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2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历史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某些与方位词有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东方”、“西方”等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二战后“西方”的本质内涵是( )
A.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欧美发达国家
C.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D.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目前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某些实事,多买某些东西,多制造某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
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成果
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倡导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省
3.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承担 D.变化资本主义性质
4.有人曾把20世纪代的美国社会概括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人们在物质满足的同步也享有到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
B.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D.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停完善
5.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一种占人口约40%~50%的中间阶层的出现。这个阶层由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专家、医生、律师、记者等群体构成,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以接受相称程度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知识工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这阐明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
①教育普遍受到重视 ②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转变 ③“知识型劳动者”已成为劳动者主体 ④阶级构造的多元化与复杂化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20世纪70年代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该表所反应的重要现象是( )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联邦德国
3%
48%
49%
美国
2%
36%
62%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增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构造发生重大变化
7.美国学者说:谈“新经济”时,我们意识到这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这表明,“新经济”( )
A.已经在全球各地居于主体地位
B.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基础上的
C.将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所取代
D.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
8.20世纪最终里,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持续117个月的增长,失业率低,财政盈余,从经济政策制度方面看,其重要原因是( )
A.知识经济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
B.国家政策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间的第三条道路
C.政府加强经济的干预,紧缩通货,减少开支
D.以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9.下表反应的是1960年以来高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及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的变化。对此解读对的的是( )
A.二战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高收入国家快
B.高收入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下降
C.有力地证明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D.高收入国家逐渐进入知识型社会,实现产业升级
10.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不对的的是( )
A.是资本主义积极地寻求自我调整和调整的成果
B.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C.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劲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的某些改善措施
D.这些变化处理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11.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瓦解”、“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
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末
12.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如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对的的是( )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派
B.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财政支出扩大,导致财政赤字
D.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在于货币的缺乏,而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对立。经济危机往往体现为货币危机和信用危机,不过,货币危机和信用危机不是危机的原因,这一切都是生产过剩导致的。
只把分派关系当作是历史的,而把生产关系当作是永恒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每一种历史阶段上,都存在着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分派关系的历史形式。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材料二 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同样严重,其主线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停上升的生产率。从19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同步,农民的实际收入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停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减少。
美国银行业的弱点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场瓦解的最终一种原因。当时,有许多独立的银行在经营,有些银行缺乏足够的财力来战胜金融风暴。因此当一家银行倒闭时,恐慌传播开来,储户便会纷纷赶到其他银行去提取存款,从而也就引起了一种破坏整个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对大萧条的忧郁与绝望中,某些声音做出了明天将会更好的承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垂死的社会,他们相信以无产阶级的统治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更美好的社会正在俄罗斯帝国的废墟中诞生。俄国新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及其后的斯大林将前沙皇帝国改导致了世界第一种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
那些私有财产被剥夺、对无产阶级专政感到惶惶不安的人,在声称为社会的改造提供了一种替代模式的激进的政治运动中找到了安慰。欧洲的法西斯主义运动提出了社会主义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并为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提供了创新的处理措施,这些措施似乎蔑视了老式的自由民主方式。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欧美国家生产关系历史形式的各自变化,并比较其变化方向的异同。
第12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D 近现代的“西方”,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政治概念。A、B、C项强调的是地区,只有D项强调的是政治和经济特征。
2.B 凯恩斯主义认为消费意味着市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生产的供应,高需求带来生产的充足发展。经济危机被认为是产品过剩的危机,只有将过剩的产品销售出去后才可以增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消费就是生产的动力。
3.B 关键在于理解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派,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作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A项错;实行社会福利增长了政府开支,C项错;工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不也许变化资本主义性质,D项错。 4.C 科技革命有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众传媒有助于精神生活,福利制度有助于物质满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没有发生变化,民主、科学、法制、人权等继续受到推崇,只是在经济思想上有某些调整。故答案为C。
5.D “知识工人”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的成果,①对的;“接受相称程度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知识工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阐明许多工人的工作是运用知识、发明知识,实际上具有“新经济”的特征,②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知识工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阐明③对的;“中间阶层”、“知识工人”阐明④对的。
6.D 该表是按产业构造划分记录的,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四个选项中,只有D是有关产业构造的,且表述对的。
7.B 审读材料,新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A错在扩大了范围,C错在颠倒因果,D内容与材料无关。
8.B 20世纪最终是指20世纪90年代。A、D两项不属于经济政策制度方面,C项表述违反历史事实,20世纪末,与紧缩通货、减少开支同步的是政府减少而不是加强经济干预。B选项对的,减少而不放弃国家干预,发挥市场作用而不是自由放任。
9.D 注意图中曲线反应的是不一样类型国家工业比重的大小而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发达国家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重要是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增长所致。中收入国家先增长后减少,也走上了类似发达国家的道路,只有低收入国家恰恰相反。知识型社会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
10.D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首先体现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如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首先体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处理的矛盾。
11.B 考察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近代以来是欧洲引领世界时尚,走在时代前列,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贸易与金融中心都在欧洲,但二战后,因欧洲实力的减弱,国际地位下降,美国取而代之。
12.D 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部分人的懒汉思想。
13.(1)原因: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或生产过剩导致);②工人和农民的收入低,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③美国银行业的弱点引起金融风暴。
(2)变化:美国: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德国: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政策到法西斯主义。
相似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不一样点:美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经济自由下的合适干预;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德国:抛弃民主自由,对经济实行激进的完全干预。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午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傍晚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