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3章)检测题(月考).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2023376 上传时间:2025-08-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3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3章)检测题(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3章)检测题(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月考题 命题 王鹏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3章)检测题(月考)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 35×1.5=52.5) 1.下列各项事件,周恩来直接领导或参加的是 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②南昌起义 ③八七会议 ④红军第四次反“围剿” ⑤ 遵义会议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2.在1931年根据地实行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消灭富农 B.联合富农 C.限制富农 D.保护富农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得到农民衷心拥护的原因是 A.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D.进行了土地革命 4.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革命中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必须建立革命武装 D.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5.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6.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认为,造成工农割据的必要条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7.30年代初,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是 A.苏维埃政权土地所有制 B.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 D.初步的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8.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以图将来”的侵略方针,表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为了 A.让东北三省独立出去,建立新的国家 B.更好地帮助东三省发展 C.侵占满州,进而侵占全中国 D.实现东三省自治 9.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①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②参加者有人民群众也有国民党将领 ③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10.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革命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D.中国革命方式发生变化 11.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由不抵抗政策到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中共的坚持斗争 C.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D.英美的大力支持 12.之所以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主要是指 A.会议确认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B.毛泽东被选举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C.会议独立自主地运用毛泽东思想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 D.会后由毛泽东掌握了军事领导权 13. “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了漫画《“七七”与“切切”》(图中两人为日本人)。对这幅漫画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 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③表明了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 ④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4.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战略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5.“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这一文献的发表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 C、表明国民政府决心“抵抗暴力” D、日本诱降政策的破产 16.1940年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壮烈殉国,但宜昌失守;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方先觉在衡阳孤军奋战47天,但日军还是打通了大陆交通线。对国民党抗战这一现象的全面,准确的评价应当是 A.国民党军队指挥失误,导致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B.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是抗战失利的主因 C.国民党大部分官兵贪生怕死,只有少数将领英勇善战 D.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无法扭转国民党反动政策造成的颓势 17.下列史实发生于淞沪会战期间的是 ①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②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③国民党军队在忻口顽强阻击日军 ④洛川会议召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关于中国共产党处理皖南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次事变的处理依据都是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或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两次事变处理的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 ④两次事变的处理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因素是 ①由其阶级本性所决定 ②日本侵华政策的产物 ③英美对国民党劝降政策的影响 ④出于亲日派集团的政治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保证“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的民族斗争”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②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整风运动 ④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下图是一幅漫画《奴化教育:鬼话连篇!》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 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B.加强初等教育,普及日语和日本臣民意识 C、提高沦陷区人民文化水平,发展经济 D、宣传其“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谬论 22.下列有关正面战场形势恶化本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本集中主要兵力向正面的战场发动进攻 B.国民党的军事装备落后于日军 C.大批国民军队为保存实力避免与日本作战 D.国民政府推行错误的内外政策造成的恶果 23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上正确的决策有  ①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②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④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25.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罗斯福设想的那种结局没有出现的原因有 ①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②国民党蒋介石坚持抗战最终没向日本投降 ③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④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地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26.从国民革命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时而合作、时而对抗,影响两党关系的因素有 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 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这一斗争主要集中在 A.建立什么性质的国家   B.争取和平反对内战   C.是否继续维持统一战线  D.是否召开国民大会 28. 《毛泽东、蒋介石的合影》是一幅反映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珍贵照片,关于照片摄制的时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1927年7月 B.1935年1月 C.1945年8~10月 D.1947年10月 29.对1946年政协会议协议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②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③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④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对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由国民党首先提出且为缓兵之计 B.中共都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C.谈判的有关协定都被国民党撕毁或破坏 D.蒋介石都退居幕后指挥 31.日本投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B.在美国扶植一个亲美反共政权 C.排挤老牌殖民帝国在中国的势力 D.维护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 32.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做的重大贡献是 A.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 D.要求全党抵制腐朽思想 33.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主要是因为 A.全国大陆已基本解放 B.党的工作重心需要转移 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D.资产阶级准备向党进攻 34.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的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5.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开展武装斗争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建立统一战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二.材料解析题(36.10分,37。14分。38.10分,共34分) 36.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旧中国国民政府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 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策略。(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策略有何变化?(3分)结合史实分析原因。(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1929-1934年)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苏维埃政府努力发展工业、商业,在工业方面,中央苏区建设了一些军需品工厂和民用品工厂。 材料二 在商业方面,把苏区的产品输出到白区去,再从那里换回军民所急需的物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苏区进出口贸易开始几乎全由私商掌握,为了反对私商的高利盘剥,保证军民的生活需要,中央苏区各政府成立了对外贸易机关,加强对输入的管理,并直接接手经营粮食、盐和布的贸易。 ——均引自《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29-1934年苏区经济建设的中心和总体部署是什么?(4分) (2)当时苏维埃政府为什么要努力发展工商业?(4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阻碍对外贸易的因素是什么?中央苏区为扫除这些障碍因素作了哪些努力?(6分) 38.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 材料二: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9年7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 (4分) (3)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4分) 三.问答题(14分) 39.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哪两次历史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各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又是怎样实现这种转变的?党怎样从中吸取教训,从根本上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3章)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 35×1.5=52.5) 1.A 2.C 3.D 4.B 5.D 6.A 7.C 8.C 9.A 10.C 11.C 12.A 13.A 14.A 15.C 16.D 17. A 18.D 19.C 20.C 21.A 22.D 23.D 24.B 25. D 26.A 27.A 28.C 29.D 30.D 31.A 32.D 33.C 34.C 35.A 二.材料解析题(36.10分,37。14分。38.10分,共34分) 36.[10分](1)策略:不承认国民政府,图谋另立亲日伪政权。(3分)(2)变化:由军事打击为主的方针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3分)原因:①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缺乏。(2分)②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严重威胁了日本的后方。(2分) 37.[14分](1)中心: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2分) 部署:把农业生产摆事实在第一位。(2分)(2)适应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的需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4分)(3)阻碍因素:苏区处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和包围之中;交通闭塞,私商控制贸易,进行高利盘剥;苏区商品生产水平低、产量小、品种少。(3分)努力:成立对外贸易机构,加强外贸管理;建立较大的进口公司;对生活必需品的出口贸易实行直接经营。(3分) 38.[10分] (1)扶蒋反共。 (2分) (2)政治腐败(争权夺利);一党专政(独裁)。 (4分) (3)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4分) 三.问答题(14分) 39.[14分](1)两次历史性转变: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4分)(2)大革命失败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对共产党及其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以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为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3分)(3)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在共产党占据统治地位,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党和军队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消极防御、分兵把守,结果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及时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正确领导,从而胜利完成了长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高潮。(3分)(4)从两次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从实践中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因此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胜利。(4分)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