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2026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2.美国在《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中不但增加了难民的接纳数量,还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等“情况特殊”的人提供额外指标。这一做法反映出
A.冷战形势加剧 B.北约阵营进一步扩大 C.东欧经济衰退 D.马歇尔计划得到执行
3.有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国际媒体传人的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国际媒体”主要充当了
A.雅尔塔体制的捍卫者 B.世界动荡的助推器
C.苏东剧变的始作俑者 D.西方和平演变的推手
4.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5.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所以选择在11月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新的国家,意在纪念
A.辛亥革命 B.中共一大 C.合作北伐 D.俄国革命
6.据统计,“八七”会议后的三个月内,各地爆发的武装起义多达22次,但唯独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
A.提出了土地革命策略方针
B.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C.打破了苏联革命道路束缚
D.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己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D.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
8.《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
D.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9.下表可以用来说明,“一五计划”期间
年份
生产水平指数
消费水平指数
全国居民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1932
100
100
100
100
1957
153
122
126
117
A.效仿苏联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B.城乡差别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在扩大积累基础上改善生活 D.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10.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们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
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
11.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下列选项中,能够代表宋代文化成就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孙中山在1919年指出,“民族主义之范围,有以血统、宗教为归者,有以历史习尚为归者,语言文字为归者,复乎远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义范围,则以意志为归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则合日尔曼、意大利、法兰西三国之人民而成者。……又美利坚之民族,乃合欧洲之各种族而熔冶为一炉者也。”这说明孙中山
A.主张建立民族国家 B.承认了民族平等
C.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D.发展了民权主义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材料 德军席卷西欧,震撼美国人心,孤立主义势力受到打击。1940年6月3日,美国鉴于英法式器在敦刻尔克丢失殆尽,决定将首批军火以私营公司名义转卖给英法。11月5日,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为冲破法律障碍,说服国会和人民,他连续发表讲话。他说:“就是从美国防御的自私观点出发,我们也应该尽力帮助大英帝国保卫它自已。”1941年3月,《租借法草案》由总统签署生效,主要内容是,总统有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并且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给、借予或转让任何军需产品”。其适用范围后来逐渐扩大到40余国。美国总统杜鲁门说:“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一个俄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
——摘編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租借法》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台《租借法》的影响。
14.(20分)中国边疆政策与民族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抚驭远人,全在恩威并用,令其感而知畏,方为良法。若如明季汉官,当外藩恭顺,则藐忽而虐侮之,或且勒索滋弊,及其有事,则又畏惧而调停之,往往激变,率由于此。……历观往代,中国筹边所以酿衅,未有不由边吏凌傲姑息,绥驭失宜者,此实绥靖边隅、抚驭外人之要务。
——《清高宗实录》
(1)阅读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所采取的政策及其理由。结合所学,从“大一统”的角度,分析清朝边疆政策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1850年,林则徐因病回到福建原籍。他根据自己在新疆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沙俄多次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塔城的现实,发出了“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的预言。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晚清时期能佐证林则徐“预言”的主要史实,并简述晚清政府为加强控制新疆地区而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多民族互动交融中凝聚的。试以布达拉宫为例,从历史与建筑风格两个角度,指出它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瑰宝的理由。②“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元”是个性,“一体”是共性。试从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多元”与“一体”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 科举制”才能起到天下之“士”(读书人)群趋而奔向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的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材料描述的制度只可能是科举制。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详解】
2、A
【解析】
1950年,美国修改难民法,增加难民的接纳数量,并提供政治避难的额外指标,反映出当时冷战形势的加剧,A项正确;美国修正难民法,增加难民接纳数量,不能说明1949年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阵营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与当时东欧的经济状况无关,BC两项错误;美国增加难民的接纳数量,不能说明其援助欧洲经济恢复的马歇尔计划有了成效,D项错误。
3、D
【解析】
材料“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体现的是西方学者认为“国际媒体”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是导致其巨变的主要因素,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材料更多的是强调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不能说“国际传媒”是东欧剧变的始作俑者,C排除。故选D。
4、A
【解析】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说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标志着政治协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正确。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1956年“长期共存,荣辱与共”方针提出,故B项错误。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故D项错误。
(1)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D
【解析】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历),标志着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中共为了纪念俄国的十月革命,也在11月宣布建立新的国家,故答案为D;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中共一大成立是1921年7月,合作北伐是1926年7月,均与11月不相符,排除ABC。
6、C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开始了把革命力量引向农村的伟大实践,打破了苏联“城市中心论”,产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B选项错误,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是古田会议;D选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秋收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C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17年11月5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十月革命前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故答案为C项。A项,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在俄国二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排除;B项,俄国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D项,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排除。
8、D
【解析】
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不选A项。实物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不选B项。选择成本更低的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为原料造纸,直接关系造纸的成本,不选C项。由于竹简太重不便携带,而帛书太贵不易推广,人们需要低廉的造纸原料,所以人类的需求是推动造纸术的发展原因,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
9、C
【解析】
与1932年相比,1957年生产指数和城乡局面消费指数都有了提升,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是在扩大积累的基础上改善了生活,故选C;根据表格内容无法看出经济比例失调和工业落后局面的改变,排除AD;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
10、B
【解析】
根据材料“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目的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B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对权力的分化,行政效率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A选项排除。材料和权臣专权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三省六部制之外的机构而非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D选项排除。
11、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孩儿枕是宋代定窑著名作品,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盛世滋生图》描绘的是清代盛世境况。由此可知,能够代表宋代文化成就的有①②③,故C正确,ABD错误。
12、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借用欧洲国家的民族意志阐述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平等的信息,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反帝主张,而且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是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故C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义,不是民权主义, D排除。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背景:德国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猖獗,使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受到打击;二战爆发后,英法遭到重大失利;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威胁到美国的海外利益。
(2)影响: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使受援国依赖于美国,加强了战后美国在世界的地位。
【解析】
(1)依据材料“德军席卷西欧,震撼美国人心,孤立主义势力受到打击”来看,德国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猖獗,使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受到打击;依据材料“从美国防御的自私观点出发,我们也应该尽力帮助大英帝国保卫它自已”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爆发后,英法遭到重大失利,而且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威胁到美国的海外利益。
(2)依据材料“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做法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使受援国依赖于美国,加强了战后美国在世界的地位。
14、(1)政策:恩威并用。理由:中国自古以来边疆危机都是由管理边疆的官吏欺压边地少数民族而引发的。积极意义: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2)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百五十万平方公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入侵新疆,得到了俄国的支持;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了中国的伊犁地区。措施: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最终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选择讨论①。历史: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而修建了红山宫,是布达拉宫的前身;清朝康熙皇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协助修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呈现藏汉合璧风格。布达拉宫采用了藏族的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黑边方窗;其殿顶飞檐翘角,殿内的木结构也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具有汉族的建筑特色。
选择讨论②。孙中山先后提出“五族共和”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中华民国宣布成立时,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
(1)政策:根据材料“中国抚驭远人,全在恩威并用”可归纳出恩威并用。理由:根据材料“……历观往代,中国筹边所以酿衅,未有不由边吏凌傲姑息,绥驭失宜者,此实绥靖边隅、抚驭外人之要务”可归纳出中国自古以来边疆危机都是由管理边疆的官吏欺压边地少数民族而引发的。意义:关于清朝民族政策的影响可从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史实:根据材料“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可归纳出林则徐认为俄罗斯是中国的一大祸患,其中的史实可从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占中国领土、扶持傀儡政权及出兵强占伊犁等史实进行分析即可。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在新疆地区的主要措施有派遣左宗棠收复新疆及在新疆设省管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围绕题干要求言之成理作答即可,如选择讨论①可从文成公主入藏,清朝康熙皇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协助修建布达拉宫及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进行分析即可,如选择讨论②可从孙中山先后提出“五族共和”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宪法规定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