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哪卿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选题理由和意义.1二研究现状及趋势.2三研究方法.5四创新之处.5第一章 中晚唐设镇后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6第一节 中晚唐同、华两州的设镇情况.6第二节中晚唐不设镇期间同、华两州的情况.8第三节中晚唐同、华两州设镇特点分析.11第二章同、华两州的战略地位.16第一节 同、华两州的人口和经济.16第二节同、华两州的军事地位.18第三节同、华两州的交通地位.24第三章中晚唐同、华两州节度使与唐中央的关系.26第一节中晚唐唐中央对同、华两州节度使的控制力.28一黄巢起义前唐中央对同、华两州节度使的控制力.28二黄巢起义后唐中央对同、华两州统帅的控制力.31第二节中晚唐同、华两州节度使对唐中央的态度及其作用.35一黄巢起义前的同、华两州节度使对唐中央的态度及其作用.35二黄巢起义后的同、华两州统帅对唐中央的态度及其作用.38结语.41参考文献.42致谢.46摘要摘要同、华两州自安史之乱期间开始设立藩镇,直到唐亡,两州设镇屡设屡废,藩镇 辖地也屡有变动,本文论述的对象,为自安史之乱期间开始设镇一直到唐亡期间的同、华两州。本文首先通过对同、华两州的设镇情况分析,得出两州具有设镇时间不长,管辖 范围很小的特点,并对两州具有以上设镇特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从人口经济、军事地位以及交通地位三个方面分析了同、华两州重要的战略地位,得出同、华两州 作为畿辅之州,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辖有众多军事战略要地,并且是重要的交通枢 纽,因此它们对唐中央政权的统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 次通过对中晚唐同、华两州与唐中央的关系进行考察,得出黄巢起义前的同、华两州 节度使对唐中央大部分都是恭顺的,他们对唐中央所起的作用也大部分是积极的,而 在黄巢起义后,同、华两州统帅也逐渐成为各个强藩的代理人,他们对唐中央所起的 作用也基本都是消极的。笔者拟通过这三部份对同、华两州进行具体的论述,来展现中晚唐同、华两州基 本特征,进而认识同、华两州节度使在唐中晚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关键词:中晚唐藩镇 同州 华州 地位IAbstractAbstractTongzhou and Huazhou began to setting the Military governor in the rebellion of An and Shi until the Tang Dynasty died out,repeatedly set up and repeatedly canceled,their domain changed frequently also.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Tongzhou and Huazhou from set the Military governor until the Tang Dynasty died out.Firstly,this paper discuss the situation of Tongzhou and Huazhou set the Military governor,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ongzhou and Huazhous set the Military governor is very short,and the domain also very little,and writer analyze the reasons.Secondly,this paper analyse Tongzhou and Huazhou,s status from the population,economic,military status and the status of traffic,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ongzhou and Huazhou as the place near the capital,they have an enormous population,developed economic,and many important military strategic place,they are also very importance transport hub.because with the so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always been terrain wars.Thirdy,from to explore Tongzhou and Huazhou jiedushi and the the central govemment,relationship,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early Tongzhou and Huazhou jiedushi attitude towar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submiss in the most time,their action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lso positive mostly,but from the rebellion ofHuangchao the leader of Tongzhou and Huazhou become the agents of the strange Military governor gradually,their action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lso negative mostly.WritCT try to through this three parts to discuss Tongzhou and Huazhou*situation,to indicate Tongzhou and Huazhou9 feature on the whole,and then recognize Tongzhou and Huazhou jiedushi,historic statues and roles.Key Words: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Tang Dynasty,Military governor,Tongzhou and Huazhou,position绪论绪论-选题理由和意义藩镇是唐中后期的主要政治问题,在唐后期藩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藩 镇问题的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与唐王朝的兴衰存亡有着重要的联系,也是唐后 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典型代表,因此,对唐藩镇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重大的意义.藩镇问题历来是学术界研究唐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唐代藩 镇的研究主要概括性的从藩镇的类型、藩镇与唐中央的关系、藩镇割据的基础、藩镇 内部的政治军事体制、幕府僚佐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唐代藩镇的个案研究则不 是很多,因此藩镇个案的研究是相对的薄弱的。而藩镇个案的研究是对藩镇问题进行 概括性研究的前提,可以促进对藩镇问题的深入了解,因此进行藩镇个案研究是很有 必要的。目前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就单个或某个特定区域内方镇的一些问题予以专门的 研究,但对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同、华两州节度使却几乎没有涉及。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的元气大丧,不仅无力彻底消除安史余党,使得安史 余党在河朔地区盘踞,形成了河朔割据型强藩,它们不服政府朝令,与唐中央对抗,而中原地方兵力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势力也H益增强,中原内地甚至江南、除南地 区也开始遍设藩镇,出现了“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f的 局面。在此时,同、华两州也开始设置节度使。同州和华州作为唐代京畿地区的要 地,对唐京师长安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直被历代唐朝统治者所重视。虽然 在安史之乱期间同、华两州也开始设立节度使,但是唐中央并没有放松对它们的控制,这从两州节度使的时设时废,且每次设镇时间都不是很长的特点就完全可以体现出 来。因此它们与唐中央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对地方藩镇控制力量的强弱。而它们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唐中晚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是很有 代表性的藩镇个例。但是笔者在阅读大量相关论文著作后发现虽然有些学者的论著对 同、华两州稍稍有所涉及,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篇论著对本论题进行过专门系统 的研究,目前学界对同、华两州的研究近乎于空白。这与同、华两州在中晚唐政局中 的重要作用是极不相符的,所以笔者选取本课题进行研究。本文试以在论述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战略地位以及与唐中央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展现同、华两州节度使的基本特征,进而认识它们在唐中后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有助于把藩镇个案的研究引向深入,这无论是对于唐代藩镇问 题还是对整个唐中后期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1新唐书)卷50兵忐,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9页绪论二研究现状及趋势笔者在查阅了近二十年以来的多篇论文及著作后虽然发现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篇 论著对中晚唐同、华两州节度使进行过专门性系统的研究,但是不少学者的论著对同、华两州也有所涉及,他们的研究对本课题的开展也有很大帮助。首先对于中晚唐同、华两州的设镇及节度使任职情况,主要有以下专著有所涉及: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为唐代藩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卷三、四按年代考证了中晚唐同、华两州设镇情况及历任节度使的姓名及在职年 月,并且在条目下注明依据的史料来源,除对个别节度使有所用:漏之外,所列比较详 尽。郁贤皓的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根据各种传世文 献资料,考证了整个唐代各州刺史的任职情况,由于唐中后期节度使一般兼任治州的 刺史,因此本书也是研究唐代藩镇问题的一本有利的工具书。本书卷三和卷四分别时 唐代同、华两州的历任刺史的姓名、任免年月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考证。因为同、华两 州大多时间是以一州设镇,节度使大多兼任本州刺史,所以此书对本书论题亦有很大 帮助。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大化书局,1978年版)重点考察了唐 代各个藩镇与中央的关系,王寿南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唐代大部分藩镇在大部分时间对 中央的态度是恭顺的,跋扈割据只发生在特定时间(如德宗贞元间和僖宗以后)与特 定区域(如河朔地区)。本书附录唐代藩镇总表,将唐代藩镇人物依地区与时间编 成列表,十分详尽,其中对同州、华州历任节度使的姓名,受镇年月,去镇年月,在 镇时间,任前官职,任后官职或情形,受镇原因,去镇原因,对中央态度,文武职等 都进行了详细考证翁俊雄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版)对元和郡县图志进行了补正考订,在关内道中增补同州防御使和华州防御使 两镇。但笔者认为将元和期间只设防御使的同州和华州也列为藩镇有所不妥,此时的 同、华两州只可称为防御州,其地位应介于一般支郡和藩镇之间,应该为中央直属州,并不能称为藩镇。赖青寿的唐后期方镇建置沿革研究(复旦大学1999年博士论文)从行政地理角度对唐后期方镇建置沿革问题进行全面探讨,较完整地复原出了唐中晚 期设镇期间同、华两州治所和辖区变迁的过程。张达志的唐代后期藩镇与州关系研 究(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探讨了唐代后期在朝廷、藩镇与州之间的三角关系,其附表唐五代藩镇建制与辖州变化一览表选取了唐元和年间到五代十国时期藩镇 的辖州变化,其中对同、华两州的归属也进行论述,但鉴于文章侧重,并没有作精细 考证。其次,对于中晚唐同、华两州地位及其与唐中央的关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论著 有所涉及:王援朝在其文章唐代藩镇分类刍议(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5辑,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将安史之乱后到黄巢起义前的藩镇划分为长期割据型、一 2绪论度割据型、京东防内型、西北防边型、南方财源型,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全方面的 分析,在本书中,作者指出京东防内型是指京畿道的长安以东地区和河东道、河南道 等地除淄青等镇外的各藩镇,因此安史之乱后到黄巢起义前的同、华两州节度使应属 于于京东防内型,在本书中作者对它们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何灿浩的唐末 方镇的类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2000年版)考察了黄巢起义爆发后唐 末方镇的状况,他认为黄巢起义爆发后的中和年间藩镇形势在两个方面开始发生非常 重大的变化:一是唐廷在中和年间对地方失去控制,地方独立化完成;一个是随着地 方独立化的完成,侵地以自广成为方镇的普遍要求,方镇之间的关系转趋紧张,按照 这两个变化他将唐末藩镇分成了四种形态,即:强藩既兼并又干政、强藩只兼并不干 政、附镇和属镇,作者将以风翔为首的包括华州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的关中诸镇划 为“强藩既兼并又干政”一类,并对其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 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从州郡制度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唐后期中 央、方镇、州郡三者关系,认为在唐中晚期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中央、藩镇和州的三角 互动的关系。在本书中第一编第二章讨论了特殊的团练、防御州以及直属州的问题,作者指出这些团练、防御州的地位介于一般支郡和方镇会府州之间,与中央的关系比 较密切,特别是地位比较关键的防御、团练州往往有直达中央的权力,这就使得中央 便于直接插手指挥这些防御、团练州。在对于同州、华州的论述中,作者指出两州在 不设节度使期间,是唐后期比较固定的防御州,在防御州中又属于仅有的两例中央直 属州,其地位介于道与支郡之间,比较接近于道,有些场合可以与道并列。再次,对于同、华两州的军事、交通战略地位有所涉及的主要有以下论著,史念 海先生的河山集第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从历史军事地理学 方面分析了陕西以及关中平原重要的军事地理地位。该书中对于同、华两州以及潼关、蒲津关在唐代的京师防御体系以及整个关中平原中所处的军事地位进行了很透彻的 分析。该书将同州大荔、华州华县以及渭南县成为关中平原东部的三角地带,将它们 在关中平原的防卫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 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为唐代交通方面的研究上的权威,本书第一卷京 都关内区篇二长安洛阳驿道、篇三长安太原驿道对同州、华州重要的交通 地位进行了论述,指出华州以及潼关,同州以及蒲津关分别为长安洛阳驿道、长安太 原驿道的重要交通枢纽。穆渭生的博士论文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陕西师范 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五章关中军事地理分区则从军事地理角度对同、华二 州所临各关隘、驿道进行了详细的的考证。另外戴伟华的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对方镇文 职僚佐进行细致具体的考订,其中设专章考述同、华两州历任节度使文职僚佐的姓名、任职时间,较为详尽。绪论上述简单回顾分析了已有论著中和同、华两州有关的研究成果,但这些论著都不 是对本课题进行专门性的系统研究,只是有所涉及,因此论述难免不够深入,需要进 行进一步探讨发掘。除此之外,以下的专著虽然对同、华两州的具体情况没有直接涉及,但是它们在 整个唐代藩镇大背景下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展开论述,对本论题的开展亦有很大帮助。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从多个角度的对唐代 藩镇的形成、发展、消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中张国刚提出应该把藩镇和“割据”区分开来的独特性观点,对以往人们对藩镇简单等同为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错误看法 进行了纠正。张国刚在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关系(南 开学报1982.6)一文中对于中晚唐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指出,唐王朝内部各派政治势力的矛盾重心的转移,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牙盾激 化以及保持地方军阀之间势力平衡的需要等实际因素是中晚唐藩镇割据局面得以形 成的重要原因。李宗保、曾敏的浅析唐末藩镇的特点(唐都学刊1992.3)叙 述并分析了黄巢起义后唐末藩镇的情况和特点,认为唐末藩镇具有以下特点:藩镇首 领跋扈多、忠顺少;拥兵自立或依附强藩所命唯使者多;藩镇皆“惟力是赖”;诸藩 镇皆想争夺天下或争夺一区。程志的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东北师大学报 1986.6)认为:中唐的藩镇是唐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央的地方行政机 构,它的存在对于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因此藩镇和割据 并不是同义语,从安乱到黄乱,唐先后设置大小四十几个藩镇,参与过叛乱的只有 11个,占总数的12%,真正以半独立状态存在的只有河朔三镇,约占3.3%.虽然藩 镇也具有破坏中央集权的离心力,但离心力不是主要的。程志的晚唐藩镇与唐朝灭 亡(东北师大学报1988.3)认为:自唐末农民战争开始,藩镇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作为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藩镇不复存在,变成了瓦解唐中央统治的重要因素,使唐中 央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农民起义失败后,出现了许多新型强藩,他们纷纷拥 兵割据,兼并争夺,从内部给唐以致命一击,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4绪论三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依据传世古籍文献,参考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运 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 唯物主义为指导,合理运用传统史学中的考证、统计、比较、归纳、对比和推理等一 些常见的历史研究方法开展科研工作。四创新之处学者们对唐代藩镇的研究已经很多,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就,但是多是对于藩镇 的综述性研究,藩镇个案的研究则相对的薄弱,尤其是非割据型的藩镇的研究更是不 够深入,其中对中晚唐设置在长安附近的同、华两州的节度使进行专门性论述的研究 更是没有,因此笔者拟在能力范围之内首次选取中晚唐同、华两州节度使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证中晚唐同、华两州的设镇情况、战略地位、与中央的关系以图更 为深刻的了解中晚唐同、华两州节度使及其在中晚唐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此为创新。5第一章 中晚唐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第一章 中晚唐设镇后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第一节中晚唐同、华两州的设镇情况关于同、华两州的设镇情况,由于在安史之乱以前,唐广大中原地区广泛实行州 县二级制,州直接归唐中央管辖,因此此时的同、华两州也是由唐中央直接管辖。后 来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直指京师长安,一路上所向披靡,潼关 失守后,长安无险可守,唐玄宗仓惶出逃四川,为抵抗叛军,玄宗在逃往四川途中下 了一道诏令:“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 访等都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永王璘宜充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黔中等节度采访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广陵郡 大都督;丰王琪宜充武威郡大都督并规定各地“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署官署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 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于是唐中央开始在全国各道设立节度 使并给之以便宜行事的政治、军事、行政、经济权。后来在平叛过程中,又为了封赏 立有战功的将领,往往给予他们统辖数州的权利,也成为藩镇。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 唐中央先后设置了京畿、江南东路、淮南、淮西、河南、河中、山南东路、黔中、江 南西路、凤翔、邠宁、宣武、郑陈、竣许、剑南、淄青等节度使,于是整个中原内地 甚至江南、岭南地区也开始遍设藩镇,于是出现了“大盗(安史之乱)既灭,而武夫 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八的局面。整个安史之乱期间,唐中央先后增设的藩镇达四十余个,同、华两州在此期间也开始由中央直接管辖变为节度使属地。笔者根据新唐书方镇表资治通鉴4、吴廷燮唐方镇年表郁贤 皓唐刺史考全编6和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所附唐代藩镇总表。对同、华二州的设镇情况作了以下归纳:至德元载(756年),同州属京畿节度使,是年,同州隶河中节度。乾元元年(758 年)同州属蒲同虢节度,华州属陕虢华节度。上元二年(761年),陕西(陕虢华)y唐人沼令集卷36玄宗幸普安郡制,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6页2新图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9页3新唐书卷64方镇表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4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7年版s欠廷燮唐方慎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6郁贤儒唐刺史考全编卷3华州、卷4同州,安政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143页7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所附唐代藩镇总表之同州、华州,台湾大化书局,1978年版,第530一532 页6第一章中晚唐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节度罢领华州,以华州置镇国节度,亦曰关东节度。上元三年(762年)罢华州镇国 军节度而复置同华节度使,领同、华二州。大历二年(767年),废同华节度使。建 中四年。83年)以华州置潼关镇国军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以同州为奉诚军 节度,领同、晋、慈、隰四州,是年罢。贞元九年(793年)罢潼关节度。中和二年(882年)九月,王铎承制以(朱)温为同华节度使,旋废。乾宁二年(895年)升同 州为匡国军节度使,寻降为防御使。乾宁三年(896年)置镇国军节度使。乾宁四年(897年)复置匡国军节度使,光化元年(898年)以华州镇国军节度领同、华二州 兼兴德尹。光化三年(900年)罢镇国军节度及兴德尹。天复三年(903年)赐华州 节度使。天祐三年(906年),废华州镇国军节度使,隶匡国节度。天祐三年(906年)罢匡国军。表一:唐中晚期同州、华州设镇情况一览公元756年761年公元 762 年767年公元783年793年公元882年公元895年906年同州公元756年属京徽节度使,公元7%年762年属河中节度使属同华节度使公元7弘年设奉诚军节度使,旋废属同华节度使公元895年设匡国军节度使,寻降 为防御使;公元897年906年复为匡国军节度使,华州公元759年761年属陕虢华节度,761设俄国军节度公元762年设同华节度使,公元767年废公元783年设渣关镇国军节度,公元793年废公元882年设同华节度使,旋废公元8%年900年设镇国军节度使I公元903年906年设镇国军节度使公元906年属同州匡国节度使节度使华州镇国军节度使为李怀让第一、二任同华节度使为李怀让、周智光奉诚军节度使为康日知,镇国军节度使为李元谅同华节度使为 朱温I时华州 为黄巢军所占,朱温实未赴任同州节度使依次为王行约、苏文 建、李继塘、韩建、赵理、刘知俊:华州节度使依次为韩建、李存权、娄静思、朱友裕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同州、华州设镇时间各只有三十年左右,设镇时间不长,并 且是时设时废,其中两州作为一个统一的藩镇只有在上元三年(762年)到大历二年(767年)、中和二年(882年)、龙纪四年(897年)到光化三年(900年)以及天祐 三年(906年)。除此之外,两州大多数时间是以一州单独设镇,同州一般被称为匡乾宁三年到乾宇五年(公元8%年-898年)年因昭宗驻蹿华州,于898年升华州为兴德府;乾宁四年到天复元 年(公元897年900年)同州匡国军节度便由华州韩建兼任,此时同、华合镇2资治通鉴卷255唐纪七十一中和一年八月我“以温为同华节度使北而IH唐书僖宗纪.“干.铎承 制拜华州刺史、漳关防御、镇国军等使二笔者认为此时因朱温降唐前已为同州防御使,又拜华州浦关防御使,两使都为朱温,故通鉴将旅合称为同华节度使7第一章中晚唐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国军节度使,华州被称为镇国军节度使或者潼关节度使。总之,从以上的的设镇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同、华两州设镇特点有以下两个:在 设镇地域上,除了兴元元年(784年),同州为奉诚军节度,领同、晋、慈、隰四州,但实质上节度使唐日知仅仅就任月数,就转徙镇守晋绛,随后同州即废镇外,两州 设镇都是只辖本州一州或只辖同、华两州之地,辖地面积并不大。在设镇时间上,自 安史之乱期间同、华开始设镇后,直至唐僖宗朝之前的一百余年中,设镇时间主要集 中在肃、代、德三朝和唐末昭宗到唐亡两个时间段,时间很短,而同、华两州合镇的 时间则更短,且只产生过李怀让、周智光、朱温和韩建四任节帅,而朱温并未实际赴 任。对于两州设镇为何具有以上特点,我们将在第三节进行详细分析。第二节中晚唐不设镇期间同、华两州的情况通过上一节归纳同、华两州设镇的基本情况,我们知道同、华两州设镇时间都各 只有三十年左右,设镇时间不长,并且是时设时废,那它们在不设镇期间,又是什么 情况呢?本节进行详细论述。同、华两州在不设镇期间,两州应该还是直接属于唐中央管辖的,即还是实行的 是州县两级制,为了与其它藩镇辖州所区别,我们称之为中央直属州,笔者在考察同、华二州在为中央直属州时,发现两州都曾有本州刺史兼任本州防御使的记载,可见两 州在为中央直属州时,也一定程度上因承了当时方镇使职的惯例,由本州刺史兼任本 州防御使,即同、华两州为防御州。旧唐书有以下记载:“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额;寇盗稍息,则易以观察之号潼关防御镇国 军使。华州刺史领之。同州防御长春宫使。同州刺史领之。”2华州刺史所兼的潼关 防御镇国军使和同州刺史兼任的同州防御长春宫使即为两州防御使称谓。在同、华两 州在其不设镇期间,由于其地位特殊,辅翼京师,需要驻有重兵防卫,往往设有防御 使,例由刺史兼任。要讨论同州、华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的情况,我们就要先回顾一 下州刺史始兼本州防御使的大致情况。唐代出现州刺史始兼本州防御使的情况也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中原诸州由 于长期处于太平盛世,且州刺史往往只有行政职能,导致各州军事力量极弱,且军队 素质不高,根本无力抵挡安史叛军,导致屡战屡败,于是唐中央下令“中原置节度使,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不赐旌节。”,由此可见如节度 使一样,州刺史兼任本州防御使也是在安史之乱之时唐中央为抵抗叛军适应战时状态新唐书卷148康H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73页2IH唐书卷38地理忐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9、1390页3III唐书卷44职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23页 第一章中晚唐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的而采取的措施。在安史之乱后,整个中原地区除了设置节度使外,在一些比较重要 的州,也设置了防御使,由本州刺史例兼防御使,是一州的军政长官。但是这些防御 州,虽然由刺史兼任本州防御使,刺史权力较大,兵力比一般州要重,然而还是由唐 中央或者是藩镇所管辖的,并不能将其视为单独的藩镇,这从“不赐旌节”即可看出。由于刺史兼本州防御使,使得州刺史除有行政职能外,还掌握了本州的军权,手 下拥有大量军队,从而导致了地方刺史职权膨胀,这是唐中央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 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唐代宗就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革,I改革后的结果是在防御使 之外出现了团练使,也由州刺史兼任,但是由地方州刺史兼任防御使或者团练使不再 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有在某些重要的州,刺史仍然兼本州防御使或者团练使,并逐 渐固定下来,由此产生了所谓“防御州”和“团练州”,而同、华两州就是仅存的 为数不多的几个防御州。至于代宗改革后,防御州和团练州继续存在的原因,陈志坚在唐代州郡制度研 究中分析:“肃宗时期,出现大量的州刺史兼防御使,到代宗时期,改防御使为团 练使,到大历十二年又停团练使。这些措施的施行都受到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的深刻 影响,是被政治局势的发展牵着走的。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发展,制度建设也在不 断调整和完善。中央努力利用现有的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而防御团练使制度就是在 这种大背景之下得以发展的。肃代以后直至唐末,全国仍有不少州刺史保留或恢复防 御、团练使,而这些防御、团练使基本上是出于现实统治需要而设置的。所以,肃代 以后的防御、团练使的性质,与肃代时期的防御、团练使有一定的区别,可以说,防 御、团练使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2另外陈志坚在唐代州郡制度研究将肃代 以后直至唐末仍有防御州和团练州的情况分为了两类,即:第一类为“有些防御、团 练州与废除节度使或观察使有关,在废除节度、观察等使时,会府州一般被降为防御、团练州,这也足因为会府州一般地位都比较重要之故。”第二类为“还有一些州,因为地位比较重要,刺史兼防御、团练使逐渐固定化,也就成为固定的防御、团练州。”笔者认为同、华两州两类特点兼有之.同、华两州在某些时候会设置节度使,成为 会府州,当两州在废除节度使后,由于其地位重要,就被降为了防御州,即同、华两 州在不设节度期间,往往都是由其刺史兼本州防御使,成为防御州,并且固定化。史书可见的最早同、华两州的防御使是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潼关 既败,于是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防御使皆弃郡走,所在守兵皆散。”3当时安史 叛军直逼京师长安,于是唐中央下令“诸州当贼冲者,始置防御使同、华两州 是二辅州,是长安东部的门户,地位极其重要.故皆置防御使。华州辖有漳关,故其IIII唐书卷11代宗纪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9页2陈忠略,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28页3资治通鉴卷218唐纪三卜四至德元年六月,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84页4唐会要卷78诸使中诸使杂录上,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439页 9第一章中晚唐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防御使又称为潼关防御使,后华州设潼关节度使,不久又辖同州,称为同华节度使。大历二年(767)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叛乱,被铲除后,同、华两州废镇,变为中央直属 州。由于华州辖有潼关,同州辖有掌营田等事宜的长春宫,故大历二年(767年)铲 除周智光后,唐中央“以兵部侍郎张仲光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大理卿敬括为同 州刺史、长春宫等使,已巳,诏潼关置兵三千。”之后华州刺史例带潼关防御使之职,被称为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同州也置防御使以理军事,由同州刺史兼任防御使,其防 御使被称为同州防御长春宫使。3唐中央平时在同、华两州分别置互不相关的防御使,直接隶属中央,防御使不赐 旌节,地位低于节度使,但是同、华二州的情况相当特殊,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与诸 道并列的。例如开成二年(837年)正月庚寅,户部侍郎判度支王彦威进所撰供军图,略序日:“至德、乾元之后,迄于贞元、元和之际,天下有观察者十,节度二十有 九,防御者四,经略者三。”其中的“防御者四”,指的是:东都畿汝防御观察使;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华州刺史领之。同州防御长春宫使。同州刺史领之;大同军防御 使.由此可见,同、华二州在此期间虽然没有设节度使,只设防御使,但还是被视 为与观察使、节度使、经略使相并列的,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藩镇的地位。另外同、华两州还有许多其它州所没有的特权,例如会昌元年(841年)七月,唐武宗开始实行禁佛措施,到会昌五年(845年)规定“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这说明同、华两州与方镇治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等的地 位。又例如元和九年十月“戊辰,以尚书左丞吕元膺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旧例,命留守赐旗甲与方镇同,及元膺受命,不赐。谏官援华、汝、寿三州例有赐.居守之 重.不宜独阙。上日:“此三处亦宜停赐小,说明在元和九年之前,作为防御州的 同、华两州具有与方镇相同的“赐旗甲”特权。再者又如进奏院,进奏院为唐后期藩 镇设在长安机构,同、华两州在其未设节度使的时期,史书却有着“同州进奏院”“华 州进奏院”的记载7,由此可见此时的同、华两州具有同一般藩镇一样“专奏事”,直达中央的权利,正如张国刚所言“直属州之地位犹同方镜,置邸上都应属理所当然二 由上可见,同、华两州在一些方面具有同方镇的特权。唐会要卷59尚书省诸司下长春官使,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38页2III唐书卷II代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5页.又资治通鉴卷224唐纪四十“己巳,置清 关镇兵一千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63页3III唐行卷38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90页4III唐书卷17下文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7页$资治通鉴卷248唐纪六十四)会吕五年七月,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78页6旧唐书卷15宪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1页7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九章唐代藩镇进奏院制度):“李商的为汝南公贺势星不见复御正殿表臣某 言:得本州进奏院状报,此处汝南公指华州剌史周墀,时李商隐在其幕府供职。又如无稹贺圣体平复御紫辰 殿受朝贺表,臣某言:今日得上都进奏官报,时元稹在同州剌史任上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 页第一章中晚唐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正是因为同、华两州在不设镇时有时也拥有某些等同藩镇的特权,因此很多学者 将黄巢起义前只设防御使时期的同、华两州也列为藩镇,例如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 人口冲就将同州防御使、华州防御使增补为元和年间存在的方镇。张达志的唐 后期藩镇与州关系之研究2所附的唐五代藩镇建制与辖州一览表也是将同州防 御使和华州防御使列为元和年间存在的藩镇。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却不认同,笔者认 为直到唐末黄巢起义之前同、华两州在不设节度使,由刺史兼防御使期间,应该只算 是唐中央直接管辖的州郡,即所谓的中央直属州,它们的地位应该是介于方镇与普通 州之间,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与道并列,但是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藩镇,因为同、华两州都设过节度使,或只辖本州设镇,或两州合并设镇,两州为防御州是在废镇后 的称谓,如节度使和防御使无实质变化,唐中央是没有必要在称谓上屡次变动的,实 际上节度使较防御使权力要大得多,同、华两州位于金辅,且各辖有潼关和蒲津关,一旦两州有异,对唐王朝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因此只有在面临战乱时,两州才会设立 权力较大的节度使,在平时稳定时期,唐中央就只是在两州分别设置权力相对较小且 互不相干的防御使,使它们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来稳固统治。第三节中晚唐同、华两州设镇特点分析通过第一、二节的分析我们得出同、华两州设镇具有以下特点:时设时废,设镇 时间不长,时而合并,时而分离,辖地面积不大,所辖州往往只有一到两州,在其不 设镇期间则是由本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直属中央管辖,地位介于方镇与普通州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一些同方镇的特权。那同、华两州的设镇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特点呢?笔者主要认为这主要要从两州的 畿辅地位,结合当时每个时间段的社会局势,来进行分析。对于同、华两州的畿辅地位,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同、华两州都位于唐京师 长安东方,同州西距长安二百八十里、华州西距长安一百五十里两州都毗邻长安,是近畿之州,自“开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之外,以近畿之 州为四辅”同州和华州都属于唐朝四辅州之一,5所谓“辅州”即京师长安左、右两翼之州,是长安的护卫和门户,由于处于这样关键的地理位置,在整个唐代,同、华两州都和当时的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唐中央对它们也 是异常重视,一方面,处于屏卫京师的需要,同、华两州需要屯有重兵,而另一方面,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越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2张达志唐后期藩镇与州关系之研究尢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131页3无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36页4通典卷33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8页$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度支郎中载“同、华、岐、蒲为四辅州(蒲新升入广,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72页第一章中晚唐同、华两州的建制沿革及其特点如果同、华两州屯有重兵,两州一旦叛乱,则长安无险可守,叛军可长驱直入占领长 安,这两个方面是有矛盾的,因此唐中央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即在战乱时期,两州往 往设立权力较大节度使,屯有重兵,下放权力,给以便宜行事的特权,军事政治一体 化投入到战争中,以便尽快平息战乱;而在平时稳定时期就设立权力相对较小的防御 使,也有一定的军事力量,由刺史兼任,此时虽然某些情况下,同、华两州具有一些 同藩镇的特权,甚至可以和藩镇并列,但是它们还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藩镇,唐中央对 它们的控制力要比藩镇要大的多。而黄巢起义之后,随着唐王朝中央权威的丧失,即 使同、华两州不设镇期间,由于两州刺史往往兼任本州防御使,由于也有一定兵力,其不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