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质生产力”学习材料合集.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241234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481 大小:3.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质生产力”学习材料合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1页
“新质生产力”学习材料合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1页
“新质生产力”学习材料合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1页
“新质生产力”学习材料合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1页
“新质生产力”学习材料合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 一、重要讲话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7 2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集锦.11 3中央政治局新年首次集体学习聚焦新质生产力.16 二、权威解读 4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19 5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求是杂志.27 6专家访谈: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34 三、专家解读 7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43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新质生产力”.50 9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背景和主要特征.56 10“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63 11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68 12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76 13“新质生产力”要义.80 14山东大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85 3 15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89 16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95 17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101 18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方向.108 19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未来竞争优势.116 20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1 21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124 22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发展新引擎.130 23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132 24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37 25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144 四、评论文章 26人民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

3、推进高质量发展 149 27南方日报: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53 28新华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56 29金观平: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160 30陕西日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163 31南方日报:“以新提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66 32海南日报: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自贸港高质量发展.169 33北京日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172 34四川日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74 4 35鹤壁日报: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177 36南京日报: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鲜明标识180 37南京日报:干好“应该做、必须做、可以做好的事”1

4、83 38南京日报:认清南京使命担当,激发新优势.185 39南京日报: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动能.188 40南京日报:“四链”深度融合,营造新生态.190 41南京日报: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192 42南京日报:聚焦产业强市建设“头版头条”.194 43珠海日报:以金融创新助力珠海厚植新质生产力.196 44天津日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201 45科技日报:做好创新大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4 46第一财经日报:密集点题新质生产力释放哪些信号 206 47西江日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211 48佛山日报:发展新质生产力拼出新的速度与激情.214 49郴州日报:

5、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17 五、研究论文 50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20 51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231 52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254 53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278 54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 5 现实路径.297 55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320 56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341 57新质生产力冶的国家方略政策取向.369 六、研讨发言 58教育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新质生产力.387 59生态环境局:强化生态环境要素服务保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390 60自然资源局

6、:提高自然资源要素生产率保障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393 61科技局:以科技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396 62能源局: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活力.400 63卫生健康委:智慧赋能改革数字驱动创新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404 64政府外事办:下好“先手棋”培育“新高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408 65交通运输局:筑牢“压舱石”锻造新动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交通力量.412 66工信局: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416 67人社局:织密保障网办好民生事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 6 赋能.420 68民宗委:招大引强创新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424 69国资委:

7、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国企发展新动能.427 七、学习心得 70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地 431 71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443 72咸阳市委党校:立足陕西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451 73南通市委党校教授: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456 74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461 75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创新力量.469 76中国农业大学: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474 77市人大代表: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479 7 中共中央政治局 1 月 31 日

8、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9、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 8 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

10、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

11、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9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

12、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

13、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 10 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11 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

14、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2013 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2 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

15、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2023 年 5 月 29 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围绕建设现代

16、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2018 年 4 月 20 日,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 13 作会议上的讲话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2021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

17、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2021 年 4 月 22 日,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 14 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

18、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 35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

19、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2013 年 12 月 3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 15 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

20、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2024 年 1 月 19 日,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6 中共中央政治局 1 月 31 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

21、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开年之际,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实际上,自从 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202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此次集体学习,党中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全面阐释、系统部署。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新质生产力?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

22、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此次集体学习进一步作出阐释。17 总体定义总体定义: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动力来源动力来源: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基本内涵基本内涵: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核心标志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特点是创

23、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总书记强调。怎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培育发展新质生首先,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次集体学习作出系列部署,包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等。其次,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其次,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

24、题。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 18 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从而让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迸发活力。再次,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再次,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可以说,此次集体学习,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和外延、方法和路径等,党中央作出了进一步阐释和部署。刚刚过去的 1 月份,地方两会“新”意频现,各地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

25、产力的“路线图”。安徽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北京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黑龙江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一个共识更加清晰:推进高质量发展是突围向上的根本出路。19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2024 年 3 月 1 日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

26、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27、。20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28、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

29、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一方面,21 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

30、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

31、链产业链资金链 22 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近年

32、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 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我国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

33、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 23 跃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和创造有效需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三、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34、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三是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四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

35、系。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 24 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

36、承担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

37、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5 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能够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强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类脑智能、

38、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产力储备。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

39、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 26 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27 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从 2023 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

40、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一、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的

41、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28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

42、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

43、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29 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并用

44、于指导实践。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

45、力质态,特点是创 30 新。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回顾历史,从 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 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 20 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

46、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47、必然也有新的内涵。就劳动者而言,31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

48、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 32 置、产业深度

49、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在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催人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推动新质生产力

50、发展的实践本领。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快产业创新。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33 加快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