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2026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侯咽集镇等14校数学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用心思考,认真填写。
1.一个农场呈长方形,它的宽是1千米,长是宽的2倍。如果在这个农场四周砌围墙,围墙的长度是________千米。
2.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每份长( )分米。
3.刘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210102196306117153,刘老师的性别是_____,出生日期是_____.
4.一个长方形长70厘米,宽50厘米。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为(________)厘米。
5.三(1)班参加短跑比赛的同学的学号是2、3、7、9、10、12、18,参加跳远比赛的同学的学号是1、3、6、7、9、10、11,参加短跑比赛或跳远比赛的一共有____名同学.
6.比638多139是________;320×5的积的末尾有________个0。
7.下面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把他们的编号写在图片下面的括号里。
8.同学们要在4名男生和4名女生中选出一男一女两名班长,有(____)种选法。
9.4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的周长是(______)。
10.408÷68的商是(________)位数;972÷54的商的最高位在(________)位上.
11.5分=________秒 7000米=________千米
8吨=________千克 100毫米=________分米
二、仔细推敲,认真辨析。
12.4.80元和4.08元都表示4元8角. (________)
13.0和任意一个不为0的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和。 (____)
14.用 3,2,0,4 四个数字组成的最小四位数是2340。 (_______)
15.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三位数,和可能是三位数._____
16.1千克的铁比1000克的棉花重.(_______)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7.下边竖式中的乘数应该是( ),才可能使竖式成立。
A.4 B.6 C.2 D.5
18.下面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几个?( )
A.1个 B.2个 C.3个
19.下图中,BC的长度是6厘米,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 )厘米.
A.3厘米 B.4厘米 C.6厘米 D.12厘米
20.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相比,( )。
A.相等 B.甲最长 C.乙最长 D.丙最长
21.72÷(6+2)=( )
A.0
B.9
C.30
D.8
四、细心计算,认真检查。
22.直接写得数。
69÷3= 50×8= 720÷8= 60×0=
803×8≈ 495×3≈ 1024×5≈ 786+198≈
23.脱式计算.
32+(76﹣45)
48÷8+16
(503﹣458)×32
910﹣17×35
24.计算
______
五、操作题
25.找座位(根据余数找座位,连一连)。
26.把图形和表示它的涂色部分的分数连起来。
六、解决问题
27.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到图书室借书情况如下:
班级
1班
2班
3班
4班
本数
22本
37本
比1班、2班两班借的总数少15本
比2班多7本
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28.有一堆小棒,小红取走了3根,相当于取走了它的。这堆小棒有多少根?
29.6个相同的机器,每个重835千克,用一辆载重5吨的货车能一次运完吗?
30.开心小学486位学生去参加国庆大典表演,前9辆车各坐50位学生,剩下的同学坐第10辆车。第10辆车要坐多少位学生?
31.新年到,妈妈在“亲亲一家”微信群发了60元的红包。哥哥抢了红包金额的,弟弟抢了红包金额的,剩下的都给爸爸抢了,爸爸抢了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用心思考,认真填写。
1、6
【详解】长:2×1=2(千米),周长:(2+1)×2=6(千米)。
故答案为:6。
2、;1
【分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求每份长多少分米,先统一单位,再用除法进行计算。
【详解】每份长为:1米=10分米
10÷10=1(分米)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每份长(1)分米。
【点睛】
完成本题要注意前一个空是求每段占总长的分率,后一个空是求每段具体的长度。
3、男 1963年6月11日
【详解】刘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210102196306117153,刘老师的性别是 男,出生日期是 1963年6月11日.
故答案为男,1963年6月11日.
4、200
【分析】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解答。
【详解】50×4=200(厘米)
则正方形的周长为200厘米。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最大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再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解答。
5、1
【详解】7+7﹣4=1(名)
答:参加短跑比赛或跳远比赛的一共有 1名同学.
故答案为1.
6、777 2
【分析】计算加法时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的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先计算再确定积末尾0的个数。
【详解】638+139=777,比638多139的数是777;320×5=1600,积的末尾有2个0。
故答案为:777;2。
7、
【详解】①能看到壶嘴朝左,把朝右;②能看到圆形的壶盖;③能看到壶嘴朝右,把儿朝左;④能看到壶的底部。
8、16
【详解】略
9、24厘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4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那么大正方形是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边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2倍。
【详解】3×2×4
=6×4
=24(厘米)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对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
10、一 十
【详解】略
11、300 7 8000 1
【分析】考查时、分、秒的换算与比较,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与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
单位换算的方法: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换算,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换算,用高级单位的数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详解】60×5=300,所以5分=300秒;
7000÷1000=7,所以7000米=7千米;
1000×8=8000,所以8吨=8000千克;
100÷100=1,所以100毫米=1分米。
故答案为:300;7;8000;1。
二、仔细推敲,认真辨析。
12、×
【分析】单名数:只带有一个计量单位的数;
复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计量单位的名数;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在同类单位中,较大的单位叫高级单位,较小的单位叫低级单位。
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详解】4.80元=4+0.8×10=4元8角;
4.08元=4+0.08×100=4元零8分;
故答案为×。
【点睛】
此题涉及的概念:单名数、复名数、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13、×
【详解】略
14、×
【详解】略
15、√
【详解】例如两位数是10,三位数是123,
则10+123=133,
所以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三位数,和可能是三位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16、×
【详解】略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7、A
【详解】观察竖式可知 ,三位数的个位是5,积的个位是0,则另一个乘数可能是2、4、6、8,根据三位数的百位数字是2,积的百位数字是9,可以推出另一个乘数是4,据此解答。
18、B
【详解】略
19、A
【详解】略
20、D
【分析】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通过平移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转化为规则图形的周长,与甲的周长进行比较即可解答。
【详解】从下图可以看出,乙通过平移后的图形与甲完全相同,所以甲的周长=乙的周长;丙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与甲相同的长方形,再加2条短线段,丙的周长>甲的周长=乙的周长;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考查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可以通过平移转化成规则图形的周长。
21、B
【解析】一道式题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因为6+2=8,72÷8=9,所以72÷(6+2)=9,选B.
四、细心计算,认真检查。
22、23;400;90;0;
6400;1500;5000;1000
【详解】略
23、63 22 1440 315
【详解】(1)32+(76﹣45)
=32+31
=63
(2)48÷8+16
=6+16
=22
(3)(503﹣458)×32
=45×32
=1440
(4)910﹣17×35
=910﹣595
=315
24、
【详解】略
五、操作题
25、
【详解】略
26、见详解
【分析】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涂色部分的份数,第一个三角形表示,正方形表示;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圆形表示=,最后一个三角形表示=,据此解答。
【详解】
【点睛】
本题考查分数的初步认识。
六、解决问题
27、3班借了多少本书?(答案不唯一)
44本
【分析】首先明确什么是两步计算,即不能一步得到答案而需要两步计算才能得到答案;提出问题:3班借了多少本?再根据表中给出的提示,用1班、2班两班借的总数减去15本,得出3班借了多少本。
【详解】22+37=59(本);59-15=44(本);
答:3班借了44本书。
【点睛】
明确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定义:即不能一步得到答案而需要两步计算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如:4班和2班一共借多少本书、4班和1班一共借多少本等。
28、15根
【详解】3÷=15(根)
答:这堆小棒有15根
29、不能
【分析】用每个机器的重量乘机器个数,求出6个机器的总重量。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据此将货车的载重量换算成千克。再将6个机器的总重量和货车的载重量比较解答。
【详解】835×6=5010(千克)
5吨=5000千克
5010千克>5000千克
答:用一辆载重5吨的货车不能一次运完。
【点睛】
要求货车能否一次运完,就用货车的载重量和机器总重量进行比较。先将两个量换算成同一单位的数,再比较大小。
30、36位
【分析】根据乘法的意义,可用50乘以9计算出前9辆车已经坐的人数,然后再用486减去已经坐车的人数即可得到第10辆车需要坐的人数。
【详解】486-50×9
=486-450
=36(位)
答:第10辆车要坐36位学生。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乘法的意义确定前9辆车坐的人数。
31、12元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60元平均分成10份,求出每份钱数,通过分数的加减运算,得出爸爸所占的份数,即可求出爸爸抢了多少元。
【详解】(元)
(元)
答:爸爸抢了12元。
【点睛】
本题考查简单的分数计算,关键掌握学生对于分数定义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