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州中学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欧晓妍 云枫 黄巧妍 刘筱煜 审核:赖粤江
本试卷共 8 页,分三部分,共 20 小题,满分 120 分。
附加题 1 题,满分 8 分,附加分计入总分,但全卷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 填写考场试宣号、座位号,再用 2B 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2. 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填涂;将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 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积累与应用(24 分)
一、(5 小题,16 分)
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殷.红/殷.切
摒.弃/屏.息敛声
B. 提.拔/提.防
累.赘/果实累.累.
C.
炽.热/旗帜.
憎恶./深恶.痛绝
D. 私塾./成熟.
溃.退/振聋发聩.
2. 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仲裁
健树
咆哮
催枯拉朽
B. 宛如
慰勉
燥热
广袤无垠
C. 督战
浩翰
蒙昧
抑扬顿措
D. 娴熟
轴娌
萧洒
和颜悦色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荧屏,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 中国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 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最终以阿尔法 4:1 击败韩国的围棋天王李世石告终。
D. 著名书法家王友谊殚.精.竭.虑.,历时三载,用四种不同风格的大篆创作了《四书》。
第 9页,共 10页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夺得了 2023 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所有项目的冠军。
B. 广东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C. 共享单车智慧化管理,可以精准调度车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车辆分布不合理。
D. 广州市妇联将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5. 语文活动课上,“新闻小主播”为同学们播报了一则新闻。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据央视网报道,5 月 15 日 7 时 18 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 2016 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
探测器于 2020 年 7 月 23 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 年 2 月 10 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 月 24 日探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开展环绕探测,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获取科学数据,这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1) 任务一: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15 字)。
(2) 任务二:小月读了这则新闻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感悟,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 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她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天问 长征 升太空 探火星 助梦圆 传佳讯上联:
下联:
(3) 任务三:中国太空家族的命名内藏玄机,例如:火星探测器的名字“天问”取自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天问》,该作品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探索,这也是火星探测任务的意义所在。请根据你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以下三个命名中选其中一个,说说它的妙处。
①月球探测器“嫦娥”②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③中继通信卫星“鹊桥”
二、(1 小题,8 分)
6. (1)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选四题作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王绩《野望》);“山随平野尽, ”,是雄浑开阔的江景之美(李白《渡荆门送别》);“ ,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王维《使至塞上》)。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 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登临黄鹤楼,崔颢借神话传说,抒发了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面对山川秀色,陶弘景充满了对先贤的钦佩与追慕:“自康乐以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根据句意,填写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①刘桢在《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也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 。(刘桢《赠从弟(其二)》)
②曹操在《龟虽寿》中对神龟的看法,体现了他对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 , 。(曹
操《龟虽寿》)
三、(5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46 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
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 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
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 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③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成枯落(《诫子书》)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D. 为.木岸 满铁范为.一板(《活板》)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9. 下列对乙文中画双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D.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0. 甲乙两文叙述之事都发生在苏轼为地方官时,但心境不同。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心境。
1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本诗的体裁是什么?
(2) 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四、(8 小题,共 30 分)
(一) (13 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一组名为“ 江南
忆”的机器人。他们的名字为“琮琮”、
“莲莲”、“宸宸”。“琮琮”的造型代
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
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意寓
杭州亚运会会徽为“潮涌”,主体图形由扇
“不畏艰险、超越自我”,头部有精美的
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
饕餮纹。“莲莲”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西
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扇
湖,名字源于西湖中的接天莲叶。莲叶头
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蕴,赛道代表体育竞
饰以三潭印月为顶,特色鲜明。“宸宸”
技,互联网符号契合杭州城市特色,钱塘江和
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名字源
钱江潮头是会徽的形象核心。
于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
“宸宸”头顶钱江潮,额头嵌拱宸桥的图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摘编自《南方周末》)
【材料二】
①“绿色”是杭州 2022 年亚运会的重要办赛理念之一,也是这次亚运会的“主色调”。
②被大家亲切称为“大莲花”的杭州 2022 年亚运会主会场“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不仅是杭州 2022
年亚运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场馆,也是田径项目的举办地。该建筑由 28 片大花瓣和 27 片小花瓣构成莲花
外形,整座建筑虽为钢结构,却飘逸灵动。“大莲花”总用钢量经过多轮优化、完善后仅为 2.8 万吨,获得全国钢结构工程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2021 年 3 月,“大莲花”主体育场获得建筑最高荣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③亚运场馆建设过程中,在规划阶段就坚持绿色先行,创新绿色设计理念,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 进行规划,开展绿色健康建筑、智慧园区、地下综合管廊等先进技术实践。杭州亚运村采取海绵城市专项 规划,从“渗、滞、蓄”到“净、用、排”,通过建立区域内雨水的有机循环体系,采用过滤净化处理、 生态净化滞留、雨水收集利用,有效发挥蓄水调水作用,打造节能场馆,确保亚运村建设充分体现出“绿 色亚运”理念。
④在黄龙体育中心的改建过程中,由于需要对部分原有建筑进行拆除,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体育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移动反击式破碎站”,对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利用。改造产生的 9000 吨建筑垃圾经过破碎并自动分类,变成可重复利用的半成品,这些半成品后续可以用作干混砂浆、抹灰砂浆、混凝土免烧砖等建设原材料。
⑤根据相关要求,亚运会期间承办城市城区内行驶的公交车必须是清洁能源汽车。亚运会的承办,按下了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的“快进键”,杭州市绿色交道体系“节能、低碳”的特色愈发明显。日前召开的2022 年杭州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聚焦两战全胜,做亮亚运交通”“聚焦双碳目标,做美绿色交通”。其中,专门提到,推进实施杭州市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行动;加快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化,做好巡游出租车“油改车”等工作;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深化推动“公转水”运输结构调整,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 推进全城美丽经济走廊创建。
(根据《新浪财经》报道编写)
【材料三】
①“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城市 幸福感的提升至关重要。随着亚运筹办工作的不断推进,大到城市交通,小到全民健身……杭州亚运会的 影响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②作为一项统领性的行动,亚运城市行动体现了亚运筹办与城市发展的一体推进、扩大内需和对外开 放的互促共进,持续保持了杭州这座城市对外影响的热度和增进民生福祉的温度。通过健康城市打造、城 市国际化推进、基础设施提升、绿水青山守护、数字治理赋能、产业发展提质、文化名城传播、城市文明 共建等八项具体行动,让生活在杭州的一千多万市民起参与到杭州亚运会之中,共同见证这座城市能级的 不断提升。
(杭州宣传网)
12. 根据材料一,给下面吉祥物选择对应的名字,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琮琮
②宸宸
③莲莲
B. ①宸宸
②琮琮
③莲莲
C. ①莲莲
②琮琮
③宸宸
D. ①宸宸
②莲莲
③琮琮
13.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杭州亚运会会徽的名字是“潮涌”,它由六个元素组成,其中太阳图形象征了亚奥理事会,赛道代表体 育竞技。
B.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的“大莲花”设计减轻了建造过程中使用的钢材,在造型上飘逸灵动。
C. 杭州亚运村采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区域内雨水进行的“渗、滞、蓄”措施,使得园区内用水完全实 现了自给自足。
D. 在黄龙体育中心的改建过程中,“移动反击式破碎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建筑垃圾的重复利用率。
14.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践行“绿色亚运”理念,场馆开展绿色健康建筑、智慧园区、地下综合管廊等先进技术实践。
B. 亚运会期间,城市按下了绿色低碳交通发展“快进键”,所有承办城区内行驶的公交车可以是清洁能源 汽车。
C. 杭州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专门提到,通过推动多式的联运发展等方式,推进全域美丽经济走廊创建。
D. 杭州通过八项具体行动,让一千多万市民一起参与到亚运会之中,共同见证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
15. 学校体育社的同学正准备有关“共迎亚运”的主题动员会,但在阐述杭州亚运会举办的意义时,遇到了 困难。请你根据材料,帮助他举例分析举办亚运会的意义
(二)(17 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 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 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 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
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 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
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 一的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 “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 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边将自己身体 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 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 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 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 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 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 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 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为复杂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 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 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辫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芭。很多天以后我 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 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 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⑪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 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选自《世纪经典散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 考。
B. 文章多次写到昙花对“我”一次次的神秘呼唤,在强化主观色彩的同时,也体现出“我”在不同阶段的 心情变化。
C. 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 赞美。
D. 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 的理解。
17. 根据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 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从加 点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2) 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 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18. 从全文看,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叙述有何作用?
19. 文章标题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结合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标题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第三部分 写作(5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我常常听见 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工整,不少于 600
字;④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附加题(8 分)
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21. 【任务一:人物分析】下列对名著中部分人物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大众,尤其是农民。他认为这些人民尽管身处困境,却保持着善良、忠诚与勇 敢的品质。
B. 彭德怀先后加入过同盟会、国民党,最后自觉地找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三次革命浪潮中的杰 出领袖。
C. 书中的“红小鬼”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对红军有着来自少年人的无可 置疑的忠诚。
D. “他是我所遇到的红军领袖中,有最强阶级感的——在姿态上、外表上、谈话上。”这是本书作者对徐 海东的印象。
22. 【任务二:作品联读】请你根据提示,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
《长征》
作者
(美)(1)
王树增
长征故事
四渡赤水血战湘江
(2) (补写一个长征故事)
(3)
《长征》细腻描绘红军渡赤水、战湘江
等历程,生动再现史诗征途,展现革命
推荐语
(请仿照《长征》推荐语,写《红星
者坚定信念与不屈精神。它是理解革命
照耀中国》的推荐语,80 字以内,并体现对同学们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
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经典,读来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广州中学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欧晓妍 云枫 黄巧妍 刘筱煜 审核:赖粤江
本试卷共 8 页,分三部分,共 20 小题,满分 120 分。
附加题 1 题,满分 8 分,附加分计入总分,但全卷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 填写考场试宣号、座位号,再用 2B 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2. 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填涂;将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 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积累与应用(24 分)
一、(5 小题,16 分)
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殷.红/殷.切
摒.弃/屏.息敛声
B. 提.拔/提.防
累.赘/果实累.累.
C. 炽.热/旗帜.
【答案】D
憎恶./深恶.痛绝
D. 私塾./成熟.
溃.退/振聋发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 殷.红(yān)/殷.切(yīn),摒.弃(bìng)/屏.息敛声(bǐng); B.提.拔(tí)/提.防(dī),累赘(léi)/果实累.累.(léi);
C.炽.热(chì)/旗帜.(zhì),憎恶.(wù)/深恶.痛绝(wù); D.私塾.(shú)/成熟.(shú),溃.退(kuì)/振聋发聩.(kuì);故选 D。
2. 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仲裁 健树 咆哮 催枯拉朽
第 18页,共 20页
B. 宛如
慰勉
燥热
广袤无垠
C. 督战
浩翰
蒙昧
抑扬顿措
D. 娴熟
轴娌
萧洒
和颜悦色
【答案】B
【解析】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健树——建树,催枯拉朽——摧枯拉朽; C.浩翰——浩瀚,抑扬顿措——抑扬顿挫; D.轴娌——妯娌,萧洒——潇洒;
故选 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荧屏,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 中国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 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最终以阿尔法 4:1 击败韩国的围棋天王李世石告终。
D. 著名书法家王友谊殚.精.竭.虑.,历时三载,用四种不同风格的大篆创作了《四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处表示情节的复杂纷乱,成语使用正确;
B.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含褒义。不能用来形容粮食浪费,用错对象且色彩不当,成语使 用不正确;
C.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此处表示“人机大战”受人关注,成语使用正确;
D. 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此处表示王友谊创作《四书》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心思,成语使 用正确;
故选 B。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夺得了 2023 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所有项目的冠军。
B. 广东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C. 共享单车智慧化管理,可以精准调度车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车辆分布不合理。
D. 广州市妇联将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B.语序不当,“开展和策划”改为“策划和开展”; C.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问题”;
D.搭配不当,可将“营造”改为“创造”; 故选 A。
5. 语文活动课上,“新闻小主播”为同学们播报了一则新闻。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据央视网报道,5 月 15 日 7 时 18 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 2016 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
探测器于 2020 年 7 月 23 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 年 2 月 10 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 月 24 日探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开展环绕探测,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获取科学数据,这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1) 任务一: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15 字)。
(2) 任务二:小月读了这则新闻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感悟,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 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她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天问 长征 升太空 探火星 助梦圆 传佳讯上联:
下联:
(3) 任务三:中国太空家族的命名内藏玄机,例如:火星探测器的名字“天问”取自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天问》,该作品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探索,这也是火星探测任务的意义所在。请根据你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以下三个命名中选其中一个,说说它的妙处。
①月球探测器“嫦娥”②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③中继通信卫星“鹊桥”
【答案】(1)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2) ①. 长征升太空助梦圆 ②. 天问探火星传佳讯
(3) 示例:
选①“嫦娥”:取自“嫦娥奔月”神话,嫦娥是奔月仙女,与月球探测任务契合,既体现传统文化对月球 的向往,也象征现代科技对宇宙的探索精神。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
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需抓住核心事件:新闻围绕“天问一号探测器”展开,关键信息是“5 月 15 日成功着陆火星”,且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需剔除发射时间、过程等次要 信息,浓缩成简洁语句。示例: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需遵循“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内容相关”的原则。
“长征”(运载火箭)与“天问”(探测器)均为航天工程相关名称,词性相对;“升太空”与“探火星” 均为动宾结构,描述具体行动;“助梦圆”与“传佳讯”均为动宾结构,体现行动意义。上下联分别围绕火箭发射与探测器探测的核心事件,内容关联紧密,符合对联规范。根据平仄要求,上联末字应是三声或四声,下联末字应是一声或二声。“圆”是二声,“讯”是四声。故上联为:长征升太空助梦圆,下联为: 天问探火星传佳讯。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①月球探测器“嫦娥”:“嫦娥”这一命名源自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神话中嫦娥仙子飞向月球、 在广寒宫居住的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与遐想。将月球探测器命名为“嫦娥”,既 呼应了传统文化中对月球探索的浪漫想象,又让现代航天任务与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想产生了跨越时空的连 接。当“嫦娥”探测器成功抵达月球,仿佛是古人的幻想在当代成为现实,让科学探索不仅充满严谨性, 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②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悟空”之名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孙悟空拥有火眼金 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具有洞察未知的能力。暗物质是宇宙中神秘的存在,人类对其知之甚少,探测 暗物质就如同在茫茫宇宙中“识破”未知的奥秘。将探测卫星命名为“悟空”,巧妙借用了孙悟空洞察万 物的形象寓意,既赋予了科学任务生动的文化符号,又暗示了卫星将像孙悟空一样,凭借先进的探测技术 “看穿”暗物质的踪迹,在宇宙探索中展现精准的“洞察力”,让高深的科学探索与大众熟知的文化形象 相结合,更易引发共鸣。
③中继通信卫星“鹊桥”:“鹊桥”的命名源于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中喜鹊在天河上架起桥 梁,让分隔的牛郎织女得以相会。中继通信卫星的作用正是在太空中搭建“通信桥梁”,例如为月球背面 的探测器与地球之间传递信息,解决因天体遮挡导致的通信难题。以“鹊桥”命名,既贴合卫星作为“太
空通信桥梁”的功能属性,又借助传说中“连接”“相会”的意象,赋予了冰冷的科技设备温暖的文化内涵,让航天任务的技术意义与传统文化中对“连接”“团圆”的美好向往相呼应,体现了科技服务于沟通、 探索的人文关怀。
二、(1 小题,8 分)
6. (1)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选四题作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王绩《野望》);“山随平野尽, ”,是雄浑开阔的江景之美(李白《渡荆门送别》);“ ,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王维《使至塞上》)。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 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登临黄鹤楼,崔颢借神话传说,抒发了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面对山川秀色,陶弘景充满了对先贤的钦佩与追慕:“自康乐以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根据句意,填写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①刘桢在《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也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 。(刘桢《赠从弟(其二)》)
②曹操在《龟虽寿》中对神龟的看法,体现了他对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 , 。(曹操《龟虽寿》)
【答案】 ①. 山山唯落晖 ②. 江入大荒流 ③. 大漠孤烟直 ④. 经纶世务者 ⑤. 白云千载空悠悠 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 冰霜正惨凄 ⑧. 终岁常端正 ⑨. 神龟虽寿 ⑩. 犹有竟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唯、载、霜、端、竟”等字词容易写错。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46 分)
三、(5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
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 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
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 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③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成枯落(《诫子书》)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D. 为.木岸 满铁范为.一板(《活板》)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9. 下列对乙文中画双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D.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0. 甲乙两文叙述之事都发生在苏轼为地方官时,但心境不同。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心境。
【答案】7. C 8. (1)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毁坏城池。 9. B
10. 甲文心境:被贬期间与友人月下漫步,借“闲人”表达虽遭贬谪却豁达超脱的闲适;乙文心境:徐州抗 洪时身先士卒,展现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苏轼两段不同时期的为官经历,展现了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甲】文《记承 天寺夜游》以空灵笔触描绘月夜闲情,展现谪居时的超脱心境;【乙】文《宋史·苏轼传》则记录其抗洪救
灾的壮举,彰显临危不惧的担当精神。两文形成“闲适”与“勤政”的鲜明对照,共同勾勒出苏轼既具文 人雅趣又有为民情怀的完整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理想。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乐:名词,乐趣/意动用法,以……为乐; B.遂:副词,于是,就/副词,最终;
C.但:都是副词,“只是”的意思; D.为:动词,修筑,建筑/动词,成为;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1) 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表推测。
(2) 是,这里;败,冲毁、毁坏。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河”为主语,“将害”为谓语, “城”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矣”是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为断句标志,其后应断开;“虽禁军”与“且为我尽力”构成让步关系,中间应断开。正确的断句应为: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甲】文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心境是闲适旷达中暗含悲凉与感慨。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相与步 于中庭”可见他赏月的闲适;而“闲人”一词既指二人夜游的清闲,也隐含贬谪后的落寞,但他能从“庭 下如积水空明”的月色中捕捉诗意,体现了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旷达胸怀;
【乙】文此时苏轼任徐州太守,面对洪水危机,心境是坚定担当与责任感。文中“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的誓言、“驱使复入”的果断、“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的坚守,都体现了他作为地方官为民分忧的使命感和临危不乱的担当精神,心境聚焦于抗灾保城的急切与坚定,展现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