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土门中学 靳大勇,1/13,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重点与难点,六、总结规律,凸投镜成像规律说课流程,七,、,效果与反思,五、教学过程,2/13,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理论基础,(应用理论再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集物理概念、现象、规律于一体课程。所以它在本章起至关主要作用.教材中对于试验探究是这么安排: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f凸透镜成像特点,把观察结果统计表格中,分析得出结论,从中学习试验分析归纳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猜测,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试验探究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3/13,二、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几节学习,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知道了摄影机,投影机,放大镜都利用了凸透镜使物体成像原理,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已具备了一定观察、试验和分析归纳能力,不过对像放大、缩小,虚、实还处于不解状态,只有经过试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索,才能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认识。才能引发他们乐于探索日常和自然现象中物理道理。,4/13,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条 件.,过程和方法:1.经过探究活动了解探究普经过程知道探究主要,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取得提出问题能力;,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物理学规律.,5/13,四、重难点教学分析,1、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2、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采取边试验边统计边总结方法,学生经过自己演示试验,观察试验,分析试验,统计数据,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进而加深学生认识.使知识一步步延伸,试验过程逐步完善。,6/13,五、教学过程,1.有趣试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新课指导思想。上课时,首先做以下演示试验:,试验一:使凸透镜正对着教室电灯,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沿主光轴放一张蜡纸做屏,移动到适当位置,纸屏上就会出现清楚倒立电灯像。引导学生说出此试验说明凸透镜能够成像,刚才观察到像是由实际光线集合而成,叫做实像。是位置固定、倒立、缩小实像。,试验二:让学生拿着凸透镜看窗外景物和看书上字,请学生说出所观察到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凸透镜能否成放大实像?能否成虚像?凸透镜成像有怎样规律,从而很自然引出本节课内容,试验器材每四人一光具座、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一光屏、一盒火柴。,7/13,11/12/2025,8/13,2.深入提出问题:凸投镜成像性质发生了那些改变,经过(试验讨论活动再探究)过程,这么学生一直是课堂主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知识点不知不觉中就印入脑中了。,3.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经过对试验数据分析得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像规律。由学生来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让基础差同学说出试验现象,基础中等学生公布测量数据,基础好学生总结规律,大家监督评价,这么不一样层次学生都有了讲话机会,让他们都有成就感.,9/13,物距(u),像性质,应用,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像距(v),一束平行光,实像点,V=f,测凸透镜焦距,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摄影机,u2f,倒立,等大,实像,v2f,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投影仪,uf,不成像、得到一束平行光,uf,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0/13,1、以下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作用?,2、摄影师用焦距不变摄影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在想给他找一张半身像,摄影机和这位同学间距离应怎样改变?,3、在农村放映电影,试镜头时,发觉屏上影像小了一点,应该怎样调整放映机(),A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B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C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D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4、取一个盛水圆柱形玻璃杯,将手紧靠在杯后面,透过水杯看到手“变大”了。请实际试一下,并解释这个现象。,5、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试验时,某同学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放置在凸透镜前,然后移动光屏,可他不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像。请你分析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11/13,七、效果与反思,学生经过动手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试验现象显著,大部分学生能从试验现象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经过试验既增加了学生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及试验操作能力,营造了探究与创造气氛,基本上到达了我们高效课堂目标。,12/13,感谢各位老师指导,13/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