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届江苏省永丰初级中学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1919年国人描绘的《蛇吞犬食)图,其右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填满了漫画周围的空间,最左题着“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为发布翻印尤佳,中华民国全国国民爱国团印”,这反映出当时
A.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
B.群众抵制日货运动的兴起
C.晚清海防思想影响社会风潮
D.民众对日本不满情绪加剧
2.罗马法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二十五亚士(罗马的一种货币单位)”,概不论树本的种类质量,也不问他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规象。材料主要反映出罗马法
A.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B.以保护私产为核心
C.部分条款缺乏灵活 D.以私法裁决为主体
3.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C.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D.打到封建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4.《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二十八年海战史》称:“7点45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开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炮向济远轰击。”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说明了文献记录
A.最接近历史真相 B.不能揭示出真相
C.能还原历史真相 D.会受立场的影响
5.下图是《全球通史》中“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插图,出现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C.工业革命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7.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8.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
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9.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某种程度的发展代替了外国和本国封建的压迫,不但是进步,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该报告内容
A.根植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B.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C.指引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D.批评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0.如图为1951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土地改革下生产方式的变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兴起
C.“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铺开 D.“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11.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
A.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 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12.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后期
A.汉族官僚势力上升 B.天下大同观念产生
C.中外和好局面形成 D.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13.巴黎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部门的权力。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创新了民主选举的方式 B.确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实行了议行合一的体制 D.践行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14.乾隆五十年以后,《红楼梦》开始流传,此后更有《续红楼梦》《后红楼梦》《红楼幻梦》等近十种《红楼梦》系列书籍被刻印,“曼衍支离,不可究诘”。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
A.红学流派崛起 B.印刷技术革新 C.市民阶层壮大 D.文学形式单一
15.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A.帝国的建立离不开煤铁资源
B.工业化提供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16.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成为“海上马车夫”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开辟新航路
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17.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18.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
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
19.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A.笔记体的科技著作 B.日记体的天文专著
C.散文体的随感 D.对话形式的科技访谈
20.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票拟”“面对”“密揭”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机制中体现了一定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取得皇权的支持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说明明代内阁
A.完善了中枢机构 B.掌握着行政大权
C.削弱了皇帝集权 D.服务于君主专制
21.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2.20世纪上半叶的某一时期,苏联平均每公顷土地每日需要的劳动者数量从15人下降到9.4人,而同期各地城市规模却大幅度增长,例如莫斯科人口从212万增加到413万人。由此可知当时
A.新经济政策带动市场活跃 B.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力调整
C.农业集体化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建设改变人口布局
23.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钢铁价格的变化突出反映了
A.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B.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D.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24.抗战前,中共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武装割据思想
25.如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部分直属机构和下属机构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中央权力结构完善
B.中枢决策过程变化
C.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
D.中央权力下移的倾向
26.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火是最圣洁的东西,最圣洁的东西应该位于宇宙的中心。这一观点最有可能成为哪一学者的思想根源
A.哥白尼 B.开普勒 C.伽利略 D.牛顿
27.1978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据统计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其中出访4次7个国家。这些频繁访问考察
A.表明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预示着中国重大决策正在酝酸
C.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展开
D.推动了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28.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A.打破了罗马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
C.打击了宗教权和专制王权
D.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29.如图徽章最早诞生于
A.土地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北洋军阀时期
30.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即
A.“强干弱枝”
B.“重内轻外”
C.“重文轻武”
D.“冗官冗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旧商务体制的废除,新商务体制在商品流通和其他服务劳动交换的市场环境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它与旧商务体制不同之处不仅在于“计划”与“市场”的区别,还有商务内容区别,即单一商品流通与商品、服务两种交换关系结合的区别。新商务体制虽然是以市场调节商品流通和服务交换为基础,但也重视政府调控手段。政府调控的对象主要是少数重要商品和稀缺商品、服务交换中的金融信贷服务、商业地产服务等;调控手段以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为主,同时也采用行政手段。在管理体制方面,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流通管理,建立有序、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商务服务业作为重要产业纳入管理,促进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体制方面,加快培育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在经营体制方面,加快粮食、石油等重要商品流通经营与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提高市场化程度等
——摘編自裴长洪、彭磊《中国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商务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商务体制改革的意义。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出身于贵族家庭,起初任鲁国的官职,孔子在这小国,基于与希腊人的冲动的类似的理由,为了发现并传授知识,也设立了一种学校。是中国的无法制和无秩序,使他深感悲哀,所以才如此……但因宫廷中的阴谋,损伤了他的声望,使他所提出的改革方案落空。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人类文明简史》
材料二 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有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亲自到太学讲课……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为吏有成绩,重得选举入充皇宫侍卫,再由侍卫分派到中央及地方政府担任各职。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孔子为教主,为神明圣王,配天地、育万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子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孔子创立学校的影响,并简述孔子在鲁国实行改革方案的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太学的设立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关于孔子的形象,有两点认识可以提供选择讨论:①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分析康有为对孔子所持态度的原因:②新文化运动的人士提出“打到孔家店"的主张,分析孔子这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拥有的破坏性武器使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一块可以免于突然性的总毁灭的地方。逃脱这一命运的惟一希望在于通过超国家的方式来确保和平。必须创建一个能够通过司法仲裁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世界政府。这个政府必须建立在所有政府与国家都一致同意的含义明确的宪章基础上,并由该宪章赋予其对进攻性武器的惟一处置权。
——节选自爱因斯坦致希伯莱大学的信
材料二 参加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的五十五国政府的代表无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最近两年之中——从取得对轴心国势力的胜利开始——在阻止战争方面,或是在就控制原子能以及在为重建遭受毁坏地区进行经济合作达成协议的方面,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联合国不应因这些而受到谴责。任何一个国际组织所具有的力量都不会比宪章赋予它的势力更强大,也不会比它的成员国对它所希望的更强大。事实上,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意识到联合国仅仅是达到最终目标——确立为保持和平而被赋予充分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超国家的权威——的过渡组织,联合国就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有用的机构了。
——节选自爱因斯坦《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
(1)依据材料,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及解决办法。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爱因斯坦的认识。
(3)目前世界聚焦的核问题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1919年”、“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等信息再结合图片中“邪恶的毒蛇(日本)正在吞噬中华民国的领土”可知,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吞并中国野心增强,而且在巴黎和会上要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使中国感受到严重的民族危机。1919年的这幅《蛇吞犬食》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对日本不满的情绪,故选D项。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没有体现群众抵制日货的运动,故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供的时间属于民国时期,不是晚清,排除C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不论树木的种类质量,也不问它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现象”可知,罗马法在某些条款上过于僵化,不能客观公正、结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C项正确;题干规定并不能合理保护当事人利益,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罗马法保护私产的核心与裁决案件所依据的法律主体,排除B、D两项。故选C。
3、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建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共和思潮宣传了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因此三者都是争取民族独立,促进现代化的过程。B正确;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政府统治,A错误;洋务运动后期主张求富,未提出反抗外来侵略,C错误;洋务思潮、维新思潮都不主张民主共和,D错误。故选B。
4、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日本的《济远航海日志》的记载与《二十八年海战史》的不同,由于所处的认识立场,两者的认识存在着冲突。故D正确。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的立场
【详解】
5、A
【解析】
根据图示可见材料描述的是三角贸易,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选项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贸易往来,未反映出英国殖民帝国相关信息,选项B排除;材料时间1763年,工业革命尚未开始,选项C排除;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D排除。
解题关键准确提取图片信息和主旨,即图片描述国际贸易,然后结合时间1763年基本可以解答出正确答案。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理解与分析。罗斯福把“老绅士”比喻为资本家,因为新政将他们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挽救出来,所以“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罗斯福虽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但他在经济上实行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等一些措施,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因此“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故本题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对资产阶级的影响
【详解】
7、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后攫取大量的侵略权益,激起了民族愤怒,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可以排除。B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8、C
【解析】
表格显示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由于时局变动,尤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很多汉族人担任地方督抚镇压农民起义,维持秩序,导致表格中的成员变化,故C项正确;清代仍然存在满汉矛盾,不可能平等,排除A项;地方当时并未对抗中央,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成员组成,并不是机构半殖民地化,D项错误。
9、A
【解析】
一方面坚持反帝反封,一方面强调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故答案为A项;B项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社会主义的方向是消灭资本主义,排除;D项此时中共党内不存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排除。
10、A
【解析】
据材料“1951年出版”可知,陈永康的互助组是1950-1952年土地改革下生产方式的变革,A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兴起于1953年,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都产生于1958年,C、D项错误。
11、D
【解析】
根据题干“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可知,武后时期的《姓氏录》威胁了世家大族的地位,武后去世后的族谱编写活动再次以大族声望为基础,说明当时门阀政治影响深远,故选D;题干没有涉及社会阶层的固化,A错误;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B错误;题干不能说明武后政治改革失败,C错误。
12、D
【解析】
据材料“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总理衙门是为适应列强需要而设,其作为晚晴重要权力机构之一,其匾额上不宣示四海臣服,而是祈求中外平安无事,可以推知清朝后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D正确;总理衙门的最高领导人是奕䜣,A说法错误;天下大同观念是中国传统观念,B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违背史实。
13、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普选产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立法机构,属于议会性质,而立法机构下面设立行使政府部门权力的十个委员会,说明巴黎公社是采取的是议会和政府行为二合一体制,故选C;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不是创新选举方式,A错误;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D错误。
14、C
【解析】
《红楼梦》属于市民文学,其系列书籍广泛流传,说明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C正确;红楼系列小说不属于研究著作,不能称为红学流派,排除A;清代在印刷技术方面并未有重大突破,排除B;《红楼梦》系列书籍出现只是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据此认为清朝只有一类文学形式,排除D。
15、B
【解析】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说明了工业发展和煤炭资源对德意志帝国的重要性,即工业化为德国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B;A项是表面现象,排除;CD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故选B。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提取信息“16世纪”“葡萄牙”,据此可以排除A、B、D,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海上马车夫”指的是荷兰,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垄断欧亚之间贸易及处于欧洲贸易中心的表述均不合葡萄牙的史实,而其只是率先开辟新航路,故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名师点睛】分析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及由此引发的“寻金热”。③直接原因:转口贸易及高额利润的刺激,寻求与东方直接贸易的途径。④政治因素: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的需要。⑤宗教因素:基督教会向外传教的需要。⑥社会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天文、地理知识进步;⑦目的:满足欧洲和亚洲的直接贸易、开辟市场和寻找廉价工业原料产地的需要。
17、B
【解析】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选B;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
1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说明当时明成祖在乎自己国家的体面而不是得利多少。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一种很特殊、很特别的国际贸易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国威,显摆自己的富有,绝对不计较是赔钱还是赚钱,所以,材料表明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A项的表达不如C项。BD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朝贡贸易
【名师点晴】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知识后再去分析题项,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解答本题 要抓住关键词“亏辱大体多矣” 明确表达的是国家的体面损失较多,而不是利益损失较多。
19、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即笔记体的科技著作,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联系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的内容分析解答。
20、D
【解析】
据材料“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机制中体现了一定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取得皇权的支持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参与中枢决策的形式,而不是完善了中枢机构,A错误;据所学可知,掌握行政大权的是皇帝,B违背史实;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C与题意不符。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21、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22、D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口布局得到改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此时人口大量转移的原因,排除;战争使城市人口减少,并非增加,B选项错误;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23、B
【解析】
据材料“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可知,体现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即垄断组织适应了社会化生产,B项正确;铁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出现,A项错误;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活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材料没体现,D项错误。
24、C
【解析】
据材料“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正式确立,B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知识,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5、C
【解析】
依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总理衙门的架构体现了近代化的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办理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的机构特征,A、B选项均未体现,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变化,D选项错误。故选C。
26、A
【解析】
据材料“火”“宇宙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太阳系中太阳通过散发热量使万物生长,这对哥白尼“日心说”的形成具有定的启迪作用。故A正确;开普勒提出行星运行规律,伽利略制造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牛顿经典力学,均与材料无关,排除BCD。
27、B
【解析】
1978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特别是国家领导人频繁出国访问考察,目的是借鉴西方现代化成功的经验,找寻适合中国发展的方法,预示对外开放政策即将出台。故答案为B。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就有体现,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是在1985年以后,排除C项;这些频繁的考察并不能推动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排除D项。故选B。
28、D
【解析】
马丁•路德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否认了教皇和教士是通往天堂钥匙的掌管者,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宗教改革,个人并没有取得与教皇的同等宗教地位,排除B项;宗教改革没有打击王权,排除C项。
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29、A
【解析】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苏瑞金成立,A正确;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没有独立的政权,B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C与材料无关;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结束于1928年底,故D与材料无关。
30、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臣危害更大,所以要重用文臣,即要“重文轻武”,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强干弱枝”以及“重内轻外”,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重用文臣而非冗官冗费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意在强调文臣危害远远低于武臣,所以要“重文轻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以市场为基础;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重;政府注重对商务进行调控,且手段多样;改革措施全面。
(2)推动了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解析】
(1)根据材料“新商务体制在商品流通和其他服务劳动交换的市场环境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可得出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重;根据材料“以市场调节商品流通和服务交换为基础”可得出以市场为基础;根据材料“重视政府调控手段”“调控手段以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为主,同时也采用行政手段”可得出政府注重对商务进行调控,且手段多样;改革措施全面等从市场、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政府调控、改革措施等角度概括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废除旧商务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商务体制,适应了改革开放及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了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新商务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2、(1)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改变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推广创造条件。
改革方案: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2)特点:教育与选拔政治管理人才相结合;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分层考核。影响: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观点①: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利用孔子名义,可减少改革阻力。
观点②: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解析】
(1)影响:依据材料“为了发现并传授知识,也设立了一种学校”并结合孔子的主张来看,他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改变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推广创造条件;改革方案:依据孔子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加强君主的权利,削弱士大夫的权力,抑制权臣。
(2)特点:依据材料“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来看,教育与选拔政治管理人才相结合;依据材料“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来看,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依据材料“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来看,注重分层考核。影响:将教育与选官相结合,而且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这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观点①:依据材料“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并结合维新变法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利用孔子名义,可减少改革阻力。观点②:依据材料“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并结合新文化运动可知,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发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因此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会受到反对。
33、(1)形势:世界面临(破坏性)核武器的威胁;当时的联合国不具备实现国际安全的军事力量与法律基础。办法:在联合国框架基础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或由联合国过渡到世界政府)
(2)认识:是一位反战和平的倡导者:是一位敏锐的、持批评态度的观察者;关注时事并提出积极构想。
(3)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日本核泄漏问题。
【解析】
(1)认识:依据材料一中“破坏性武器使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一块可以免于突然性的总毁灭的地方”,“联合国大会……在阻止战争方面,或是在就控制原子能以及在为重建遭受毁坏地区进行经济合作达成协议的方面,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等信息,从战争威胁和联合国作用等方面,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办法:根据材料二中“确立为保持和平而被赋予充分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超国家的权威——的过渡组织,联合国就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有用的机构”等信息可知,爱因斯坦的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在联合国框架基础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2)认识:根据材料一、二中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及解决办法,结合所学知识,从反战、倡导和平、敏锐观察和关注时事、积极构想等方面评价爱因斯坦。
(3)问题:联系现实可知,目前世界聚焦的核问题主要有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和日本核泄漏问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