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届湖北省咸宁市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一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二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C.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2.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据此可知唐代科举
A.选拔标准客观公正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世族权门仍占优势
D.摒除门第间的差距
3.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89年
B.1991年
C.1999年
D.2001年
4.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宪政的精神
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5.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 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6.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如图为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与专利总数图。由此可知
A.专利制度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发展
B.工业的发展与政府专利制度易成反比
C.强烈的专利意识是英国强盛的根源
D.专利制度推动英国近代科技正式形成
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8.20世纪以来,许多欧美画家利用有关的视角因素,进行自由、形象的组接,注重感情的挥洒,从而表现相应的主题。这种作品
A.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风范 B.抒发了众画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C.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特点 D.突出了反传统及个人主义的特征
9.下表为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武器和刑罚统计情况(部分)。这反映出商朝
A.强制性权力已出现 B.对外征战十分频繁
C.实行严刑峻法统治 D.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10.下表显示的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关于“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的数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
年份
国家计划安排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由国家管理人体物商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1978年
81.3%
95.7%
97.2%
1998年
7.6%
6.1%
8.3%
A.经济体制调整得以完成 B.资源逐渐转由市场配置
C.国有企业负担有所减轻 D.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
11.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12.如图漫画为19世纪末日本人所画,其(注:图中文字为“铁甲”)所讽刺历史事件的结果是签订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材料
推论
推理依据
1.有人说: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
1. 上海只有100年历史。
1. 1843年开埠至1949年上海解放,差不多一百年。
2.上海竹枝词云:“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2. 上海竹枝词不可信。
2.上海镇设于1267年,1291年正式设县,其间不足30年。
3. 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根据修改后的《上海土地章程》宣告Municipal Council正式产生。
3. 促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3. 工部局的建立及其后各种下属机关的设置,最终导致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独立。
4. 1909年由上海绅商组织的总工程局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华界的地方自治总机关。
4. 从此晚清华界由上海绅商为领袖的地方自治政府直接管理。
4. 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问题:
(1) 以上错误的推论是哪些?(写出编号,以逗号隔开)
(2) 参看“推理依据”,依次概述你判其推论错误的理由。
(3) 根据文明形态论,材料二中竹枝词描绘的场景发生在哪一种文明社会?
(4) 纵观上海百年近代史,从一至两个方面叙述你对上海的印象。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时(1736—1795)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极盛。乾隆帝继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同时,银号在山西出现。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的中国、风热潮。
——《康乾盛世》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没有人能预见英国衰落,最先进的技术,最霸主的地位,最有力的军事保障,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甚至它还能将原本由荷兰创造的金融业发扬光大,一切都是那么强大又生机勃勃石得益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优势不可挑战:1850年,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是世界的工厂;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号称世界央行;英国经济总量占全球40%。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殖民地领土达到本土面积一百多倍,殖民人口近4亿,广阔的殖民地为它提供着全球范围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其领先于其它国家的水平远超今天的美国。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位居第一,1913年英国制造业和钢铁产量均被美德两国超越,英国“世界工厂”光辉不再。
——《英国的衰落》
(1)根据材料概括“乾隆极盛”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期英国“不可挑战”局面形成的背景,简析英国19世纪中期后衰落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根据“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可知,李鸿章运用条约体系维护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故B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876年中日两国就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排除A;日本主张“不必尽依条约”,C错误;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之争,D错误。
2、C
【解析】
根据材料“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门世族把持科举考试,说明世族权门仍占优势,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出现的世族权门持科举考试的现象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流动,而是强调世故权门在唐代科举中仍占优势,故B项排除;材料“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说明没有摒除门第间的差距,排除D。
“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是关键信息。
3、B
【解析】
题文的“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指的是苏联的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苏联解体。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孙中山只是政府的代表,两个“临时”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并非个人品质,故B项错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两个“临时”的出现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政权的人民支持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重点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迈出了民主政治的第一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临时政府的性质等的把握。
5、B
【解析】
稻米是粮食作物,茘枝、柑橘和甘蔗等是经济作物,而茘枝等经济作物的价格要比稻米高,所以福建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即使政府提倡种植粮食也收效甚微,这说明农业的种植受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C错误;南方虽然粮食作物种植少了,但是靠进口稻米,不能说粮食供给危机,排除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的特点。侧重点考查的是福建地区选择种植茘枝、柑桔而进口稻米的原因。
6、A
【解析】
材料时间是1700—1800年,图中说明专利总数在1765年后增长加快,推动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加快,1765—1800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纺织业是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技集中应用领域,A项正确。B项错在“反比”,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专利意识,先进制度才是强盛根源,排除;D项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近代科技正式形成,材料时段为1700—1800,排除。故选A。
7、B
【解析】
“新的革命策略”指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装起义不属于新的革命策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革命策略”指农村包围城市而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等,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20世纪以来”“利用有关的视角因素,进行自由、形象的组接,注重感情的挥酒”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反传统和强调个人主义是其基本特征,故选D项;A项指的是新古典主义美术,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指的是浪漫主义美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指的是现实主义美术,与材料无关,排除。
9、A
【解析】
从材料中把人的手脚铐起来、把人关进监狱、把人活埋等刑罚可以看出商朝已经是国家,出现强制性权力,故选A;材料出现人拿着武器不能说明征战十分频繁,B错误;实行严刑峻法从法家出现才开始,C错误;阶级社会固有的阶级矛盾,但是材料不能显示阶级矛盾激化,D错误。
10、B
【解析】
从1978年和1998年的数据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少了,说明资源逐渐由国家计划转由市场配置,故答案为B项。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初基本建立,排除A项;C、D两项从表格中不能体现,均排除。
11、D
【解析】
根据题干“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示意图”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沿海和内地工业增长速度的比较,未体现工业领域,排除A;我国是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问题,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工业增长速度,并未体现国民经济建设的比例问题,故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的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沿海地区,有利于工业布局趋向均衡,故D正确。
12、C
【解析】
漫画是19世纪末日本人所画,可推知是讽刺的甲午战争中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的破产,故C正确;A、B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D与材料时间不符。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1,2,4
(2)根据考古发现,上海历史应有6000年;一百年是指近代上海的历史;“一百年看上海”是指上海近代百年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缩影。(写出任意一点即得分)
不能因这一首竹枝词中不确切的信息,就判定所有的上海竹枝词不可信;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竹枝词,对时间等信息的描述不如史学那般准确,应可理解。(写出任意一点即得分)
“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是晚清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但不是地方政府;它在清政府的监督下运作,且权利受到相当限制。(写出任意一点即得分)
(3)农耕文明
(4)概括印象1分;相应的具体史实3分;文字组织1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1、2和4错误。
(2)依据“上海只有100年历史”说法显然错误,可知1错误;上海竹枝词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故2错误;晚清时期上海仍属于清政府领导,并不是地方自治,故4错误。
(3)依据材料3“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可知是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
(4)依据材料中信息概括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回答即可。比如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说明联系所学从近代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及逐渐走向近代化回答。
14、(1)表现:政治上,叛乱平定、巩固统治、疆域最大;经济上传统手工业发达;世界上受西方追崇地位显赫。趋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原因:国内:明清中国资本主义萌发产生发展,中国封建制度阻碍新生产关系发展;中国闭关锁国,落后与世界潮流;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部分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背景: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最广阔原料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工业革命率先完成,掌握工业核心技术;学习荷兰金融业,掌握世界金融霸权;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原因:内:工业革命后,英国依靠广阔殖民地、依赖世界金融霸权地位继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道路,忽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外:美国、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
【解析】
(1)表现:根据“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得出叛乱平定、巩固统治、疆域最大;根据“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得出经济上传统手工业发达;根据“引发18世纪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的中国、风热潮”得出世界上受西方追崇地位显赫。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总体趋势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原因:应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折,国内可从明清中国资本主义萌发产生发展,中国闭关锁国分析总结,国外可从工业革命,部分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分析回答。
(2)背景:根据“最先进的技术,最霸主的地位,最有力的军事保障,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得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最广阔原料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工业革命率先完成,掌握工业核心技术;根据“将原本由荷兰创造的金融业发扬光大”得出学习荷兰金融业,掌握世界金融霸权;根据“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得出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原因:根据“广阔的殖民地为它提供着全球范围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依靠广阔殖民地、依赖世界金融霸权地位继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道路,忽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根据“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位居第一,1913年英国制造业和钢铁产量均被美德两国超越”得出美国、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