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2026学年四川宜宾市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类别
吏部直接任命
察举和学校考试
州郡县吏积功升迁
其他
比重
50.2%
25.4%
14.2%
10.2%
A.太学考试开始出现 B.察举选官注重才能
C.选官权向中央集中 D.州郡县吏升迁缓慢
2.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B.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3.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B.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C.《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4.如图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刊载的一篇关于“哈德门”牌女士香烟的广告。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企业积极采用舆论宣传 B.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C.民国成立推动社会习俗转变 D.女性成为烟草业消费主体
5.如图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文经锦,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体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形式丰富优美、多样化。这种变化说明
A.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观念改变 B.地理环境会造成艺术风格不同
C.艺术创作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 D.社会转型会引起艺术风格变化
6.一幅图画上描绘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语法、数学、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则是神学。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前2世纪的麦加 B.公元3世纪的印度
C.公元13世纪的巴黎 D.公元19世纪的英国
7.1907年底,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女子纷纷设立“女界保路会”等妇女团体,集议筹款,签名认股,以挽回路矿权。这表明
A.清末新政改变了男尊女卑传统心理
B.20世纪初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C.列强侵略激发了女性爱国救亡意识
D.维新变法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8.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深圳创造的部分“全国第一”情况。材料反映了深圳
A.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点 B.是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方向标
C.开发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D.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9.强势的宋太宗曾说:“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宋真宗曾对大臣说:“军国之事,无巨细必与卿等议之,朕未尝专断,卿等固亦无隐,以负朕意也”;宋仁宗时“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由此推知,当时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道家思想产生影响 D.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10.根据下面的纸币蕴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可能流通于
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苏俄 B.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根据地 D.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
11.下列反映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根源的观点是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
B.“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C.“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
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2.“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都市的,粮食、交通、安全都会是问题。据考,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京师长安有60多万人,东都洛阳有30多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宋朝以后,中国城市规模大幅下降,最大的城市人口竟不及百万。
古代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很高。早在战国时期,城市化率就达到了惊人的15%的水平。唐朝天宝年间,城市总人口达到1100万人,全国总人口约为5300万,城市化率达到20.8%。宋朝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
——摘编自徐建国《城市繁荣离不开城乡人口对流》
材料二 如图为“1850—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的整体趋势及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中两国城市化的异同。
14.(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签订的部分条约一览
1951年8月,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1951年9月,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1953年10月,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2月,与国民党势力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根据上述条约,缔约国(地区)给予美国在其领土设置军事基地、驻扎军队等权利,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应对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等。如:《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缔约双方通过共同磋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制止武装进攻。
——摘编自《冷战时代美国的亚洲政策》
材料二:1989年11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六国等12国在内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加入该组织。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壁垒。
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二十多年的实际经历表明,“APEC方式”在维护各成员利益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以及渐进发展等原则,不仅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也同样让发达成员受益。
——摘编自《APEC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美国加紧在亚洲缔约应与哪一事件直接有关?试概括美国与缔约国(地区)的关系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美菲、美日、美韩结盟相比有哪些不同?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怎样的发展趋势?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倡导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尊重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
根据材料,两晋南朝入仕的官员中,一半以上是吏部直接认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魏晋时期选官权正向中央集中,C选项符合题意;太学考试“开始”出现是在西汉时期,A选项错误;材料只显示出“察举”选官在其中占1/4,没有提供其注重才能的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占的比例较小,不能说明其升迁缓慢,D选项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
根据题干“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可知太平天国时期,传统科举规则与内容被打破,突破了封建礼教束缚,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士人对太平天国科举政策的支持,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天主教教义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普及,排除。
3、C
【解析】
材料中只体现了广州一地的贸易缩减,不能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故A项错误。广东人民抵制洋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以前的广州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广州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为商埠。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广告中的代言人摆脱了封建保守封闭,追求时髦和欧美的消费生活,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因此B选项正确;驻华英美烟草公司不是民族企业,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国成立的影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女性成为烟草业消费主体,D选项错误。故选B。
5、D
【解析】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诸侯混战,经济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逐渐确立,思想方面百家争鸣,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引起艺术风格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变化,而不是观念的改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社会转型对艺术风格的变化,而不是地理环境对艺术风格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所述艺术风格变化没有体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C项错误。
6、C
【解析】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西欧,神学盛行,中世纪指的是476年到1453年,故 C正确;A项伊斯兰教创立时间为公元622年,因此前2世纪的麦加不存在伊斯兰教神学,故排除;B项印度神学的论述在课本的知识点中未涉及,故排除。D项19世界的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神学失去独霸地位,故排除。
7、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妇女成立团体掀起收回利权运动,说明列强的侵略激发了妇女的爱国救亡意识,C正确;清末新政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未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9月就已经失败,D排除。故选C。
8、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并结合改革开放后深圳特区的经济成就可得出,深圳在新时期起到了经济改革的方向标的作用。B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之前并未开设试验点,A排除;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出现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的,而20世纪80年代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 C排除;深圳创造的第一不能体现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排除。故选B。
9、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的皇帝关于国家政事决策这方面交给朝臣商议决定,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A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B排除;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材料未涉及,C排除;宋朝通过削弱地方的军事、司法和军事的权力,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D排除。故选A。
10、C
【解析】
根据图片纸币上面的文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可知这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的中央政权的名称,故C项正确,D错误;图片与苏联无关,故AB两项错误。
11、D
【解析】
闭关政策实施根源是由于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影响,让统治者认为“天朝无所不有…”,故D正确;“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道统”是目的,不是实行此政策的根源,排除A;B项是闭关锁国实施的具体政策,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体现的是对南夷的看法,说它贪得无厌,排除C。故选D。
12、A
【解析】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可知是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对神的怀疑和否定,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典型表现,故A正确;B是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的思想,排除;C与材料无关;D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排除。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整体趋势:自战国到宋朝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之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并下降。
特征:①城市化进程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密切相关。②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城市规模扩大,催生市民阶层出现,并导致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④城市规模与商业活动相关,并受到封建政府政策影响。
(2)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异:英国的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中国的城市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起步发展缓慢。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解析】
(1)整体趋势:根据材料“早在战国时期,城市化率就达到了惊人的15%的水平。唐朝天宝年间……城市化率达到20.8%。宋朝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可知,自战国到宋朝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之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并下降。
特征:根据材料“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都市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城市化率较高,说明城市化进程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密切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市化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北宋汴京的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催生市民阶层出现,并导致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市规模与商业活动相关,并受到封建政府政策影响。
(2)同:根据曲线时间和两国城市化进程可知,中国和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加速城市化,中国通商口岸涌入大量农村人口,随着两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英两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异:从曲线图可以看出,185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850年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之后逐渐缓慢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列强侵略逐渐加深,说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受外来侵略的影响起步发展缓慢;结合曲线图,从两国城市化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来看,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14、(1)事件:朝鲜战争。
特点:美国主导的军事政治同盟。
目的:遏制中国(对中国形成军事包围),抗衡苏联,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2)不同:突破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界限,由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不再是大国主导下的控制与依附关系,成员国之间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共同受益;不具有军事政治性,属于论坛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以第三方为敌对,旨在加强区域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从成员构成、相互关系、组织性质、宗旨目标等角度分析作答)
趋势: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评分说明: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三个递进的层次评分:(观点如: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和平与发展)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层次:提出的见解得当,但未进行或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第三层次:提出的见解得当,并能结合材料进行正反论证和深化。
【解析】
(1)根据材料关键语句“缔约国(地区)给予美国在其领土设置军事基地、驻扎军队等权利,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应对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可知,美国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签署的这些条约都是军事性质的条约。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敌视和封锁中国。在冷战对峙的大背景下,美国的这些措施都是为冷战服务的,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2)回答本题的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组织,而美菲、美日、美韩结盟属于军事同盟。前者是经济属性,后者是军事属性。再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3)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问题强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文明的多样性问题。首先要知道多样性的含义、表现。多样性必然要求包容不同甚至是相对立的文明,冷战在主观上反映的是不包容,亚太经合组织反映的是包容,结合这些历史现象分析即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亚太经合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