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届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政府曾规定京官在五品以下,外官在四品以下,初次任用、保举、学习期满留用等,均须朝见一次皇帝,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见。这一规定
A.推动了京官与外官的交流 B.有助增加行政官员的数量
C.促进了文官与武官的配合 D.成为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2.西欧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王权进一步加强,司法和军事等权利已开始被中央掌控。此时的社会应处于
A.封建制度产生时期 B.封建等级制时期
C.等级君主制时期 D.君主专制时期
3.1893年9月,上谕正式废除禁止海外移民的传统法令,并采取措施颁发护照,禁止地方官敲诈归国华侨。这一措施
A.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B.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为百日维新营造氛围 D.打击了海外革命团体
4.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 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5.有人在讨论中央集权体制时说: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朝。对内巩固统一,推动经济发展;对外抵抗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适合的政治制度。以下对该制度较为正确的评价是
A.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有合理之处
B.仅从其进步性去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全面
C.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制度
D.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和评价都是正确的
6.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据材料可知,此国际组织是
A.北大两洋公约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共同体 D.不结盟运动
7.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
A.标志着世袭制走向消亡 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开始出现
C.催生了分散的小农经济 D.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
8.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
A.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
B.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C.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经济民族化发展特点
9.1927年2月,在给中共中央委员会的一篇报告中,把农村运动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组织农会时期、农村革命时期和建立统一战线时期,并强调第二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的这一认识
A.肯定农民是革命的主导力量 B.是对农村革命的有益探索
C.引领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方向 D.有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0.如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
B.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C.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11.某教材写道“英国旧律,更定税则必由民举议员定之,因请立美洲议院,如英制。英廷不允,侨民大愤,不奉令,虽妇人孺子亦主持自立,起与英抗。”文中“侨民”是指
A.欧洲移民 B.中国华侨 C.印第安人 D.非洲黑人
12.有学者评论道:作为当时国内最为完整和先进的近代化纲领,它代表着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这一评论提及的“近代化纲领”
A.详实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B.主张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历程 D.调动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14.(20分) 材料 《教民榜文》为明太祖朱元璋钦定,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行。其榜文共41条,对老人、里甲理断民讼和管理其他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如里老制度的组织设置、职责、人员选任和理讼的范围、原则、程序、刑罚及对违背榜文行为的惩处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堪称我国历史上极有特色的民间事务管理和民事诉讼法规。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最熟悉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是朱元璋。他出身贫苦,经历坎坷,经验丰富。朱元璋执政后,精心设计了一套乡村治理制度,集中体现在《教民榜文》中。《教民榜文》要求里老对于本里、本乡出现的孝子、贤孙、义夫、节妇及有善行可称之人,要报知官府,给予嘉奖。还规定乡里百姓中有贫不能婚嫁、死不能葬者,乡里之间要相互帮助。
——摘编自杨一凡《明太祖与洪武法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教民榜文》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民榜文》颁行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据材料中“初次任用、保举、学习期满留用等,均须朝见一次皇帝”,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采取措施促使官员感受到皇帝的恩赐,这是加强皇权的体现,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提到京官与外官之间的交流,A错误;材料未提到采取措施增加行政官员的数量,B错误;材料仅提到“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见”,不能推断出促进了文官与武官的配合,C错误。
2、C
【解析】
材料“王权进一步加强,司法和军事等权利已开始被中央掌控”说明王权呈现加强的趋势,属于等级君主制时期,故C正确;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从6世纪开始,到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排除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指西欧封建主之间依据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排除B;君主专制时期是王权处于绝对领导地位,排除D。故选C。
3、A
【解析】
废除禁止海外移民的传统法令,并禁止地方官员敲诈归国华侨,有利于国内外人员交流,同时为华侨回国投资提供保障,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选A;打破闭关锁国政策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百日维新是在1898年,排除C;这一措施并非是为了打击海外革命团体,排除D。故选A。
4、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反映了秦汉至明清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体现出中外之间交流是的双向性,故A项正确;题干显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并非以技术交流为主,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历代封建国家重视海外贸易,也不能反映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排除CD两项。故选A。
5、B
【解析】
评价历史事物或人物应当多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材料内容仅从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性进行评价,没有兼顾其弊端,显然是不够全面的,选B;材料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并不全面,因此并不算得上是“有合理之处”,更不能说是正确的,排除AD项;中央集权制度并非中国古代所特有,排除C项。
6、D
【解析】
从材料中的“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等信息可以看出,此国际组织是不结盟运动,故答案为D项;北大两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和欧洲共同体是区域性经济组织,没有提出反对集团政策和反对政治经济霸权的口号,排除B、C项。
7、D
【解析】
材料中的“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和“削弱世袭特权”等信息说明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以军功为主的官僚政治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出现了转型,故D项正确;世袭制度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个结果,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
8、D
【解析】
材料中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都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组成的,是这些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合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不是强调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排除。
9、B
【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第二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农村革命的必要性,强调农民的作用,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基础,说明材料所述的认识是对农村革命的有益探,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同盟军,不是主导力量,A项错误;有关农村运动无法引领国民革命的发展方向,并且这时期国共两党合作逐渐破裂,C项错误;这时期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所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趋于破裂,D项错误。
10、B
【解析】
旧中国的电影带有半殖民地色彩,表现为英美电影排片比重大,新中国民族独立,电影排片受到国家形态的影响,国产电影和苏联电影逐渐成为主流,B正确;材料表明欧美电影在中国仍有一定市场,排除A;受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电影技术问题,排除D。
11、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殖民当局通过实施新税则压制北美殖民地发展,引发北美殖民地民众的反抗独立斗争,“侨民”指移居美洲的欧洲白人,此时已经形成美利坚民族,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最完整,最先进的近代化纲领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其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项正确;向世界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海国图志》,开启近代工业化历程的洋务运动,调动农民反封建积极性的《天朝田亩制度》,均不符合“当时国内最为完整和先进的近代化纲领”的说法,ACD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特点:增开新税种;采用累进征收原则;以征收直接税悦为主;注重社会财富再分配。
更趋公平公正。
(2)作用:逐渐完善英国的税收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代议制发展。
【解析】
(1)特点:从改革前的“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发展到“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财产越多,税率越高”可知新税制追求再分配的公平公正;从间接税为主发展到了直接税为主;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可知累进征收;增加了新的税种;注重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
(2)作用:由“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等可知新税制改革对英国的税制、两院制和财政收入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可以推出改革对英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14、(1)原因:明太祖自身经历的推动;加强乡村治理的需要;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
(2)影响:强化了明代乡村治理;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丰富了古代民事法规;推动了明初法制建设;为后世乡村治理提供了借鉴。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他出身贫苦,经历坎坷,经验丰富”可知,明太祖自身经历的推动;根据材料“朱元璋执政后,精心设计了一套乡村治理制度,集中体现在《教民榜文》中”可知,加强乡村治理的需要;从《教民榜文》颁行的目的来看,其目的是巩固政治统治;根据材料“《教民榜文》要求里老对于本里、本乡出现的孝子、贤孙、义夫、节妇及有善行可称之人,要报知官府,给予嘉奖”可知,儒家思想的影响。
(2)影响:从《教民榜文》内容“对老人、里甲理断民讼和管理其他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如里老制度的组织设置、职责、人员选任和理讼的范围、原则、程序、刑罚及对违背榜文行为的惩处”来看,其强化了明代乡村治理,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材料“堪称我国历史上极有特色的民间事务管理和民事诉讼法规”可知,《教民榜文》丰富了古代民事法规,推动了明初法制建设;从制度借鉴角度看出,《教民榜文》为后世乡村治理提供了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