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平行和平移》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数学上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意无意的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模糊不清晰、正确或错误的大量的非正式的知识,例如:相对的线是平行线、长短一样的线是平行线等。并没有建立“距离相等”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也就是“前数学知识”作为宝贵的课堂资源,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教在需要教的地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本节课是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巧妙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白纸一张 格尺 三角板 小棒 教学课件 教学挂图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初步感知平行线
师:同学们见过的双杠的两根杠是什么样的?(平行的)对,双杠的两根杠是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师出示教学挂图)
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那些数学问题?
生1:双杠的两根杠是两条直线。
生2:这两条直线好像是通过平移得到的。
师:好!同学们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非常好。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两条直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1:这两条线是直直的。
生2:这两条线是直线,并且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
(师:你回答得真完整。)
生3: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相等的。
师:那么,这样的两条线叫什么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几个学生小声说:“叫平行线。”)
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板书:平行)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二、摆一摆,探究平行线的特征
1、移一移。
请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学生准备两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一根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两根小棒平移前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如何用字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你能再给摆放的这两根小棒起个名字,然后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说说怎样才能够得到一组平行线吗?(平移)
平行线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纠正并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亲自动手摆平行线的过程,学会用字母描述两条平行线的位置关系,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三、说一说,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中都有平行线,大家看图(教材19页中的“说一说”),说一说哪些线是平行的?
现在,你就在我们这间教室找一找平行线?
生1:黑板的左右两个边是平行的。
生2:大屏幕的上下两个边是平行的。
生3:我的文具盒的上下两个边平行,左右两个边也平行。
……
师(满意地笑):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啊!老师也得向你们学习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找一找,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
做教材“试一试”中的1、2两题。(学生先做,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 这两幅图中的平行线比较多,学生通过用小棒移确定平行线,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不只是水平的或竖直的,两条斜线之间也可以平行。
五、折一折,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请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组平行线。
(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平行线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印象。)
六、画一画,巩固平行线的特征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
(画后展示)
生1:XX画的不平行。
生2:老师,我很认真地去画,可一不小心就画歪了,怎么办呢?
师:在小组内研究一下,有好办法吗?
(小组研究)
生1:请同学帮忙。
生2:用两个格尺,一个在边上顶住,保证另一个格尺在平移时不歪。
师:这个办法行吗?大家试试。
(学生再次动手画。)
生3:我发现用三角板顶着格尺更稳。
师:嗯,你的经验可以推广。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平行线中发现问题,然后在小组内研究,再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自然地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是把教学时间放在现成的程序进行操作的行为上,而是放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关注为什么会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的原因上,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七、总结、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不但回答出了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等知识目标,而且说出了要观察生活,亲自动手摸,认真思考等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