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浪漫的一代.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576932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615.04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浪漫的一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浪漫的一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浪漫的一代郁达夫,文献综述:,70年代后期:对郁达夫的研究从史料的挖掘开始。冯雪峰郁达夫生平事略、郁达夫著作编目郁风郁达夫的出生家庭和他的少年时期、昊泰昌中国新文学史漫笔郁达夫与太阳社、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传略、王映霞半生自述(关于郁达夫思想和生活遭际的一些情况),朱靖华一个充满矛盾而易遭误解的作家略论郁达夫,、,董易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李南蓉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邢铁华郁达夫论他的小说和艺术和董修,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创作。,80 年代前期:温儒敏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董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初探(上、下)、张恩和郁达夫小说漫议等。,对于郁达夫小说抒情风格的论述,:,张国祯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朱信忠、田秉愕略论郁达夫小说的抒情风格、章渡论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杨义郁达夫与抒情小说的发展等,对郁达夫小说浪漫主义特征的论述,:,赵园郁达夫 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任苏民试论郁达夫小说人物塑造的浪漫主义特点、许子东郁达夫风格和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等。,曾华鹏、范偷群的五四时期外国文化对郁达夫的影响,周云乔日本自我小说与郁达夫创作、陈其强 自叙传与自然主义、私小说、艾津在浪漫抒情的家族中:卡夫卡和郁达夫比较观、顾国柱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邱文治两个对踏的文学流派代表:茅盾与郁达夫比较观、冯奇郭沫若与郁达夫的浪漫世界之比较、曹万生郁达夫与何其芳创作母题之比较、谢泳两种日记的比较研究:读鲁迅、郁达夫日记札记、蒋文鲁迅郁达夫旧体诗比较、黄裔老舍郁达夫文品比较等比较了郁达夫与同时期作家的异同。,孙,百刚郁达夫外传、曾华鹏、范伯群著郁达夫评传、郁云郁达夫传、王观泉席卷在最后的黑暗中郁达夫传、桑逢康感伤的行旅郁达夫传、张恩和郁达夫小说欣赏、许子东郁达夫新论)、辛宪锡郁达夫小说创作、蔡震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以及张恩和郁达夫研究综论,批评方法:,传记式研究:主要是指从作家的个性、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等方面来解释作品的方法。,文本细读式研究,李欧梵眼中的郁达夫:,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童年时代(18961913)郁达夫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的夜半”,出生时家道已经破落,生活穷困。母亲忙于外出工作,兄长在外读书,祖母日夜念佛经,陪伴他的只有长他十岁的使俾翠花。童年的贫苦的生活环境是他孤寂、敏感、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直接原因。这一时期的郁达夫因为惯于孤寂,更受到贫穷的压迫,变得羞怯、胆小和孤僻。当他在杭州求学时,由于各种原因时感孤寂,借看书和写诗来消愁解闷,他读过很多古典文学的作品。,李欧梵认为:从郁达夫的自传来看,这一时期郁达夫自传所描述的主题是有关一个“奇零人”的。郁达夫很喜欢屠格涅夫,尤其喜欢他的奇零人日记。在郁达夫自己看来,他也是一个“奇零人”,他是被人生所遗弃了的:首次是被父亲所遗弃,因为他很早便去世了;跟着是被母亲所遗弃,因为她时常不在家;再后来是跟同学合不来,因为他深恶他们的浮华行为;最后他被历史所遗弃,这完全确立了他那“奇零人”的地位。当他感觉受到一切外物所排斥时,他便转而凝视自己的内心去,以小说来解剖自己。同时,他的自传也是一份感情的记录,李欧梵认为,郁达夫丰富的热情和他感情用事的性格,一部分是他敏感天性的自然发展,另外也受到学生时代所读的古典浪漫小说所影响。,留学,日本的生活和性苦闷(19141922)这一时期是郁达夫的后青春时期,他是在日本的学校和西方的书本中度过的。李欧梵认为,从埃里克逊的心理学来看,自我认定和自我混淆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支配了郁达夫的整个性格发展。这一时期,郁达夫在三年内转修主科三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显示了他的不安,,这,亦在他的心灵上构成了困惑。郁达夫自己用“忧郁症”来形容他在日本时的心境,且这种“忧郁症”来自他恼乱的心灵,而这种恼乱是和“男女两性间的种种牵引”及“中国在国家地位的衰落所产生的耻辱”有关。郁达夫自述,他的第一次性经验是与一个日本女人发生的,事后他极之懊悔。夏志清认为郁达夫的这种过分自咎心理可以从他所受的儒家伦理教育去解释。,李欧梵也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他更认为,郁达夫的这种自咎感的根源和他在日本住过的经历有关。从郁达夫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自己也将自己看成是身处于一个不同、而且歧视他的社会里的中国人,也就是说他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没有找到归属感,日本大和民族对这些外来的支那人是有着深深地歧视的。但是,面对自身肉体上的性欲需求时,他尝试寻找自我的方式竟是与异国女子发生肉体接触,对鄙视他的国家的少女无法拒绝。更甚者,他到后来对日本这片土地也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这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李欧梵认为郁达夫在日本时期的爱国主义,即对自己的国家感到悔咎,并不是共产主义者所认为的是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而是他个人的和心理上的。这样的看法突破了传统的观点,摆脱了政治评价的标准,具有新的开辟意义。,在中国的漂泊(19221925),郁达夫归国后,由于在事业上的受挫,开始了在中国的漂泊,他先后在上海,富阳,安庆,北京武昌等地辗转游走。这样的经历使他变成一个疲惫不堪、渴望得到大自然的宁静来养病的浪子,向往着隐士的生活。,由日记写成的传记,:,酒和创造社(19261927)这一时期,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南下和成仿吾的会合,创造社进入到第二阶段。此时期的郁达夫因儿子的离开心情极差,已不能全心处理创造社的相关事宜,过多的沉迷于酗酒。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中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过分沉迷于一些习性,最重要的是他对生命极为敏感,认为自己是生存与一个与理想脱节的时代。这样的性格和人生观的指导下,对创造社事务的处理也缺乏理性的判断。此外还发表了一些思想和政治态度混乱的文章,与郭沫若及成仿吾等的思想和立场发生了错位,最后于1927年8月15日登报声明与创造社脱离关系。,郁达夫与王映霞(19271935),从郁达夫的日记来看,这一时期郁达夫的日记和生活都被王映霞一个人所支配着。在王映霞的身上,郁达夫首次实现了他从“沉沦”时代便追求的爱情幻想。与王映霞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他的那种孤寂忧郁,自甘堕落的性格有所减轻,但却没能变得乐观,而是多了一种君子的乐天知命。他于1933年定居杭州,并建造了“风雨茅庐”,渐渐地开始了他所向往的“隐士”生活,淡出了政治圈子,。,旅途的终结(19361945),1936年,郁达夫去福建省政府工作,因疏于照顾太太和家庭,他于王映霞的婚姻面临破裂的危机,最后终于协议分居,结束了这一段他自认为的爱情。中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在武汉参加了宣传工作,后来辗转到了新加坡,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新加坡分会主席,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迫撤离新加坡,来到苏门答腊,为日军作传译员,暗中帮助当地华人。后来身份被识破,被日本人杀害。他的生命结束在曾经诱惑他,侮辱他的外族手里。李欧梵认为,郁达夫“悲剧”的一生,却有着极为英雄但颇具讽刺性的结尾。,沉沦和欧内斯特道森,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受日本著名的新浪漫主义作家佐藤春夫影响。小说沉沦在主题的选择方面也借用了佐藤春夫的忧郁主题,同时受到佐藤春夫的文学理论及“私小说”的影响。李欧梵认为就主题而言,沉沦算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以极严肃的态度,提出了一个向来被人认为是社会禁忌或不能公开和轻牵胡闹的主题的小说。代表了中国文人第一次的认真努力,以朴素坦诚的笔调,把性和情感并在一起处理。郁达夫用一个具有日本和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的词“忧郁症”来形容他在性事上的挫折。此外,郁达夫在写作时除了忠于事实地描写“内在”的自我,还在故事内结合了一个“外在”的自我。,这一点除了在沉沦中的年轻主人公身上有所体现,在银灰色的死中体现的比较明显:他借用史蒂文森的夜宿和欧内斯特道森的生平,找到了欧内斯特道森与自己的共同特性,构想了这个故事,而故事中的实际要点和细节,是属于郁达夫自己的。他以自己的形象为基础描绘出了一个虚构的人物,并努力将这个虚构的人物提升为一个理想的、超现实的幻象。但是,郁达夫并没有像道森一样以颓废的行为来掩盖自己内里对于生命和作品的疑惑,而是寻找一个理想来效仿。,黄仲则和郁达夫,:,郁达夫在小说采石矶里,以自我为原型,再造了黄仲则这一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黄仲则与郁达夫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生命中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生活经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在骨子里是相同的。黄仲则在诗里诗外所表现出来的落落寡合的态度和他一生潦倒后的短命的死在郁达夫那里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郁达夫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情投射到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李欧梵认为郁达夫对欧内斯特道森和黄仲则的沉迷,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的,他在自己的性格和经历中能够找到和这二者的相似之处。把他们当作他自己的幻象,同时,对这种幻象有着执著的追求,尽力去摹仿自己这个理想的幻象。,郁达夫:两个幻象,李欧梵认为在郁达夫的想像和生活中存在着两个相反极端的人物形象。第一个是郁达夫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的他结合欧内斯特道森和黄仲则而幻想出来的中心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孤独和脆弱的天才,时常生病和忧郁,只能在与他疏远的社会里耗尽自己的生命和才华。但是李欧梵认为,如果把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孤立起来看,郁达夫不应该长期活在忧郁之中。因为他的生命中是有快乐存在的,只是他自己将自己幻想成一个长年受苦,在黑暗的生活里沮丧漂泊的失败者,而这样的幻象更令他对现实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不满,。,导致他更加想要幻想一个理想的自我。除了他的小说中的由欧内斯特和黄仲则构成的自我的幻象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强大的、充满生气、要自我主宰生命的英雄的积极、精悍的西方形象,这些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诸如:马克史特林(“自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自我”),亚历山大赫兹(“如果我们要做,就得要有如赫兹那客死异乡的勇气”),罗曼罗兰(“他主张奋斗到底,直到生命的结束”)等等。,李欧梵认为郁达夫借助幻象来暴露自己的方式,是他创作力消沉的主要原因。最初,郁达夫借助与自己有某些共性的幻象来暴露自己的生活中贫苦和孤寂,使他成为出名的人,也更令他深入自己的幻象,即他必须是颓废的,这成为了一种格调。但是到中年以后既非穷困,亦非孤寂之时,他的形象和现实之间出现了鸿沟暴露出来。他的文学创作力也随之消沉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