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发起人与代理人、主体与客体:伊格尔顿对《哈姆雷特》的社会关系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230650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起人与代理人、主体与客体:伊格尔顿对《哈姆雷特》的社会关系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起人与代理人、主体与客体:伊格尔顿对《哈姆雷特》的社会关系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起人与代理人、主体与客体:伊格尔顿对《哈姆雷特》的社会关系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发起人与代理人、主体与客体:伊格尔顿对哈姆雷特的社会关系解读张薇【摘要】英国文化唯物主义者伊格尔顿独辟蹊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读哈姆雷特,他认为该剧的中心主题是“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社会是一张人们彼此利用的网,是主体客体不断变化的网。伊格尔顿揭示了这一本质,但没有指明出路。出路在于针对社会的不同情况,主体应该采取主动的措施,或配合,或改变,而不是被动地被客体化。【关键词】伊格尔顿;哈姆雷特;发起人;代理人;主体;客体Source and Agent,Subject and Object:Eagletons Interpretation of Hamlet fromth

2、e Perspectiveof Social RelationsZhangWei Abstract Eagleton,a British cultural materialist,made a unique approach to interpret Hamle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lations.He believed that“agency was a centraltheme in Hamlet,which refl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Eaglet

3、on revealed this essence,but did not point the way out.The way out should bebased on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and the subject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orcooperate,or change,rather than be passively objectified.Key Word】Ea g l e t o n;H a ml e t;s o u r c e;a g e n t;s u b j e c t;o b j e c t英国

4、文化唯物主义者伊格尔顿对莎士比亚情有独钟,他在莎士比亚与社会威廉莎士比亚中专门评论莎士比亚作品,终极目的是借莎翁作品中所呈现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警示当今社会。他的著作“不是简单地关注我们的时代,而是描绘形成我们看待莎士比亚的思维体验,莎士比亚所面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对莎士比亚的判断由我们在社会中所有的观念所决定”T e r e n c e Ea g l e t o n,Sh a k e s p e a r e a n d So c i e t y,Lo n d o n:Ch a t t o&W i n d u s,19 6 7,p.9.086伊格尔顿在两部专著中论述了社会的

5、方方面面,对麦克白的解读主要集中在名分与越界、能指与所指上;对科里奥兰纳斯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贵族与平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对特洛伊勒斯与克瑞西达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个人身份问题上;对奥赛罗的解读主要集中在“无中生有”、过度解读“证据”上;对威尼斯商人的解读主要是“法律精神”,对一报还一报主要解读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经历的意义,而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主要集中在发起者与代理人、主体与客体上。一、发起人与代理人与大部分莎评学者(如约翰逊、柯勒律治、史雷格尔、别林斯基、基托、布拉德雷、阿尼克斯特)对哈姆雷特的关注点不同,伊格尔顿并不关注哈姆雷特忧郁、延岩、是否是人文主义者等问题,他独辟蹊径,从社会关系的角

6、度来探讨这个剧的社会意义。伊格尔顿认为:“代理(agency)关系是哈姆雷特的一个中心主题,既利用他人,又被他人利用,因此他们有两种自我意识,既为发起者(或指派人,source),又为代理人(agent)。”伊格尔顿不像传统的批评家分析人物性格,而是从人的社会功用、社会角色的维度来分析,他用“发起人”与“代理人”两个术语来指称社会关系中的两类人,来概括哈姆雷特中的两种人,这是伊格尔顿的创造。那么他笔下的发起人与代理人的关系有哪些情形呢?第一种情形是代理人的忠诚。戏剧一开场马西勒斯和勃那多将自己变成一个尽职的代理人向哈姆莱特转告“幽灵事件”,霍拉旭也充当代理人,如实地向哈姆雷特报告这非同寻常的异

7、象。而剧终霍拉旭一方面作为哈姆莱特的代理人完成他的愿望一一讲述故事,另一方面他牢牢地保持着自已个体完整性和正直的品质。第二种情形,代理人的奴才相反映了王室的势利小人。波洛涅斯是全剧中最典型的代理人,伊格尔顿说他简直是一个皮条客(pandar),他完全充当了新主子克劳狄斯的工具,他为克劳狄斯刺探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鞍前马后尽阿奉承之事。然而波洛涅斯也是指使者,他提醒奥菲莉娅不要接近哈姆雷特,“从现在起,我不许你跟哈姆雷特殿下谈一句话”。但同时他又将她作为钓饵将哈姆雷特诱上钓钩;他还指使雷纳尔多去监察雷欧提斯。另外,考尼律斯和伏底曼德被克劳狄斯委派做挪威国的大使,传递两国元首之间的指令,他们是

8、被委派人、代理人。罗森克兰兹、吉尔登斯吞和奥斯里克除了作为代理人之外毫无存在感,他们身份的定位完全取决于社会使用他们的方式,他们单方面接受并执行这一定位。这一点在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吞二人身上异常明显,他们有意识地把自已可能拥有的个人完整性交给了克劳狄斯,并视其为一种自由。他们二人都是自愿被使唤、被控制,并积极主动地答应成为克劳狄斯的愧,以讨新主子的欢心。在剧中他们两次充当克劳狄斯的代理人,第一次是试探哈姆雷特真疯还是假疯,第二次是押送哈姆雷特去英国欲除之。奥斯里克也是一个代理人、唯命是从的人,即人们想让他变成什么样的人,他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转达国王的指令,通知哈姆雷特比剑,哈姆雷特完全了解

9、此人的一贯的奴才品性,故意要弄他: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5),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1年,第2 9 5页。087奥斯里克:谢谢殿下,天气真热。哈姆莱特:不,相信我,天冷得很,在刮北风哩。奥斯里克:真的有点儿冷,殿下。哈姆莱特:可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体质,我觉得这一种天气却是闷热的厉害。(第五幕第二场)奥斯里克完全失去人的主体性,他不敢得罪主子,以致认热为冷、认鹿为马,成了代理人。在“比剑”一场戏中,雷欧提斯是克劳狄斯的代理人,克劳狄斯要借他的手除掉哈姆雷特。第三种情形是代理的传递性。在剧中有一系列连续的代理,这种代理有传递性,像击鼓传花,克劳狄斯一波洛涅斯一奥菲莉娅一哈姆雷

10、特,中间的两位都是代理人,探寻的终点是哈姆雷特的疯狂问题。为了说明代理的传递性,伊格尔顿引用了第五幕第二场克劳狄斯的一段话来类比。把杯子给我;鼓声一起,喇叭就接着吹响,通知外面的炮手,让炮声震彻天地,报告这一个消息,“现在国王为哈姆雷特祝饮了!”(第五幕第二场)鼓声一喇叭一炮手一炮声一消息一祝饮,要完成“祝饮”这个仪式必须要一系列连续的动作,中间的都是代理行为。同样哈姆雷特从海上逃脱回来的信首先经水手,水手给克劳迪奥,克劳迪奥交给使者,使者给了国王克劳狄斯。中间也经历了几个环节,水手、克劳迪奥、使者都是代理,是哈姆雷特的代理。这种代理的传递性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在整部剧中主要的

11、动作发起人是鬼魂和克劳狄斯,他们是一正一反、一善一恶的形象。鬼魂发出复仇的指令,哈姆雷特也就成了鬼魂的代理人,哈姆雷特艰难地完成这一使命,最后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克劳狄斯常常“借刀杀人”,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已阴险的目的;伊格尔顿指出:“社会被呈现为一个由起因、代理人和结果组成的接连不断的网络,它是一个人们相互利用的网络。”在这一过程中代理人消解了自已的身份而去完成别人指派的任务。剧中有些是自觉自愿做代理人的,如波洛涅斯、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但也有被迫成为代理人的,如奥菲莉娅,奥菲利娅被克劳狄斯和她的父亲当作棋子,来试探哈姆雷特,但当她面对哈姆莱特时,真实的她忘记了自己代理人的角色从而变回了自

12、己,伊格尔顿发现:与发起和代理相联系的是剧中还有“看”一“代理”一“被看”的关系。克劳狄斯怀疑哈姆雷特的疯狂,派奥菲莉娅去试探哈姆雷特,他和波洛涅斯躲在旁边偷窥,这里“看者”是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被看者”是哈姆雷特,奥菲莉娅既是“代理”又是“被看者”。在“戏中戏”一场,哈姆雷特要验证克劳狄斯是杀父凶手,他安排霍拉旭在一旁观察克劳狄斯的反应,这里“看者”是哈姆雷特,代理是霍拉旭,“被看者”是克劳狄斯。“戏中戏”与“装疯”一场的主动和被动的情势正好颠倒了。在“寝宫”一场中,波洛涅斯躲在惟幕后面偷听偷看,进一步验证哈姆雷特的疯狂,波洛涅斯是“看者”,哈姆雷特是“被看者”,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增订

13、本(5),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1年,第39 1页。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5),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1年,第39 7 页。TerenceEagleton,Shakespeareand Society,London:Chatto&Windus,1967,p.40.088王后既是“代理”,又是“被看者”。笔者认为伊格尔顿所指的“代理关系”包含命令与服从、指派与被指派、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代理人往往是中介或工具,是接受者、被动者。在哈姆雷特中,这种“代理关系”存在于善恶两方,从哈姆雷特这一方说,他们代表的是正义、智慧、谋略,而就克劳狄斯一方来说,他们代表的是邪

14、恶、奸诈、歹毒,“代理关系”被善恶双方都利用了。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代理关系”普遍存在于人的社会,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伊格尔顿揭示了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形态,笔者认为他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论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过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伊格尔顿对哈姆雷特的分析生动地演绎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二、主体与客体发起人与代理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发起人是主体,代理人是客体。伊格尔顿进一步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看幽灵与听者。伊格尔顿强调“言说(speak)这个词在主客体中的作用。

15、幽灵对马西勒斯和勃那多沉默不语,最开始幽灵也是一个沉默的、拒绝询问的客体。“因为它只是作为一个客体被呈现给他们,但它对哈姆雷特说话,从而揭示自已是一个有意志的主体,也使哈姆雷特成为客体,幽灵要求他听,然后让他担负责任,使他成为代理人。”幽灵分别以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出现:白天它被关在炼狱里,晚上它四处游荡。在它被迫遣返炼狱之前,它必须迅速向哈姆雷特表明自己的身份;因此,当它面对马西勒斯、勃那多和霍拉旭时,它就陷人了用言语表明自已和迫使它保持沉默的压力这二者的张力之间。从本质上讲,这种张力是我们在其他人物身上看到过的,在作为主体和客体的自我之间,在自由的自我表达和自我隐藏之间。作为主体的幽灵在黑夜

16、是浪游的有罪的灵魂,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可以说话而且为人所知的;白天被囚禁在炼狱里的它则是沉默的。幽灵是主体,听者是客体。为了论证主体、客体的关系,伊格尔顿引人了感觉器官,“眼睛”“声音”和“耳朵”。“眼睛或声音,和耳朵,在整个戏剧中被用作符号,用来区别自我作为主体和自我作为客体的符号。人们用自已的眼睛所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个人(感受):看(眼睛)或说(声音”)就是作为主体。”“耳朵”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是客体。马西勒斯和勃那多因为亲眼所见幽灵,相信幽灵的存在。他们向霍拉旭的耳朵讲述见鬼魂一事,霍拉旭开始不信,当他亲眼见到幽灵后,他说:“当着上帝起誓,倘不是我自己的眼睛向我证明,我再也不会相信这样的

17、怪事。”(第一幕第一场)霍拉旭先作为客体,后来作为主体,因为他又转告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起初也将信将疑,但当他目睹鬼魂,并亲耳听到鬼魂的讲述后,他也信了,从客体变成了主体,他向鬼魂允诺复仇,并担当“重整乾坤”的重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 0 12 年,第135页。2Terence Eagleton,Shakespeareand Society,London:Chatto&Windus,1967,p.44.T e r e n c e Ea g l e t o n,Sh a k e s p e a r e a n d So c i e

18、t y,Lo n d o n:Ch a t t o&W i n d u s,19 6 7,p.4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5),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1年,第2 8 1页。089其次,剧中也有拒绝成为客体的例子,比如第二幕第二场,波洛涅斯要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疯狂,但哈姆雷特看穿了他的意图,故意不按照波洛涅斯的套路去回答。波洛涅斯:啊,恕我冒味。您好,哈姆雷特殿下?哈姆雷特:呢,上帝焖世人!波洛涅斯:您认识我吗?殿下?哈姆雷特:认识认识,你是一个卖鱼的贩子。波洛涅斯:我不是,殿下。哈姆雷特:那么,我但愿你是一个鱼贩子一样的老实人。波洛涅斯:老实,殿下?哈姆雷特:嗯,先生,在

19、这世界上,一万个人中间只不过有一个老实人。波洛涅斯:这句话说得很对,殿下。哈姆雷特:要是太阳在一头大可亲吻的死狗尸体上孵育虫一一你有一个女儿吗?波洛涅斯:我有,殿下。哈姆雷特:不要让她在太阳光底下行走。怀孕是一种幸福,可是你的女儿要是怀了孕,那可糟了。朋友,留心啊。(第二幕第二场)哈姆雷特故意曲解问题,并回答得含混不清,他不仅令波洛涅斯更加迷惑,而且还利用波洛涅斯,让他误以为自己的疯狂完全是由于失恋,从而把这一信息传给克劳狄斯,以便迷惑克劳狄斯,用疯狂来自我保护。在这场“反试探”的戏中,哈姆雷特表现出智慧和高超的伪装能力,他变客体为主体,嘲弄帮凶。第三,除了人与人之间有主体和客体,自我也有主体

20、和客体。伊格尔顿认为:“作为主体的自我(selfassubject)和作为客体的自我(selfasobject)之间的张力(tension)是内在的,这种内在张力存在于这样的两极之间:即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已,以及别人如何看待他或他如何被人利用。”奥菲莉娅就时刻生活在这种张力之中,她一方面将自己视为波洛涅斯的乖女儿,服从他的意愿,另一方面在她对哈姆雷特的爱中维护真实的自我(authenticself),她就夹在这两种不相容的力量之中,两种力量拉扯着她,主客体无法分身。她无法承受父亲暴毙所带来的沉痛打击,而父亲的暴毙恰恰是哈姆雷特所造成的,他们两个都是她深爱的人,最后她丧失理性,走向死亡。在第三幕第

21、四场中,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峙强烈地揭示了自我作为主体和自我作为客体的冲突。刚开始,他们两个人都是充满强烈的自我肯定和自信的主体。他们在开场快速、有力的交锋证实了这一点:王后: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哈姆莱特: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王后: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5),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1年,第313页。T e r e n c e Ea g l e t o n,Sh a k e s p e a r e a n d So c i e t y,Lo n d o n:Ch a t t o&W i n d u s,1

22、9 6 7,p.43.090哈姆莱特: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第三幕第四场)这段对话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哈姆雷特要擦亮母亲的眼晴,让她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为此,他对比了母亲的两任丈夫,他觉得母亲真是有眼无珠而选择克劳狄斯,即使是没有主体性的人,自我选择也不会如此之盲目。葛特露德终于然大悟:“我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第三幕第四场)哈姆莱特的话像一把匕首刺进她的耳朵,迫使她把自已的罪过客体化,用主观来审视它。然而当幽灵出现,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幽灵同时客体化了哈姆莱特和葛特露德两个人,它注意到了葛特露德的惊并指责哈姆莱特的延宕;它将哈姆莱特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去宽慰葛特露

23、德。因此,哈姆莱特又回到葛特露德身边去安抚她;这时他发现母亲很关心他,因为她将哈姆雷特客体化为一个疯子。双方都认为是对方看错了:葛特露德认为哈姆莱特幻视,哈姆莱特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母亲看不到父王的亡魂。这两个自我的主体再次发生冲突,他们都各自主张自己的观点而反对彼此。最后,哈姆莱特重获控制权:葛特露德听从了他的建议保守秘密,他给她提供一些道德上的建议(不要上叔父的床钻人乱伦的被),他把母亲视为主客体的统一体,他既请求她的原谅,也规劝她;这样,他既使自己成为她原谅的客体,也使她成为他说教的客体:与此同时,他想和她建立一种良好的真诚的母子关系。从中我们看到主客体是可以互为转换的。在“调包计”里哈

24、姆雷特想操控那些试图控制他的人:我倒要瞧瞧他们的能耐。开炮的要是给炮轰了,也是一件好玩的事;他们会埋地雷,我要比他们埋得更深,把他们轰到月亮里去。(第三幕第四场)哈姆雷特成功地实施了“调包计”,这是剧中他最值得夸耀的战绩,本可以从被动转为主动,九死一生回来,可以趁克劳狄斯没有防备之心而除之,但是哈姆雷特再一次葬送了主动权,居然先让人送信告知克劳狄斯自已活着回来了,让克劳狄斯有时间去准备新的阴谋,这一行为实在莫名其妙!本来哈姆雷特完全可以成为发起人、主体,像阿姆莱特那样,可是他又一次放弃了大好机会(前一次是克劳狄斯杆悔,哈姆雷特未下手),使自已处于被动状态,变成任人算计的客体。他非但不能改变社会

25、,连自已的性命也保不住,这是双重悲剧一一社会悲剧、个人悲剧。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写成社会正剧、个人正剧!而这个剧的性质和趋向取决于哈姆雷特把自己放置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笔者赞同伊格尔顿在威廉莎士比亚一书中对哈姆雷特忧郁和延岩的原因的结论,“事实上,他花了几乎全剧拒绝用克劳狄斯的命来偿还他父亲的命”。他听了鬼魂的指令后苦恼地说:“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第一幕第五场)这反映他是不得不接受这一任务和使命,他的主体并不想这么做,也并不想成为客体,但复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他的肩上,他在主体的意愿和被客体化之间左右摇摆,于是延岩就发生了。既然从剧情看哈姆雷特大部分

26、时间处于代理人、被动和客体的情境,那么怎么改变为发起人、主动和主体的情境呢?我们不妨从哈姆雷特的题材来源去看,原来的历史故事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5),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1年,第350 页。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5),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1年,第352 页。T e r r y Ea g l e t o n,W i l l i a m Sh a k e s p e a r e.O x f o r d:Ba s i l Bl a c k w e l l,19 8 6,p.7 3.091怎么处理主客体的关系的。哈姆雷特取材于萨克索的丹麦史,阿姆

27、莱特为保护自己,装疯,伺机报仇阿姆莱特改国书,要求英王处死两个使臣,并将公主嫁给他。不久,阿姆莱特脱身回国,在为他举行的丧宴上,他趁众人酊大醉、卧地不醒之际,用一条大毯盖住他们,并把毯子钉死在地下,放火把芬根等统统烧死,然后宣布自己为王。哈佛大学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说:“(原故事中)阿姆莱特不需要鬼魂来告知他,也不会有对叔叔是否有罪的怀疑,因为(芬根)杀兄是公开的、众所周知的。”因此原历史中没有鬼魂,自然也没有“戏中戏”。这样我们就看到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完全不一样的情况。阿姆莱特始终是主体,他不存在被鬼魂指派而成为客体的现象,他的复仇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心甘情愿的、出于道德伦理的孝顺父亲,他很

28、好地保护自已,最后伺机复仇,他聪慧、果敢、雷厉风行,并尽量使自已处于主动的情势而非被动的情势。尽管奸王和帮凶所组成的社会势力很强大,但最终阿姆莱特报了仇,当上了王。整个历史故事呈现的是正剧,而不是悲剧。我们可以这样说,阿姆莱特正直的自我与黑暗的社会发生激烈的冲突,阿姆莱特并没有把自已边缘化,也没有逃避复仇的重任,他一直忠实于自己,拉着主体的缰绳,驾驭着横冲直撞的烈马。当他从英国回来,神不知鬼不觉,潜伏于宴会角落,最后把凶手和爪牙一并研灭。他掌握了自已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社会,使黑暗的社会重新回归正义、有序。个人与社会虽然有冲突,但最终可以是良好的结局。而现在的剧情都是莎士比亚的主观意愿而

29、为之,不是哈姆雷特延岩,而是莎士比亚要他延岩!他把本来主客体最终统一的关系改写成主客体的悲剧。或者说,主客体最好的出路是主体掌握主动权,像丹麦史中所描写的,但他放弃丹麦史里好的主客体出路,而选择这样一种让人纠结、迷惑、悲摧的情状。伊格尔顿在书中要探讨个人如何在社会中保持主体性的问题,他认为个人与社会有三种关系:一是在社会边缘活动重新建构一个真实的自己;二是在社会中活动,按照公众对自己的定位,出卖自己;三是冒着被毁灭的危险继续做原本真实的自己。“在哈姆雷特中,这三种情况都尝试过,但它们都不够。”我们发现,伊格尔顿实际上认为真实的自我无论在社会内还是在社会的边缘都很难实现,将自己置于完全客体的位置

30、,那就是出卖自己的主体性,而做真实的自己,就险象环生,意味着自己将面临哈姆雷特式的追问: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在哈姆雷特中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认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自觉扮演其社会角色的人,另一种是生活于社会对立面,拒绝被客体化的人。前者,如朝臣;后者,如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绝不是一个人的悲剧,在他身上,由于他的王子身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比普通人来得更紧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体现得最典型、最充分。”英国思想家、哲学家霍布斯区分了作为感觉者的主体以及作用于主体产生感觉的感觉对象。法国思想家笛卡儿明确把主体自我意识同客观现实世界相对立,并把它作为分析认识特别是论证可靠知识的出发点。与他们的认识有联系,

31、但又不同,伊格尔顿在这篇论述中,把主体与客体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从掌控与被掌控、主动者与代理人的角度去理解。当某人要传达别人的话语,受人指示时,他就成为客体;当他指示别人时,他就成为主体。每一个人都处在这种主客体的关系中,有时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参见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 8 9 年,第354-355页。Greenblatt,Walter Cohen,Jean E.Howard,Katharine Eisaman Maus,The Norton Shakespeare,New York&London:W-WNorton&Company.2008.

32、pp.1685-1686.T e r e n c e Ea g l e t o n,Sh a k e s p e a r e a n d So c i e t y,Lo n d o n:Ch a t t o&W i n d u s,19 6 7,p.52.张薇: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8 年,第7 8 页。092伊格尔顿通过“发起人”(指派人)和“代理人”这两个意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转化的精当分析,得出人无法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社会是一张相互利用、相互牵制、互为主客的关系网的结论不过,伊格尔顿在详细地分析哈姆雷特中主体和客体的困境之后,并没

33、有指出理想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出路,即便他探讨忠实于自已的自我和虚伪的社会之间的冲突,也并没有明确地指明出路,他的探索只停留在揭示主客体的复杂的、动态的状况,分清楚谁是发起人、谁是代理人,而且他更多地侧重探讨“自我”如何对待社会,并没有侧重于探讨社会应该怎样满足人这一主体的需求,因此论述有单向度的嫌疑。同时,社会也不是一个虚空的抽象物,它是由无数的“自我”“个人”所构成的,因此社会这一客体是由无数各具特色、各有思想的主体构成。那么理想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这个问题既容易回答又很难回答。容易的回答是:社会这一客体应该是个完美的、健康的、正义的、能够满足任何一个个人主体的愿望的社会,而个

34、人主体能自觉地、主动地、以真善美的姿态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构建美好的社会。但人性是复杂的,对权力、金钱、性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些欲望滋生出许多邪恶、黑暗的东西,这样,就把那个答案化成了乌托邦式的幻想。不切实际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探讨完作品和伊格尔顿的评论,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社会比较和谐、有序的时候,作为主体应该配合和维护这种和谐,这样社会也能更好地惠利于个人;当社会一片混乱、邪恶当道时,作为主体应该采取智慧、果断的方式去“重整乾坤”,这或许就是我们从伊格尔顿的社会关系解读中所得到的启示。参考文献GREENBLATTW C,HOWARDJE,MAUSKE.2008.TheNorton Sha

35、kespeareM.NewYork&London:W.W.Norton&Company.2EAGLETON T.1967.Shakespeare and SocietyM.London:Chatto&Windus.3EAGLETON T.1986.William ShakespeareM.Oxford:Basil Blackwell.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 0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5莎士比亚.2 0 11.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5)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6张泗洋,徐斌,张晓阳.19 8 9.莎士比亚引论(上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作者简介:张薇,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英美文学,主攻莎士比亚研究。近期著作有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论。09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