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02-18个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举例讲解-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2538959 上传时间:2025-10-27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357.67KB 下载积分:1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2-18个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举例讲解-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专题02-18个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举例讲解-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文 言 文 复 习,18,个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举例讲解,2 0 2 2,高 考 一 轮 复 习,1.,而,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等。例如:,(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因果关系:因而。】,(4),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来。】,(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6),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8),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而,”,的用法。,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整,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回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答案】,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代词,通“尔”,你。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参考译文】,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千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2.,何,1.,用作代词:,(,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为什么,什么原因。】,(,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宾语,代处所,事物:什么、哪里。】,(,3,)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作定语:什么,哪。】,2.,用作副词:,(,4,)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表示提问(动词前):为什么。】,(,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表示程度(形容词前):多么,怎么,怎么这么。】,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何,”,的用法。,“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答案】,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间,怎么。疑间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代词,作宾语,什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什么”。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参考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呀!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3.,乎,1.,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或不译。,(,1,)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或不译。,】,2.,用作助词:,(,2,)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表示疑问语气:吗,呢。】,(,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表示反问语气:呢。】,(,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示推测语气:吧。】,(,5,),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表示感叹语气:啊。】,(,6,),郁,乎,苍苍。,(赤壁赋)【形容词、副词词尾:的、地、或不译。】,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乎,”,的用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答案】,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介词,相当于“于”,“在”。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参考译文】,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沉溺于音乐强百倍啊。为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4.,乃,1.,用作代词:,(,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2,),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指示代词,这,这样。】,2.,用作副词:,(,3,)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触龙说赵太后,),【表示承接:就,于是。】,(,4,),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师说),【表示结果:才。】,(,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表示出乎意料:竟,竟然,却。】,(,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表示判断:是,就是。】,(,7,),蒙冲斗舰,乃,有千数。,(赤壁之战),【表示递进:甚至。】,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乃,”,的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无乃自高耳。,【答案】,副词,表承接,于是。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参考译文】,曾经听说陆放翁的志向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我)读了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我)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向他询问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5.,其,1.,用作代词:,(,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的;它,它(们)的,。,】,(,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我(自己)。】,(,3,)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4,),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远指代词:那,那些。】,(,5,),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其中的。】,2.,用作副词:,(,6,),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或许,恐怕。】,(,7,),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问语气:岂,难道。】,(,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商量语气:还是。】,(,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应当,千万。】,3.,用作连词:,(,10,),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表示递进关系:是,还是,。】,4.,用作助词,:,(,1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用在句中,无义。】,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其,”,的用法。,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答案】,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连词,表假设,如果。指示代词,其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第三人称代词,它们。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参考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块吃吃,饱饱口福。”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凶狗这才明白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任务还很漫长。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6.,且,1.,用作连词:,(,1,)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表示并列:又,并且,一边,一边,。,】,(,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表示递进:况且,而且。】,(,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假设:如果,即使是。】,2.,用作副词:,(,4,)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孔雀东南飞),【表示让步:尚且,都,还,。,】,(,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将要:将,将要。】,(,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表示暂时:暂且,姑且。】,(,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表示将近:将近,将要。】,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且,”,的用法。,“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亡,必矣。且夫志士且如河水清且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答案】,副词,暂且、姑且。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副词,将要。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复音词,,,就像。连词,表并列关系,又。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参考译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小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7.,若,1.,用作连词:,(,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假设:如果,假如,。,】,2.,用作代词:,(,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3.,用作动词:,(,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比拟,比较。】,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若,”,的用法。,“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龙之一爪也。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人作赋,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案】,连词,表假设,如果。指示代词,此,这个。副词,表推测,好像。第二人称代词,你。连词相当于“或”。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二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参考译文,】,“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做鱼的一片鳞或龙的一只爪了。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8.,所,1.,用作代词:,(,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表示处所:处所,地方,。,】,2.,用作助词:,(,2,)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的事,,的情况。】,(,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的地方,,的办法(原因)。】,(,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所,表示被动:被。】,(,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用来,的,,的凭借。】,(,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所,”,的用法。,“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钦。以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教人向上者也。,【答案】,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助词,“所十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参考译文,】,“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自己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这句话,足够使他被天下人钦佩。凭借他所在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该有拜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访朱亥,(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9.,为,1.,用作介词:,(,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表示对象:替,给,。,】,(,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似序,),【表示原因,目的:因为,为了,因此。】,(,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2.,用作助词:,(,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表示疑问语气:呢。】,3.,用作动词:,(,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表动作行为:认为,做,是,治理等。】,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为,”,的用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为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巫者,以诡为业,其所为皆为利也。故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答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非虚词用法,动词,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动词,作为,做。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参考译文,】,“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这是真理,应当对世人说,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巫师,拿骗人当职业,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用心。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为何推辞拒绝呢?,10.,焉,1.,用作代词:,(,1,)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表示第三人称:他(她),它,。,】,(,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表示疑问语气:什么,何,怎么。】,2.,用作兼词:,(,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相当于,“,于,+,之,”,:对它,对他(她)。】,(,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相当于,“,于,+,是,”,:在这里,对这件事。】,(,5,)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3.,用作助词:,(,6,)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表示各种语气:了,呢,啊,或不译。】,(,7,)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形容词尾:,的样子,,地。】,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焉,”,的用法。,崤之战,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有伏焉,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若此,焉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但以其傲,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案】,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代词,相当于“之”,他们。,【,参考译文,】,崤之战时,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11.,也,用作助词:,(,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判断语气:不译,。,】,(,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肯定语气:不译。】,(,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表示疑问语气:不译。】,(,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吧。】,(,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表示句中停顿:不译。】,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也,”,的用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汝之言,金玉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答案】,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参考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借什么能恢复它呢?”“我将劝勉并监督(大家和我一起)来践行它。”“你的话,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啊!”,12.,以,1.,用作介词:,(1),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工具、手段:拿,用,凭。】,(,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表示对象:把。】,(,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表示表示时间,处所:在,于,从。】,(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原因:因,因为,由于。,】,(5)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表示方式:按,或不译。】,2.,用作连词:,(6),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递进:而,而且,并且。】,(,7,),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表示承接:而,来,或不译。】,(8)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目的、结果:用来,以便。】,(9),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原因:因为。】,(10),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表示假设:如果,假如。】,(11)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表示修饰:而,或不译。】,3.,用作动词:,(1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动作行为:认为,做,用。】,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以,”,的用法。,“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险以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答案】,名词,原因。动词,认为。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参考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副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拋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13.,因,1.,用作介词:,(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表示依据:依靠,凭借。】,(,2,),不如,因,之善遇之。,(鸿门宴),【表示条件:趁着,趁机。】,(,3,),振声激越,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表示方法:通过,经由。】,2.,用作连词:,(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表示原因:因为,由于。,】,(5),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表示结果:因此。】,3.,用作副词:,(,6,)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表示承接:于是,就。】,4.,用作动词:,(,7,)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表示动作行为:沿袭,接着。】,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因,”,的用法。,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鸟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答案】,介词,根据,依靠,凭借。动词,沿袭。名,词,原因。介词,趁着,趁此。副词,于是,就。介词,凭借。介词,经由,通过。介词,因为。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参考译文,】,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衾旧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鸟巢火烧粮草。这一次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就趁着有利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这种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14.,于,用作介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记,),【表示时间,处所:在,到,从。】,(,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象:对,向,对于。】,(,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象:与,跟,同。】,(4),不拘,于,时,。,(,师说,),【表示被动:被。,】,(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表示比较:比。】,(,6,)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表示原因:由于。】,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于,”,的用法。,“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誉于四方。于是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是,不亦乐乎?,【答案】,助词,动词词头,不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参考译文,】,“黃雀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尔见过一次,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如今造林还草,生态渐渐恢复,黄雀又可以见到了,它的鸣叫比以前动听数倍。我们乡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对此我产生感慨。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在这里陶醉,不是很好吗?,15.,与,1.,用作介词:,(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对象:跟,替,同。】,2.,用作连词:,(,2,),秦人,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连接:和,及。】,3.,用作副词:,(,3,),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表示范围:都,整个。】,4.,用作助词:,(4),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表示疑问、感叹语气,同,“,欤,”,。,】,5.,用作动词:,(5),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动作行为:结交,亲附。】,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与,”,的用法。,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古人孰智,庙堂与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吾等与君建言,又恐君自与吾复算耳。,【答案】,动词,赞许。与“孰”组成文言固定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连词,表并列,和,跟,同。动词,结交,亲附。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介词,和,跟,同。,【,参考译文,】,(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呢,(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16.,则,1.,用作连词:,(1),则,于一生彘肩,。,(,鸿门宴,),【表示承接:就,于是,便。】,(,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转折:却,反而,然而。】,(,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2.,用作副词:,(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庄暴见孟子,),【表示确认:就,就是。】,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则,”,的用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案】,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连词,表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参考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这样,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多了,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文章散布天下,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当今的风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范希文却不是这样,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调子。(他的)朋友被贬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他)知道后,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已经在船上了,可见他性情的忠厚。,17.,者,用作助词:,(1),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事物、情况),。】,(,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表示判断:不译。】,(,3,),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表示停顿:不译。】,(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5),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数词,+,者:个,样,件。,】,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者,”,的用法。,李白者,诗仙也。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答案】,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不译。,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参考译文,】,李白,是诗仙。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如今,(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的万世英名。,18.,之,1.,用作代词:,(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物、事:他,他们,它,它们。】,(,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表示近指:这,这种。】,2.,用作动词:,(,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往,去,到,去,。】,3.,用作助词:,(4),壬戌,之,秋,七月暨望,。,(,赤壁赋,),【表示修饰,限制:的。】,(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7),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8),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补足音节:不译。】,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之,”,的用法。,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久之,,唐僧不之,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答案】,动词,可译为,“,到,”“,往,”,。,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代词,可译为,“,他,”,。,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代词一,可译为,“,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参考译文,】,一人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个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