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马鞍山市2010届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但是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不屑: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成何体统?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
“你说,他们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剃匠们以前为什么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唉……”
我领教过他微型青龙偃月的三十六种刀法。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还有“双龙出水”、“月中偷桃”、“哪吒探海”……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开刀、合刀、清刀、弹刀,由手腕与两三个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须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儿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但何爹不愿趋时,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炳油和染发,更不能做离子烫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就翻过两个岭去看望,发现老朋友已病得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三明爹的脑袋刨一次,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儿。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啊。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
他看见三明爹的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选自《2006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节)
1.作者为何要把何爹的剃刀称作“青龙偃月刀”?小说以此为题,有何深刻含义?(4分)
因为何爹用剃刀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人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刀(1分),又因为何爹推崇关帝爷,不但赞赏关帝爷的刀上功夫,而且也学习关帝爷,为人讲信义,重感情,所以把何爹的剃刀比作青龙偃月刀。(2分)青龙偃月刀是历史的、古老的,小说以此为题,象征了主人翁狭义而又固执的形象特点,又暗点主题。(1分)
2.结合全文,简析下面文句的含义和表达上的精美之处。(7分)
①“何爹不愿趋时,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4分)
(4分)何爹看重自己的手艺,将其看作是至高神圣的。他看不惯新式美发方法,“宁可”写出了他不改变、不随俗,宁愿自己没生意也不愿降格以求的坚守。(2分)何爹敬奉关帝爷,作者以“走麦城”和“背汉降魏”的典故来作比,写他的坚守,既突出了人物坚守信念、义气为先的性格,又增强了小说的文化意蕴。(2分)
②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3分)
“最后的极乐”有双关的意义(1分)。既是明写三明爹此生最后一次感受到老友为他剃头的快乐、满足;也惋惜地暗示何爹“青龙偃月刀”的结局,尽管是剃头绝活,但是也行将完结了(2分)。
3.小说最后详写何爹给临死的三明爹剃最后一次头这一情节,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①进一步塑造人物:突出主人翁精湛的技艺和热诚忠厚的的性格特点。何爹的“张飞打鼓”竟然让临终的三明爹感受到人生的极乐,这个细节描写赞叹何爹剃头绝活的高超,令人受用;为老友最后一次剃头,圆他的心愿,表现了何爹热诚且重情义的性格和人品(3分);②升华主题: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尽管何爹的“张飞打鼓”能够让临终的三明爹感受到人生的极乐,但是,三明爹毕竟无可挽回的去世了,何爹的“青龙偃月刀”也不可避免的随着这一“知音”的去世而走向自己的完结。(3分)
4.“乡土”一直都是韩少功关注的题目,这篇小说是他“乡土人物”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作者塑造何爹这一形象,其意图何在?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你如何看待何爹对传统的“固守”?请谈谈你的理由。(8分)
(1)①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赞美了老一辈的热诚和执着,表达出对乡土文化的讴歌与眷恋。②对传统精神趋于没落的一种忧虑,对现代文明(时尚)入侵乡土文明的一种谨慎。③但是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传统与新潮(创新)的关系,既要保持传统,又要注意传统和现实的融合,否则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4分)
(2)①“固守”不足取,何爹的技艺虽然高,但墨守成规,不懂得与时俱进,被淘汰是必然的。②“固守”是应该的。何爹不受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趋时应付,技艺坚持精益求精,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人热诚讲情义,这种精神在今天十分可贵,值得提倡。③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传统的技艺和精神应该传承、坚守,对新潮时尚要学会适应,与时俱进。(4分)
2、通州区09-10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1分)
阅读《说“木叶”》选段,完成13一17题
①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悍、王褒、沈俭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悍》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曾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 “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一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②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40;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 “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豉,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根据文意,说说它们相同和不同的
地方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段中,作者用周邦彦《满庭芳》中“午阴嘉树清圆”一句“树”不能改成“木”字为例,想要说明什么根本向题?请加以解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因此产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以下意象都具
有暗示性,请从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它暗示什么。(4分)。
月 柳 草 烟 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通州区09-10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3—7题
舒 心 草
张丽均
①案头的山水盆景中生出了一株小草,茎如丝,叶如珠,翠如绿,煞是夺人眼目。
②总有人指着这草问起它的芳名,我一片茫然,却不甘心,遂应道:舒心草。
③自打给这小草赐名为“舒心”,每每看它,心意果真舒坦起来。这襟袖之间是山水,只是个象征性的玩意,是游不得的。若说游,倒是每日里它在游我——游我含泪含笑的目光,游我亦悲亦欢的情怀。那石,不是有吸吮功能的“上水石”,嶙峋丑陋,遍体孔洞。拙劣的匠人在上面安了个蓝色琉璃小亭子,又植了一株文竹。但不久,小亭子即因碍眼被我断然毁弃;文竹呢,三涝两旱的,很快也就枯死了。就在我以为我的山注定作别了所有风景的时候,它自己竟孕育出了一株灵异的小草!
④它长在半山腰,那里有个孔洞,大概里面藏了一星儿土吧,这就足够它立命了;它那么皮实,水浇得勤了懒了它都不在乎,有时我一连几天忘了给它水喝,歉疚地提了喷壶去看它时,发现它非但没有枯萎,还在顶端冒出了一芽新绿;最初它仅有一根柔弱的茎,”宛如一条绿丝线,打几个丁点儿的结,可怜兮兮的在山体上垂挂着,后来,它几乎是遵循了某种美学原则,陆陆续续的抽捻出一线线嫩绿,并在那嫩绿上精心点缀一串米粒大小的叶片,几行玲珑的美诗就那样参差着,押着惬意的韵脚,精妙的注释着生命。
⑤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目光久久地被它粘住。这小小的草,它是担着使命来到人间的么?它要为我滤掉一东西:生命的负累太重,连呼吸都仿佛注了铅。与这株轻灵的小草对视时,我为自己的沉重而羞愧,学着它的样子,我也要删繁就简地打理自己的欲望,以期让我的心能坦然地面对它的素心;我的生命之树上长满了青翠的叶片,可它们是多么容易飘落啊!一件沮丧的事能让它飘落,一句辜负的话能让它飘落,甚至一点点的曲解,一丝丝的误读,都可以让它悚然心惊,生命的叹息那样真切,爱的叶子瞬间失去了颜色,悲鸣着扑向泥土……我的舒心草怎么就那么从容淡定呢?似乎从来就没什么窝心的事发生在它身上——阳光爱抚它时,它舒心;阳光背弃它时,它也舒心。我怀疑它心中是不是揣着一颗隐匿的小太阳,自己照耀自己,自己温暖自己,不怨艾,不忧戚,在这被别的植物厌弃的地方意兴盎然的活出自己的一种精气神。
⑥总觉得自己是个颇有“植物缘”的人。去了一趟景忠山,痴痴的爱上了那里的松树,并激动不已的给它们取名为“帅松”;上了一趟空中草原,傻傻的爱上了那里的一种淡紫色小花,并一厢情愿的在心里唤它们为“女儿花”。就说眼前这株草,入眼不入心的观者太多了,可我,偏偏就把它爱出心痛的感觉。伫立于世间最“迷你”的绿瀑前,耳畔常想起郑板桥的两句妙语一“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你看,那“新生竹”何尝不是郑板桥眼中的“舒心竹”呢?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开篇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这株小草的外形和颜色,表明作
者对它由衷的喜爱之情。
B.作者在第⑦段写石的丑陋、亭子的被毁、文竹的枯死,作用是与这株灵异的小草作对
比,说明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C.“它要为我滤掉一些东西”,舒心草滤掉的是生命的负累和沉重的呼吸,如过多的欲望、
脆弱的情感、悲观的情绪等。
D.第⑥段由松树,写到淡紫色小花,再写到眼前的舒心草,作者的情感逐步深入,以至
除了舒心草不喜欢别的植物了。
E.文章结尾作者引用郑板桥的“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的妙语,由草及竹,由己
及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第③段中“它自己竞孕育出了一株灵异的小草”,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株小草是灵异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行玲珑的美诗就那样参差着,押着惬意的韵脚,精妙的注释着生命”,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请说说舒心草用什么俘获了作者的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章并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外名人爱植物的具体事例,谈谈对“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 中山市2010届联考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4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作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
2.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主要性格特点:能体贴理解他人。
作用:
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
3.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6分))
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易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
5、洛阳市09-10期中现代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痕
把父亲接来刚半个月,他就跟我吵着要回家,好说歹说,才没走。吃晚饭之前,妻往那只老花碗里夹了几块肉,就照例端到阁楼里父亲的小饭桌上。
“蓉,让爸跟我们一块吃吧。”我用围裙擦着湿手,凑到她耳边嘀咕了一声。
“什么?你疯了,老头子的病弄不好是要传染的啊!”妻白了我一眼。我很无奈——妻自有她的道理,何况她的心眼并不坏。
妻下楼去接孩子,我闷声不响地收拾着屋子。父亲把碗送出来,转身关上门。晚上,电视里有《三岔口》的戏,他也不想看……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
星期五,孩子大泻不止,送往医院里挂了盐水。我赶到医院,妻幽幽地哭起来:“都怪你那老头儿,昨天还瞒着我给孩子苹果吃……”
我挺委屈,颓然地倚着墙:我能怪罪妻和父亲吗?他们可都是出于一份爱心哪!
第二天出院。妻抱孩子先走了,我去结账,碰巧遇上陈大夫。他告诉我,孩子的病是吃海鲜引起的,以后尽量不要让他吃。我忽然觉得好反胃。妻从娘家带回来的那通红的梭子蟹仿佛就在眼前横行霸道地爬着,一个个张出怕人的螯来。
父亲一大早就走了,但第二天就打电话问孩子的情况。他说对不起秋蓉和孙子。我说这事不是你的错,再说孩子好得也很快。他怕我是在说安慰的话,我就隔着巷子,把孩子喊来。“爷爷……我病好……我想你……”脆生生的童音却发自我的心底。模糊的眼泪中,我分明看到父亲那喜不自胜的神态。
孩子欢蹦乱跳地跑出去,偏偏祸不单行,巷口一块凸起的鹅卵石绊了他一下,“哇……”的一声,他摔成了血人。额上缝了七针,医生说大概会留下永久的疤痕。
后来,二叔进城,顺便来了我这里一趟。我没让他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我怕父亲那颗受了伤的心又烙下一道更深的痕
1.文章人笔由父亲来了不久就吵着要回家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暗示了下文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隔阂和冲突。
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篇微型小说展现的情感特别能打动人心,作者是如何去写这个“情”字的?试从两个方面概括说明。(6分)
①父病妻厌,“我”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心中不快,这是子对父的情;②父亲偷把苹果给孙子吃,后负疚回家后又放心不下,询问孙儿的情况,这是祖对孙的情。
3.“我忽然觉得好反胃。妻从娘家带回来的那通红的梭子蟹仿佛就在眼前横行霸道地爬着,一个个张出怕人的螯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①②
4.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多余,实则在表达内容方面的作用很突出。请就此谈一谈你的看法。(4分)
①②
答案:
6.重庆一中2010届期中(本大题共4小题,共 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1)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2)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3)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和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4)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5)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大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而又有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6)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7)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8)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9)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10)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11)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12)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13)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14)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15)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16)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更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17)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解释文中画线语句所表达的含义。(6分)
(1)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3分)
(2)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3分)
2.阅读第7段,作者写到“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意中”。请问作者写这个场景的用意何在?(4分)
3.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6分)
4.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6分)
1.(1)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普希金在心灵上(或精神上)距离人们遥远。(3分。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2)对于过去那段践踏、毁灭文化的沉重历史,人们轻易地忘掉;人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和对金钱的追求中;没有人愿意在痛苦的磨砺中净化自己的灵魂。(3分。“过去的日历”“春日的诱惑”“凛列风雪”三点必须解释出来)
2.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爱戴、崇敬之情,衬托(对比或反衬也可)出大多数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内容、形式各2分)
3.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以时间为序(线索),写了自己三次(当晚、第二天白天、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瞻仰普希金铜像的所见所思所感。(3分。特点1分,分析说明2分。)
在行文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和俄罗斯人对普希金的热爱形成对比;“我” 心中涌现出普希金的明丽的诗句与匆忙的路人说不出普希金一句短短的诗的对比;半个多世纪中普希金铜像在莫斯科的安然无恙和在上海的两次劫难的对比;老翻译家和现在的年轻人对那段悲惨历史态度的对比;我和朋友对普希金精神的崇敬与以算账的外乡人为代表的现代人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形成对比。(3分。特点1分,举出至少三处对比分析得2分。)
4.①上海街头的普希金塑像无人拜谒。②普希金的诗作无人阅读。③普希金所象征的高雅文化,美好、崇高的精神备受冷落。④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落普希金这种现象的否定态度。(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可给满分)
7、重庆市南开中学2010届期中 (本大题共四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孟 晖
①在我们这个犬儒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②《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以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不太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着,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硬币的两面,这个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③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
④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到,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至急得终夜难以成眠。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痛切的自责之后,得出的感慨却是:“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应该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时光,来努力创造丰盛的人生!直视死亡,并没有让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畏缩,相反,这成了让他们无比眷恋生命的最大动力。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晋精神,恰巧是“未知死,焉知生”。
⑤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心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脱,这样岂不是不够达观吗?可是,魏晋南北朝人好象不知道“达观”是怎么一回事。《(恨赋》满篇的怅恨之情,皆因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生命不能自主。
⑥这种想法让我们惊异.一种观念早就常常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液:这就是所谓“知天乐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