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生物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2621142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1.98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必修3稳态与环境,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改变,基础扎实,必备试验,直击高考,考点精研,课堂归纳,课时作业,第1页,一、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_中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_。,基础夯实,【知识梳理】,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数量特征,第2页,(2)调查方法,样方法,a适用范围:植物、_,b取样关键:_,c惯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_,标志重捕法,a适用范围:_、活动范围大动物。,b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识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识个体数为,m,)。,(3)调查种群密度意义,对农林害虫_,渔业上_等都含有主要意义。,活动范围小动物,随机取样,等距取样法,活动能力强,监测和预报,捕捞强度确实定,第3页,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某城市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1)出生率新出生个体数目个体总数_,(2)死亡率_,(3)迁入率迁入个体数目个体总数_,(4)迁出率_,10,死亡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20,迁出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第4页,3,年纪组成和性别百分比,(1)写出图中各年纪组成类型:,_,_,_。,增加型,稳定型,衰退型,第5页,(2)依据图示分析,将各年纪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改变趋势用线连起来。,(3)性别百分比:种群中_数目标百分比。,雌雄个体,第6页,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第7页,三、种群数量改变,第8页,1,种群增加,“,J,”,型曲线,如图_。,(1)产生原因:在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_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增加。,(2)数学模型:_(,N,0,为该种群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数量,,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倍数)。,(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_。,食物和空间,没有敌害,N,t,N,0,t,倍数增加,第9页,2,种群增加,“,S,”,型曲线,如图_。,(1)产生原因:环境条件制约,包含资源、空间、食物和天敌等。,(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到达环境条件所允许最大值(,K,值)后将_,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3,影响种群数量改变原因,(1)自然原因:_、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2)人为原因:受人口控制种群数量不停增加,野生种群数量不停降低。,停顿增加,气候,第10页,1判断正误,(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改变。(),(3)年纪组成有增加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4)年纪组成和性别百分比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改变趋势。(),(5)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改变外界原因。(),【自练自测】,第11页,(6)种群数量改变包含种群数量增加、波动和下降等。(),(7)性别百分比失调,不会引发种群数量改变。(),(8)新兴城市人口数量改变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1)(2)(3)(4)(5)(6)(7)(8),第12页,2以下关于种群叙述正确是(),A呼伦贝尔草原上全部马是一个种群,B种群内雌雄个体间能够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C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D若经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某动物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答案】,B,第13页,【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总和,呼伦贝尔草原上有各种马,全部马不是一个种群,故A错误;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竞争发生在不一样种生物物种之间,故C错误;若经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某动物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D错误。,第14页,3,对以下种群特征概念图分析正确是(),A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加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改变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c也到达最大并保持不变,【答案】,C,第15页,【解析】,由图示关系可知a为性别百分比,b为年纪组成,c为种群密度,其中年纪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未来数量改变趋势;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型增加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连续增加,含有一定增加率,不过并不是没有个体死亡和迁出;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种群密度也到达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能够上下波动,并不是固定不变。,第16页,4,以下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不宜采取是(),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蚜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答案】,D,【解析】,标志重捕法适合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动物,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合用于不活动生物(如植物)或活动范围小动物(如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标多少,不是指某物种种群数量,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第17页,第18页,【答案】,D,【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加为,“,J,”,型曲线,普通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加为,“,S,”,型曲线;两曲线之间数量差异就是因为环境阻力而淘汰掉个体数;在,“,S,”,型曲线中,伴随种群数量增加,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个体数到达环境最大承载量即环境容纳量(,K,值),并维持相对稳定。,第19页,1,种群数量特征分析,考点精研,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第20页,(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改变直接原因。,(3)年纪组成和性别百分比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纪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改变趋势,性别百分比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第21页,2,探究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第22页,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宜选取双子叶植物,调查时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生命活动,第23页,考查种群特征之间关系,种群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列图表示。以下叙述中正确是(),A,为性别百分比,人类性别百分比靠近11,B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为年纪组成,能够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为种群数量,其增加方式在自然界中普通呈“J”型增加,第24页,【答案】,B,【解析】,图中为年纪组成,能够预测种群密度改变趋势,A错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B正确;为性别百分比,只影响出生率,因而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C错误;自然状态下,因为生存资源是有限,所以种群数量普通呈,“,S,”,型增加,D错误。,第25页,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原创),为确定放牧量,某兴趣小组对某草原上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为减小调查误差,则应该(),要随机取样考虑样地中选取样方大小考虑样地中选取样方多少所选样地必须是正方形计算多个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AB,CD,【答案】,C,第26页,【解析】,样方法最主要是进行随机取样,依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种群密度,依据地段不一样可因地制宜采取不一样大小和数目标样方,样方法包含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可选择正方形或长方形。普通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靠近真实情况,不过,样方数量越多,整体取样花费时间、精力就越多,所以,取样要适中。,第27页,2,(年贵州八校联盟联考),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捉鲫鱼106条,做上标识后放回,第二次捕捉鲫鱼91条,其中有标识25条。由此能够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密度。以后发觉这次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是(),A打鱼用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识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捉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妥使捕捉鱼部分死亡,【答案】,D,第28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标志重捕法相关内容。打鱼用渔网网眼大小与捕捞鱼大小相关,渔网网眼太大造成只能捕捉大鱼,估算出种群数量也只是大鱼数量,故种群数量比实际数据偏小;被标识鱼死亡会造成估算出种群数量比实际数据偏大;两次捕捉数量较小,也会造成推算中较大误差;重捕鱼部分死亡不会影响试验数据。,第29页,规律方法,种群密度调查注意事项,(1)样方法注意事项,计数标准:同种生物个体不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恰好在边界限上,应遵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标准,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上个体。,取样标准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比如: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普通选取易区分双子叶植物(叶脉普通呈网状);惯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第30页,(2)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现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正常生命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捉并标志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捉,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可能偏大。,第31页,1,种群增加,“,J,”,型曲线和,“,S,”,型曲线比较,种群数量改变,第32页,第33页,第34页,2.种群,“,S,”,型增加曲线各段特点及应用,(1)曲线分析:,第35页,第36页,考查种群数量改变,1,(原创),下列图为两种种群数量增加曲线,则相关曲线特点及应用说法错误是(),第37页,A曲线A条件是理想条件,如食物、空间充分,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B曲线B是在有限条件下形成,种群数量最终到达环境最大容纳量,C阴影部分表示经过自然选择淘汰个体数量,即环境容纳量,D曲线A增加率不变,曲线B增加率逐步降低,【答案】,C,第38页,【解析】,曲线A为,“,J型,”,增加曲线,曲线B为,“,S型,”,增加曲线,,“,J型,”,曲线条件是理想条件,如食物充分,空间充分,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各种条件都是理想;,“,S型,”,曲线条件是有限,种群数量先变大,最终到达环境最大容纳量后保持稳定;阴影部分是因为环境条件限制,生物间存在生存斗争,最终被自然环境所淘汰个体即环境阻力;曲线A增加率保持不变,曲线B增加率逐步下降。,第39页,2,(改编),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改变曲线,图2为(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比值)随时间改变曲线。以下相关叙述,正确是(),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B图2中,a,、,c,时期种群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时间分别是,t,2,和,d,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S”型和“J”型增加过程,第40页,【答案】,B,【解析】,图1中,t,1,t,2,增加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为增加型,图2中,a,b,时,小于1,种群数量降低,为衰退型,A错误;图2中,a,、,c,点种群,1,则该时间段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正确;图1中出现,K,值时间为,t,2,,图2中出现,K,值时间为,e,,C错误;图1可表示,S,型增加,图2过程中数量先降低,后增加,D错误。,第41页,规律方法,“,S,”,型曲线解读和分析方法,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因为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加速率到达最大值。,第42页,(2),t,1,t,2,,因为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加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到达,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加速率为0。,第43页,考查种群数量改变规律应用,(年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改变可能几个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原因改变。据此分析:,第44页,(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倍“J”型增加,,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发该种群_发生改变,进而造成物种进化,_(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改变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保护办法是_。流向该营养级其它物种能量会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种间关系为_。,第45页,(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一个丝状菌生长,若a点改变为干旱,则a点后改变曲线为_,此时东亚飞蝗不停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表达了生态系统_功效。,【答案】,(1),N,0,t,基因频率不一定(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竞争(3),K,2,信息传递,第46页,【解析】,(1)种群在,“,J,”,型增加过程中,,t,年后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N,0,t,,图示阴影部分为经过环境阻力淘汰生物个体数量,淘汰生物个体会引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造成生物进化,当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即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野生扬子鳄为国家珍稀动物,a点后出现曲线改变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保护办法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各营养级所取得能量是一定,扬子鳄数量降低时,流向该营养级其它物种能量会增加,同营养级内物种间关系为竞争。,第47页,(3)东亚飞蝗是农作物害虫,为维持该地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其种群数量不能为0也不能过多,应控制在,K,2,水平;若a点改变为干旱,据题意干旱有利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增加,则a点后改变曲线为。东亚飞蝗不停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表达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效。,第48页,1,试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增加受培养液成份、空间、pH、温度等原因影响。,(2)在理想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加;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加。,(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法。,必备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改变,第49页,2,试验流程,第50页,第51页,方法透析,(1)显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标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统计最好用统计表,以下:,(4)天天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统计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时间/天,1,2,3,4,5,6,数量/个,第52页,1以下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试验相关操作,正确是(),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收一定量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出培养液,第53页,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限上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天天取样一次,AB,C D,【答案】,D,【解析】,酵母菌为兼性厌氧生物,培养酵母菌时,不需要去除培养液中溶解氧;细胞计数时,应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透计数板;早期培养也要抽样检测。,第54页,2,(安徽淮南模拟),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一样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种群增加曲线。图中曲线,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一样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加曲线。以下叙述不正确是(),第55页,A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种群增加曲线,B在保持培养液更换频率不变情况下,曲线将保持“J”型增加,C造成曲线,K,值较小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积累、pH改变、溶解氧不足等,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答案】,B,第56页,【解析】,锥形瓶中用不一样方式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种群增加属于密封环境中种群增加,影响培养液中种群数量改变原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培养液体积、温度、代谢产物积累、pH改变、溶解氧不足等,在有限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加,B错误;取样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标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D正确。,第57页,课堂归纳,【网控全局】,第58页,【答案】,空间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种群密度年纪组成、性别百分比稳定型“J”型增加“S”型增加,第59页,1,与种群特征相关4个易错点,(1)年纪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改变。,(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3)样方法并非只适合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4)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纪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原因相关,譬如碰到猛烈气候改变,可使种群数量急剧降低。,【易混必明】,第60页,2,环境容纳量种群能到达最大值:,种群能到达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最大值,这个值存在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3,增加率增加速率:,(1)“J”型曲线增加率稳定不变,增加速率逐步增加;,(2)“S”型曲线增加率逐步降低,增加速率先增加后降低。,第61页,直击高考,第62页,课时作业,第63页,谢谢观看,第64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