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7).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2624355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PPTX 页数:14 大小:508.74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7).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7).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14,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所以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2/14,博山寺,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是,11,口铜钟,听说用 了万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3/14,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本词背景,4/1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朗诵课文,5/14,译文,【,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层楼:高楼。,【,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秋天呀!,6/14,整体感悟,词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原来没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强说愁,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词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之后,思想情感改变,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伴随年岁增加,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体验。,7/14,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利用,有什么作用?,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8/14,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利用,避开了普通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初“不识愁滋味”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话。这一叠句利用,把两个不一样层次联络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示得十分完整。,9/14,“,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尽”字,有什么作用?,是极有概括力,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一大转折。,10/14,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依然采取叠句形式,在结构使用方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何会“欲说还休”?,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言论。因为他是个北方归正,宋代称陷于外邦者返回本朝为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11/14,辛弃疾,丑奴儿,全篇写愁,上下篇用了三个“愁”字。,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中上阕里愁和下阕里愁有何不一样,?,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愁”是指关心国事,怀才不遇所引发忧愁。,12/14,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作者怀着捐躯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但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愁闷痛楚能够想见。而在当初投降派把持朝政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所以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好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示了作者之“愁”深沉博大。,夏承焘,唐宋词观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 不满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么一句闲淡话,来结束全篇,用这么一句 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悲愤,也是一个高妙抒情法。深沉感情用平淡语言来表示,有时更耐人寻味。,13/14,整体感知,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作品。通篇言愁。经过“,少年,”时与“,而今,”,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讽刺与不满。,上片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个耐人寻味 情韵。,14/1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