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药品安全监管.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348472 上传时间:2025-10-1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22MB 下载积分:14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品安全监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药品安全监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药品是人类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对药品实施有效监管,,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关系到,公众生命健康权益的维护和保障。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药品安全监管,多年,来以强化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为目标,逐步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与法制,不断完善药品供应体系,稳步提高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积极,维护公众用药权益,努力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一、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概况,中国政府为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创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大力推动医药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不仅改变了缺医少药的局面,而且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中国可生产原料药1500种,且多个药物品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如青霉素、维生素C等。一批植物药和天然药物,如抗感染的黄连素、抗肿瘤的秋水仙碱等,已经在国内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生物碱等产品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中国生产的青蒿素产品,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为防治疟疾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今中国可以生产预防26种病毒、病菌感染的41种疫苗,年产量超过10亿个剂量单位,其中,用于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常见传染病的疫苗产量达5亿人份。国产疫苗在满足国内居民防病需求的同时,已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用于其他国家的疾病预防。,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含中药饮片和医用氧生产企业)6913家,其中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682家。,近年来,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医药贸易大幅度增加。按照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七大类统计,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371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6679亿元人民币。医药贸易出口额1998年为34亿美元,2007年为246亿美元;进口额1998年为15亿美元,2007年为140亿美元。为防止仿制药无偿利用新药开发研究数据,损害新药开发的原动力,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实施药品数据保护制度。200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对获得生产或者销售含有新型化学成分药品许可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给予6年保护期限。,国家实施特别审评审批程序,鼓励创制新药和研究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适用特别程序的新药包括: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未在国内外获准上市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疾病且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的新药;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从1998年到2007年底,共有78个一类新药获得批准。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生产工艺有了大幅度改进,首创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如维生素C二步发酵、黄连素合成、高纯度尿激酶生产方法和装置等。青霉素孢子高单位菌种选育和相应发酵、头孢菌素C发酵等新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不仅能够生产供出口的中型医疗设备,在可穿载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和组织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进入世界前列。,国家积极推进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体系。2004年,在全国推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初步建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组织框架。依据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药品监管部门分别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体外循环管道、透析粉等产品采取了撤销产品注册证、责令召回、重新注册等措施。,国家不断加大对已上市药品的质量监督抽验力度,促进药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2007年,国家对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开展了评价性抽验,共抽验13595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8.0%。其中,化学药品抽验7398批次,合格率为98.0%;抗生素抽验2586批次,合格率为98.1%。,中成药抽验3611批次,合格率为97.6%。流感疫苗的抽验合格率,连续两年为100%。对抽验不合格的药品、医疗器械,药品监管部门采取了责令召回、撤市以及行政控制等措施,依法进行处理。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确保公众用药安全。,二、药品安全监管的体制与法制,多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和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和法制保障。,1998年中国组建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并于2003年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以及医疗器械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目前,中国已建成了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省以下垂直管理的药品监管行政机构。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药品监管行政机构2692个,其中,省级药品监管行政机构31个,市(地)级药品监管行政机构339个,县(市)级(含直辖市区县)药品监管行政机构2321个。建立药品监管技术监督机构1000余个。全国共有监管人员6.4万人。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聘请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维护农村药品安全,推进药品安全监督网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聘请农村药品安全协管员9.7万余人、信息员51.4万余人,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点达57.8万个。,国家不断加大药品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重点提高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国家级药品技术监督机构主要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审评中心、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等。这些机构重点承担日常检验检测、检验技术方法研究、实验动物保种、标准化研究、注册申请技术审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此外,还有19个国家口岸药检所承担进口药品的注册检验和口岸检验,33个省级药品检验所负责辖区内药品抽验、复验、委托检验、药品注册复核检验、国家计划抽验以及国家药品标准起草等工作,325个地市药品检验机构负责辖区内药品抽验和委托检验。,在医疗器械监管方面,初步建立起由国家和省两级机构组成的医疗器械技术检测体系。其中,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10个,主要承担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检验和国家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抽验;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有30个,主要承担辖区内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和部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检验;具有专业特长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立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有9个,作为医疗器械检测能力的补充。还有22个不同专业的医疗器械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不同专业范围的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中国重视药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进行规定,明确了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法律责任,标志着中国药品监管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轨道。该法于2001年进行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药品标准,取消了地方标准;加重了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法律责任;将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作为法定要求予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加强药品监管,保证药品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用药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截至目前,国务院共颁布了17部与药品相关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制定了29个规章,主要包括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药品监管部门还与卫生、工商、海关等部门联合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品进口管理办法、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进出口管理办法(暂行)等规章。,中国政府重视医疗器械管理法规的制定。,2000年,国务院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制定了10个规章,主要包括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的分类规则、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等。药品监管部门还与工商部门联合发布了医疗器械广告审查标准、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办法。,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局颁标准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药品标准和部分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现有国家药品标准总计1.5万余种;医疗器械标准686项,其中,国家标准155项,行业标准531项。早在1953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就编印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截至目前,共颁布了8版,现行版为2005年版。2005年版药典收载的品种较以往有较大幅度增加,并且扩大了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更加重视药品安全性指标,对制剂通则、分析检验方法和指导原则等进行了增修订。2005年版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和单味制剂等,共1146种;2005年版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共1967种;2005年版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共101种。,中国重视国家药品标准的提高和规范,鼓励企业制订和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注册标准。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分期分批对现行国家药品标准进行规范和提高,使国家药品标准的检测技术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目前我国药品安全漏洞的原因,近年来,药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例如齐二药、欣弗、刺五加、甲氨蝶呤、大连狂犬病疫苗等等。2009年刚就有糖脂宁胶囊、双黄连注射液等3起事件接连发生。药品安全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造成这种漏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缺乏责任心,为降低成本,违规操作,有人说,现在比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牵动人心的是“看病怕”。怕什么?怕看病被骗和不安全。,如今,人们生病怕吃假药用假器械,怕药品不良反应,怕小病治成大病,药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药品从研发生产到患者服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安全链条都会断裂。通过透视近几年发生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分析近几年的药害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源有三:一是不法企业受利益驱动,违规生产;二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尤其在某些“地标”药品转“国标”标准偏低,把关不严;三是医院和药店购销药品把关不严。,个别企业违规操作,在药品安全链的生产环节就埋下了“炸弹”。“欣弗”生产企业擅自降低消毒时间和温度,增加消毒柜载量,成本降低了,却使9名患者付出生命;“甲氨蝶呤”事件中,制药人员将硫酸长春新碱尾液混于“甲氨蝶呤”,致使药品污染,导致上百名白血病患者下肢疼痛、行走困难。,而违规操作背后透露的问题更加引人深思。一是部分企业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淡薄;二是国内药企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依然不高,为占据市场份额彼此恶性竞争。,目前,我国5600多家药厂生产的1万多种药品中,仿制药占90%,处于药品市场的中端和低端,它们的竞争武器是价格低廉。低价竞争迫使药品生产企业最大限度压低生产成本,争取利润空间。近年来,一方面各种原材料涨价,制药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国家多次药品降价,也使药厂利润不断缩水。于是,为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企业缩减该有的操作程序,甚至偷工减料,有效成分低限投料,辅料也用最便宜的。而药品是特殊商品,生产企业1%的疏忽,就可能对生命健康带来100%的隐患。,(二)、监管漏洞堪忧,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屡禁不止,屡禁不止的虚假广告也成为违法“中成药”等假药、劣药流传的助推器。虚假医疗广告是久治难愈的顽疾,药品广告牵涉多个部门,工商部门担负广告的审批与监测,药监部门负责内容审核,媒体承接广告发布。多头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给虚假广告可乘之机。包括虚假广告在内的制假售假活动的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还将经过一定阶段后,制假售假规模才会显著缩小。但是,政府加大打假力度对于抑制制假售假违法犯罪作用明显。在美国,上市企业作假、散布虚假信息,往往要被索赔几十亿美元。我国除应加大打假力度外,还应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日前,针对“糖脂宁胶囊”假药事件,不少医生通过网络等媒体揭露,在中成药里添加西药是行业“潜规则”。,中药里添加西药,一种情况是国家批准的,如许多抗感冒中成药、个别降糖中成药;另一种情况是违法添加。从整体看,尚未达到行业“潜规则”的程度。中药一般药效平稳、起效较慢,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生产,各厂家的药品效果差异不大。为抢占市场,一些企业或个人往中药里违法添加化学成分,以使药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药的成分复杂,与西药联合使用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给用药安全带来危害。因此,凡是宣称“立即起效”的中成药,消费者都要提高警惕。,(三)、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药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当前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经过两年多的专项整治,我国解决了一些影响药品安全的突出矛盾和紧迫问题,但随着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监管基础不牢固、监管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更加凸现。,四、药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中国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围绕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了涵盖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重要监管制度。,(一)、药品市场准入制度,为了从源头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国家对药品品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相关涉药人员实行审批和资格认证制度。,1.实行药品注册。对上市的新药、仿制药和进口药品,实行严格的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在中国境内,只有取得药品批准文号或进口药品注册证书(医药产品注册证)的,方可生产或销售。根据各类药品申请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要求等特点,国家药品监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实施了54项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基本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药品注册技术审评体系。,2.,实行药品企业市场准入。对所有申请生产、经营药品的企业进行审核,重点审核人员资质、厂房环境、设备设施、营业场所、仓储条件、质量管理机构等,符合条件的发放生产或经营许可证。自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实施以来,药品监管部门通过定期检查、换证工作,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清理。对原料药生产企业同样实行许可管理,只有获得许可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原料药。,3.实行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国家对规定范围内的每批生物制品在出厂上市或者进口时进行强制性检验、审核,检验不合格或者审核不被批准者,不得上市或者进口。从2001年开始,国家分阶段对疫苗、血液制品、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实施国家批签发。2006年1月1日起,对所有预防用疫苗类制品实施批签发。2008年1月1日起,对所有血液制品实施批签发。生物制品批签发制度的实施,在控制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传播,保障公众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实行药品包装材料、标签和说明书审批管理。包装、标签、说明书是公众获取药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中国,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容器和材料必须符合药用标准,同时,药品包装也必须印有或者贴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药品监管部门按照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管理规定,对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进行备案审核。,5.实行执业药师资格认证。对企业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考试、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的岗位准入控制,以保证药品质量和药学服务质量。自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实施以来,药品监管部门逐步组建了考试、注册管理机构,规范了继续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工作体系。,(二)、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国家对药品研究、生产、流通等环节实行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从全过程加强药品质量安全控制。,1.推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物GLP)认证。为了提高药物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真实、完整、可靠,1999 年国家颁布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并从2007年4月起实施药物GLP认证。目前共有27家药物非临床研究机构通过了药物GLP认证。自2007年1月1日起,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其制剂,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以及中药注射剂的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都必须在通过药物GLP认证的实验室进行。,2.,推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物GCP)资格认定。为了保障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权益和临床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1999年国家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并从2004年3月1日起实施药物GCP资格认定。截至2007年底,通过药物GCP资格认定的临床试验机构共计178家。药物GCP资格认定工作推动了中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3.,实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品GMP)认证。为保证药品生产质量可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引进药品GMP的概念,1988年颁布了药品GMP并于1995年开始受理认证申请,现行药品GMP是1998年的修订版。结合国情,国家按药品剂型类别分步实施药品GMP。1998年完成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认证;2000年完成对粉针剂、冻干粉针剂、大容量注射剂和基因工程产品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认证;2002年完成对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认证。2004年实现化学原料药和全部药品制剂在符合药品GMP的条件下组织生产的目标,未通过认证的企业全部强制停产。从2006年1月1日起,分阶段实现了体外生物诊断试剂、医用气体、中药饮片在符合药品GMP条件下组织生产的目标。通过全面实施药品GMP认证,淘汰了不达标的企业,促进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和医药产业结构调整。,4.实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品GSP)认证。为了控制药品在流通环节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消除质量事故隐患,2000年国家颁布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SP认证工作经过了2001年认证试点、2002年正式受理以及200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管部门组织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认证等三个阶段。通过实施药品GSP认证,中国药品经营企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营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一批不规范经营的企业被淘汰。,(三)、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从1995年起,中国开始探索药品分类管理工作。1999年,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逐步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管理。遴选和审批非处方药品种,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转换工作,先后公布了4610种非处方药(含中成药)。规范非处方药管理,制定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和说明书规范细则,公布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药品监管部门将药品分类管理与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工作紧密结合,出台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柜摆放、处方药不得开架自选销售、零售药店分类管理等规定。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处方药监管力度,逐步加强处方药广告管理,停止了处方药在大众媒介的广告发布。稳步推行处方药凭处方销售管理制度,先后出台注射剂、抗菌药、激素等11类处方药必须凭处方销售的强制性规定。,(四)、特殊管理药品监管制度,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兴奋剂等的监管工作,严防流入非法渠道。作为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和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国际公约的缔约国,国家制定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兴奋剂等的管理法规和相应规章,并且制定和完善管理目录,建立了各部门协作的全面监管体系,积极强化特殊管理药品的监管。多年来,国家规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流通秩序;建立监控信息网络,对特殊管理药品流向和数量实施动态监控;建立健全药物滥用监测网络,对药物滥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安全管理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针对近年出现的咖啡因贩毒案件、冰毒案件、氯胺酮滥用案件等,国家组织对咖啡因市场进行专项检查,加强冰毒前体麻黄素的监管,调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目录,将有关物质纳入目录管理范围。,(五)、医疗器械监管制度,2000年中国发布实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初步建立了以产品上市前审批、上市后监督和警戒以及对生产企业监管为核心的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其中,警戒主要包括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和预警召回等制度;对生产企业监管的主要手段包括质量监督抽验、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检查等。国家对医疗器械实施注册管理,注册审查包括产品检测、临床试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查等内容。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将医疗器械产品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其中,三类医疗器械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境内三类医疗器械和境外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技术审评工作,由国家级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构完成。境内一类和二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技术审评工作,由省级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构完成。现行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按照一类管理的医疗器械有108种,按照二类管理的医疗器械有127种,按照三类管理的医疗器械有71种。,(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国把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保证“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基础,积极建立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先后两次系统地遴选基本药物,四次调整基本药物目录。中国的基本药物目录涵盖了西药和中药。2006年7月,国家启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工作,陆续公布了“首批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目录”、第一批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名单、第一批定点生产的基本用药品种,并对定点生产的药品品种实行单独定价,引导药品生产企业为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提供最常用的廉价药品。基本药物制度相关工作的开展,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引导公众合理用药发挥了积极作用。,五、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一)加强药品生产日常监管,1.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1)制定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方案;针对不同制剂特点,制定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进行生产现场检查;按规定记录生产现场检查情况;责成企业对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检查结果纳入企业诚信考核体系;,(2)加强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监管。,2.强化委托生产监管,(1)严格委托生产审批要求;,(2)加强委托生产的监督检查,将受托方生产纳入属地的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同时检查委托方履行质量监督责任情况。,3.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1)结合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换证审批工作方案;,(2)组织开展企业自查与申报、现场检查和资料审查、批准换证,按期完成工作。,(二)药品GMP认证检查,1.开展新版药品GMP宣传和培训工作,(1)通过多种途径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新版GMP宣传、指导和培训;按国家局实施计划督促企业制定实施计划,及早进行硬件改造及软件的提升等工作;,(2)新开办、基本药物和注射剂生产企业要率先实施新版GMP。,2.药品GMP认证,(1)开展药品GMP检查员培训;,(2)开展药品GMP认证检查;,(3)制定药品GMP跟踪检查年度计划,开展药品GMP跟踪检查;对药品GMP认证及跟踪检查结果纳入诚信考核体系;,(4)对不符合药品GMP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三)、强化基本药物生产监管,1.加强生产监督检查,(1)根据国家局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国食药监法2009632号)和关于加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工作的意见(国食药监安2009771号),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制定生产监管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2)每家基本药物生产企业每年至少检查两次,并按规定记录检查情况。,2.开展生产工艺处方核查工作,(1)制定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及处方核查工作具体实施方案;,(2)指导和监督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企业按照要求进行自查;根据药品生产企业自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启动检查工作;,(3)核查后建立辖区内所有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监管工作档案;,(4)各企业应在年底前完成自查。,3.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1)按照关于印发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药监安2009337号)要求实施;,(2)加强企业实施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完成药品质量受权人的备案工作。,(四)、落实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中涉及药品生产环节的各项工作要求,1.加强高风险品种生产监管,(1)根据要求,结合辖区内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高风险类药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继续强化对高风险类药品生产现场的监督管理;组织专家对生产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药品生产质量隐患;,(2)、对高风险类药品生产企业每年至少检查两次。,2.落实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生产监管责任,根据国家局关于将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纳入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食药监办201016号)要求,开展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落实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生产监管责任。检查企业麻黄碱类原料药的购进、储存、使用和安全管理情况,重点检查企业麻黄碱类复方制剂销售专人专责、购买方资质审核、票据及资金管理以及跟踪核实药品到货情况等。现场检查时,应根据企业销售记录,抽取一定比例跟踪核查相关药品的销售流向。,(五)、加强疫苗生产监管,1.强化人用狂犬病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生产监管,按国家局专项部署开展人用狂犬病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的专项检查;强化人用狂犬病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的生产及质量监管工作。,2.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质量监管工作,(1)继续强化疫苗生产企业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过程的监管,落实各项监管措施,(2)根据国家局要求,组织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流通质量监管、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评价工作等进行全面评价和总结。,3.配合做好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管理评估考核 工作,提高对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管理评估考核的认识;监督疫苗生产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充分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疫苗考核评估的契机,积极探索我国疫苗生产及质量监管新模式,提升疫苗监管能力和水平。,(六)、开展药品生产企业检验专项检查,1.开展药品生产企业检验专项检查,(1)检查企业检验能力是否具备、检验职责是否落实、委托检验是否执行、成品检验放行是否规范;,(2)检查企业是否落实药品生产企业委托检验暂行规定要求;,(3)严肃查处对原辅料、中间体、成品未经检验投料生产、放行的违规行为。,2.落实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整治方案生产环节监督管理要求,(1)完善中药饮片生产许可和认证标准,强化现场动态检查,严格生产质量控制;,(2)加强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开展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飞行检查,坚决杜绝生产企业直接购进饮片进行分包装出售行为,严厉查处饮片生产企业向非法经营户和个人出卖产品包装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掺假使假、制售假劣中药饮片的违法行为。,(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监管水平。,(七)、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整治,落实各生产环节监督管理要求,(1)完善中药饮片生产许可和认证标准,强化现场动态检查,严格生产质量控制;,(2)加强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开展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飞行检查,坚决杜绝生产企业直接购进饮片进行分包装出售行为,严厉查处饮片生产企业向非法经营户和个人出卖产品包装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掺假使假、制售假劣中药饮片的违法行为。,(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八)、特药监管,1.加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1)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企业每季度至少现场检查一次;对重点监管的特殊药品生产企业每月至少现场检查一次;每次检查结束后要记录所检查的内容;发现问题应依法处理并及时上报;,(2)麻精药品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企业,重点检查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药品生产、储存、销售以及安全管理情况;,(3)第二类精神药品生产企业还应根据销售记录,抽取一定比例,跟踪核查相关药品的销售流向;,(4)对医疗用毒性药品生产企业,重点检查安全管理情况。,2.加强使用麻精药品用于药品生产的企业监督检查,(1)重点检查企业麻精药品原料药的购进、储存、使用和安全管理情况等;,(2)重点检查企业相关药品销售专人负责、购买方资质审核、票据及资金管理以及跟踪核实药品到货情况等;,(3)抽取一定比例,跟踪核查产品的销售流向。,3.对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企业重新实施许可,结合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的布实施,对辖区内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企业重新实施许可。对企业申报资料认真审核。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对企业的生产、存储、销售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进行检查,并按有关规定实施许可。,4.加强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等兴奋剂管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反兴奋剂条例 规定职责,开展兴奋剂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为亚运会创造公平竞赛的良好环境。,(九)、药品生产环节实施电子监管码管理工作,(1)按照关于印发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食药监办200872号)要求,做好辖区内生产企业疫苗、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药品生产环节实施电子监管码工作;督促药品生产企业按要求实施电子监管码管理,及时入网、赋码、上传、核注、核销;应定期上网检查,并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对未按规定开展电子监管码管理工作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2)按照国家局的统一部署和时限要求,指导和督促抗微生物类、注射剂类基本药物生产企业按期实施电子监管码管理。,(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中药注射剂再评价,1.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检查,重点对企业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情况以及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不良反应信息报告、调查处置等工作进行检查。,2.加强全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体系建设,加强省级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领导和建设。充分利用国债项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项目,督促市(地、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推进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办公条件等。,3.中药注射剂再评价,(1)继续强化对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加强对相关企业生产现场监督检查,按照“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的要求,组织对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和风险评估。,(2)对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开展的药学、非临床、临床研究等开展现场检查和初步审核;将检查和审核意见随上报材料一起报告;及时掌握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进展情况,了解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停产和注销文号情况。,六、中药和民族药的监管,中药和民族药是中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与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共有9000多种,约计5.8万个批准文号。200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1772亿元人民币,占整个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53%。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药在医疗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制定一系列行政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中药监管,推动中药质量水平的稳步提高。,(1)不断完善国家中药标准体系。现行的中药国家标准有7014个。其中,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中药材、中药饮片、油脂及提取物582个,中成药564个;部局颁标准收载中药材、中药饮片438个,中成药4690个,民族药材308个,民族成药432个。为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国家加强了中药注射剂标准化工作,2000年启动“已批准生产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提高完善及指纹图谱工作”,发布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技术要求。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提高123种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方法和指标,督促中药注射剂生产必须固定药材产地,严格控制原料药材、中间体和成品质量,实现对生产加工的全程质量控制。,(2),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1992年,国家颁布实施中药品种保护条例,鼓励研制开发临床有效的中药品种,对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品种实行分级保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推动了中药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提高了中药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截至2007年底,先后公布2469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3)加强中药材管理。中药材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中药材管理,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目前,初步建立起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并开展了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全面禁止犀角、虎骨等珍稀濒危动物入药使用,限制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等珍稀中药资源的使用范围,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药材已实现人工栽培,正在逐步发展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2002 年,国家颁布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中药材GAP),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中药材GAP认证。药品监管部门对提出认证申请的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截至2007年底,有48家企业通过了中药材GAP认证。,(4)提高中药饮片生产规范水平。中药饮片炮制是中药生产的特色工艺,具有地域差异性。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地方中药材炮制规范。从2004年开始,国家推行中药饮片GMP认证,促进中药饮片现代化。截至2007年底,已有343家企业通过了中药饮片GMP认证。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在研制环节上,当局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规范注册申报秩序。核查3.6万个药品注册和3.1万个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全面清查17.9万个药品批准文号,注销或撤销近5000个药品批准文号。在生产环节,组织开展药品GMP认证、跟踪检查、飞行检查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专项检查等共计5.8万余次,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14张,撤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15张,收回药品GMP证书275张,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在流通使用环节上,中国全面开展市场抽验,打击挂靠、走票等违法行为,监测移送违法广告35.3万个,撤销收回广告批准文号595个,对违法广告产品采取暂停销售措施2306次,移送关闭违法发布药品信息网站1844个。实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疫苗和中药注射剂电子监管,思考题:,谈谈国家如何对药品安全监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药制药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