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药店秋季养生保健器械营销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2301949 上传时间:2025-10-09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2.01MB 下载积分:2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店秋季养生保健器械营销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药店秋季养生保健器械营销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秋季药店常见病概要,秋季滋补品药店推荐(阿胶 六位地黄丸 蛤蚧口服液等),药店阴阳,气血亏虚患者接待及简单诊疗方法,秋季中药食疗推荐,药店器械营销概要,学习内容概要,:,“秋季”特点:,秋主收,燥为秋之主气。,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秋季药店常见疾病?,营养滋补类,产品营销,六味地黄,案例分享:,某40多岁女顾客,到药店。观察形体消瘦,到药店给营业员说:最近老是感觉咽干口燥,尤其是半夜里醒来后需要喝水才能缓解。同时感觉头晕目眩的。,店员进一步应如何询问,接待?,经进一步询问患者常感五心烦热,晚上睡眠过程中出虚汗,大便也不大好,经常干燥。,根据以上情况,顾客为何种疾病,可以推荐那些药物或保健品?,阴虚辨别要点:,1.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中午之后感觉发热,或体温升高的表现),2,.盗汗。舌红绛,,少苔。,3.可见,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大便干燥。,舌诊图谱,阿胶,脏腑阴虚表现:,心阴虚:,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兼见虚热证。,鉴别:心血虚(有血虚证,无虚热证),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 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兼见虚热证。,鉴别:肺气阴两虚,(伴见气短,乏力,精神差),王浆 蜂蜜配比1%配比 口服,脏腑阴虚表现:,胃阴虚:,隐隐灼痛,,常有饥饿感而不欲饮食,,食少,,,胃内嘈杂,口咽干燥;,兼见,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胃颗粒猴菇菌素片,复合维生素,脏腑阴虚表现:,兼见:阴虚虚热症状并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骨蒸潮热,舌红无苔等。,肾阴虚:,肾的常见症状:,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脱发等,男子:遗精 早泄等,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六味地黄丸,传统功效: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等。,现代研究,六位地黄丸的适应人群及病症:,1.反复的呼吸道感染。,2.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3.老年人口干,眼干,视物模糊。,4.轻中度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5.慢性肾炎,肾病,蛋白尿患者患者。,6.慢性前列腺炎,遗尿患者。,7.顽固性失眠,记忆力下降,疲劳(亚健康)。,8.抗衰老,美容祛斑,老年瘙痒,脱发等。,案例分享:,某天,某药店赖以女性顾客大约25-30岁左右,自述最近常感觉心慌,经常失眠,头晕。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来月经量比较少,比原来还天数少,颜色也比较淡。问是咋回事了?吃点什么药调理下?,进一步观察舌象:,血虚证:,主要病机:血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主要症状: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搏虚弱。,定位症状:心肝两脏常见。,脏腑血虚表现:,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心神失养),兼见血虚症状并见.,肝血虚证:筋脉,头目,爪甲失养和血虚症状并见。,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血虚证。,阿胶的适应病症:,1补血和治疗血液疾病。,2止血:适用于一切血证。,3.治疗妇科疾病,月经病。,4.保胎安胎和防治产后病。,5.治疗男女性生殖疾病。,6.促进钙吸收,影响钙代谢。,7.调高免疫力,美容养颜,抗衰老,抗癌。,。,白术 甘草陈皮,阿胶食用注意事项:,1.尽量不要放糖。嗜食糖者,用冰糖。,2.食用期间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尽量不吃油腻辛辣食物。,3.服用2小时前后忌口萝卜,大蒜,不宜饮用浓茶。,4.患有感冒,,上火,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阿胶。,5.,脾胃虚弱,经常消化不良,者服用避免大量服用。,案例分享:,某顾客到药店自述很长一段时间了,老是感觉浑身,四肢发冷,尤其是天气变凉了晚上更是如此,同时感觉少气懒言,观察面色晄白,舌苔胖苔白滑。,阳虚证:,阳气亏损,温煦功能减退的表选。,(虚寒的表现),常见症状: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少气懒言。,兼见:口淡不渴,吸热(饮),大便溏泄,或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脏腑阳虚表现:,心阳虚:(,心气虚和寒象并见,),心悸,活动后加剧,并见心胸憋闷,疼痛,气短,自汗,形寒肢冷,面色白或面唇青紫等。,脏腑阳虚表现:,脾阳虚:,脾气不足和虚寒性症状。,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畏寒肢冷,面白无华,肢体困倦,或浮肿。,女子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脏腑阳虚表现:,肾阳虚:,性与生殖机能减退与畏寒肢 冷,腰膝酸冷等虚寒症状并见,。,常感腰膝酸冷冷痛,畏寒肢冷(下肢明显),面色晄白,或黧黑,神疲乏力,或,夜尿多,。,男子:阳痿,不育。,女子:宫寒,不孕。,其他:大便久泻不止,五更泄。,或水肿(腰以下明显)。,案例分享:,某天某药店来一顾客,自述最近,白天老是出虚汗,,感觉浑身乏力,平常一上楼感觉喘不上起来,不知道这是怎样了?问店员能吃点什么药可以治疗下?,气虚证:,指元(真)气不足,气的功能减退,脏腑机能活动减弱的表现。,因:久病,劳累过度,脏腑气虚的表现:,心气虚:,心悸,活动后加剧,精神疲惫,气短,自汗,面色淡白等。,心悸和气虚症状并见,。,脏腑气虚的表现:,肺气虚:,咳喘无力,吐痰清稀和气虚症状并见,。,气虚:乏力,懒言,自汗,易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脏腑气虚的表现:,脾气虚:,纳少,腹胀,便溏,和气虚症状并见。,气虚症状:面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脏腑气虚的表现:,肾气不固:肾和膀胱 不能固 摄的症状。,肾病症状:小便次数多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多,遗尿,小便失禁。,脏腑气虚的表现:,肾不纳气:(肾虚摄纳肺气功能失常所表现),肺部症状: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肾气亏虚症状:腰膝酸软,自汗,声音低等,气血两虚:气虚和血虚共同特点。,主要症状:都可出现面色淡白,心悸气短。,气虚:乏力,自汗等。,血虚:失眠健忘多梦等。,蛤蚧口服液,功能主治:,温肾壮阳,补益精血。,主治:腰足酸软,面色(晄白),阳痿,宫冷不孕,头目眩晕。,药店医疗器械,简单分类,药店推介医疗保健器械要点,产品功效介绍,使用功能演示,维修保养,售后服务,药店医疗器械,血压计,血糖仪,足浴盆,按摩器材,关节保护器具,西医学生中医学的教学目标,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掌握脏腑、病因病机、中药、方剂等基本知识,接受传统医学熏陶,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中医学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熟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点,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曾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践。,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中医学的特征:,以综合的方法为主,从宏观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现代医学的特征:,以分析的方法为主,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经验和,直觉”;,模糊的,整体;,中医学,取类比象,中医学采用,宏观形象,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中医应用辩证思维,中医是治疗病的人,重视 人的整体变化,“实证加,推理”;,清晰的,局部;,西医学,实体解剖,西医学采用,微观观察,以辨病论治,为基础,东西方医学之差异,东方医学,西方医学,认知方法,理论构建,思维方法,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西医是治疗人的病,关注病的病理特征,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强调,“天人合一”,强调“辨证施治”,复方理论,西医,健康环境因素,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综合治疗,殊途而同归,系统生物学,中医学发展简史,第一节,(分为六个主要阶段),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伊尹治汤液,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疾、医、疥等,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食医、疡医、,疾医、兽医等,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元气论自然观,“人之生,气之聚也.散则为死”,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使中医学从原始经验阶段步入抽象概念的理论阶段。,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著名的医家,扁鹊(秦越人),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法 分析了病例。,补充了内经的不足。,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东汉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著名医家,张仲景,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东汉,医家,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三个特点:,(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干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本草,问世。,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巢元方,(公元610年),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孙思邈,(公元581682),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30卷,载方2571首。,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说。,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宋元,人痘术,已在中国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宋末,宋慈,的,洗冤集录,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的顶峰。,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王惟一,(公元1026年),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 认为“百病多因于 火”,,主张以寒凉为主治疗。,张子和,攻下派 认为“邪去则正安”,主张以祛邪为主。,李东垣,补土派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以补益脾胃为主。,朱震亨,养阴派 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以补益阴津为主。,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有二:,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纳,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二形成了著名的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5 明、清-综合集成 和深化阶段,5 明、清-综合集成 和深化阶段,本草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林改错,王清任,李时珍,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万多帖,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民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处于低谷。西方医学迅速传播,国民党政府试图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指导思想:,“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来道器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代表人物:,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施今墨,施今墨医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卫生部门对于中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在理论、临床和科研都有长足进步,中医学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与针刺麻醉的应用,砷制剂治疗白血病,青蒿素治疗疟疾,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医 德 修 养,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中华医学源渊流长,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师:神医扁鹊、外科华佗、医圣张机、颇受后人尊崇的医学大家孙思邈、药学家李时珍等,皆是“大医精诚”的典范。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成语均出自中医,做苍生大医要具备:,千金一命的仁爱之心,,无欲无求的恒心素志,,一心赴救的忘我精神。,医 德 修 养,唐 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巘、昼夜、饥饿、寒暑,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第二节,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医学基本特点,人是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天人相应,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辨证论治,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大方面:,就形体结构而言,:,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在形成结构上有着密切关联。,就基本物质而言:,组成各脏腑器官并维持其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共同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就机能活动而言:,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密切的联系性。它们互根互用,协调制约,相互影响。古人强调:“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整体观念,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整体观念,生理性适应:如灵枢五癃津液篇:“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温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病理性特征:春病多温、夏病多暑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辨证论治,辨证,-,即采用望、闻、问、切等诊法收集病史、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辨证论治,论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辨证,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 则、选择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 与否的依据。,辨证论治的关系,中医学总论复习思考题,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何不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请在此键入您自己的内容,阴阳五行学说,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教学目标,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阴阳学说,第一节,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二、阴阳的属性特征,从事物运动变化看,阳,阴,活动的 沉静的,功能的 物质的,亢奋的 抑郁的,阴阳学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从事物属性看,阳,阴,天 火 男 地 水 女,三、阴阳的变化规律,1相互对立,是指阴阳双方是对立和矛盾的。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男与女等,2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男的也就无所谓女。,3相互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如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只是量的变化,4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是质的变化。,阴阳互根,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变化规律,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阳 阴,部位:上 下,表 里,胸 背,脏腑:六腑 五脏,经络: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 阳,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 阴,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 内经“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2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是属于阴,功能属于阳;气为阳,血为阴,3阐明病理变化 阴阳的偏盛和偏衰,4指导疾病诊断 表、热、实属于阳;里、虚、寒属于阴,5指导疾病治疗 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阴不制阳,阳不制阴,调整阴阳,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五行学说,第二节,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建构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木,土,金,水,相生,相克,金,土,水,木,火,五行生克圖,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二、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二、五行的特性,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因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二、五行的特性,土的特性,:,土性生化、受纳。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土”。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影响,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及“土为万物之母”等说法。,二、五行的特性,金的特性,:,金性清肃、收敛。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二、五行的特性,水的特性,:,“水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1.五行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3.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张介宾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根据生克次序,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方面的联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3.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以木为例:木之“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在难经中被喻为“母”和“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又称作“所不胜”和“所胜”。,木,火,土,金,水,心,脾,肺,肾,肝,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4.相乘相侮的关系(病理),相乘,是指乘虚侵袭,相侮,是指以强凌弱,如:金本克木,木本克土,但当木气太盛,土气虚衰,金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克制时,过盛的木不仅要乘土之虚而制之,同时还会反过来侮金。,木,火,土,金,水,心,脾,肺,肾,肝,相乘,相侮,木火刑金,木旺乘土,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肝属于木,其禀性也喜条达,如:木克土 肝对脾的功能有影响。,2.,解释脏腑的病理变化,如:相乘 相侮 母病及子 子病累母,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指导诊断疾病,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4.,指导临床治疗,如:滋水涵木 培土生金 益火补土,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心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平木佐金法,泻火补水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阴阳五行学说复习思考题,简述阴阳变化规律,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简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述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在中医学的应用,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职业教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