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2025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 D.宣传历史进化论
2.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清政府
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
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C.竭力维护天朝体面
D.有效抵抗外来侵略
3. “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由此可见,良渚遗址
A.是学会农业走向定居的开始 B.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
C.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 D.是中国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
4.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
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5.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几个等级的人不知不觉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个低等级都有无休无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级……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时尚必定具有不受控制的影响力,时髦的奢侈一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此社会现象
A.有利于打破原有等级秩序的限制
B.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进程加快
C.加快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步伐
D.阻碍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6.中世纪欧洲盛行封建制度,维系其封建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A.国王的权威
B.土地与契约
C.宗教与习俗
D.宗法与血缘
7.明代,非贵族地主数量及在地主阶级中所占比重都空前提高;市民阶层兴起,平民地位进一步提高;学校和科举几乎成为非贵族地主、平民获得政治身份并进入官绅阶层的唯一途径。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转型已经完成 B.科举考试得到强化
C.社会流动速度加快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8.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
A.异族贵族以礼乐制度维系贵族身份 B.异族地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C.礼乐制度推动了西周文化的传播 D.墓葬制度凸显了各级贵族的特权
9.1953年我国对粮食统购统销模式制度化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00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重点提及运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两年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上述政策发生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B.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
C.优先发展我国的重工业 D.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10.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A.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并未消除各族之间的差异
C.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11.如表是南宋时期描写江南地区耕作情形的诗句
诗句
出处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陆游:《五月一日作》
却破麦田秋晚稻,来教水牯卧斜晖。
杨万里:《江山道中蚕麦大熟》
腰镰刈熟趁睛日,明朝而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麦。
范成大:《刈麦行》
腰镰刈晚禾,荷锄种新麦。
虞俦:《和姜总管喜民间种麦》
如表中这些诗句直接反映了该地区
A.春耕生产的繁忙景象 B.稻麦轮作方式的推广
C.粮食的构成趋向多样 D.人口与耕地矛盾凸显
12.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
据上表可以推知
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 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历史观点的辨析——鸦片战争的缘起
问题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2)马士以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14.(20分)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初的西汉人口不超过7000万,到1851年在清朝统治的范围内人口总数已突破4.3亿,增长了6倍。所幸中国传统农历的发明、完善和普及使农时的掌握变得简单易行,即使在边远偏僻地区的单独农户也能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从中已能看出,他们拥有理性的、相对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入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古代生态观持何种态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恩格斯的观点?试举一例,以西方近代化历程中的史实来说明你的结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西方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它们拥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胡连生《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阐述这一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应对举措。
(4)综上,谈谈你如何认识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梁启超的新史学不是“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持历史进化的观点,综合分析可知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故选B。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文化常识
2、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拒绝美国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实质上体现了传统华夷观下的天朝上国姿态,故C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体现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政策,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D项,耆英签订不平等条约反映了清政府此举并未有效抵抗外侵略,排除。
3、B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发掘了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是证明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说明良渚遗址中人类最早学会农业走向定居,排除A项;良渚遗址并非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排除C项;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是启建立夏朝,排除D项。故选B。
4、D
【解析】
材料“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体现的是基辛格主张中美之间应该互利、双赢,美国应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没有涉及A项内容的表述,排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B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A
【解析】
“在英国,几个等级的人不知不觉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个低等级都有无休无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级”表明原有的等级秩序逐渐被打破,故A项正确;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进程加快与材料反映的原有的等级秩序逐渐被打破不符,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故C项错误;原有等级秩序逐渐被打破促进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6、B
【解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国王和大封建主的层层分封,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封主和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封建庄园盛行,农奴与领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非常明显。因此,维系中世纪欧洲封建关系的主要基础是土地和契约。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7、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的地主阶级构成成分、官僚组成结构有显著的变化,这主要和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科举制的推行有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明朝仍然属于传统的封建社会,A排除;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仅是材料中的一方面,B排除;材料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无关,D排除。故选C。
8、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异族贵族在墓葬制度上与西周贵族墓葬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墓葬制度是西周礼制的重要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异族贵族接受了西周的礼制,也反映了西周文化的传播,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礼乐制度对贵族身份的维系;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各级贵族特权的凸显,而是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业由计划经济到“多予、少取、放活”,乃至废除农业税的转变,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进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国有企业和重工业,故BC错误;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不是主要目的,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10、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行省的机构设置是为了防范和控制一些地方的民族反抗,这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元朝统治下的民族差异,排除B项;题干信息并未强调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
11、B
【解析】
江南地区诗作中,稻麦出现在同一诗作中,说明当时江南地区推行的是稻麦两熟制度,B正确;题干中的诗句并不都是涉及春耕,排除A;题干仅提到稻麦,无法体现多样,排排除C;人地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12、D
【解析】
由我国古代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看出,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只有对县级政区的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不能据此得出县域面积缩小,排除A;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呈现上升趋势,而非减弱,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治理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C。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市场和原料。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人也会寻找其他的借口。
(2)马士认为中英战争的目的是维持中英双方长期的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维持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这一目的的实质是:将中国纳入英国的世界殖民体系,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危机加剧”的原因不是中国实行的禁烟运动。理由:结合鸦片战争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2)根据“决定东方与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得出马士认为中英战争的目的是维持中英双方长期的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维持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这一目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实质是英国为了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14、(1)态度: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生态观相对理性的、先进,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
依据:中国是农业大国,节气使农民不误农时、遵循自然规律,客观上保护了自然和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落后及人口压力,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任意破坏。
(2)同意。
例如: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兴起,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了。但是由于煤炭及石油被大规模地开采和消费,环境生态遭到破坏。
(3)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南北差距拉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举措: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意识。
(4)关系: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认识: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态度”,依据材料中“他们拥有相对理性的、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得出: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生态观相对理性、先进,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第二小问“依据”,依据材料中“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是农业大国,节气使农民不误农时、遵循自然规律,客观上保护了自然和生态环境。依据材料中“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造成的对生态入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得出:但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落后及人口压力,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任意破坏。
(2)第一小问“是否同意”,理解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能善待大自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据此得出态度即可。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围绕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会受到惩罚即可。如: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兴起,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了。但是由于煤炭及石油被大规模地开采和消费,环境生态遭到破坏。
(3)第一小问“问题”,依据材料中“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得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第二小问“时代背景”,依据所学得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依据材料中“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并结合所学得出:南北差距拉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小问“举措”,依据材料中“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并结合所学得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依据材料中“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得出: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意识。
(4)第一小问“关系”,依据题干中材料二及第(2)问得出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第二小问“认识”,此问为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一方面强调人类发展要依赖生态环境,要合理、开放和利用,不能取之过度;另一方面强调要努力构建、维护生态环境,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