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辽宁省沈阳市2025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doc

上传人:zj****8 文档编号:11979327 上传时间:2025-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2025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辽宁省沈阳市2025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2025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战后,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美苏两个大国的插手干涉 B.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C.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D.彻底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 2.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职也要“告庙”,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礼。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 B.防范诸侯兼并,加强中央集权 C.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 D.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 3.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4.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这两个事例可以说明(  )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 B.知识精英希望加大中西方文化交流 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 5.甘孩白利寺的格达活佛(1902—1950)曾写下这样的诗歌:“云雨出现在天空,红旗布满了大地。未见如此细雨,最后降临大地……今朝离去,何日再回。"这首诗描述了 A.藏区人民祥和幸福的生活状态 B.共产党领导藏区人民进行民主改革的效应 C.长征中的红军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结果 D.汉族和藏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6.唐诗倾向于感性抒发,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 造成宋词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 C.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 D.理学强调修养的影响 7.俾斯麦说:(德意志)这个巨型的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依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要依靠铁和血。材料中所说的“联合体”是指什么 A.处于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 B.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 C.德意志的军国主义思想严重 D.德意志地区是当时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8.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A.石油化工业 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 D.轻工纺织业 9.1953年,艾森豪威儿当选美国总统后,平衡预算,取消了战时对物价与工资的管制,将战时急剧增加的国家财产和国有企业廉价出售给私人垄断组织。这些做法 A.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B.缓解了经济“滞胀”危机 C.体现了自由主义政策传统 D.导致了私人垄断资本膨胀 10.先秦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说“宽则得众”(《论语·尧日》)孟子说“与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由此可知,先秦儒学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极力宣扬“兼爱”思想 11.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召开时,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这些举措 A.体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B.提高了人民的参政热情 C.保证了城邦的巩固统一 D.确立了公民大会的地位 12.早在400多年前,英国某乡村牧师就发现,以前40个人赖以生存的地方,现在只有1个人和他的1名牧人就把它占为己有了。造成此现象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圈地运动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14.(20分) 材料 没有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的原因很多。 政治学家认为,二战的残酷带给人们心灵巨大的震撼,人们普遍厌恶战争,不愿意看到战争的再次爆发。经济学家认为,世界大战的代价太大了,从经济的成本与效益看,人类不应该再发动战争。战略学家认为,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引起了战争方式、战争技术等因素的变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强国与强国或国家集团间战争的发生。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现,客观上遏止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中国是亚洲战场上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都动员了起来,中华民族第一次积极地融入到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轰轰烈烈的潮流当中,与世界融为一体。在这片土地上第一次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中国的概念。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成为现代国家的伟大起点是抗日战争。 ——摘编自时殷弘《二战洗礼是中国成为现代国家的伟大起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至今未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促使中国逐步成为现代国家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朝鲜和德国的分裂都是二战后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结果,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两国分裂并非由于民族矛盾,C项是二者分裂之后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与此无关。 考点:美苏冷战的影响 点评:美苏冷战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②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④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⑤“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本题考查的角度是④。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D 【解析】 材料中的国君即位、卿大夫和诸侯任职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候需要去祖庙举行重大典礼,突出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即利用宗族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与扩大统治范围无关,A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排除;C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来加强统治,C排除。故选D。 3、C 【解析】 材料中“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信息体现出华北地区日本把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武装作为当时进攻中国的主要对象,侧面说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引起了日本的警觉,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华北是全国抗战的中心,当时全国抗日中心是陕甘宁地区,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华北地区对付中国共产党作为策略,日本并没有把主力转向华北地区,B错误;百团大战爆发于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错误。 4、D 【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思想在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体现,表明了中西方学者对自由道德原则的认可,故选D。但材料无法体现法国人对儒家思想的“崇拜”态度,A项错误,C项启蒙思想是古希腊人文精神在近代的发展,C项错误,B项材料无体现。 5、C 【解析】 据材料“甘孩白利寺的格达活佛(1902—1950)……红旗布满了大地……今朝离去,何日再回。"并结合所学可知,格达活佛看到的红旗布满了大地、又离去,反映的是1936年红军长征停留在甘孜,红军的举动感动了格达活佛,为了让藏民更了解红军,格达活佛写下了可以传唱的诗歌,C正确;当时藏区存在农奴制,人民生活并不幸福,A错误;据材料格达活佛(1902—1950)可知,此时的西藏民主改革(1959年3月开始)还没有进行,B错误;据材料“红旗”、“今朝离去,何日再回”等信息可知,此时的西藏还没有获得解放,材料没有涉及“汉族和藏族”的关系,D错误。 6、D 【解析】 由材料“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这是因为理学以囊括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注重思辨性,故D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只能解释宋词的通俗性以迎合市民的文化需要,重文轻武国策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叙述“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可以知道谈到的是国家的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 ,靠“铁和血”完成统一,才能走近代化的道路,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统一的背景,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业革命和军国主义思想、也没有涉及教皇的压迫。故A项正确。 8、D 【解析】 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因此民族资本家主要以投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轻工业为主,A、B、C项属于重工业,D项属于轻工业。 9、C 【解析】 艾森豪威尔的做法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体现了自由主义政策传统,C正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强调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此时尚未发生“滞胀”危机,排除B;这一时期主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艾森豪威尔的做法不能导致私人垄断资本膨胀,排除D。 10、C 【解析】 得众、爱众和济众的意思是统治者要善待百姓,这思想有利于缓和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汉武帝之后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变成封建统治的理论工具,先秦时期的儒学还并未受到统治者的尊崇,排除A;儒学体系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对其他学派的批判会有,但这种批判不可能是其思想宗旨,排除B;“兼爱”是墨家的主张,而非儒家,故排除D项。 本题考查先秦儒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得众、爱众和济众的意思。 11、A 【解析】 由材料“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可知,伯里克利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故选A;伯里克利推行的措施激励的是公民的参政热情,而非“人民”,排除B;雅典城邦的这种直接民主并不能保证城邦的巩固统一,否则雅典何以衰落,故排除C;公民大会地位在伯里克利之前就早已确立,故排除D。 12、D 【解析】 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和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关。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改变了英国的土地所有制,相应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D选项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的结果是确立君主立宪制,B选项排除;工业革命最大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 (2)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中苏关系恶化;以原子能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中国国防科技水平落后;新中国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解析】 (1)据材料“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概括得出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据材料“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可得出 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据材料“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1967年氢弹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信息得出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而中国也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加之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中国必须加强核武器的研究以巩固国防,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故可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加以概括。 14、(1)原因:二战的残酷使人们普遍厌恶战争;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推动;战后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做基础和保障;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对国际关系的推动;联合国的致力于和平所发挥的作用;美苏势均力敌保障相对和平;第三世界崛起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制约;战后世界科技进步,引起了战争方式、战争技术等因素的变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强国与强国或国家集团间战争的发生;核武器的出现,客观上遏止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2)表现:抗战工业内迁促进工业布局相对平衡有利于工业化发展;社会各阶层积极抗战,广泛的政治参与,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为大规模的民主宪政运动提供了历史契机;抗战推进了各民族的觉醒、交流与融合,民族关系得到了改善,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团结的社会环境;抗战促成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现代重构,为中国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抗战期间中国积极参与反法西斯联盟等重大国际事务,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诸多便利。 【解析】 (1)依据材料“二战的残酷带给人们心灵巨大的震撼,人们普遍厌恶战争”来看,人们普遍厌恶战争;依据材料“世界大战的代价太大了,从经济的成本与效益看,人类不应该再发动战争”来看,战后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做基础和保障;依据材料“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引起了战争方式、战争技术等因素的变革”来看,战后世界科技进步,引起了战争方式等因素的变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战争的发生;依据材料“核武器的出现,客观上遏止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来看,核武器对各国产生了威慑作用;结合当时的世界背景来看,二战后美苏势均力敌保障相对和平,而且第三世界崛起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制约以及联合国致力于和平所发挥的作用,导致战后至今未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表现:依据材料“在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都动员了起来”来看,社会各阶层积极抗战,广泛的政治参与,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为大规模的民主宪政运动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抗战推进了各民族的觉醒、交流与融合,民族关系得到了改善,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团结的社会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工业内迁促进工业布局相对平衡有利于工业化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积极参与反法西斯联盟等重大国际事务,使得外部环境得以改善和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最终促进中国逐步成为现代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