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234358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互联网信息科技获得普遍应用以后,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沟通日益紧密,促使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之中,民族音乐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对它进行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对中华民族的特点展开分析与研究,促进民族文化的凝结和认可。我国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国家的音乐及其传统音乐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对音乐文化拥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音乐教师更应注重传承当地传统民族音乐,推动民族音乐的长久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本文在多元文化大环境下,结合当前民族音乐的教学和传承相关知识展开深层次的解读和研究。我国的民族音乐要在这类多

2、样化的视角下被更多人所接受,就需要做到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符合、与时俱进,成为人们开展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作为国家历史人文的关键组成,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是许多学者亟需高度重视与分析的课题。一、多元文化与民族音乐简述多元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复杂信息内容的沟通与互动比较多,文化升级转型发展速率也就越来越快。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发展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使得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在现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要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而这些文化构建社会的发展,就会铸就文化的多样性。换句话说,世界各地的深度交流促使不同文化之间撞击

3、,从而催生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项目。在不同生存条件、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信念等因素下,每个地方所衍生出来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可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极具特色的地区文化难以实现合理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在现阶段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下,多种文化和思维潮流相互碰撞,在其中,霍勒斯卡伦作为多元文化基础理论的首位倡导者,强调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并存和共促,对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多元化从广义角度而言,是指社会一体化背景之下,相应国家、民族或地区传承自身独特优秀民族文化,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把自身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进行合理与良好的对接融合,这样才创新出

4、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体系,彰显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共存共荣相互关系。民族音乐从理论角度来看,是指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音乐艺术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研究文|俊132张表现形式。民族音乐产生于民俗,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具体散播过程中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这种民俗音乐不但包括了生产制造的歌曲,也包括表达自己对日常生活敬畏之心和生活感悟的曲子。我国民族音乐按照其题材艺术特征可以分为六大类: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等。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演奏、多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一样乐器的组成,不同类型的曲子和弹奏设计风格,产生各种各样的弦乐乐种。其

5、中,传统乐器有琴、筝、箫、笛、唢呐、二胡、琵琶、丝竹、鼓等。此外,在我国民族地区也有独特的古乐器。我国古乐器和经典乐曲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具备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韵味。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曲子和声乐艺术的种类较多,但就历史悠久的音乐艺术来讲,演唱作为民族音乐的主要表达形式,人们的生产过程以及社会发展运动轨迹对民族音乐形成了很大影响,民族音乐作为传统音乐造型艺术的关键传递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内心情感,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行为的主要印证。随着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我国民族音乐艺术逐渐走向世界。目前,我国民族音乐具有以下几种特性:第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具备悠久历史。民族音乐是许多人在辛勤劳动

6、之外抒发情感所写作出来的休闲娱乐文化,在我国农耕时代就有了民族音乐的原型,民族音乐通过上千年磨炼,构成了具有一定东方特色的文化特性。第二,民族音乐对国人的情绪影响很大。因为民族音乐归属于一定地域、人群传承的文化性状,因而对特定民族地区的民众来讲,有较强的民俗和社会基础。第三,民族音乐不但具有时光性,另外还具备听觉和视觉双向特性。许多民族音乐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凸显地方特色及其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特有性,是整个民族的艺术财富。二、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在我国,民族音乐与世界各国民族音乐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我国历史较为久远,文化在历经数千年洗礼以后构成了具备中华地方特色的精神和文化。有很多各国专家学

7、者对中华文化展开分析与研究,取得了不同的科学研究成果,但多数是从围绕民族精神及其文化含义的角度来开展的。培养和发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音乐是许多人日常生活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之一,所以将更多民族音乐谱成乐曲或是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在群众中进行传播,可以有效记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和国外交流的机会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特色。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活动比较关心学科素养的塑造。音乐课程在教育行业不同阶段都至关重要,许多专家学者在教学研究方面明确,课堂教学活动目标理应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塑造。音乐学科素养目标包括音乐实践技能、音乐情绪体验及音乐文化了解。因为民族音乐

8、蕴含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其中的情绪也非常丰富,所以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开展,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塑造民族自豪感。将民族音乐融进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也可以让他们在赏析民族音乐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在世界经济文化相融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间的艺术文化撞击和文化沟通交流逐渐展现紧密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在这种相融环境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传统民族音乐因为有较强的文化特点,蕴含民族文化精神及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时代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的审美也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出现之后,更加突出发扬

9、民族音乐的必要性。因此,传统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观念的同时,要推行适配的发展核心理念,开拓创新,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吸取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应用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跨文化人际交往活动的大力开展,在一定程度术广角艺133上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和西方器乐的深度交流。在多元文化相融环境下,民族音乐的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理念传承的方式也应进行创新,确保在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有归属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空间,在世界各地文化沟通交流的时候也占有一席之地。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路径民族音乐属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方式,我国民族音乐发展速度和国外对比较为滞后。现阶段人们对于民族音

10、乐及其背后的文化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在多元文化大环境下,为了能够更好完成民族音乐的传承,必须与现有多元文化进行深入结合,依靠多元文化媒介来达到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协助民族音乐完成艺术创新。在操作过程中,教育行业应将民族音乐艺术与现代音乐紧密结合,消化吸收海外音乐风采及其唱歌技巧,在确保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同时,寻找音乐文化表达方式的相同点,推动民族音乐的突破发展。尤其是在与西方各国文化交流时,将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进行汇总,发掘多样性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服务。此外,必须针对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及人们对于音乐文化的需要,拓展更多样性的民族音乐表达形式,这样才可以让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发

11、展。对民族音乐开展传承时,先要了解多元文化对民族音乐发展发挥的作用。随着世界文化艺术的深度交流,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需求较高,只有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孕育出的民族音乐才会出现璀璨的多元文明。不同民族音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全球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借助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同民族间的音乐文化推动了艺术文化的深度交流;二是中华民族对于自身音乐文化意义的发掘与传承保护。换句话说,文化的沟通及培育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民族文化深度发展。基于此,将来对民族音乐开展传承时,应多参加具备民族同化性的艺术讨论或者表演活动,这可以为民

12、族音乐的结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构思,以此提高民族音乐影响力。因而,多元文化在民族音乐发展层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值得称赞的,应该以客观心态来评判外来音乐文化,以此促进民族文化中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在学校中的传播与传承也是非常必要的,要重视民族音乐的展现。当前,欧美和日韩等国的音乐文化在我国传播及影响比较大,民族音乐迎来比较大的挑战和机遇,理应增加民族音乐的推广。比如现阶段,综艺节目中有关音乐的综艺比较多,可以利用娱乐节目突显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特点,完成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弘扬民族音乐是突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是塑造我国民族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在弘扬民族音乐层面,必须注重对民族音乐与其他多元文化的结合,以此创新民族音乐,并且加快对民族音乐课程内容的更新,关注民族音乐的推广与展现,推动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1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