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宁夏石嘴山市星海中学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3月(总第十一次)模块诊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zj****8 文档编号:12239556 上传时间:2025-09-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5.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星海中学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3月(总第十一次)模块诊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宁夏石嘴山市星海中学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3月(总第十一次)模块诊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石嘴山市星海中学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3月(总第十一次)模块诊断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有关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分裂时期 B.细胞核分裂时,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加倍 C.通过细胞分化,细胞内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 D.通过细胞分化,细胞的数目发生改变 2、油松和水稻两种植物在结构层次上的主要区别是(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3、下列关于几种动物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鲸体腔有膈,用肺呼吸 B.家鸽身体呈流线型,有与肺相通的气囊 C.青蛙属于脊椎动物,体温不恒定 D.沙蚕身体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4、雷鸟的羽毛会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关于这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生物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5、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呼气 B.乙表示吸气 C.①代表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D.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处于舒张状态 6、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它的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由此可知,大豆与菟丝子之间的生物关系是(  ) A.互助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7、传染病的传染源是指( ) A.能散播病原体的传染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 B.能使人患病的病原体 C.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D.能散播病原体的各种媒介物 8、夏天买回的豆腐,存放时间稍长就会变质。有同学提出,在水里加入适量的盐,再将豆腐浸泡在其中,就能延长保鲜时间。生物活动小组的同学就此设计了探究实验方案。其中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控制单一变量,下列设计最符合本实验要求的是 A.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分多少不同,其他均相同 B.实验组和对照组除豆腐大小不同,其他均相同 C.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温度条件不同,其他均相同 D.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有无盐分外,其他均相同 9、2007年,禽流感趁着春寒再度肆虐亚洲,我国也出现了禽流感病例。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微小,结构简单 B.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C.能使人、禽致病 D.能够利用它来生产疫苗防治禽流感 10、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半截,影响草的生长,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11、 “植物人”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生命体征,其未受损部位可能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12、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惊弓之鸟 B.蜻蜓点水 C.杯弓蛇影 D.蜀犬吠日 13、如图为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增强而增强 B.曲线CD段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C.曲线DE段表明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减弱而逐渐减弱 D.C点较B点低是由于正午的温度过高、太阳光过强,叶片的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减少,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14、对投篮动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与神经系统无关 B.关节绕着骨运动 C.需要消耗能量 D.由一块骨骼肌完成 15、如图为小明右上臂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一次体育课中小明被同学撞倒,经医生检查,很可能部位[4]受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将会出现的现象为(  ) A.有感觉,不能运动 B.无感觉,能运动 C.无感觉,不能运动 D.有感觉,能运动 16、下面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感受器能够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B.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是由神经元的突起构成的 C.神经中枢只位于脊髓中 D.效应器是由神经末梢和肌肉构成的 17、生活中难免遇到意外情况,面对突发情况,以下处理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遇到有人溺水时,先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后,再实施人工呼吸 B.遇到煤气中毒者,先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再实施人工呼吸 C.若野外被毒蛇咬伤,要迅速扎住伤口的远心端 D.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 18、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诗描述了和尚在月光下轻轻推开寺门美妙情景。该和尚在推门的过程中,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A.收缩→舒张,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收缩→舒张 C.收缩→舒张,舒张→收缩 D.舒张→收缩,舒张→收缩 19、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在人体的哪个器官中初步被消化: A.口腔、胃、小肠 B.胃、小肠、大肠 C.胃、口腔、小肠 D.小肠、口腔、胃 20、2018年8月20日,受台风“温比亚”影响,我市寿光连降暴雨,加之上游泄洪,当地出现河水倒灌,村庄被淹的严重灾情,蔬菜大棚中的果蔬因水涝而死。下列有关果蔬死亡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法进行光合作用B.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C.无法进行蒸腾作用D.无法进行吸收作用 21、海龟每年按时从上千公里外的海域游到特定的岛屿,在夜间爬上沙滩完成产卵活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雌海龟产卵后用沙子遮盖是一种后天性行为 B.骨、骨连接和骨骼肌构成的运动系统是海龟运动的结构基础 C.海龟用肺呼吸、心脏四室,为生命活动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D.海龟体温恒定、陆地产卵,生殖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22、在人群中,生来就惯用右手与生来就惯用左手(不包括后天的矫正和练习)是一对相对性状。父亲惯用左手,母亲惯用右手,他们生的孩子也是惯用右手的。正常情况下,这个孩子的体细胞内有控制惯用左手的基因吗?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若“惯用左手”为显性性状,则可能有 B.若“惯用左手”为显性性状,则一定有 C.若“惯用左手”为隐性性状,则一定有 D.若“惯用左手”为隐性性状,则可能有 23、以黑枣为砧木嫁接柿子树茎段,待到结果时,茎段上发育的枝条将结出什么果实 A.黑枣 B.柿子 C.既有黑枣又有柿子 D.不能确定 24、观察如图,当你伸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如何运动(  )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25、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率下,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玻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 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C.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D.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2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 图中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在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__(填生理活动)。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有______。假如图中表示的是农田生态系统,则施用DDT农药后,体内DDT农药累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图中哪几种生物能构成一条食物链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本生态系统生物______。 27、如图是菜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新植物的幼体是_____(填图中序号),能为其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是_____。若图甲发育成图乙,不仅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还必须保证种子具有_____,具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并且过了休眠期。图甲发育成图乙时先要吸收水分,图甲中的[]_____先突破种皮,发育为乙图中的_____(填标号)。图乙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主要是[⑧]的根尖的_____,因为此处具有_____,适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图甲萌发形成图乙的过程中,当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消耗完后,此时幼苗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⑥]的_____。 28、下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大肠杆菌没有_____,噬菌体是由_____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据图分析,噬菌体的营养方式是_____。过程③是由噬菌体的_____控制的。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噬菌体可用于治疗_____引起的人类疾病。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据报道,全世界每天有1.7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全球患病人数达数亿。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材料二:当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急救,可以尽可能争取拯救生命的机会(如图示)。 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艾滋病病毒属于_____,艾滋病病毒和细菌、真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目前还没有研制出可临床使用的有效艾滋病疫苗,因此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_____。在救援过程中,如要判断患者有无心跳,可通过图[_____]所示方法来判断;如发现患者无心跳,可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正确按压部位是图B中的[_____]处;如发现患者无呼吸,可通过_____的方法进行抢救。 30、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从3.15央视重点曝光“辣条”的生产过程,最近全国各市采取诸多举措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包括对各学校食堂实行“明厨亮灶”改造工程,同时加强对学校餐具是否严格消毒、食用油是否过氧化值酸价超标、蔬菜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肉类食品是否含有瘦肉精等指标进行检测。 资料二:炎炎夏日,游泳是孩子们喜欢的健身活动。市教育局通过发放文字宣传资料,安全教育平台视频学习等多种手段来普及游泳时应注意的事项,确保全市中小学生安全顺利度过暑期。资料一中,加强对学校餐具是否严格消毒、食用油是否过氧化值酸价超标、蔬菜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肉类食晶是否含有瘦肉精等指标进行检测。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_____。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体质,更有效的阻挡外界病原体入侵,从免疫的角度来看,这属于_____。(填免疫类型)甲型肝炎是通过饮食传播的一种疾病。为了预防甲型肝炎,医生采取了许多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如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_____。“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你会从哪些方面注意自己的食品安全_____。(至少答出两点)资料二中,游泳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_____的氧化分解。当你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救起时已无呼吸和无心跳,立即拨打急救电话_____。在急救车到达之前,先及时清理其鼻内的杂物,保持_____的畅通,然后进行_____和_____。 31、资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人员对比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后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程度达到99%以上,其基因组的大部分可排序区域几乎没有区别。 材料二: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曾经在刚果国家公园的一处沼泽地捕捉到大猩猩使用工具的现场镜头:一只被科学家称为利亚的雌性大猩猩在过河时使用树枝测量水深,当时利亚打算趟过一个看起来并不深的小水塘,但是它下水后刚走了几步就发现水已经没到了它的腰部。于是利亚返回岸上,从一棵枯树上拽下一段长树枝,它拿着树枝再次走进水中,一边走一边测量前方的深度,直到前进了9米多才返回。 (1)资料一说明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___,即___。  (2)资料二说明大猩猩具有___的能力。  (3)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是___。  (4)(多选)人类与大猩猩、黑猩猩相区别的特点有___。  A.直立行走 B.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C.足有五趾 D.具有语言 E.两眼生在前方 F.大脑发达 参考答案 1、D 【解析】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详解】 A.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形态不同,有染色体和染色质两种形态,在间期染色质呈丝状,分裂前期染色体才出现,染色体是染色质高度螺旋,变短变粗而来的。故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分裂时期,A正确。 B.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进行自我复制,然后进行细胞核分裂,所以细胞核分裂时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加倍,B正确。 C. 细胞分化只改变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而遗传物质并没有被改变,相反细胞的分化是由遗传物质控制进行的,C正确。 D.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细胞数目不发生变化, D不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以及细胞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2、C 【解析】 种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详解】 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油松属于裸子植物、水稻属于被子植物,它们主要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的包被。种子和果实属于器官,所以油松和水稻两种植物在结构层次上的主要区别是器官。 掌握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3、D 【解析】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2)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飞行时可减小空气阻力,利于飞行。体表除喙、足外,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生有几排大型的正羽。两翼展开,面积很大,能够扇动空气而飞翔。鸟类的羽毛有正羽与绒羽之分,正羽覆盖在身体表面,最大的正羽生在两翼和尾部,在飞行中起着重要作用;绒羽密生在正羽的下面,有保温作用。 (3)两栖动物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一类动物。这种动物的皮肤又湿又黏,但并非绝不透水。它们小时候用鳃呼吸,成年后鳃就消失了,用肺呼吸。由于两栖动物的肺不发达,需要利用潮湿皮肤来进行辅助呼吸,因此成体的两栖动物需要呆在潮湿的地带。它们的食物也从水生植物而转为昆虫或小动物。这类动物以青蛙、蟾蜍,蝾螈及大鲵为代表。 【详解】 鲸属于哺乳动物,体腔有膈,用肺呼吸,A正确;家鸽身体呈流线型,有与肺相通的气囊,B正确;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体温不恒定,C正确;沙蚕的身体分节,属于环节动物,D错误。 关键是知道环节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4、D 【解析】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 【详解】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种现象说明生物适应环境。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 5、D 【解析】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肺内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呼气过程和吸气过程正好相反。 【详解】 A、甲图中③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A正确。B、乙图中③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B正确。C、①气管有清洁吸入的气体的作用,C正确。D、乙图中③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因此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膈肌处于收缩状态。D错误。故选D。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6、B 【解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 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寄生关系的概念特点。 7、C 【解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详解】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所以C正确。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传染源和病原体以及传播途径要分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8、D 【解析】 由题中的内容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除了是否加入盐这个条件不一样之外,其它条件都一样,即变量唯一,因此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盐,可见探究的问题应该是:盐水能延长豆腐的保鲜时间吗?有盐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对照组,起对照作用。由实验现象可知,有盐组豆腐品质不变,无盐组豆腐变酸,可得出结论:盐水浸泡豆腐,能延长豆腐的保鲜时间。故D符合题意。 9、A 【解析】 禽流感病毒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寄生,能使人、禽致病,可制成流感疫苗进行解答。 【详解】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A不正确。B、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B正确。C、禽流感病毒能使人、禽患禽流感,C正确。D、可以利用禽流感病毒制成疫苗,防治禽流感,D正确。故选: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10、C 【解析】 试题分析:践踏草坪会使草地中的土壤板结,而板结的土壤,其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减小,其中氧气含量就减少,因此根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的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甚至造成植物体的死亡.因此不能践踏草地. 考点: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11、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所以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他肯定没有受损伤的部位是脑干。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2、B 【解析】 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 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ACD. 惊弓之鸟、杯弓蛇影、蜀犬吠日,均属于应激性,ACD不符合题意。 B. 蜻蜓点水属于生物繁殖行为,不是应激性,B符合题意。 故选:B。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注意应激性与繁殖行为的区分。 13、B 【解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 【详解】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分析图示可知:7~10时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增加,气孔开放,吸收二氧化碳增多,光合作用增强;10~12(BC段)随着光着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原因是气孔关闭;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强度也随着加强。曲线DE段表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下午2点以后,光照强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4、C 【解析】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详解】 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投篮相关动作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A错误;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包括着,密闭的关节腔内有滑液,保证了关节既牢固、又灵活,在投篮运动中是骨绕着关节运动,B错误;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的收缩需要能量,能量来自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正确;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多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D错误,故选C。 熟记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及其之间关系。 15、A 【解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1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3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5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4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2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据此可知,人体的4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但是神经冲动仍然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故A符合题意。 点睛:明确反射弧必须完整才能完成一个反射活动。 16、C 【解析】 感受器能够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A正确;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是神经纤维,都是由神经元的长的树突或轴突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构成的,B正确; 高级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如脊髓、脑干等,C错误; 效应器是由神经末梢和肌肉构成的,能够对刺激作出有效的反应,D正确。 17、C 【解析】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详解】 A.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后,再进行人工呼吸,A正确。 B.煤气中毒是因为空气中缺氧,一氧化碳的含量高,大量的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使氧气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造成人体组织缺氧,应该迅速将煤气中毒者移至空气清新的通风处,使其呼吸新鲜空气,B正确。 C.被毒蛇咬伤后,不论是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近心端,才能防止血液流向心脏,C错误。 D.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帮助其服药或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D正确。 故选:C。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18、C 【解析】 试题分析: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在推门的过程中,状态是从屈肘变为伸肘状态,此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发生的变化分别是收缩→舒张,舒张→收缩。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19、A 【解析】 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被消化。 20、B 【解析】 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能量。 【详解】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我市寿光连降暴雨暴雨,加之上游泄洪,当地出现河水倒灌,村庄被淹的严重灾情,这样使种植果蔬的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无法呼吸,导致死亡,可见B正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21、B 【解析】雌海龟产卵后用沙子遮盖躲过天敌的捕食,是一种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错误;骨、骨连接和骨骼肌构成的运动系统是海龟运动的结构基础,B正确;海龟是爬行动物,心脏三腔,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心室里有部分是混合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差,C错误;海龟的体温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其体内受精,卵生,其受精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完全摆脱了对水的限制,D错误。 22、C 【解析】 若惯用左手为隐性性状,那么父亲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那么孩子的基因组成里一定有父亲提供的一个决定惯用左手的隐性基因。 23、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由题意可知用柿的芽作接穗,成功嫁接到黑枣的植株(砧木)上,该枝条上结出的果实应该和接穗的一样,即:与柿子一样,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24、D 【解析】 本题考查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 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伸肘动作的产生,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因此,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25、B 【解析】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识图分析作答。 【详解】 A、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左移,则像应向右移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小,体积变小,视野变得越亮,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甲的视野应比乙亮,故B符合题意; C、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不可能都可观察到,故C不符合题意; D、影像是否模糊,有多方面因素,换成乙后放大倍数过大,未必清晰,故D不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理解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6、甲 乙、丙、丁 丙 丙 甲、乙、丙、丁 太阳能 【解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丙、丁为消费者,戊为分解者。 【详解】 (1)图中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在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甲。 (2)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其中直接取食植物的叫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取食植食性动物的肉食性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取食肉食性动物的叫三级消费者。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有 乙、丙、丁。乙、丁属于初级消费者,丙属于二级消费者。 (3)假如图中表示的是农田生态系统,则施用DDT农药后,由于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逐级积累,而丙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DDT农药累积最多的生物是丙。 (4)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蒙山森林公园的“甲→乙→丙”这条食物链中,丙的营养级最高,因此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丙。 (5)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丁;甲→乙→丙;,其中最长的一条是:甲→乙→丙。 (6)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有毒物质的积累等。 27、②③④⑤ 子叶 完整的、有活力的胚 ②胚根 ⑧ 成熟区 大量根毛 光合作用 【解析】 (1)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茎和叶的部分,所以植物体是由植物的种子的胚发育成的。 (2)图中①种皮;②胚根;③胚轴;④胚芽;⑤子叶;⑥茎和叶;⑦子叶;⑧根。 【详解】 (1)菜豆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能为其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是子叶。 (2)若图甲发育成图乙,不仅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还必须保证种子具有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胚,具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并且过了休眠期。 (3)菜豆种子在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同时子叶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②胚根发育成⑧根,胚轴伸长发育呈连接根与茎的地方,胚芽发育成⑥茎和叶。 (4)根尖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5)图甲萌发形成图乙的过程中,当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消耗完后,此时幼苗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⑥]茎和叶的光合作用。 掌握菜豆种子萌发的过程是关键。 28、成形的细胞核(写“细胞核”可得分) 蛋白质 寄生(写“异养”可得分) DNA(写“遗传物质”可得分) 细菌(写“大肠杆菌”可得分) 【解析】 病毒的种类很多,但一种病毒通常只能浸染某种特定的细胞。根据它们浸染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浸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浸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腺病毒;专门浸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详解】 (1)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不同的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未成形的细胞核。大肠杆菌是细菌,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噬菌是体细菌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 (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的活细胞。因此,据图分析,噬菌体的营养方式是寄生。 (3)病毒无细胞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因此,过程③是由噬菌体的DNA或遗传物质控制的。 (4)专门浸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如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控制人烧伤时由绿脓杆菌引起的炎症。因此,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噬菌体可用于治疗细菌(写“大肠杆菌”)引起的人类疾病。 本题考查了病毒的种类和结构,细菌和动物、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29、病原体 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易感人群 A ② 人工呼吸(或口对口吹气法) 【解析】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2)在急救车到达之前,应争分夺秒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当患者呼吸、心跳骤停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顺序是:先做30次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抢救有效的标志: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并且脸色逐渐转为红润。 【详解】 (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所以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艾滋病病毒属于病原体;目前还没有研制出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因此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2)通过看、试鼻翼扇动或胸部起伏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通过试测心跳或D脉搏判断有无心跳。如果发现患者无心跳,可以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部位在②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将另一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 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人工呼吸时要保证呼吸道畅通,人工呼吸的次数要与人体呼吸次数相同,大约16﹣﹣18次。因此如发现患者无呼吸,可通过图中的F所示方法进行抢救。 掌握预防传染病的知识。 30、切断传播途径 非特异性免疫 控制传染源 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 有机物 120 呼吸道 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解析】 本题属于资料分析题,资料一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资料二涉及到青少年的游泳问题,与急救知识相结合,因此可以从食品安全和急救等知识内容入手解答。 【详解】 (1)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资料一中对学校餐具进行严格消毒,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 (2)“笑一笑,十年少。”良好的心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体质,更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