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2026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表明
A.清朝承袭了明朝制度
B.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
C.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D.传统家天下体制瓦解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4.《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5.19世纪上半期起,法国美术界兴起“农村热”,描绘农村景象或生活的画作明显增多,著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会上层人土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龙”也逐渐选入此类画作。这主要说明当时
A.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B.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
C.画家同情农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
D.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
6.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及科技等方面取得诸多成就,创造了很多属于中国甚至世界的“第一次”。下列历史事件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④第一次成功将载人航天飞行器送入太空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7.明朝地方日历中曾提到: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如果第一天晴,鸡就会生长发育良好:如果是阴天,则会有病灾。以此类推,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材料反映了
A.传统农学与天文学结合 B.传统历法蕴含人文主义
C.天文学发展陷入了停滞 D.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
8.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作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两大文献,其共同点不包括
A.都推动了本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B.都体现了反对压迫,争取自由、民主
C.都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民族独立
D.都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
9.1916年,陈独秀撰文称:“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陈独秀意在
A.主张发展科学 B.弘扬民主权利 C.进行文学革命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0.《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而成,书中写道:“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触犯)之谓天子”。其提出的置君治国之道是
A.君权神授 B.中央集权 C.无为而治 D.以人为本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
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
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 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
12.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1949年以前
部分学者
主张“体育救国”“体育强国”
1952年6月
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0世纪50年代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做法,甚至不惜退会
A.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含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关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0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2019年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
清代皇权行使和皇位继承以及亲王摄政等事项均不允许大臣干预谈论,说明皇权进一步强化,选项C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承明制,排除A;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2、C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错误,①②④均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 科举制”才能起到天下之“士”(读书人)群趋而奔向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的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材料描述的制度只可能是科举制。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详解】
4、B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材料所述为2017年对摩崖石刻的研究论证证明了史书记载的《封燕然山铭》的真实性,说明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用于研究历史,B说法正确;A“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的说法不准确,且与材料无关,排除;文献史料也可以反映真实的史实,是价值不一定比实物史料低,C不正确;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可以通过考古研究加以佐证的,D不正确。
点睛: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应采用多种史料相互印证等。
5、D
【解析】
材料说明社会上层的人士的聚会中逐渐选入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题材,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导致城乡生活的变化,这说明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现实主义画作的题材问题,并不是说明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B错误;材料也没有突出画家同情农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的信息,C错误。
6、C
【解析】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9月17日;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是在1954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将载人航天飞行器送入太空是在2003年,因此正确排序是③①②④,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7、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并不全面,排除;B选项材料并未强调,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D。
8、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正确,两部文献都成为了各自革命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二者都明确的提出了自由、平等、反对压迫、天赋人权等内容。C项错误,美国的《独立宣言》能够体现反对殖民压迫的内容,但是法国的《人权宣言》无法体现,符合题意。D项正确,两部文献都是维护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的财产的基础上的。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比较
【详解】
9、B
【解析】
据材料“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可知,陈独秀强烈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认为资产阶级民主中人民是国家主人,人权获得了保障,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等内容,A、C、D错误。
10、D
【解析】
材料中“非以阿天子”意思是:不是为了让天子谋私利。后面一句的意思是:最开始产生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让它成长的是人。可以保养上天所产生的万物而不触犯它的为天子。材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权神授、中央集权、无为而治,排除ABC。
1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完全失去”犯了绝对化错误,排除;B项错误,“已失去皇帝信任”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汉武帝时重用近臣组成内朝,削弱三公权力,故C项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中外朝
12、A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建国前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根据题干中的“救国”等信息可知,体育事业的主题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故A项说法正确;表格中建国前的体育并不是张扬国威的表现,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中的体育并未全是“人民”的体育,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题中的体育并未完全体现教育功能,而更多的是政治意义,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不同点:①传播过程不同。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日本是先实用后理论。②民众对西医态度不同。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2)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或答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肯定了中医学对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有助于推动中医的传播和发展,提高我国中医的影响力
【解析】
(1)根据材料“耶稣会士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可知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在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根据材料“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可知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根据材料“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含药,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可知,西医在日本传播是先实用后理论;根据材料“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可知,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2)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所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西医传入的背景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和西方文明的传入;根据材料“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可知,此时西医传入的背景是洋务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可知西医传入的背景是受到日本的影响。西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需要从中国近代医学发展、民众生活和中医的地位等角度考虑。
(3)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理解需要从中医的医学技术地位、中医的传播和发展等角度思考。
14、(1)汉唐时期,通过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蒙古的西征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
(2)“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即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格物致知等科学技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
(3)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能结合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抽象视角: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具体要求:观点准确; 史实与材料运用恰当;论证论述充分;组织表达叙述清楚。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能从一至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视角:如西学东渐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具体要求同上,但略低。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只进行单一维度一般性分析,未深入分析或分析较肤浅。如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要求同上,但较低。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解析】
(1)经济影响:依据材料一“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的信息和所学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回答;文化影响:依据所学从中国的三大发明西传以及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18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科举制以及儒学传入西方以及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回答。
(2)历程: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以及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回答;阶段特点:依据材料三“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的信息和所学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归纳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阐述。本题的观点可以依据材料四“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从“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提取;论证: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西学东渐对于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习俗等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