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届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历史高三上期末经典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人赫德在《双周评论》撰文说:“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该材料用于帮助我们理解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影响 B.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C.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D.《辛丑条约》签订的重要原因
2.青铜器在中国的使用,约相当于从夏朝至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1500年,习惯称这时段为中国文明的青铜时代。下列有关中国青铜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出现小件早期铜器 B.商代青铜器生产规模已相当大
C.青铜上金文后成为五大主要字体之一 D.西周青铜器大多为礼制的
3.1951年4月,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其作用是
①加强了成员国的经济和政治联系 ②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
③奠定了欧洲进一步联合的基础 ④防范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据统计,1972—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了7倍,而同期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1998年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400万一50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更是一路飙升,仅在1998年下半年就上涨了近7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5万亿美元)。这体现出
A.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逐渐建立
C.各国调整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
5.五四运动期间,一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先锋是市民阶层
B.五四运动群众基础比较广泛
C.五四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
D.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
6.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A.面临内忧外患困难形势
B.推动本国实现了工业化
C.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
7.中世纪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夺取:
A.立法权与司法权 B.言论自由和法律平等权
C.司法权和行政权 D.贸易自由权和财产私有权
8.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9.下图是17世纪末有人根据哥白尼等科学家的认识所描绘的宇宙:包括地球在内的当时人 们所知的几颗行星在椭圆的轨道上围绕着太阳旋转;地球被仔细的描绘,重点突出了白 天、黑夜和季节随着地球的旋转而变化。这表明当时
A.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增强 B.天主教会的权力受到冲击
C.哥白尼的理论被社会认可 D.地心说理论影响依然巨大
10.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以下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该法的公布是平民的胜利 B.该法没有给平民阶层带来任何好处
C.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特权
11.1917年初,俄国国内陷入混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只能大量地发行货币,甚至连印刷机都用坏掉了。大雪和低温让100多列蒸汽火车车头因冻结而爆炸,导致食品和燃料没法运进大城市。由于供应缺乏,面粉的价格已经涨了8倍,但有面粉的面包房也没法烤岀面包,因为烤炉没燃料,连首都彼得格勒的许多工厂都因为缺少燃料而停工了。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二月革命爆发后的紧张局势 B.气候恶劣且燃料极度匮乏
C.政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 D.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矛盾的激化
12.先秦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
D.无论性善性恶都主张应该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传统主义的代表,他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基础之上的非暴力社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9年,甘地出版《印度自治》,对现代工业文明提出一系列控诉,而认为印度的自治应该是印度文化的胜利,也就是说,印度应该重新发现和确立自己的道德伦理。甘地的这些社会理想的背景亦即对立面,乃是现代性的无限制发展。他的社会理想也不全是独创的。在伦敦,甘地读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德华.卡彭特的著作。
——来生坚《另一个甘地》
材料二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众说纷纭。有学者主张,甘地是一个要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发展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多么革命。”也有人认为,“甘地已不再是帝国主义昀帮凶,而是一位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由人民群众推向前进
——朱明忠《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社会理想的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作用。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东亚秩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典型的“陆海分离型”秩序架构东亚大陆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及毗邻的朝鲜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主要包括韩国和泰国等沿海国家及地区,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岛屿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还涵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政治上,中国主导的东亚大陆地区与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意识形态上相互对立,外交上互不承认:经济上,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经济禁运和贸易封锁,中国与东亚沿海国家的传统经济联系也几乎割裂:安全上,美国在东亚沿海地区建立起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对新中国进行军事包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一“陆海分离型”秩序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政治和解、经济融合的积极势头。
——韦宗友《二战后东亚秩序:历史演进与转型瓶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东亚秩序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应对这一“陆海分离型”秩序架构而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最后三十年促使这一秩序“出现了政治和解、经济融合的积极势头”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如被瓜分”,是指看到了列强割占、瓜分中国领土的危害;“全国协同一致来反对……几个外国统治者”、“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曾经配合抵抗侵略,这显然会危及列强在华利益,所以《辛丑条约》才会不割占土地、也不新增通商口岸。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
2、C
【解析】
依据中国的文化可知,中国的五大主要字体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因此金文不属于五大主要字体,C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些铜片,表明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早期铜器,A不符合题意;商朝时期,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已有提高,生产规模相当大,B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都是礼制的象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解析】
煤钢共同体作为区域合作组织,有效推进了成员国经济和政治的联系,①正确;煤钢共同体国家包括法国与德国,因此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和解,②正确;煤钢共同体是欧洲一体化迈出的第一步,③正确;煤钢共同体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通过经济的合作交流来抑制军国主义的再次复活,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解析】
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的生产增长,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加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经济风险性的增加,没有体现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排除A;BC与题意主旨无关,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5、B
【解析】
五四运动期间,连理发店门前都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说明五四运动群众基础比较广泛,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先锋是青年学生;C项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6、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调整后推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此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美国则是实施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这两者都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故D项正确。A项,美苏两国的经济调整更多是依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状况的调整,并不是内忧外患的困难形势,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旨在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而非完成工业化,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福利,一定程度改善了人民生活;而苏联推行的“斯大林模式”过分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这导致消费品生产不足,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故排除。
7、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故选C;中世纪城市没有立法权,A错误;言论自由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权益,中世纪处于封建社会,B错误;封建社会财产私有权是固有的,不是争夺的目标,D错误。
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说明中国人对传统女英雄依旧崇拜而对完全西化的美女理念有所抵制,这能反映出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答案选D,A B C三项表示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思想的发展情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高考中尤其要关注对这些成就取得原因的分析和重要时间关键点的识记能力,如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的十共十四大和的南方谈话的内容和重大影响。
9、D
【解析】
虽然地球绕着太阳转,但被仔细描绘的还是地球,重点突出地球上日夜季节的变化,说明地心说的理论还是具有巨大影响,故选D;地心说不符合客观实际,地心说影响巨大不能说明科学理性精神增强,排除A;材料未涉及天主教会,排除B;虽然有人根据哥白尼的理论绘制宇宙,但并不代表哥白尼的理论被社会认可,排除C。故选D。
10、B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限制了贵族任意曲解法律的特权,但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汇编。故选B。
11、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俄军在前线的失败导致俄国国内陷入混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食品和燃料极度匮乏。由此可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矛盾的激化,故D正确;这是二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故A错误;气候恶劣且燃料极度匮乏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故B错误;政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也是材料的表现之一,故C错误。
12、A
【解析】
根据所学,先秦的儒家思想始终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来源:印度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
原因:深受印度传统教育的影响;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
(2)影响: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来源:根据“印度应该重新发现和确立自己的道德伦理”得出印度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根据“甘地读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德华.卡彭特的著作”得出西方空想社会主义。
原因:可从印度传统教育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等角度分析总结。
(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等角度分析回答。
14、(1)历史背景: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形成;朝鲜战争爆发。
(2)重大政治举措:积极开展外交,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实施“一边倒”,加人社会主义阵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3)主要因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中美战略和解与中日建交;苏东剧变后,冷战结束;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中国改革开放与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等。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它是一种典型的“陆海分离型”秩序架构东亚大陆地区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可归纳出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爆发也是其重要的背景。
(2)措施:可结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进行分析即可,如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实施“一边倒”、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和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等。
(3)因素:可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格局变化、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