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学习资料总结..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218992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5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学习资料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学习资料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学习资料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学习资料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学习资料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伤 寒 学 学 习 资 料 总 结第一章 绪论1、伤寒学 :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2、伤寒论简介:作者张仲景 / 张机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评价“方书之祖”载方数113(缺一方),故实际112首3、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最早版本唐孙思邈 千金翼方九、十卷通行版本宋本宋林亿校正(原刻本不复见)赵本明赵开美复刻本(复刻宋本)成注本金(南宋绍兴十四年)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4、 伤寒 : 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2、狭义: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5、六经与六经病: 六经生理性概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属脏腑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六经病病理性概念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6、伤寒的基本原则:伤寒的基本原则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扶正祛邪,分清主次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明确标本,分清缓急正治反治,依证而行7、六经病的传变及发病方式:六经病传变方式越经传、循经传、表里传发病方式合病、并病、直中、两感8、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 正气的盛衰 邪气的轻重 治疗的当否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

3、恶寒。1、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2、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二、太阳病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2、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名为伤寒。 1、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2、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1、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轻微恶寒),脉浮数。2、病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3、治则

4、: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否则易生变证。四、辨太阳病的传变与否【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太阳病的自愈时间是:七日2、太阳病预防传经的方法是:针足阳明3、“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含义?/ 太阳病,欲作再经时,针足阳明的意义?若太阳病七日以上,病证不愈,邪气有向阳明传经的趋势,则应针刺阳明穴位,疏通经络,振奋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防止传变的发生,使邪仍留滞太阳,直到正胜邪去而痊愈。第二节 太阳本病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

5、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辨证要点: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2、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3、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4、方药:桂枝汤5、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法: 桂枝:芍药 = 1 :1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6、桂枝汤的煎服法:1)浓煎1次,分3次温服。 2)获效停服: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3)未效更服:若不汗,可再服;又不汗,再服并缩短服药间隔,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4)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7、服桂枝汤后的调护法:

6、1)喝热粥、盖衣被:益胃气、助卫阳、促发汗2)汗出标准:微汗,以全身湿润为度,切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3)留心观察:汗出停药。病情较重者,昼夜服药,当24小时留心观察4)药后忌口:禁用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提要 :太阳表虚证的证治【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提要 :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时的处理方法【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

7、则愈,宜桂枝汤。【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1、辩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2、病机:营卫不和3、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4、方药:桂枝汤5、意义:桂枝汤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太阳病,也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三)桂枝汤证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提要: 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证的证治2、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3、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4、方药:桂枝加葛根汤5、辩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

8、,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提要:太阳中风兼肺失宣肃的证治2、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3、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4、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5、辩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3、桂枝加附子汤证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1、提要:太阳病误治,阳虚漏汗证的治疗2、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3、治法:扶阳解表4、方药:桂枝加附子汤5、辩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

9、不利。4、桂枝去芍药汤证 21 太阳病,下之後,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1、提要: 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2、病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3、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4、方药:桂枝去芍药汤5、辩证要点: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1、提要:太阳病误下,胸阳损伤较甚的证治2、病机: 表邪不解,胸阳损伤3、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4,、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5、辩证要点:脉微、恶寒、胸满6、桂枝新加汤证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提要:太阳病发汗后,气营两伤证的证

10、治2、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3、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4、方药:桂枝新加汤5、辩证要点: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二、伤寒表实证(一)麻黄汤证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1、提要: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周身疼痛、喘、脉浮紧3、伤寒八症: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恶风4、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5、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6、方药:麻黄汤7、麻黄汤的煎服法: 先煮麻黄,去上沫; 浓煎,分3次温服; 不需啜粥; 覆取微似汗; 余如

11、桂枝法将息。 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提要: 太阳病多日后的三种转归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1、提要: 太阳伤寒日久的证治及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反应。2、“阳气重”致衄机理 (“热伤血络”与“热迫血行”)(二) 汗法禁例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

12、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舆禹余粮丸。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禁用发汗的情况阴虚咽燥者淋家(久患淋病之人)疮家气血两虚者(久患疮疡因脓血流失而致气血两伤之人)衄家阴血不足者亡血家气血虚弱(平素经常失血之人,其阴血必虚)平素多汗者(无论自汗盗汗,均有阴血阳气之伤)中焦虚寒者(三)麻黄汤证兼证1、葛根汤证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1、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的证治2、病机:风寒袭表,太阳经输不利 3、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经4、方药:葛根汤5、鉴别: 桂枝加葛根汤证: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

13、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汤证: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1、提要:论太阳阳明合病下利的证治2、病机: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 3、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升清止利4、方药:葛根汤 5、辩证要点: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无热象或兼下利。2、葛根加半夏汤证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1、提要:论太阳阳明合病呕逆的治法。2、病机: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3、治法: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4、方药:葛根加半夏汤 5、辩证要点: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项背强,呕逆,

14、舌苔白,脉浮紧。3、大青龙汤证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2、治法:外散风寒,內清郁热3、方药:大青龙汤4、大青龙汤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4、小青龙汤证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15、。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1、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证的证治2、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3、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4、方药:小青龙汤5、辩证要点: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三、表郁轻证(自学)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主证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红,身痒,无汗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或兼汗出,身痒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口微渴、心微烦病机表郁日久,邪轻证轻表郁日久,证微邪微表郁邪轻,外寒内热治法辛温解表,小发其汗辛温轻剂,微发其汗小发其汗,兼清郁热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药份量桂枝汤原量

16、:1/3麻黄汤原量:1/3桂枝汤原量:5/12麻黄汤原量:2/9桂枝汤原量:1/4越婢汤原量:1/8两方比例桂:麻 = 1:1桂:麻 = 2:1桂:越 = 2:1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一)变证治则 16上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提要:太阳病发生变证的原因及治则。(二)辨寒热真假 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提要:举例说明辨别寒热真假的要点:病人的喜恶2、解析: 二、热证(一)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

17、子生姜豉汤证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1、提要:热扰胸膈证及其两个兼证的证治2、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 3、病机:热郁胸膈 4、治法:清宣郁热 5、方药:栀子豉汤6、辩证要点: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7、热扰胸膈兼证的证治 :2、栀子厚朴汤证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1、提要: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证治2、病机: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3、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4、方药:栀子厚朴汤5、辩

18、证要点:心烦,腹满、卧起不安3、栀子干姜汤证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1、提要:热扰胸膈兼中焦有寒的证治2、病机: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3、治法:清上热,温中寒4、方药:栀子干姜汤5、辩证要点: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4、栀子汤禁例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提要:虚寒便溏者当慎用栀子豉汤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提要:邪热壅肺证的证治2、病机:邪热壅肺3、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4、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辩证要点: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

19、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三)白虎加人参汤证26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提要: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的证治 2、病机:阳明里热炽盛,津气两伤3、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4、方药:白虎加人参汤5、辩证要点:身大热,汗大出,脉洪大,大烦渴不解,舌苔黄燥(四)葛根芩连汤证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1、提要: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的两种证治2、证治:(1)下利兼表,以表证为主的证治: 病机:表证未解,邪迫大肠 治法:解表为主,表解而利自止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2)下利兼表,以里证为主的

20、证治 : 病机: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表里双解之剂,有无表证,均可用之三、虚证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剂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叉手自冒心,欲得按,心下悸温通心阳(温补心阳)桂枝甘草汤心神不敛心神浮越烦躁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神不敛复被痰扰惊狂,卧起不安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下焦寒气乘虚上逆核起而赤气从少腹上冲心外宜温灸散寒内宜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外:灸内:桂枝加桂汤心阳不足寒饮欲逆脐下悸 ,欲作奔豚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一)心阳虚证1、 桂枝甘草汤证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

21、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1、提要: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致心悸证的证治2、辩证要点:心悸、欲得按3、病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4、治法:温通心阳 5、方药:桂枝甘草汤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118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提要:心阳虚烦躁的证治2、辩证要点:心悸、烦躁、舌淡、苔白3、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4、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5、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提要: 心阳虚惊狂的证治2、辩证要点:惊狂,卧起不安,心悸3、病机

22、: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4、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5、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4、桂枝加桂汤证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提要:心阳虚奔豚的证治2、辩证要点: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3、病机: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4、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5、方药:桂枝加桂汤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65 发汗後,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提要: 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2、辩证要点: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3、病机: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4、治法:温通

23、心阳,化气行水5、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二)脾虚证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1、提要:脾虚水停的证治及治疗禁忌2、辩证要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3、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4、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5、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1、提要: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2、辩证要点: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3、病机: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4、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24、5、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3、 小建中汤证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提要: 伤寒里虚,心中悸而烦的证治 2、辩证要点: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3、病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4、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5、方药:小建中汤4、桂枝人参汤证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提要: 脾虚下利兼表的证治2、辩证要点:(脾虚+表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3、病机: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4、治法:温中解表5、方药:桂枝人参汤(三)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 61 下

25、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1、提要:下后复汗,致肾阳虚烦躁的证治 2、辩证要点: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3、病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4、治法:急救回阳5、方药:干姜附子汤2、茯苓四逆汤证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1、提要: 汗下后阴阳两虚烦躁的证治2、辩证要点:烦躁,肢厥,脉微细3、病机:少阴阳虚,阴液不继4、治法:回阳益阴5、方药:茯苓四逆汤3、真武汤证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1、提要: 肾阳不足,阳虚水泛的证

26、治2、辩证要点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3、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4、治法:温阳利水5、方药:真武汤(四)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孪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做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辩证要点肢厥,烦躁,吐逆脚挛急,经脉挛急病机中阳不足阴液不足,筋脉失养治法温中复阳酸甘化阴,柔筋缓急方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2、芍药

27、甘草附子汤证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1、病机: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2、辩证要点:恶寒、脉微细、脚挛急3、治法:复阳益阴4、方药:芍药甘草附子汤3、炙甘草汤证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辩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2、病机:心阴阳两虚3、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4、方药:炙甘草汤四、太阳蓄水证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小腹硬

28、满或胀急不舒;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或水入即吐;或兼发热恶寒,脉浮或浮数2、病机:气化不利,水蓄膀胱,或兼表证未除3、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外散风寒4、方药:五苓散附:茯苓甘草汤证127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辩证要点: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则水声辘辘,口不渴,脉弦,舌苔薄滑2、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3、治法:温胃阳,散水饮4、方药:茯苓甘草汤五、太阳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辨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

29、人如狂,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2、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3、治法:泻下瘀热。4、方药: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证【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2、病机:瘀热互结3、治法:破瘀泻热4、方药:抵当汤3、抵当丸证【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辨证要点: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暗,脉沉涩或沉结。2、病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3

30、、治法:泻热逐瘀,峻药缓图。4、方药:抵当丸六、结胸证(一)结胸辨证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 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31上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二)热实结胸证1.大陷胸汤证【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 主之。【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 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结胸三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2、病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水热互结)3、

31、辩证要点: 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按,短气躁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口渴不多饮,舌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4、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5、方药:大陷胸汤2大陷胸丸证131下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病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2、辩证要点:胸膈心下硬满疼痛,身热,短气,头汗出,颈项强,脉沉紧3、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4、方药:大陷胸丸3小陷胸汤证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辩证要点: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2、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3、治法:清热涤痰开结4、方药:小陷

32、胸汤七、痞证(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二)热痞证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2.附子泻心汤证【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三)寒热错杂痞证1半夏泻心汤证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辨证要点: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 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2、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33、3、治法:和中降逆消痞4、方药: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证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辨证要点: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呕,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 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 2、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3、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4、方药:生姜泻心汤 3甘草泻心汤证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辨证要点: 心下痞满而

34、硬,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呕逆心烦,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2、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3、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4、方药:甘草泻心汤 (四)痰气痞证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辨证要点: 频频嗳气,上腹部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或薄白,脉缓或滑2、病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3、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4、方药:旋覆代赭汤(五)水痞证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1、辨证要点: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渴,苔

35、白,脉浮或浮数。2、病机: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气机闭塞3、治法:化气行水4、方药:五苓散八、上热下寒证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辨证要点:上热下寒,腹中冷痛,欲呕吐2、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3、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4、方药:黄连汤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阳明病治法: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二、阳明病病因病机【179】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三、阳明病脉证【

36、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1、栀子豉汤证【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1、辨证要点: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上苔(舌苔薄黄)。2、病机:热扰胸膈3、治法:清宣郁热4、方药:栀子豉汤2、白虎汤证【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37、白虎汤主之。1、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2、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3、治法:辛寒清热4、方药:白虎汤 3、白虎加人参汤证【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辨证要点: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2、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3、治法:清邪热,益气津4、方药:白虎加人参汤4、猪苓汤证【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1、辨证要点: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2、

38、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3、治法:清热滋阴利水 4、方药:猪苓汤二、阳明病实证(一)承气汤证1、调胃承气汤证【248】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辨证要点: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大便不通2、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3、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4、方药: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证【213】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 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1、辨证要点: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脉滑而疾,腹大满 2、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3、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4、方药: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证【220】 二阳并病

39、,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1、辨证要点: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迟有力。重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2、病机:燥屎内结,阳明热实3、治法:峻下热实,荡涤燥结4、方药:大承气汤阳明三急下证【25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麻子仁丸证247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 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40、。1、辩证要点: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2、病机:胃热肠燥津亏3、治法:泻热润肠通便4、方药:麻子仁丸(三)导下法233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1、辩证要点:大便硬结,自欲大便而不能出2、病机:阴虚液亏,肠燥失润3、治法:滋阴润肠,外导通便三、阳明病寒证243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1、辨证要点: 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府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 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2、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3、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4、方

41、药:吴茱萸汤四、阳明病虚证196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一)湿热发黄证 1茵陈蒿汤证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1、辨证要点: 身黄(目黄、身黄、小便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 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尿色深黄,口渴,腹微满2、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3、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4、方药:茵陈蒿汤 2栀子柏皮汤证【261】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1、辨证要点:身黄(目黄、身黄、尿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色黄2、病机:湿热相合,熏蒸肝胆3、治法:清泄湿热退黄 4、方药:栀子柏皮汤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262】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軺赤小豆汤主之。1、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身黄(目黄、身黄、小便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2、病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3、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4、方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二、血热证(一)衄血证【227】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02】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