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论语复习,1.早读时间,回归文本,论语(读懂意思、了解思想结,合课后“相关链接”)。,2.课外阅读、识记、了解,孔子思想,(可联络实际现实意义)。,3.适量,训练,(了解题型、命题特点、,答题思绪等)。,1/27,孔子思想介绍,(一),仁,孔子思想学说内在关键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所谓“仁”,用孔子话说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孔子所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步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相互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治天下和以仁修身,要求个人以自我抑制和礼让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首先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首先主动入世,希望施展自己政治理想,实现自己理想。,2/27,(二)礼,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孔子十分重视“礼”,能够这么说,“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外在行为准则。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抑制自己,使自己言论行为都符合礼要求,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主张“礼”有严格君臣士民等级规范和繁琐生活行为要求,但他又认为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主要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根本,符合礼要求。孔子想借此来建立稳定社会秩序。,3/27,(三)君子人格,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个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一样于平凡人。为实现这一目标,论语提出了君子言行标准及道德涵养要求。,其一,君子必须重视仁德涵养。心境安宁而不高傲,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升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只有这么才能称得上君子涵养。,其二,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于认为,君子除了自我涵养,还要重视用“三戒、三畏、九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预防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其三,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4/27,(四)学习观念,其一,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其次,踏踏实实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第四,要虚心讨教,不耻下问。,其二,学习方法。孔子主张重温习、学思结合、勇于实践、精益求精。,其三,学习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东西,“一以贯之”,用一个道理来贯通自己学说,这个道理就是学习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其四,学习目标。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目标,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能够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表达了学与用关系。,5/27,(五)教育思想,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其二,关于教育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强调启发,要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三,关于教育基本内容。孔子长久从事教育工作,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尤其是诗、书、礼、乐。,其四,关于教育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目标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灵魂,协调人们社会行为之外,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含有仁义之心“仕”、“君子”,认为当初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学而优则仕思想。,6/27,(六)务政思想,论语中关于务政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详细表达,对此,论语中对务政标准也作了详细说明。,其一,关于务政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从政才能人就能够务政。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参政素质,诸假如断、达理、多艺就能够参政。,其二,关于务政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7/27,(七)治国安邦之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其相关治国道理在论语中也有主要位置。,其一,治国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二,治国前提在于君子严于律己。“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条件。,其三,治国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异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另外,孔子也尤其重视法制对国家治理作用。,其四,治国基本标准,考究信用,爱护人民。,8/27,三、答题步骤:,1、结合注释,读懂文本。,2、联络孔子思想体系,把握文本所表达孔子思想。,3、分析不一样语段思想异同点。,4、看清题目要求,准确判断选项。,5、联络社会生活,结合文本回答下列问题。,9/27,课堂示例一,(一)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忠”“恕”两字内涵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10/27,解析:,本语段也是讲孔子“仁爱”思想。(“恕”仁爱,推己及人。),答题参考:,“忠”指对人尽心尽力,主动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就主动方面来说。,“恕”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就消极方面来说。,推己及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施仁方法)。,11/27,课堂示例二,(二)阅读下面选段,回答下列问题。(6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注目:纲目,条目,详细关键点。,12/27,1.以下各项中,对上面选段了解,不正确一项是:,A孔子以仁来要求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根本要求。,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主动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本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C“克己复礼”“克”是抑制、约束、抑制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私欲。“复”意思是回复。,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一个道德观念,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礼”,人类社会行为法则、标准、仪式总称,包含了社会生活中为大家所共同恪守一整套礼节仪式;包含了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言语或动作;也包含社会上通行法纪、道德和礼貌。,13/27,答案:,A(3分),(A孔子以礼来要求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根本要求。),2.在这段对话中能够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含有怎样关系?(用自己话回答)(3分),答题参考:,仁是内在道德观念,礼是外在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规范,就是仁。,14/27,译文参考:,颜渊问怎样实践仁德。孔子说:“抑制自己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这么做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实践仁德完全在自己,莫非还靠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事不看,不合于礼事不听,不合于礼事不说,不合于礼事不做。”颜渊说:“我即使愚笨,也一定要按照你话去做。”,15/27,课堂示例三,(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注】盍:何不。伐善:夸耀自己优点或才能。伐,夸耀。施劳:张扬自己功劳。施,张扬、炫耀。,16/27,1、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一样,境界也有高低。联络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了解。,答题参考:,孔子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涵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人格与宽宏怀抱,足以作为我们榜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道德涵养,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信任朋友,能够让人放心子弟。,17/27,课堂示例四,(四)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8/27,针对相同问题,孔子说出了不一样答案,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教育方法?联络实际,谈谈你看法。,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孔子解答学生疑问是没有标准答案。然而我们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中,标准化试题却泛滥成灾。这种标准化考试只能考查学生思维结果,而不能考查学生思维过程;只能求同,不能求异;只能唯一,不能举一反三。这么既扼杀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展,又会造成语文教学程式化、刻板化。(意思对即可),19/27,(五)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课堂示例五,20/27,解析:,这段文字生动反应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教育特点。,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教育教学思想?请简明回答。,参考答案:,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作为父亲,孔子这么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21/27,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儿女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表达。,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约也缺乏耐心吧。首先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学习有些顾不上;另首先,可能孔鲤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气馁。从最终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实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22/27,(六)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解析:,孔子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影响较为显著。,课堂示例六,23/27,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孔子治学态度?(2分),答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何会有这么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4分),答题参考:,因为孔子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乎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对应。,(第一个采分点2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4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政治倾向是一致”即可,语言组织无须过分拘泥。),24/27,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标准,这反应了孔子思想上保守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标准,那么对古代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见有思想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思想有一定程度局限作用。,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人,而是兴趣古代东西,勤奋灵敏地去求得知识人。”评析在孔子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人,在于他兴趣古代典章制度和文件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灵敏。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涵养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勉励他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有用人才。,25/27,(七)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认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能够看出孔子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是什么呢?(2分),答案:,以德治国,课堂示例七,26/27,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作用,不过他又叫他自己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么做不是自相矛盾吗?对此请谈谈你看法呢?(4分),答题参考:,孔子为政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而且这种以德治国思想有很多是值得必定,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必定孔子思想);不过道德作用并不是无上,有时在特殊环境和特殊人要有不一样对待方式。(1分);冉有这些话让孔子以为他是那种屡教不改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方法,而应该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27/2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