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传统节日与诗词——元宵节资料讲解.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2048680 上传时间:2025-09-0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65MB 下载积分:14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与诗词——元宵节资料讲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传统节日与诗词——元宵节资料讲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传统节日与诗词,元宵节,戴灿灿,中国式的狂欢节,元宵节俗名“正月半”,在古代也叫“元夜”、“元夕”,意思是第一个月圆之夜。道教称之为“上元节”,认为这是天官赐福的日子。老百姓也叫它“灯节”,因为元宵的核心活动是夜游观灯。,元宵节的来历,说法一,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说法二,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点彩灯来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创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按照当时的观念,泰一神是最高天神,居住在北极星,乘坐帝车(即北斗星)巡游宇宙。泰一祭祀四季都有,但最重要的祭祀时刻是正月上辛日。,国家祭祀到全民同乐,。,史记,孝武本纪,里说:“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童)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这个祭祀的时间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尚未确定在十五日,但时间接近,而且是夜里举行,应该有灯火。童男童女七十人唱歌,也和后来元宵节歌舞活动类似。,特别是其中所说的“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象征着生殖万物,这和后来元宵节普遍流行的,求子活动,相互一致。因此,从唐朝开始,人们就把它当作元宵节的起源了。例如,,艺文类聚,卷四里就说:“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到东汉末年,正月半才开始成为节日。由于史料缺失,我们只知道当时民间有敲鼓活动。南北朝时代,百姓在这一天用膏糜祭祀地神,祈求一年蚕事丰收。膏糜,也叫膏粥,用大米粥加上油脂做成。这是当时的元宵节食品。而皇家与贵族则张灯结彩加以庆祝。,汉武帝的泰一祭祀,它更像一种庙堂之上的国家仪典,似乎和后世的“民间狂欢”还有点距离,当然,泰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还不是民间节日。,隋初,元宵节完全成熟。,隋书,柳彧传,说,柳彧上书隋文帝:“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即正月十五之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灯火明亮,鼓乐喧天,化装游行,杂技表演,现代元宵节的主要内容都出现了。不过,隋文帝担心民众狂欢有悖礼仪,下令禁止了,随着经济繁荣,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正月,政府开始举办元宵庆祝:“帝以诸藩酋长毕集洛阳,丁丑(正月十五),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百万。自是,岁以为常。”,因此,南宋人胡三省认为:“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佛教也加入到节日活动中。印度佛教在十二月三十日(相当于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如来佛的指骨舍利展示。而中国佛教信徒结合元宵节的实际需要,举行张灯纪念。,炀帝时代的元宵节在后世确实很有名,明清时代流传甚广的“隋唐”故事里,就有秦琼等人“闹花灯”的经典段落。这些故事既是对奢华之风的批评,但反过来也能看出一种繁华。,到了唐代,元宵节张灯习俗更是风靡于世。唐政府还专门开放夜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日),以便于人们赏灯。于是,元宵节的名字正式出现。韩偓,玉山樵人集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注:春节),丝雨霏霏向晚倾。”,宋代元宵观灯更加兴盛,从正月十四一直延续到十八,而且燃放烟火。张灯成为元宵节最为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除了观灯,历史上的元宵节还有些什么节俗流传至今呢?,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游灯市,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踩高跷,舞狮子,逐鼠,送孩儿灯,猜灯谜,从宋代开始,我们可以看到的记载中,又增加了猜灯谜游戏。这种游戏,充满智慧和趣味,一直延续至今。,成语类,3,、一(打一成语),4,、爬竹竿(打一成语),5,、飞行员(打一成语),2,、愚公之家(打一成语),1,、武大郎设宴(打一成语),高朋满座,开门见山,接二连三,节节上升,有机可乘,6.,盲人摸象(打一成语),7.,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8.,纸老虎(打一成语),9.,举重比赛(打一成语),10.,无底洞(打一成语),成语类,不识大体,四分五裂,外强中干,斤斤计较,深不可测,1.,早不说晚不说(打一字),2.,内里有人(打一字),3.,另有变动(打一字),4.,无头无尾一亩田,(打一字),5.,顶破天,(打一字),字类,许,肉,加,6.,三丫头(打一字),夫,鱼,羊,字类,9,、凤头虎尾(打一字),7,、四个晚上 (打一 字),8,、上下一体(打一 字),11,、第二次握手 打一 字,10,、开门日正中(打一字),12,、谢绝参观(打一字),罗,卡,几,间,观,企,1.,刘关张结义区(打台湾一地名),2.,僧穿彩衣(打,水浒传,人物绰号),3.,久旱逢甘露(打水浒传人物绰号),其他类,花和尚,桃园,及时雨,4.,小时像豆号,在水中玩耍。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打一动物名),5.,红艳艳,飘胸前。像火苗,暖心间(打一日常用品),红领巾,青蛙,游灯市,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话灯联,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元宵节的节俗还有不少。比如,当时的元宵节食品中,还出现了汤圆,当时叫“浮圆子”。明清以后,吃汤圆(北方叫“元宵”)成为全国习俗。,上元竹枝词,(清)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明清以来,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因而极其热闹。其主要内容是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游行活动中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则是元宵节的高潮,五彩缤纷的烟花把整个夜空点染得无比绚丽。,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是我国古代百戏的其中一种。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势,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来吃,给自己的腿上绑上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舞狮子,舞狮子起源于三国时期,有南狮和北狮之分。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平安,所以逐渐形成了在重大节日舞狮子的习俗。,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祈求生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元宵节在古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而来,也必将在现代人的再创造中发展下去。,1924,年,(民国十三年)春节云南丽江古城桑吉元霄节,上世纪,60,年代上海一家人吃元宵。,上世纪,80,年代山西省清徐县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西汉的国家祭祀活动最终发展成一个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节日。,元宵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又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中,可知唐代女子欢度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元宵节破例大解放,连大家闺秀也可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人群中,那时的长安城上元夜,无疑是最浪漫的夜晚。,和七夕节相比,同样的元宵(上元)节其实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最浪漫、最销魂的夜晚。数千年来上元夜催生了人间无数风流佳话桃色艳事,把元宵节称为中国古代最风流香艳的节日其实也不过,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封建社会里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女儿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能得放飞出门且是夜游,踏街观灯彻夜,称得上古代最销魂的夜晚了。,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发源在汉代长安的上元节,时光走过了近千年后,还是那座城,还是那些灯。十五岁的太平公主在上元夜带着侍女偷溜出宫赏灯。惊鸿一瞥中,是一张剑眉朗目,鼻直口方的年轻男子的脸,男子的俊朗与儒雅瞬间唤醒了十五岁的深宫少女沉睡的情感,太平一时竟忘了玩伴而破啼为笑。上元夜的顽皮,让她记住了一个名字:薛绍,并从此开始了一段曲折婉转的恩怨情仇。,这真是一个男女相遇的最佳时机,名曰赏灯,实为看人。为了一个幻想中的意中人,“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男女青年在爱情的润泽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两千多年来,发生在上元夜的爱情故事一直在中华大地流传。,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