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2026学年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历史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30年代,在岭南山区的一些市镇上,烟民可以很容易买到英美烟草公司的香烟,以致有报纸评论道:“村民也许不知道孙中山是谁,但是几乎没有地方是不知道美国的哈德门香烟。”材料反映出
A.美国开始向岭南地区倾销商品 B.国民党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C.山区民众成为外烟的消费主体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
2.美国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这是因为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体现了
A.分权制衡原则
B.妥协让步原则
C.维护统一原则
D.联邦共和原则
3.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认为
A.新文化运动方向已转移 B.科学对民主有奠基作用
C.科学革命成为当务之急 D.民主须与科学相互结合
4.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
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
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5.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主张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主张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横线上的文字应该是
A.现实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现代主义
6.古代罗马法中规定:法官在审理诉讼案件时,如果原告有欺作、胁迫等行为,被告如果也有可原谅的错误,法官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一规定
A.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权威 B.有利于维护诚信和公平
C.意在维护罗马公民利益 D.强化了人们的守法意识
7.下图照片中的情景,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开始流行于20世纪
A.50年代初 B.50年代末 C.60年代中 D.70年代末
8.明代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禁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入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其意在说明
A.海禁政策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保障国家安全
C.明代对世界形势的了解片面 D.对外贸易并非明朝发展必然需求
9.为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导致的粮食供应的严峻形势,联共(布)中央从1928年发布指示,严厉批评了各地党、苏维埃和合作社组织以及党员个人在粮食收购工作中的懈息和迟缓。为贯彻指示,在各地组织武装征粮队,到处搜查,没收“余粮”,此举收到了成效。这表明苏联
A.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
B.通过集体农庄建设来解决农业问题
C.新经济政策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
D.工业化进程过快引发经济结构失衡
10.《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1.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其做法旨在
A.统一财政经济 B.打击王国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方便赋税征收
12.《顾亭林诗文集》记载: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按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下列项中,与材料反映的观点相对应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经世致用”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 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因此法国采取的战略是防守性的。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实在太大,以致无法制定任何坚定的外交方针,各派人士无不借那据说是坚不可摧的严密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来聊以自慰罢了。在大不列颠和美国,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与流血念念不忘。这个时期出现的典型事例,是1933年牛津大学学生通过一项决议,宣称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他们绝不为自己的国家拿起武器。在美国大学生中间也出现了和平运动。在英国,有些上层人物对法西斯独裁者公开地表露同情,或者至少认为他们是反对共产主义的堡垒,政府也力图采取模棱两可、不表态的方针,认为或许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满足或抚慰独裁者们的较为合理的要求。在美国,则通过了中立法案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著《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三国对外政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三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14.(20分)19世纪的中英贸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4年,哈格里夫斯成功制造出能够同时纺出多根棉纱的纺织机,并用女儿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珍妮机”。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9世纪初,曼彻斯特已经成为著名的“棉都”。
材料二 英国对华输入商品(不包括鸦片)
年代
输华货物总值(英镑)
输华棉纱棉布值(英镑)
纱布值占总值的%
1840
524,198
327,137
62
1842
969,381
716,314
74
1852
2,394,827
1,735,141
72
——苑书义:《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丝、茶向外国(主要是英国)输出量
年代
茶(磅)
丝(包)
1838—1842(平均每年)
42,353,000
3,190
1845
80,194,000
13,220
1846
84,016,000
18,746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问题:
(1)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中的中英贸易,谈谈你对19世纪中期世界经济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从材料可知,美国香烟在中国相对偏僻的岭南山区市镇上都能买到,说明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地域更广阔,反映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美国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向岭南倾销商品;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
2、B
【解析】
根据材料“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推出制宪过程体现出来的主要原则是妥协退让,故B选项正确;分权与制衡是美国宪法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通过三权分立与制衡、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和制衡等方面体现出了,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A选项错误;维护统一原则主要是通过联邦制度取代邦联制度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C选项错误;联邦共和原则主要是八七宪法关于政体的内容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体现并不明显,故D选项错误。
3、D
【解析】
材料“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表明任鸿隽主张民主制度发展必须与科学思想进步相结合,故D正确;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为民主与科学,材料政治强调的是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没有偏离方向,故A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与民主的关系,没有突出科学是民主的基础作用,故B不正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要解放人们的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故C不正确。
4、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推行“海选”及“一次性投票选举”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创新民主形式,取得较大进步,故C项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使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排除A项;我国实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的民主形式,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
5、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符合“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它强调人的个性,要求追求现世的幸福,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B选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它鼓励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C选项错误;现代主义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荒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D选项错误。
6、B
【解析】
材料信息是,因原告有欺诈行为而减免被告的责任。这说明不诚信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既体现了对诚信原则的维护,也体现了司法公平,故B项正确;该规定提升了法律的权威,而不是法官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可能发生于罗马公民之间,因而不能说明是为了维护罗马公民利益,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强化了人们的诚信意识,而不是守法意识,排除D项。
7、B
【解析】
根据图片宣传语“吃饭不花钱”以及集体就餐可知,这是人民公社化初期,实行一大二公,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末,B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当时不存在吃饭不花钱的现象,排除A;60年代中期,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国家经济略有恢复,农村中不再实行大食堂、大锅饭,排除C;70年代末农村已经改革,一家一户生产,自负盈亏,大锅饭早已取消,排除D。
8、A
【解析】
材料“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说明海禁政策是引发倭寇危害的因素之一,并不是一项长治久安的政策,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积极影响,排除B;C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
9、C
【解析】
联共(布)批评地方在粮食收购方面的迟缓,随后以行政力量强制征粮,收到成效,结合材料时间,可以证明新经济政策采取的收购形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选项C正确;1928年政府收购粮食行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不同,因此不属于恢复,排除A;通过材料描述可知,这一时期尚未大规模建立集体农庄,而且集体农庄建立的目的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选项B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0、D
【解析】
据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违背,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倾向,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百姓抑商的信息,故A项错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皆重商轻农,故C项错误。故选D。
11、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规定“三官钱”( 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其目的是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五铢钱的铸造与使用只是货币的统一,不能体现“统一财政经济”,A错误;B不是主旨;D与材料无关。
12、B
【解析】
“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体现了顾炎武主张做学问应当为社会服务的经世致用思想,故选B;A是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排除;“循天下之公”指按天下公理办事,是王夫之的思想,排除C;“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反映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D。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相同之处: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纵容绥靖政策。原因: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未认清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恨。
(2)影响: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英法美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自食其果;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解析】
(1)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三国对外政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在法国人看来……因此法国采取的战略是防守性的……各派人士无不借那据说是坚不可摧的严密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来聊以自慰罢了”“在美国大学生中间也出现了和平运动。在英国……政府也力图采取模棱两可、不表态的方针,认为或许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满足或抚慰独裁者们的较为合理的要求。在美国,则通过了中立法案”,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三国对外政策的相同之处是: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纵容绥靖政策。原因:根据材料“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与流血念念不忘……在美国大学生中间也出现了和平运动”可以得出,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未认清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恨。
(2)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三国对外政策的影响,要求具备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弱小国家、对英法美、对苏联、法西斯国家以及二战的进程等角度分析其影响
14、(1)水平l:能结合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表述。
材料一表明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使得棉纺品产量激增,需要海外市场。所以从材料二中看到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的19世纪中期向中国大量输入商品即棉纺织产品。
(2)中国已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水平l:从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并结合材料信息加以说明
如: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急需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后,满足了英国的这一要求,材料二中看到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的19世纪中期向中国大量输入商品即棉纺织产品。而材料三则反映了中国的原料大量输出到英国,成为英国工业的原料产地。由此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后以商品为媒介打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市场,使中国与英国贸易联系空前加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推动纺织业技术的革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纺织技术革新而棉纺品产量激增,需要海外市场,因此材料二出现了英国19世纪中期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因此可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材料体现了19世纪中期中国丝、茶向外国,主要是英国的输出量逐渐增加,本质上体现了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极大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对外扩张,1840年侵略中国,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因此出现了材料二中英国对华输入商品的逐年增加,及材料三中中国丝、茶叶等原材料大量输出,体现了这时期英国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与英国贸易联系空前加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