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18977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寒考试必胜 伤寒学考点总结 绪论1.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成书约200219年。2. 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成册。3.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本伤寒论为现存最早的版本。4. 南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成为“成注本”。5. 伤寒: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6. 六经辩证:是以六经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止、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辩证论治体系。三阳病,以脏腑为主,正盛邪实;三阴病,以脏腑为主,正衰邪盛。7. 太阳病辨证论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辩证要点】 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证候分析】 发热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阳浮者热自发) 恶风寒卫失温煦,汗出肌疏(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汗出卫不外固,营不内守(阴弱者汗自出) 头痛太阳经气不利(头项强痛) 脉浮缓卫阳浮盛,营阴不足(阳浮而阴弱)【病机】 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53】病常自汗出者

3、,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机【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治疗时机桂枝加葛根汤证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证【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辩证要点】 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证候分析】 其人恶风表证未解;过汗伤表,阳虚不固,不耐风袭 汗漏不止发汗

4、太过,阳气受损,卫不外固 小便难(少而不畅)阳气受损,气化失司;阴虚津少,不复下行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阳虚失于温煦,经脉收引;阴伤失于濡润,筋脉失养【病机】 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 扶阳解表【方药】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附子(炮)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辩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证候分析】 其人恶风表证未解;过汗伤表,阳虚不固,不耐风袭 汗漏不止发汗太过,阳气受损,卫不外固 小便难(少而不畅)阳气受损,气化失司;阴虚津少,不复下行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阳

5、虚失于温煦,经脉收引;阴伤失于濡润,筋脉失养【病机】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卫闭营郁)【治法】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八症: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大青龙汤证【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辩证要点】 恶寒发热,身重或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病机】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小青龙汤证【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6、,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辩证要点】 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病机】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半夏12、大青龙汤VS小青龙汤大、小青龙汤皆从麻黄汤化裁,均属表里同治之方。但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郁热而除烦,以解表为主;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内蠲寒饮而治咳喘,重在蠲饮。葛根汤证【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变证治【16】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栀子豉汤证热证【76】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7、病机】 热郁胸膈 【治法】 清宣郁热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证【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病机】 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 温通心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脾虚证【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辩证要点】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肾阳虚证干姜附子汤证【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真武汤证【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茯苓、

8、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炙甘草汤证阴阳两虚证【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辩证要点】 心动悸,脉结代【证候分析】 脉结代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无力 心动悸心阴阳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病机】 心阴阳两虚 【治法】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药】 炙甘草汤: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太阳蓄水证【71】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辨证要点】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午后或夜间为

9、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血热和瘀结的双重症候特点) 阳明病辨证论治【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热证者,是燥热之邪尚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只是无形之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形成燥屎而阻于肠道,以不大便、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主症。然而无论是热证,还是实证,均属燥热实证,故以“胃家实”统括之。【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白虎汤证阳明病热证【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辩证要点】 发

10、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表里俱热【证候分析】 浮热盛于外 脉 滑热炽于里 身热里热炽盛,蒸达于外 汗自出里热炽盛,迫津外越 口渴高热汗出伤津;里热盛,欲饮冷水,以折其热 心烦热扰神明 舌质偏红,苔黄较燥内热津伤之象【病机】 无形邪热炽热 【治法】 辛寒清热【方药】 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加人参汤证【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承气汤证阳明病实证【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阳明三

11、急下【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麻子仁丸证【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辩证要点】 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病机】 胃热肠燥津亏 【治法】 泻热润肠通便【方药】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少阳病辨证论治1、【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12、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八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3、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变证【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辩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病机】 邪犯少阳,表证未解 【治法】 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方药】柴胡桂枝汤:桂枝、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4、大柴胡汤证辩证要点: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难下或下利不畅,伴

13、见小便色黄,苔黄少津,脉弦数。 太阴病辨证论治【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病机】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 少阴病辨证论治【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四逆汤证【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辩证要点】 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

14、寒,面赤 【病机】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治法】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药】 通脉四逆汤:甘草、附子、干姜附子汤证【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辩证要点】 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真武汤证【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辩证要点】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 【病机】 肾阳亏虚,水气泛滥 【治法】 温阳化气行水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15、辩证要点】 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病机】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治法】 滋阴泻火,交通心肾【方药】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厥阴病辨证论治【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乌梅丸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辩证要点】 一是有吐蛔病史;二是以腹部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三是手足厥冷常在痛

16、剧时产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四是进食后随即发生疼痛与呕吐。【病机】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治法】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药】 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紧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3.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

17、弱。4.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之不间断地小量汗出。5.筋惕肉瞤:肌肉跳动6.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7.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病名。8.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9.胸胁苦满:苦作动词用,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10.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11.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厥冷。12.蛔厥:因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1. 伤寒的涵义: 分广义和狭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18、。 3.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是指一经的病症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第一节 太阳饼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19、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 (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 (二两,炙)生姜 (三两,切)大枣 (十二枚,擘)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三)桂枝汤证兼证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

20、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 (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P40 用量 P43 理解 (二) 麻黄汤证兼证 1. 葛根汤证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与14 鉴别P29) 3.大青龙汤证 (大小青龙汤鉴别P53)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 可服之。

21、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证P49 麻黄 (六两,去节)桂枝 (二两,去皮)甘草 (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大枣 (十枚,擘)石膏 (如鸡子大,碎) 4.小青龙汤证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 (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炙)桂枝 (各三两,去皮)五味子 (半升)半夏 (半升,洗) 二、表郁轻证 P60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比较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一)变证治则 16.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P

22、61 理解分析) (三)辨虚证实证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二、热证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虚烦:虚,是与有形之邪为实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P71 其取侄子清热除烦,而不用豆豉者,是本证邪热较栀子豉汤为甚,非豆豉之宣透所能及。 80. 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上热中寒,故清上温中) 63. 发汗

23、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三、虚证 (一)心阳虚证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 (四两,去皮)甘草 (二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叉手自冒心:双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P78 方解 118.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

24、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奔豚:证候名。豚即猪。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症,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二)脾虚证 67.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25、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属桂枝人参汤。 (三)肾阳虚证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四)阴阳两虚证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记药物) 甘草 (四两,炙)生姜 (三两,切)人参 (二两)生地黄 (一斤)桂枝 (三两,去皮)阿胶 (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 (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四、太阳蓄水证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26、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五、太阳蓄血证 六、 结胸证(一)结胸辩证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条文中“按之痛”突出了结胸证邪盛正不虚,硬痛拒按的程度严重。根据寸以候上,关以候中之理,寸脉浮说明邪热内陷胸胃,病位较高,邪盛于上;关脉沉是中焦有痰水之邪,痰水与邪内结于中。“寸脉浮,关脉沉”是借脉象以释病机,临床实际病重者脉象还可以沉紧为主。 (二)热实结胸证 134. 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P113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的药物区别 135. 伤寒六

27、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三)寒实结胸证 141.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七、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症候特点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二)热痞证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三)寒热错杂痞证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

28、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 之。 噫气:即嗳气。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 第一节 阳明病辩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背加理解P151)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

29、,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背加解释P154) 184.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68.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248.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蒸蒸发热:形容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转气:即腹中有矢气转动。 220. 二阳并病,

30、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 汤。 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一)湿热发黄证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热重于湿) P195 太阳蓄血证 阳明蓄血证的鉴别 第四章 少阳病辨证论治 第一节 少阳病辩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263.

3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背加解释P200) 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口苦;灼伤津液则咽干;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且肝胆相为表里,内有经络相联,因肝开窍于目,胆热内郁,火热循经上扰,必头目昏眩。 病机:胆气内郁,胆火上炎 三、少阳病治禁 264.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

32、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 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0.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229.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 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解也。 二、小柴胡汤禁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二、柴胡桂枝汤证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04. 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33、 柴胡 (二两十六铢)黄芩 (一两)人参 (一两)甘草 (一两,炙)生姜 (一两,切)半夏 (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 (四枚,擘)芒消(二两) 147. 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一节 太阴病辩证纲要 27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276.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二、太阴腹

34、痛证 279.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第六章 少阴病辨证论治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第三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病寒化证 323.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 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04.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

35、,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填空) 316.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 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八)正虚气陷证 325.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数更衣,反少者:大便次数多而量反少。 二、少阴病热化证 303.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19.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8 NO PAINS ,NO GAINS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