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范文五篇.docx

上传人:马** 文档编号:1216321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范文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4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范文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4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范文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4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范文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4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范文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范文五篇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方面的坚定战略抉择。这一论述揭示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再次实现了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聚焦推动全省战略性

2、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作出积极贡献。一、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提升政治站位,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具有的新性质、新属性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其中,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则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

3、要求是高效能、高质量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巨大的发展潜在力、显著的优势竞争力等明显特征。二、深入认识时局演变,掌握发展动向,全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和新动力,其规模与速度不仅反映当前的发展状况,更预示着未来的趋势。(一)构建新型生产力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而最为关键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指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范围,深度则是指这些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的长度和深度,以及产业间的相互融合程度。因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

4、们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新型生产力。(二)构建新型生产力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以赢得国际和地区间的竞争。(三)构建新型生产力是积聚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一个地区能否形成新型生产力,关键在于源与策两个方面。首先是建源效果,即是否能在面向世界科技

5、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领域,形成包括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在内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其次是施策水平,即是否能够迅速构建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提前进行未来产业的布局。推动新型生产力的形成,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履行职责,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实践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必须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履行政治协商、民主

6、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一)聚焦科技创新,积极建言献策。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会和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紧密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四区一高地等战略部署,加强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协商议题,助力特色科技强省建设。省政协教科卫体委要着重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出更具战略性、前瞻性、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二)关注要素配置,优化发展环境。我们将围绕创新要素配置、生产要素市场完善、政府服务改革等议题开展专题协商,推广园区协商经验,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强

7、化产业培育,助力招商引资。我们将深入开展助力产业大招商政协委员在行动活动,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推动贵州在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布局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重视人才建设,汇聚发展合力。我们将坚持建言献策与凝聚共识相结合,广泛团结各方面人才支持贵州发展,努力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为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关于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新时代座谈会时,着重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引领产业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并指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

8、产力。习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不仅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路径,而且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科学指导。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及流动机制。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占据核心地位,其能力和素质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和引进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以及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和创新的交汇点,在提

9、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需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构建与之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其设置和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近年来,我国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待加强。为此,高校需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升级和新建工作。此外,还

10、应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打造高水平的交叉学科平台和科研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深刻影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知识获取与供给方式已发生颠覆性变革。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重塑人才培养范式,构建以数智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积极拓展和推行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教育。通过强化项目驱动型学习,使学生在有组织科研中

11、培养和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团队、平台、项目之间的耦合机制,将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在人工智能时代,单纯的记忆和知识掌握已不再是核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识别问题、提出有意义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框架建构等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需求,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适应能力。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至关重要。产业作为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12、因此,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从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模式,将学生纳入到卡脖子工程和项目中培养,开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这不仅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符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还能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是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创新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科研创新的平

13、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其高度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它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核心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质量优化,本质在于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3月5日

14、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入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我国实际,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回顾历史,1845年3月,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首次将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进行运用,为后续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正是在继承马

15、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对生产力理论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关于生产力的科技要素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科学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理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应用。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力。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关于

16、生产力的生态要素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自然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无法进行生产创造。这强调了自然生态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这些论述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零和关系,体现了生态自觉,为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17、。这要求我们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些论述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提供了明确指引。一、深刻认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特征来看,庞大的人口规模、全体民众的共同富裕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轨并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的国际路径,都依赖于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对比两步走的战略布局,特别是第一步的既定目标,广东要率先实现中等发达经济体

18、的水平、跻身创新型经济体的前列,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和短板,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为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持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放眼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相契合。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错失机遇则可能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陷入不利局面。因此,广东必须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领域,紧抓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努力成为创新的策源地,赢得关键领域的竞争。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随着技术进步,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等新型生产力迅速崛起,而传统生产力中的过剩、重

19、复和低效部分正逐渐被市场淘汰。广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需加大力度,利用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现有生产力,同时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总之,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选择和长远之计。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硬支撑。二、深入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石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育则依赖于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必须紧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为高质量发展

20、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我们必须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锻造一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依赖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的优化组合。因此,建设一支包括战略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在内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资源和关键要素。面向未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高等教育需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置于突出位置,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力度,探索开设或改造升级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专业。同时,将学科专业布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人才培

21、养改革示范区,为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和产业链发展融合提供有力支撑。加快人才引育的突破,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集聚效应。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新一轮人才发展布局中抢占先机,对于在新质生产力上形成领先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系统性、有针对性地规划人才引育用工作,以人才链为引领,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撬动资金链,通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提升人才集聚度,推动生产力的加速跃升。要聚焦关键技术和优势产业领域,系统规划引进、培育、用好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同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倾斜人才计划、科研项目、事业平台等资源。持续扩大以优秀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科技人才后备军规模,

22、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场。与企业、科研单位紧密合作,设立技术转移转化岗位,通过校企联合、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精准对接人才服务,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真心服务、真情关怀、真切尊重是增强人才凝聚力、激发创造力的关键。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旧有束缚,树立新标准,通过激励机制如揭榜挂帅等,促进更多创新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按照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原则,优先保障科技资源配置、团队建设、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特别是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持续跟踪和有力支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探索赋予

23、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更大受益权。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人才政策,强化政策执行和落地,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营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无一不是由新技术驱动新产业的崛起,进而催生新的生产力。如今,这些新兴的生产力不仅在实践中崭露头角,更是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支撑作用。2024年1月31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并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

24、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征程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特性。它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涵盖了新兴领域和高技术含量。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它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提升为核心,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增强为主要标志,创新是其特点,质优是其关键。自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到该概念正式纳入中央文件,这一原创性概念不仅指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关

25、键所在,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包含了全新的质态要素,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飞跃。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脉搏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要加强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以形成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

26、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更多颠覆性和前沿技术,才能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的跨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一是要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破束缚创新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机制障碍,崇尚创新文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优化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工作

27、和生活环境,支持科技工作者投入关键核心领域的科技攻关。三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始终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完善上层

28、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将改革进行到底,始终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以改革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着力点,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以制度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竞争新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制度基础。一是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构建完备、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强化监管效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要以更大力度调整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承担

29、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立足产业基础,突破性发展绿色建材、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加快布局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要以更大力度深化开放,完善产权、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物流、水电气网和市场体系,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融入武汉都市圈,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拥抱武汉、服务武汉、配套武汉,推动与武汉同城化发展。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定位,在全

30、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我市作为。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在湖南考察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莅临长沙一家电池材料企业,深入了解了当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情况。他认真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汇报,仔细察看了企业的产品展示,详细了解了材料性能测试和电池生产流程。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企业不断壮大、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他指出,只有不断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多能互补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

31、再次强调了这些观点,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重要讲话不仅为企业家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全国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要求,必须加快构建以需求合理化、开发绿色化、供应多元化、调配智能化、利用高效化为内核的新型能源体系,切实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能源,作为工业的粮食和国民经济的命脉,其重要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是绝不容忽视的国之大者。我国能源禀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这使得我国能源发展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以及绿色低碳转

32、型任务艰巨等多重挑战。近年来,为积极应对全球能源低碳化发展趋势,增强能源安全的自主性,我国已大力推动传统能源体系向非化石能源体系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我国的风机产量和装机规模均位列世界第一,光伏发电技术也整体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光伏产量及装机规模同样位居世界第一。此外,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名片,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水能利用国,水电工程建设能力同样名列世界第一。在核电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也总体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大容量远距离输送技术更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我

33、国在能源领域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展现了高水平的技术实力、卓越的产品质量和高效的运作效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确保安全可靠、清洁低碳和经济高效。其中,先进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基石,对于我国新能源与储能事业的推进具有战略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这些材料,如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太阳能电池、氢能及燃料电池、风电转换材料等,是实现能源转化利用、推动新能源技术革新的核心要素。为加快我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培育一批掌握核心科技、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同时,要提升消费者

34、对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信心,特别是要关注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推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应用,并加速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特别是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在提升能源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开发新能源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但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推手。为实现双碳目标,发展清洁能源和科技创新是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加大在风电、光伏、储能、技术固碳、碳捕捉及利用和封存(CCUS)等领域的科研投入,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35、。同时,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如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热冷储能、绿色氢能、电制燃料等,推动电气融合、电气氢(氨)耦合、新型电力体系建设、能源网络融合、油气新能源储运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构建全国性的油、气、氢、碳融合大管网,提高能源转换和输送效率。氢能产业作为新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50年,氢能在全球能源终端总需求中的占比将达到12以上。我国也明确了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以跳蛙战略加快氢能全产业链的构建。为此,我们要大力推动氢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实现市场化风光制氢、制醇的新产业链业务,并通过科普宣传、示范运营等方式,提高社会对氢能产品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从总体来看,我国未来水电增长潜力有限,而风电和光伏发电凭借其不断降低的开发成本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主导力量。同时,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成熟和氢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将持续增加。此外,随着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能源大数据、多能互补、智慧用能与增值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将对清洁能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新能源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演讲/致辞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