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精神,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一)“德治”管理之道,1.“德治为上”是儒家管理之道关键,儒家管理智慧能够容两个自来概括:“德治”,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外在控制(政令,刑法)只能约束人外在行为,而道德礼仪教化则能够培养人羞耻心,从而使人行为不出格.,德治,(1)以道德价值为导向内在控制,(2)以礼义制度为规范外在控制,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页,案例:,孔子家语,屈节解记载:,宓(mi)子贱担任单父县长,十分重视推行孔子崇尚道德教化之道-,“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三年后孔子派,巫马期微服私访来到单父.他看到一个夜里打鱼人,把鱼捕上来以后却,又放回到河里.巫马期以为很奇怪,便问其缘由.打鱼人回答道:,宓子贱不希,望人们,捕捉小鱼,要让他们长大以后才能捕捞.我刚才放回河里是小鱼.,巫马期,听了很受感动,宓子贱德政真是到达了顶点,普通百姓在暗地里行为,也自觉地循规蹈矩,就像有严刑在身边一样.,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一)“德治”管理之道,2.“任人尚德”用人之道,人才选拔是管理先决条件:,儒家思想认为:强调人才德行.主张做事先做人,做人以德为本.,以德行成就自己圣贤人格.,孔子提倡:“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孟子:,“,为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大学,“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儒家提倡提倡用人以德为先,以尚德为本.因为儒家看来,管理者德行含有一,种,“君子之德如风,所过者化”.,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页,案例:,子路受命治理蒲县,上任前拜见老师,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蒲县这个,地方,民风剽悍,确实不轻易治理,但请记住我这几句话:诚信待人,就能够统,摄武士;宽厚公正,就能够容纳大众;勤勉廉洁,就能够得到上级信任.,”子,路执政取得成功.,启发:,非权力影响力(德服,才服,力服三种伎俩德服层次最高),领导行为化育功效(对推行企业文化作用),司马光用人标准,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一)“德治”管理之道,3.推崇德行不朽做人境界,儒家“德治”之道还表达在对生命价值得终极思索上.,孔子“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次之,谓不朽.”,春秋,左传空子又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伯夷叔齐生命因有德而“不朽”.,于此,儒家在其人生知道追求中十分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6页,案例:,文天祥被俘之后囚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对其极为尊敬和器重,将丞相职,位虚置三年,等他回心转意.但文天祥果断不降.被赐死.,战场上视死如归,只需一时之勇;而三年不该初衷,则非大仁大勇大义者,不能.,人生在世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7页,启示:,对人生终极价值思索是二十一世纪职业经理人时尚.,LEG企业为商界精英提供为期三天收费3000美元,“,心灵训练”中有一,分问卷,让他们深思后回答以下五个问题:,1,.假如你已经走到生命尽头,准备对子孙说出你一生中悟得三件最美,好事情,他们是什么?,2,.在你生命中,哪样事物让你感到最大高兴与满足?真样才能够取得这,种事物?,3,.有了工作,没有了钱,你是什么人?,4,.你愿在生活中增加哪项活动,以取得更多高兴?,5,.你最崇敬人是谁?为何?,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8页,确实:剥离我们身上一切外来物(地位,职务,金钱)之后我们还剩下了什么?,安德鲁,卡耐基名言.,死亡是最大平等.,儒家“德治”之道还表达在对生命价值得终极思索上,会对当代人有一个启示.,人生最受教育场所是哪里?,人生伟大与平庸.在“立德”中超越死亡.,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9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二)“以和为贵”待人之道,“以和为贵”,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主要理念.,“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德莫大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董仲舒,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0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二)“以和为贵”待人之道,1.天时、地利、人和中“以和为贵”,天时: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世纪;,地利:中国是亚洲地域最辽阔市场潜力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国家,日本经济实力眼下强于中国,但世界看好中国.,印度也是一个潜在对手但综合实力比中国落后,人和:不过中国眼下还缺“人和”,第一.人和指要有些人才,人才不象前几年那么缺,少不过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还是欠缺.,第二.企业内部管理中“人和”没有处理好.,第三.友好社会提出,为我们一个阶段发展指出了方向,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1页,启示:,友好社会;,可连续性发展,人与自然友好;,共同享受改革结果.,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2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二)“以和为贵”待人之道,2.君子和而不一样、和而不流,第一.“人和”是儒家崇尚一个管理者德行,更是一个管理智慧.人不,同带来了沟同困难,处理方案就是:“和为贵”,中庸,说法:和是“天下之达道”即,统治者治理天下从而到达“道”之境界,一个路径.,一样也是企业家到达驾驭规律成功治理企业路径.,以和为贵不是一团和气,不讲标准,和稀泥,和标准:,(1)和而不一样(有主见,有傲骨),(2)和而不流(讲包容,无傲气),(3)“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和”,论语子路,君子之和,和于义,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3页,第二.,“以和为贵”既是一个管理方式,也是一个管理目标.,认可存在在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处理矛盾,经过处理矛盾探求一个友好,和合之道,从而将企业带进一总全新向上管理状态.,和:简练勾勒了一个人际关系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正是企业家孜孜追求.,松下五条精神之一就是:亲睦合作,缺乏合作精神企业,是没有竞争力是乌和之众.,和:和团伙精神,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4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二)“以和为贵”待人之道,3.“以和为贵”是一个管理艺术,更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立命之道:即内方外园做人范式,(1)和而不一样(内方:有主见,有傲骨),(2)和而不流(外园:讲包容,无傲气),天人之间合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和,人与企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和,人与事之间和,人内心情感与理智和,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5页,启示:,1.和是自然法则,2.今天职业经理人要抵抗两方面诱惑:,(1)一是做企业过程中市场经济必定内涵利润最大法则诱惑,(2)二是做人过程中刚性递进财富占有欲诱惑,儒家“欲理友好”修身标准:,使我们在这些诱惑面前拥有一份定力,,为我们守一颗道义之心提供着很多智慧引导。,为此儒家标准:,(1)寡欲:不是禁欲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对欲望一个淡薄态度。,是欲与理之间平衡,(2)导欲:凭理性对生命欲望引导。“,己为身之私欲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克己为仁。,(3)不使可欲:生命欲望多姿多彩,一些欲望是经过后天学习才能成为,我们欲望,这些欲望除非是我们人生价值追求,不然应该“不可,使欲”方可聚焦我们生命。,天人间友好,人我之间和协,人本身内部理欲之间和协,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6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三)恪守“中庸”处世之道,“中庸之为德也”,1.中庸含义:,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则是用意思。,中庸:即以中为用意思。中庸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2.中庸传承,尧让位于舜时强调治理社会要公正,执中。,周易也表达了“尚中”观点。,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7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三)恪守“中庸”处世之道,1.中庸是友好艺术,孔子以一句话:,“过犹不及”来概括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还被后世儒家概括为世界普遍规律。,认为它不但表达了事务发展运行规律,也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尊崇,普遍标准。,中庸不是无标准不偏不倚,圆滑处世,而是遵照,“时中”标准“中只是,一个恰好道理”。恰好很精辟。,儒家有价值观:和(处事标准),有行为方式:中庸(处世方法),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8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三)恪守“中庸”处世之道,2.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把中庸这种境界称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做事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因为过和不及是事物两个极端。,中庸即平衡以到达友好管理境界。,高明中庸境界:“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19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三)恪守“中庸”处世之道,3.中庸是管理之道,也是修行知道,当代管理要处理:内部与外部;权威与服从;集权与分权;有序与无,序;竞争与合作;发展与稳定;物质刺激与精神激励;追求经济效益与,崇尚道义;刚性规范与柔性控制;以及进退,动静,表里,虚实,得,失,理性与激情等很多方面关系时“中道而立”标准必须遵照。,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0页,一,儒家管理智慧,(四)“正人正己”修身之道,1.“修己以安人”,儒家看来,要完善社会,当从完善自己做起。,孔子主张:“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明确说明了身与家、国,天下关系:“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其其身;,身修而后,其家,家齐后而国治,国治后而天下平。,”,人生治事逻辑:由内到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1页,一,儒家管理智慧,(四)“正人正己”修身之道,2.修身之道意义在于率先垂范榜样效,权威零点企业调查500家企业结果表明90以上管理者认为领导,行为方式对他们影响最大。,可见,家长,教师和领导对人们影响很大。,领导影响力可分为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方面。,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2页,一,儒家管理智慧,(四)“正人正己”修身之道,3.修身也是自我人生成功心灵保障,管理者天天功课为:克己之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自私,贪婪,利己,好色念头一不小心就冒出来。,以德律己是保护我们一生平安德护身符。,存世教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3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五)“由道而德”教化之道,1.有外在“道”向内在“德”转化,孔子管理之道概括为:“庶富教”三个步骤。,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卫国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起来以后,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富起来,又该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知道教化之道是有德(高明)管理者。,道是古往今来人们应该共同遵照准则,德则是人们对道理领悟。,由道而德是一个由外而内,由觉而悟过程。,德治管理境界比法制高。,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4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五)“由道而德”教化之道,2.由“道”而“德”柔性管理,道游戏规则制度要有,而且要想方法让这个道变成一个内心德(觉悟),由道到德过程是由外在刚性到内在柔性管理过程。,由道到德管理过程迟缓,不过影响深远。,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5页,一,儒家管理智慧,(五)“由道而德”教化之道,3.儒家教化之道实践利用,松下企业用儒家道德哲学思想培养教育干部。将儒家,中庸中“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干部研修目标。,明德: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亲民:至诚无欺客户利益之上,和睦员工,至善:为实现完美目标努力,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6页,启示:,1,.儒家智慧对当代管理启发,2,.儒家智慧对企业文化建设启发,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7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老庄代表道家管理智慧,是一个自然之治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管理智慧:道法自然。,天道无为物出自然,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8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一)“道法自然”管理之道,1.有“天道”而“人道”,道是自然存在。,人对这个“道”有感悟,才会有一个“德”。,儒家讲德是人本身德行,道家讲德在则然法则中提出德行,必定是自然。,如:天地、四季更替、昼夜交替,都是自然存在。,人应该效法自然法则,白天干活,晚上睡觉。,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修生养息。自会有这么生命,才会有张驰、劳逸、动静、进退节奏。这就是自然。,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29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一)“道法自然”管理之道,2.“顺其自然而无为”智慧,道家“道”讲是天道。即宇宙总法则、总秩序。,道家人生态度(把握规律后):“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道法自然是宏大管理哲学理念。,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0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一)“道法自然”管理之道,3.新道家对“道法自然”阐释,新道家代表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自己是20世纪罪虔诚地道家弟子。,其提出三大智慧标准:,第一、自然地对待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第二、自然地对待他人(和平相处),第三、自然地对待自己(摆脱物欲),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1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二)“为而不争”竞争心态,1.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自然法则实“为而不争。”,阳光着世界,大地载万物,从不争名分求回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而不争是一个很高境界。,争:,(1)不勉强,不反抗规律(2)有志向,不求虚名(自解可能谬误),争何?不争何?,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2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二)“为而不争”竞争心态,2.“为而不争”也是一个“柔弱胜刚强”韬略,“为而不争”是一个柔弱之道:即不张狂、不刻意、不妄为,老子说:“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58章,方而不割;不因方正有棱角而割人。,廉而不刿:能够有刺,担不是刺头。,直而不肆:性情直率,不过不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不过不要人眼或灼伤人眼睛。,为若而不争是中国人处世和成就大事韬略。,守着一分柔弱之心而不伤人。,柔弱胜刚强是水智慧。,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3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二)“为而不争”竞争心态,3.“为而不争”当代价值,竞争社会“为而不争”意义:,该争东西,要顺从规律,在争和不争之间保持平衡,不争不该争东西,不争面子,不争虚荣,学会不争,学会放弃,学会无为,案例:斗气别墅,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4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三)“虚其心”治理之道,1.虚心是自我控制之道,道家主张:实不如虚。,管理之道首先是针对管理着自己。,成功者都深悟其中奥妙。,小平同志,刘永好,柳传志,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5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三)“虚其心”治理之道,2.虚心也是一个为人处世智慧和德行,虚其心,善于放下心事,是一个人生大智慧。,心事重重不能心想事成。放松摆脱情绪干扰,反而能看清出问题。身,在此山外是一个境界,也是一个智慧。,虚其心还是一个美。,虚心,才能容事,有容乃大。,空卑,虚怀若谷。,将以不能为能。(反经第一定律),刘邦本纪。,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6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三)“虚其心”治理之道,3.虚心更是一个由虚而静治理伎俩,道家管理之真谛:虚而静,(1)管理:江海所认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故为百谷王。,(2)内控:以虚静之道,抵挡外物诱惑,守持内心安泰,从追逐外,在贪欲满足专题建立宁静恬淡内心精神世界,返璞归真,保持淳,厚天性,从而求得精神上提升。,今天来看发展经济不能一味强调“虚静”追求,不自满是向上车轮。,不过追逐有度财富要有限。因为人有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7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四)“正言若反”管理思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地一切无一不是正与反、,阴与阳对立统一。,一切实物都在相反关系中展现相成作用。矛盾,对立,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8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四)“正言若反”管理思维,“正言若反”是阴阳相辅之道,“正言若反”世界是对立,不过在对立同时又组成互补。这当中现有,处世之道又有管理之道,如:有没有、大小、多少、轻重、高低、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动静、冷热、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愚智、巧拙、生死、成败、,损益、得失、美丑、善恶、攻守、进退、存亡、治乱、华实、厚薄、,亲疏、利害、奇正、盈缺、贵贱、尊卑等等。,相正确,大智若愚,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39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四)“正言若反”管理思维,2.“正言若反”是崇尚改变之道,“反者道之动”,“反动”对立之间转化,东方智慧一个非常主要命题。事务发展一,定朝着想法方向运动。,转化,对立统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22章,委屈反能变成保全,弯曲反能变成正直,低洼反能变成积满,陈旧反能,变成新奇,少取反能变成有得,贪多反会因迷惑而变成一无全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影响决议,影响管理方法与伎俩使用。,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0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四)“正言若反”管理思维,3.“正言若反”还是友好圆满之道,“正言若反”西方称之为太极智慧。,做事作人,圆满境界一定是阴阳同统一。要学会两级思维。,管理:恩威并使,刚柔兼济。,袁伟民。,英派斯:铁纪律,爱管理(微笑管理),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1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五)“清静为天下正”管理目标,1.清静是自然本质,清静是自然一个标准?大自然不是生机盎然日新月异吗?,老子认为世界是清静。生命是一个改变,不过生命归宿是死亡,死,是一个永远清静,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2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五)“清静为天下正”管理目标,2.“清静为正”智慧实际应用,清静为正智慧,是知道管理之道从不强为。,案例:晋室南渡(国库空虚,没增加税负,王丞相见官藏白熟绢,高官,穿白色熟绢时装,人们效仿,白熟绢每匹黄金一斤。妙计使国库充实。,案例,(1),军大衣。,(2)五粮液打败茅台,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3页,二 道家管理智慧,(五)“清静为天下正”管理目标,3.以清静之心做清静之事,(1)清静作为道家管理根本之道,那末做为主体人品应该具备什么,样呢品格?,成功管理者在品德上一定要效法自然。无主观自执之心,是清净无为,,以百姓心作为自己心。,(2)清静之道,是无为管理,创造宽松环境,让自觉员工有为,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4页,小结:,1,.道家智慧对当代管理启发,2,.道家智慧对企业文化建设启发,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5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佛家管理智慧是对管理者人格修练方面启迪。,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6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一)空观生命“境界”,1.“空观大千世界”,佛家,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和大千世界组成“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世界,万物存在只总括。,对待世界,佛家从“四大皆空”基本观点出发。即“以空观之”。,只有了悟“空”字真谛,方能称了悟佛法。,“空”确实切含义是指“无常”,“色”指形形色色外部世界。,“色即是空”他是佛家对人和外部世界关系一个基本判断:世界一,切都是改变无常。沧海桑田改变,人间也是世事无常,生命存在,也是无常。,“无常”意思是说外部世界本身并不是永恒,没有一样东西有永恒意义,或者永恒价值。所以也就不存在一个对人永远有意义东西,那末我们为,什么不超越这么一个存在,以“空”眼光来对待大千世界呢?,我们不能够痴迷地认为某种东西永远属于我们。,佛家诸法无常教义在于此。,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7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一)空观生命“境界”,2.拥有空灵人格境界,只有对外部世界存在本身做一个空观判断,一个人才算是有智慧。,看空了身外世界,人才会在内心世界拥有灵性。,人感到生命有很多苦难,如苦海无边。一个很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因,贪、嗔、痴“三毒”诱惑而造成很多业障。,贪:为贪欲,嗔:为真恨,痴:为痴迷不悟,不知无常,时间有没有边苦,缘起人们对身外之物执迷不悟,只有破除使人这一常有,执迷,才能化烦恼为菩提。,万法归一,即一个空字。,案例:许世友看红楼梦,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8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一)空观生命“境界”,3.生成“不动心”把持力,“持”,把持,守持而不动心意思。,把持要靠本身觉悟。,禅宗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佛家首先参悟“空”,并因空而有灵性,因空而有定力,因为空而拥有一,种生命美学。,松下对佛家空观概括,(1)一是能够防止贪财恋物之念,使管理者与员工确立淡薄物欲自人,生理念,(2)二是能够破除执迷不悟之极端,使管理者在目标追求上确立淡薄,物欲之人生理念,(3)三是能够因排除身外之物干扰,而使精神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49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二)诸法无我伦理情怀,“无我”是借脑智慧,佛家“三法印”说,是用来验证是否是真佛教一把标尺。,“三法印”指称是以下三大教义:,一是.“诸行无常”,即世上万有,改变无常;,二是.“诸法无我”即世上一切“我”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结果,没有独立主体和主宰。,三是.“涅槃寂静”,即不生不灭,超脱生死轮回境界。,“三法印”中“诸法无我”最为主要,这是人生能够解脱主要法门。,佛家认为:常人视“我”为永恒不变主宰者,是妄见。无我才是真见。,人达不到空灵境界,归根结底是太执著于“我”,太执迷于“我”,凡是以我,为标准,以我为取舍标准,以我为最终目标。,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0页,今天管理者要:无我,不执著与我,这么才能借助他人认识世界,管理世界,案例:唐太宗重用魏征,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1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二)诸法无我伦理情怀,2.“无我”是关爱众生德行,佛家认为无我又是一个功德,这种功德要求人不能凡事都从自我出发,要多考虑他人。,佛家强调一个众生情怀:每一个生灵都有存在意义,要有护生功德。,管理者:,(1)要关爱他人(对他人存在认同和关爱),(2)无我才能有我,(3)社会责任,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2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二)诸法无我伦理情怀,3.“无我”还是自我一个高兴之道,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时立志创建一个高兴学问,世人要化烦恼为菩提,路径是“无我”。,无我是一个高兴地学问。,潜心无我能把我们带入一个大自在境界。,无我即放下。,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3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三)不二真谛处世智慧,“自他不二”与普度众生情怀,“自他不二”是揭示自己和他人关系真谛。,众生在物质生活和思想意识上是平等。,了悟“自他不二”真谛就能够,视他人痛苦为自己痛苦,视他人欢乐为,自己欢乐。,地狱不净誓不为佛,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悲悯同情心。,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4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三)不二真谛处世智慧,2.“苦乐不二”与学会体验高兴,“苦乐不二”是说苦乐关系能够转化:苦尽甜来;艰难困苦育汝于成。,为人处世不论苦境、逆境、乐境、顺境,皆能处之泰然。,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5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三)不二真谛处世智慧,3.“心法不二”与自性内省觉悟,“心法不二”是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心即佛,佛即心。,一个人放下自心本有之法,心向外觅法,难免入于魔道。,无须向外求佛,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6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四)“四摄”、“六度”人格修炼,“四摄”人个修炼功课,“四摄”:,(1)利行摄:日常生活中处处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多做有利众生善事,众生大喜,普渡众生了。,(2)布施摄:以己财事分布于他人,戒贪婪。,(3)爱语摄:指接人待物,处处站在关心他人立场用爱语言关心感化对方。,(4)同事摄:指只要你生活在世界上,就和大家一起共事,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四摄与同理心和团体建设相关。,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7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四)“四摄”、“六度”人格修炼,2.“六度”修行基本内容,六度:,第一门功课:布施度悭(qian)贪,第二门功课:持戒度毁犯,第三门功课:忍辱度嗔(chen)恚(hui)恨,第四门功课:精进度懈怠,第五门功课:智慧度愚痴,第六门功课:禅定度散乱,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8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四)“四摄”、“六度”人格修炼,3.因修炼而达觉悟之境,内心由觉而悟,心必须自己觉悟之后,才能够自安。,用忏悔洗净心灵。,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59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五)敬畏因果柔性管理,1.因果是一个必定性,敬畏因果,播因结果,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60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五)敬畏因果柔性管理,2.“持戒”以种善因,以戒为师,持戒种善因,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61页,三 佛家管理智慧,(五)敬畏因果柔性管理,3.“果报”之心养成,只有缺乏智慧人才不相信因果报应,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62页,小结:,1,.佛家智慧对当代管理启发,2,.佛家智慧对企业文化建设启发,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63页,小结:,1,.基督教精神对当代管理启发,2,.基督教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启发,儒家道家佛家智慧讲义,第64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