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
C.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出现上清液放射性偏高一定是保温时间过短导致
2.下列关于物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功能受损时,主动运输受阻
B.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C.葡萄糖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蛋白质协助
D.蛋白质通过细胞膜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3.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4.ATP在细胞中能够释放能量和储存能量,从其化学结构看原因是( )
①腺苷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
②第三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和再结合
③第三个磷酸基团很容易从ATP上脱离,第二个高能磷酸键断裂,使ATP转变成ADP;反之,亦容易形成ATP
④ADP可以在酶作用下迅速与一分子磷酸结合,吸收能量形成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TP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5.科学家运用不同的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外受精等技术可培育出与母本遗传物质相同的试管牛
B.核移植等技术可培育具有亲本优良性状的克隆牛
C.胚胎分割等技术可提高优良牛胚胎的利用率
D.胚胎移植等技术可充分发挥优良雌性个体的繁殖潜力
6.为了增加牡丹的花色类型,研究者从某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 (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
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DNA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
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牡丹的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
C.在培养基中添加青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
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
7.下列关于蓝藻、人的肌肉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含有C、H、O、N、P等元素
B.由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水、无机盐等物质组成
C.有两种类型的核酸,有核糖体,能够合成蛋白质
D.以无丝或有丝方式进行分裂,遗传物质在分裂前复制加倍
8.(10分)在聚苯乙烯芯片上制作数个微反应室,在每个微反应室中单层排列130个红细胞,然后加入特别作用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细胞核的荧光染色剂,从而快速诊断出病人,这种诊断方法被称为细胞芯片诊断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菌与疟原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
B.疟原虫利用成熟红细胞内的细胞器来合成自己的蛋白质
C.人成熟的红细胞能合成溶酶体酶来杀死疟原虫
D.红细胞吸水涨破后,可以用差速离心法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二、非选择题
9.(10分)下图是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____________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脂质和________,组成生物膜的成分大多是可以运动的,这表明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
(2)该细胞的细胞器中,作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的是[①]_________,含有细胞液的是[______]液泡,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大量能量的是[⑦]_____。
(3)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⑥]_______。
10.(14分)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成功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为了便于杂种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番肺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常用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__________诱导融合,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____________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的情况),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和马铃薯融合而成的。
(4)过程④中的培养基常添加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有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11.(14分)锈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且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为修复被其污染的土壤,某研究小组按下图选育能降解锈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已知锈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锈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
(1)为获取目的菌,图中A~C均为_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A~C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
(2)若图为所测得的A~C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则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图中从C瓶将细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常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
(3)含过量锈去津的培养基是不透明的,其中________________菌落即为目的菌落。
12.培养胡萝卜根组织可获得试管苗,获得试管苗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胡萝卜根段进行组织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用分化的植物细胞可能培养成完整的植株。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_。
(2)步骤③切取的组织块中要带有形成层。其原因是__________。
(3)从步骤⑤到步骤⑥所需要的培养基,都需要的两种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
(4)在新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通过细胞的______过程,最终可形成试管苗。
(5)步骤⑥要进行照光培养。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D
【解析】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A项正确;由于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B项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项正确;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这些子代噬菌体(部分体内含有32P标记)将分布在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D项错误。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并结合题意进行综合分析。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
2、D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物质进出细胞方式包括跨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不跨膜运输(胞吐和胞吐)。
【详解】
A、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若线粒体功能受损,主动运输受阻,A正确;
B、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内的溶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B正确;
C、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蛋白质协助,C正确;
D、蛋白质通过细胞膜方式是胞吐,胞吐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D。
3、D
【解析】
渗透压上升,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A对;由图可知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对;图示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C对;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错。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
【名师点睛】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4、C
【解析】
试题分析:ADP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不是腺苷故①错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和再结合,不是第三个故②错误。③④叙述正确,本题选C。
考点:ATP的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A
【解析】
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
动物核移植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
【详解】
体外受精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故试管牛的遗传物质与母本不同,只含有母本一半的核基因,A错误;核移植属于无性繁殖,可培育具有亲本优良性状的克隆牛,B正确;胚胎分割可以把胚胎分为若干份,经移植可以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可提高优良牛胚胎的利用率,C正确;胚胎移植中,供体母牛只需要提供有优良性状的胚胎,育仔的任务又受体取代,可充分发挥优良雌性个体的繁殖潜力,D正确。故选A。
体外受精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核移植属于无性生殖,后代的核遗传物质完全来自于核供体。
6、C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掌握基因工程操作流程及各个操作依据的原理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详解】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可以使目的基因两侧和质粒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连接酶把切口连起来就能构建成重组质粒,A正确;
B、农杆菌转化法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或裸子植物,菊花属于双子叶植物,故可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B正确;
C、质粒中只有潮霉素抗性基因,被转化的菊花细胞只对潮霉素具有抗性,在培养基中添加青霉素,不能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C错误;
D、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D正确。
故选C。
7、D
【解析】
试题分析:1、蓝藻属于原核细胞、人的肌肉细胞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属于真核细胞.
2、真核细胞细胞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而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
解:A、C、H、O、N等四种元素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正确;
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含有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水、无机盐等物质,B正确;
C、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能够合成蛋白质,核酸均有DNA和RNA两种类型,C正确;
D、蓝藻是原核细胞,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是二分裂;人的肌肉细胞不分裂,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主要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并且遗传物质在分裂间期复制加倍,D错误.
故选D.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8、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荧光染色剂能特别作用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细胞核,说明疟原虫为真核生物;人体成熟的红细胞高度分化,与其运输氧的功能相适应,丢失了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详解】
A、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与疟原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没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A正确;
B、成熟红细胞内没有核糖体等细胞器, B错误;
C、人成熟的红细胞不能合成溶酶体酶等蛋白质,C错误;
D、红细胞吸水涨破后,可直接离心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不需要用差速离心法,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核 蛋白质 (一定的)流动性 核糖体 ② 线粒体 细胞核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可知:①是核糖体,②是液泡,③是核孔,④是核仁,⑤是染色质,⑥是细胞核,⑦是线粒体。
【详解】
(1)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生物膜的成分大多是可以运动的,这表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也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2)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含有细胞液;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识记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以及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各种细胞器的作用和细胞核的功能等。
10、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聚乙二醇(或PEG) 3 融合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义有绿色荧光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2(m+n)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要求考生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流程图,判断出图中的①是酶解法获取原生质体,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是脱分化,④是再分化,进而分析、回答各小题。
(1)分析图形可知,过程①是酶解法获取原生质体,常用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2)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聚乙二醇(或PEG)诱导融合;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3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的情况),即番茄原生质体自身融合、马铃薯原生质体自身融合、番茄和马铃薯原生质体相互融合;根据题意,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番肺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因此当观察到融合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义有绿色荧光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和马铃薯融合而成的。
(4)图中过程④是再分化,其培养基常添加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影响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方向。
(5)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融合后形成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等于融合前的两细胞核内染色体数之和,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有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m+n,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2(m+n)条染色体。
11、以锈去津为唯一氮源 选择并扩大培养目的菌 培养液中缺少甲类细菌可利用的氮源 (玻璃)涂布器 有透明圈
【解析】
结合题图及题干可知,此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及扩大培养过程,分离该类微生物时通常利用其特性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选择并扩大其密度。
【详解】
(1)由图推断,从A~C液体培养的目的是初步选择能降解锈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并提高其密度(选择并扩大培养目的菌);故图中A~C均为以锈去津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
(2)因培养液以锈去津为唯一氮源,故不能利用此类氮源的细菌(如甲类细菌)密度会迅速降低;C瓶将细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常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
(3)由题干信息可知:含过量锈去津的培养基是不透明的,如菌落出现透明圈,说明锈去津被降解,即该处菌落为目的菌落。
充分把握题干信息“含过量锈去津的培养基是不透明的”是解答(3)关键。
12、全能性 形成层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再分化 有利于诱导叶绿素形成和植物光合作用。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题图分析:①→④表示处理外植体材料,④→⑤表示脱分化,⑤→⑥表示再分化。
2、培养条件:
①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人工操作。
②保证水、无机盐、碳源(常用蔗糖)、氮源(含氮有机物)、生长因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供应。
③需要添加一些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④愈伤组织再分化到一定阶段,形成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需光照。
【详解】
(1)利用胡萝卜根段进行组织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用分化的植物细胞可以培养成完整的植株,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步骤③切取的组织中要带有形成层,原因是形成层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3)从步骤⑤(脱分化)到步骤⑥(再分化),培养基中都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愈伤组织通过细胞的再分化过程,最终可以形成试管苗。
(5)步骤⑥要进行照光培养,其作用是有利于诱导叶绿素形成和植物光合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学生需要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