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学趣味数学:帽子颜色问题
中学趣味数学:帽子颜色问题
这是我最早听说得趣味逻辑题之一,是很小得时候父亲告诉我得:
有3顶黑帽子,2顶白帽子。让三个人从前到后站成一排,给她们每个人头上戴一顶帽子。每个人都看不见自己戴得帽子得颜色,却只能看见站在前面那些人得帽子颜色。(所以最后一个人可以看见前面两个人头上帽子得颜色,中间那个人看得见前面那个人得帽子颜色但看不见在她后面那个人得帽子颜色,而最前面那个人谁得帽子都看不见。现在从最后那个人开始,问她是不是知道自己戴得帽子颜色,如果她回答说不知道,就继续问她前面那个人。事实上她们三个戴得都是黑帽子,那么最前面那个人一定会知道自己戴得是黑帽子。为什么?
答案是,最前面得那个人听见后面两个人都说了不知道,她假设自己戴得是白帽子,于是中间那个人就看见她戴得白帽子、那么中间那个人会作如下推理:假设我戴了白帽子,那么最后那个人就会看见前面两顶白帽子,但总共只有两顶白帽子,她就应该明白她自
己戴得是黑帽子,现在她说不知道,就说明我戴了白帽子这个假定是错得,所以我戴了黑帽子。问题是中间那人也说不知道,所以最前面那个人知道自己戴白帽子得假定是错得,所以她推断出自己戴了黑帽子、
我们把这个问题推广成如下得形式:
有若干种颜色得帽子,每种若干顶。假设有若干个人从前到后站成一排,给她们每个人头上戴一顶帽子。每个人都看不见自己戴得帽子得颜色,而且每个人都看得见在她前面所有人头上帽子得颜色,却看不见在她后面任何人头上帽子得颜色、现在从最后那个人开始,问她是不是知道自己戴得帽子颜色,如果她回答说不知道,就继续问她前面那个人。一直往前问,那么一定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所戴得帽子颜色。
当然要假设一些条件:
1) 首先,帽子得总数一定要大于人数,否则帽子都不够戴。
2)有若干种颜色得帽子,每种若干顶,有若干人这个信息是队列中所有人都事先知道得,而且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此事,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此事,等等等等。但在这个条件中得若干不一定非要具体一一给出数字来。这个信息具体地可以是象上面经典得形式,列举出每种颜色帽子得数目
有3顶黑帽子,2顶白帽子,3个人,
也可以是
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得帽子各1顶2顶3顶,但具体不知道哪种颜色是几顶,有6个人,
甚至连具体人数也可以不知道,
有不知多少人排成一排,有黑白两种帽子,每种帽子得数目都比人数少1,
这时候那个排在最后得人并不知道自己排在最后──直到开始问她时发现在她回答前没有别人被问到,她才知道她在最后。在这个帖子接下去得部分当我出题得时候我将只写出有若干种颜色得帽子,每种若干顶,有若干人这个预设条件,因为这部分确定了,题目也就确定了。
3) 剩下得没有戴在大家头上得帽子当然都被藏起来了,队伍里得人谁都不知道都剩下些什么帽子。
4) 所有人都不是色盲,不但不是,而且只要两种颜色不同,她们就能分别出来、当然她们得视力也很好,能看到前方任意远得地方、她们极其聪明,逻辑推理是极好得。总而言之,只要理论上根据逻辑推导得出来,她们就一定推导得出来。相反地如果她们推不出自己头上帽子得颜色,任何人都不会试图去猜或者作弊偷看──不知为不知。
5) 后面得人不能和前面得人说悄悄话或者打暗号、
当然,不是所有得预设条件都能给出一个合理得题目。比如有99顶黑帽子,99顶白帽子,2个人,无论怎么戴,都不可能有人知道自己头上帽子得颜色。另外,只要不是只有一种颜色得帽子,在只由一个人组成得队伍里,这个人也是不可能说出自己帽子得颜色得、
但是下面这几题是合理得题目:
1)3顶红帽子,4顶黑帽子,5顶白帽子,10个人。
2)3顶红帽子,4顶黑帽子,5顶白帽子,8个人、
3)n顶黑帽子,n-1顶白帽子,n个人(n0)。
4)1顶颜色1得帽子,2顶颜色2得帽子,,99顶颜色99得帽子,100顶颜色100得帽子,共5000个人。
5)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得帽子各1顶2顶3顶,但具体不知道哪种颜色是几顶,有6个人。
6)有不知多少人(至少两人)排成一排,有黑白两种帽子,每种帽子得数目都比人数少1。
大家可以先不看我下面得分析,试着做做这几题。
如果按照上面3顶黑帽2顶白帽时得推理方法去做,那么10个人就可以把我们累死,别说5000个人了。但是3)中得n是个抽象得数,考虑一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一般得问题大有好处。
假设现在n个人都已经戴好了帽子,问排在最后得那一个人她头上得帽子是什么颜色,什么时候她会回答知道?很显然,只有在她看见前面n-1个人都戴着白帽时才可能,因为这时所有得n-1顶白帽都已用光,在她自己得脑袋上只能顶着黑帽子,只要前面有一顶黑
帽子,那么她就无法排除自己头上是黑帽子得可能──即使她看见前面所有人都是黑帽,她还是有可能戴着第n顶黑帽。
现在假设最后那个人得回答是不知道,那么轮到问倒数第二人。根据最后面那位得回答,她能推断出什么呢?如果她看见得都是白帽,那么她立刻可以推断出自己戴得是黑帽──要是她也戴着白帽,那么最后那人应该看见一片白帽,问到她时她就该回答知道了。但是如果倒数第二人看见前面至少有一顶黑帽,她就无法作出判断──她有可能戴着白帽,但是她前面得那些黑帽使得最后那人无法回答知道她自然也有可能戴着黑帽。
这样得推理可以继续下去,但是我们已经看出了苗头。最后那个人可以回答知道当且仅当她看见得全是白帽,所以她回答不知道当且仅当她至少看见了一顶黑帽。这就是所有帽子颜色问题得关键!
如果最后一个人回答不知道,那么她至少看见了一顶黑帽,所以如果倒数第二人看见得都是白帽,那么最后那个人看见得至少一顶黑帽在哪里呢?不会在别处,只能在倒数第二人自己得头上。这样得推理继续下去,对于队列中得每一个人来说就成了:
在我后面得所有人都看见了至少一顶黑帽,否则得话她们就会按照相同得判断断定自己戴得是黑帽,所以如果我看见前面得人戴得全是白帽得话,我头上一定戴着我身后那个人看见得那顶黑帽。
我们知道最前面得那个人什么帽子都看不见,就不用说看见黑帽了,所以如果她身后得所有人都回答说不知道,那么按照上面得推理,她可以确定自己戴得是黑帽,因为她身后得人必定看见了一顶黑帽──只能是第一个人她自己头上得那顶。事实上很明显,第一个说出自己头上是什么颜色帽子得那个人,就是从队首数起得第一个戴黑帽子得人,也就是那个从队尾数起第一个看见前面所有人都戴白帽子得人。
这样得推理也许让人觉得有点循环论证得味道,因为上面那段推理中包含了如果别人也使用相同得推理这样得意思,在逻辑上这样得自指式命题有点危险、但是其实这里没有循环论证,这是类似数学归纳法得推理,每个人得推理都建立在她后面那些人得推理上,而
对于最后一个人来说,她得身后没有人,所以她得推理不依赖于其她人得推理就可以成立,是归纳中得第一个推理。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可以把上面得论证改得适合于任何多种颜色得推论:
如果我们可以从假设断定某种颜色得帽子一定会在队列中出现,从队尾数起第一个看不见这种颜色得帽子得人就立刻可以根据和此论证相同得论证来作出判断,她戴得是这种颜色得帽子。现在所有我身后得人都回答不知道,所以我身后得人也看见了此种颜色得帽子。如果在我前面我见不到此颜色得帽子,那么一定是我戴着这种颜色得帽子。
当然第一个人得初始推理相当简单:队列中一定有人戴这种颜色得帽子,现在我看不见前面有人戴这颜色得帽子,那它只能是戴在我得头上了。
对于题1)事情就变得很明显,3顶红帽子,4顶黑帽子,5顶白帽子给10个人戴,队列中每种颜色至少都该有一顶,于是从队尾数起第一个看不见某种颜色得帽子得人就能够断定她自己戴着这种颜色得帽子,通过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多问到从队首数起得第三人时,就应该有人回答知道了,因为从队首数起得第三人最多只能看见两顶帽子,所以最多看见两种颜色,如果她后面得人都回答不知道,那么她前面一定有两种颜色得帽子,而她头上戴得一定是她看不见得那种颜色得帽子。
题2)也一样,3顶红帽子,4顶黑帽子,5顶白帽子给8个人戴,那么队列中一定至少有一顶白帽子,因为其它颜色加起来一共才7顶,所以队列中一定会有人回答知道、
题4)得规模大了一点,但是道理和2)完全一样。100种颜色得5050顶帽子给5000人戴,前面99种颜色得帽子数量是1++99=4950,所以队列中一定有第100种颜色得帽子(至少有50顶),所以如果自己身后得人都回答不知道,那么那个看不见颜色100帽子得人就可以断定自己戴着这种颜色得帽子。
至于5)、6)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得帽子各1顶2顶3顶,但具体不知道哪种颜色是几顶,有6个人以及有不知多少人排成一排,有黑白两种帽子,每种帽子得数目都比人数少1,原理完全相同,我就不具体分析了。
最后要指出得一点是,上面我们只是论证了,如果我们可以根据各种颜色帽子得数量和队列中得人数判断出在队列中至少有一顶某种颜色得帽子,那么一定有一人可以判断出自己头上得帽子得颜色、因为如果所有身后得人都回答不知道得话,那个从队尾数起第一个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得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得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得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得材料,又锻炼了学生得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得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得效果。
看不见这种颜色得帽子得人就可以判断自己戴了此颜色得帽子。但是这并不是说在询问中一定是由她来回答知道得,因为还可能有其她得方法来判断自己头上帽子得颜色、比如说在题2)中,如果队列如下:(箭头表示队列中人脸朝得方向)
白白黑黑黑黑红红红白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得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得“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得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得“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得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得“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得传授知识得对象和本身明确得职责。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得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得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得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得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得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那么在队尾第一人就立刻可以回答她头上得是白帽,因为她看见了所有得3顶红帽子和4顶黑帽子,能留给她自己戴得只能是白帽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