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2026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因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继续
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社会生产力倒退
2.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3.有学者惋惜:1840年至1860年使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光阴。其意指是
A.当时知识分子反抗西方侵略,人才大量牺牲
B.满清致力修补对外关系,无暇进行内部变革
C.鸦片战争爆发中断了魏源等筹划的改革工作
D.鸦片战争后满清仍以天朝自居,延误改革时机
4.美国宪法的起草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分别代表北部资产阶利益和南部种植国奴隶主利益,两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以他俩为首的代表们在经历了长期激烈争论之后。最终却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决定实行联邦制。这表明
A.宪法起草人不同立场引起会议争论
B.宪法代表了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C.双方都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D.美国南北方经济矛盾被彻底根除
5.詹姆斯·W·汤普逊在《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中写到“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旧事物日趋衰亡,万物皆在更新”。从历史看, 居于主导地位的“新的因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城市的自治 C.君主专制的确立 D.启蒙运动
6.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7.下列言论的出现与下图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C.“天理即是吾心”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8.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9.唐高祖李渊为笼络前来归降的隋朝官吏,“割置州县以宠禄之”,自此“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合并州县的同时,又设置了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准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以监察地方。唐太宗此举
A.吸取了隋亡的历史教训 B.意图在于控制江南各地
C.易于造成地方办事低效 D.起到了革新政治的作用
10.1761年,乾隆皇帝决定专门设立“中正榜”,即在会试的落第试卷中挑取40名正选举人以及20名备选举人,遇缺授以内阁中书的官职。这种做法
A.完善了科举制度 B.恢复了九品中正制
C.保证了公正选官 D.保证了南北录取均衡
11.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2.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战略”,主要措施有:一、加强大企业,更新企业技术设备;二、抓劳动纪律;三、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加速战略”主要旨在
A.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概性 B.解决经济发展停滞难题
C.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变革的时代
材料一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问题
(1)材料一中“天下”指的是什么时代?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材料二是司马迁对儒家、法家的评价,对材料二的观点做一总结。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至1918年,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期,几乎是倾全力于思想解放;1919至1921年,为第二期,几乎是倾全力于宣扬西方思想,凡是中国所无,前未之闻的学说主义,无不视为救世良药,尽量输入,一律欢迎,尤喜爱新鲜而有刺激性的各种社会主义,近于一种宗教热。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达回忆道:“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很少翻过来,我们只是从日文上看到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懂一点马克思主义,实在十分困难……1920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据自己回忆,正是在到北京和上海去同李大钊、陈独秀等长谈并且阅读了一些中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以后,他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第一期”的主要内容,例举新文化运动第二期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的原因,概括指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再认识”的重大成果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20世纪8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自主经营,因此对牲口的需求加大。A正确;1982年五届二次会议作出了改变人民公社的决定,B排除;1992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不符,C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因为落后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时生产力应该是进步了,D排除。故选A。
2、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土匪军阀;帝国主义。本军兴师,救国救民”,由此可以看出此次革命运动的目标是打到列强,除军阀。结合所学知识,为国民大革命运动中北伐战争时期。故选D。武昌起义主要推翻清政府,A错误;南昌起义针对的是国民党,B错误;抗日战争主要是针对日本的侵略,C错误。
3、D
【解析】
据材料“1840年至1860年使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光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并未认清世界形势,仍然固步自封,没有积极变法强国,故D正确;1840年至1860年并没有大量知识分子反抗西方侵略而牺牲,故A排除;当时满清政府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不是致力修补对外关系,故B排除;魏源等人并没有主张改革变法,故C排除。
4、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密尔顿和詹姆士·麦迪逊两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主张实行联邦制,故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重点说的是最终达成的结果而非争论,A选项排除。宪法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美国人民,B选项排除。 美国南北方经济矛盾被彻底根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5、A
【解析】
根据材料“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旧事物日趋衰亡,万物皆在更新”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冲击西欧 传统社会结构,促进西欧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城市自治与启蒙运动反映了西欧社会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新变化,但并非主导地位新因素,排除BD两项;君主专制不利于促进社会转型,排除C项。故选A。
6、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可直接排除BD两项,本题应选A项指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三个时期的变革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变动。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 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7、D
【解析】
根据材料“长安”“洛阳”“匈奴”“代郡”“燕、齐”等字可知,材料图片体现了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度,与之同一时代的是董仲舒的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即君权神授思想,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主张,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故A选项错误;“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天理即是吾心”是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
8、B
【解析】
据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地位提高。而且在对外上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也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互惠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些表明了“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B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主要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而不是“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强调的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未涉及其他国家,D以偏概全。
9、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合并州县添设十道,是对地方行政监察体制的改革,D项正确;A项表述错在把革除唐高祖旧弊解读为吸取隋朝灭亡教训,排除;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加强对全国地方的控制,并非针对江南地区,B项错误;仅凭材料难以推断出C项结论,排除。故选D。
10、A
【解析】
清代人口和科举考试人数不断增加,但能够成功进士及第者太少,所以,乾隆帝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安抚落地举人,设立“中正榜”,为落第举人开辟了一条新的仕进之路,完善了科举制度,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
11、B
【解析】
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
12、B
【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关注点是大企业技术更新、劳动纪律和产品质量,其目的在于解决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发展停滞问题,B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对劳动者待遇方面问题,说明加速战略目的不在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题干提供的加速战略内容中并没有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C排除;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故加速战略中涉及的企业产品并不参与市场竞争,排除D。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春秋战国
(2)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急剧的变革。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他们对变革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思考治理社会、安定人心的内容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3)儒家:重视“仁”“礼”,经典为《六艺》,但是流派众多,很难全
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但是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
【解析】
(1)时代:材料“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因此材料中的“天下”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2)含义可从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含义进行分析即可,如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急剧的变革。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他们对变革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思考治理社会、安定人心的内容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3)儒:根据材料“夫儒者以六艺为法”、“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进行归纳即可;法:根据材料“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弗能改也”进行归纳即可。
14、(1)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史实: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大等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如答出“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等亦可给分)
(2)原因: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中文译著的出版与流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促进作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积极宣传。
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意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解析】
(1)主要内容:根据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即可,即三提倡三反对。
史实: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大等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等。
(2)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促进作用;根据“正是在到北京和上海去同李大钊、陈独秀等长谈并且阅读了一些中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以后,他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得出马克思主义中文译著的出版与流传,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积极宣传。
成果: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