学习思索:,辛亥革命期间:,以美为师,因为他提出要建立三权分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提出,“,以俄为师,”,因为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第16页,打倒推翻统一,目标,对象,战果,2,、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 1926年,先后占领武昌、九江、南昌、南京、上海,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第17页,标志:,失败原因,客观:,主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革命和武装领导权,蒋:四一二政变(,上海,),开始,破裂;,汪:七一五政变(,武汉,),全方面,破裂。,3,、失败标志及原因,革命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4,、评价大革命:,性质,意义,第18页,知识点拨,关于左、右倾错误,不一样点:,(1),右倾:,指思想认识落后于实际,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2),左倾:,指超越客观实际,脱离现实条件,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相同点:,(1)都不实事求是;,(2)独断专行,缺乏民主;,(3)危害严重。,第19页,联系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兴起,高潮:北伐战争,失败,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1924年1月,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抗战,知识回顾,第20页,1921-1927年中共探索特点:,主要活动:,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大革命时期,中共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结成,革命统一战线,。,探索特点:,中共尚处于,幼年,时期,政治上,不成熟,。,第21页,四、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第22页,1、武装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打到列强,除军阀”国共两党,大革命失败,教训,2)两大起义,南昌起义,:1927.8.1(领导人、军队名称、影响),秋收起义,:1927.9(地点、军队名称、起义转向),第23页,赣,江,文家市,三湾,永新,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图,长沙,长沙,进攻长沙失败,文家市决议,三湾改编,抵达井冈山,进攻城市,转向农村,确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第24页,1、武装起义,1)背景,2)两大起义,南昌起义:1927.8.1(领导人、影响),秋收起义:1927.9(地点、军队名称、起义转向),3),汉口八七会议,内容:,纠右;确定总方针;秋收起义;毛泽东论断,意义:,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新路,挽救了党和革命,第25页,(1)井冈山革命依据地建立,建立时间:1927.10 军队名称:工农红军,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4)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依据地建设,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3)理论形成:毛泽东三篇文章,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何能够存在,(2)农村革命依据地扩大,1930年 十几块依据地 区域:南方,(5)形成根源:,?,第26页,P56学习思索:,中国革命为何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中国国情决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民主制度,无正当斗争条件,敌人残暴,武装夺取政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落后,城市,工人阶级力量小,反革命势力强大,农业国,农村,农民人多,革命性强,反革命势力微弱,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功,城市,革命,道路,失败,第27页,南京,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广州,徐州,郑州,武汉,毛泽东朱德建立赣南闽西依据地发展成为中央革命依据地,首府瑞金,方志敏建立,闽浙赣革命,依据地,徐向前等建立鄂豫皖革命依据地,贺龙等建立,湘鄂边革,命依据地,邓小平等创建左,右江革命依据地,彭德怀等创建,湘赣革命依据地,第28页,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1)土地革命,内容:,作用:,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提升了农民政治、经济地位;,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主动性,为中国革命提了群众基础。,2),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时间:1931年11月,地点:江西瑞金,性质:工农民主政权,3)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第29页,4、战略转移实现长征,1)原因:,2)过程:,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3)胜利意义:,博古、李德执行王明“左”倾错误,(根本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原因),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锻炼和保留了大批骨干,留下精神遗产,第30页,乌,江,江,长,赤,水,大,渡,河,金,沙,江,西,瑞金,江 西,湖 南,福 建,贵,州,广 西,西 康,四 川,陕,吴起镇,甘,肃,会宁,毛尔盖,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黄,河,腊子口,草地,雪山,1934.10.,遵义,1935.1.,红军长征示意图,红一、四方面军会师,1935年6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首先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10月,第31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集体主义,。,长征精神内涵,:,第32页,内容:,意义:,1),纠正,“左”倾错误;,2),必定,了毛泽东正确主张。,3),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关键新党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遵义会议,第33页,主要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光芒典范;,在遵义会议上,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处理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征:,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探索特点,第34页,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依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最高决议从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正确决议“左”倾错误遵义会议正确决议逐步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3),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第35页,(19271931),(19311935),(19351937),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次反“围剿”,组织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实施战略转移,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和平处理西安事变,(1937.7后),联蒋抗日,七八抗日通电,改组军队,向国民党提交,第36页,中共主要活动:,国共,第二次合作,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双减双交”,土地政策;,中共,“七大”,取得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五、抗日战争时期,第37页,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和平民主,独裁内战,国际,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改变,,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内,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中国人民:,渴望,民主与和平,1、背景:抗战胜利后两种命运抉择,焦点,背景,努力,1945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第38页,(1)全方面内战暴发,1946年6月,毛泽东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2、内战阶段,(2)解放区土地改,革,1947年,内容:,意义:,第39页,开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路,挺进中原,,转折点,(3)战略反攻 1947年6月,第40页,(4)战略决战,1948-1949,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谁主沉浮,意义:,基本毁灭国民党主力军,第41页,渡江战役,江阴,湖口,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南京解放,(5)渡江战役 1949.4,第42页,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22年,国民政府,统治覆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第43页,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新中国成立,2、1949.10,开国大典,,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国内:国际:,4、经验结论:,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经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道路是必定选择,第44页,材料一 在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中,将蒋介石集团腐败、昏庸、专制、无能一一历数,以说明国民党失败是咎由自取,完全是自己造成,胜利原因,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后露宿街头,材料二,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得民心者,得天下!,白皮书指出国民党失败原因,你认为有道理吗?,统治腐败、失去民心。,第45页,国民党方面:,统治腐败、失去民心,。,中共方面:,1)有,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2,)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有一支人民,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4,)组成了一个最广泛革命,统一战线,。,5,)得到了,人民群众,主动支持。,(,P59,学习思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基本经验),5、胜利原因,第46页,1、党重大会议,党诞生,?,制订民主革命纲领,?,决定国共第一次合作,?,城市到农村改变、纠右,?,长征早期、纠左,?,决定合作抗日,?,制订抗日路线,?,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转移,?,从农村到城市转移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小结,第47页,1、党重大会议,党诞生,一大,制订纲领,二大,长征早期,遵义会议,城市到农村改变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转移,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转移,中共七大,从农村到城市转移 ,七届二中,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小结,第48页,2.中共中央所在地改变:,第49页,3、历史上国共关系改变,导与练,第50页,探索活动,:,抗战胜利后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特征:,处理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重大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探索,。,解放战争时期探索特点,第51页,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依据地,(国共十年对峙),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探索特点:,第52页,4.近代中国民主政治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原因:帝扶袁夺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第二次:国民革命动摇北洋军阀统治;,原因: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第三次:抗战胜利后经过和平建国决议,。,原因: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第53页,5.在探索救国道路问题上,中国先后走过哪些国家道路?最终走是怎样道路?结果怎样?,这说明在走什么样道路问题上应该遵照怎样标准?,道路:,日本式改良道路,美国法国式革命道路,俄国式道路。,最终走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结果成功了。,标准:,走与本国详细国情相适应道路。,第54页,6.,各派政治力量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民主革命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关键是土地问题,。,2、民族资产阶级含有革命要求,也含有软弱性和妥协性,3、无产阶级,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第55页,中共政治走向成熟表现:,1、依据国情制订民主革命纲领,2、汲取“二、七”惨案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要性,3、汲取大革命失败教训,认识到掌握革命及革命武装领导权主要性,4、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5、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处理路线、方针、政策问题,6、正确处理国共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并主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抗战胜利后,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努力,第56页,中共政治成熟原因:,1、及时总结失败经验教训,2、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3、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党中央正确领导,第57页,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演变.,演变:,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峙。,原因:,主要矛盾改变;,中共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影响:,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赢得了抗战胜利;,分裂陷入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祖国至今不能统一。,第58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1、大革命时期(19241927):,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以国共为代表国内阶级矛盾,中国人民北洋军阀,中日民族矛盾,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人民之间矛盾,第59页,年4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表示,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一步,既,标志着两党交往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也表达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决心和诚意,我们共同迈出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史册上。,1、国共两党在历史上还有哪两次握手?分别形成于哪一年?以什么事件为标志?,2、回顾历史,国共两党合作历史原因是什么?,3、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什么主动影响?,第一次合作是为了对付共同敌人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第二次合作是为了取得全民族抗战伟大胜利,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取得了伟大结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北洋军阀。,第二次合作:全国各阶层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完全胜利。,背景目标方式结果,第60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