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5届高二下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zh****1 文档编号:11764597 上传时间:2025-08-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5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5届高二下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5届高二下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5届高二下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B.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克隆出动物个体 C.单克隆抗体技术可用于制备“生物导弹” D.蛋白质工程可以改造自然界现有的蛋白质 2.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0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 3.中国医学科学院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疾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结合上述论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疟原虫以胞吞的方式获取食物所消耗的ATP由黄花蒿提供 B.疟原虫的遗传物质是RNA C.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疟原虫丟失胞浆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D.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所以它和硝化细菌一样都是自养型生物 4.科学家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嗜热好氧杆菌,细胞内含大量叶绿素,能与其他绿色植物争夺阳光来维持生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B.该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该菌的细胞结构与伞藻类似 D.该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5.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指小分子物质全都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都不能通过 C.红细胞中能贮存大量氧气分子,故氧气分子进入红细胞为主动运输 D.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钾离子 6.下列对动物核移植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提供细胞核和去核卵母细胞的动物都应为雌性 B.去除卵母细胞细胞核的操作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 C.成熟体细胞核移植比胚胎细胞核移植成功的难度大 D.通过核移植方法培育的克隆动物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供体细胞核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固定化米曲霉生成的果胶酶。为研究海藻酸钠浓度对果胶酶固定化率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分别与果胶酶混合后,过滤得到的固定化酶和上清液,然后检测它们的酶活性,结果见下表。 海藻酸钠浓度/% 2.0 2.5 3.0 3.5 4.0 4.5 5.0 上清液酶活性/U 1271 1200 1138 1080 1019 966 938 固定化酶酶活性/U 871 943 1005 1062 1124 1176 1205 固定化率/% 40.7 44.0 46.9 49.6 52.5 54.9 56.2 请回答: (1)果胶酶可以通过米曲霉等微生物来生产,____________是筛选高表达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若需要对所得菌种进行分离计数,应采用_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 (2)3,5二硝基水杨酸(DNS)与果胶水解的主要产物____________共热能够产生棕红色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果胶水解产物的量与呈色物溶液颜色成正比,在550nm处测定溶液____________可算出果胶水解的主要产物含量,从而计算果胶酶酶活。 (3)在合适条件下,将果胶酶与海藻酸钠混合后,滴加到一定浓度的钙离子溶液中,使液滴形成凝胶固体小球,该过程是对酶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升高,上清液中果胶酶酶活性逐渐________。当海藻酸钠浓度≥4%时,溶液黏度高,固定化时几乎不成球,不利于固定化酶的回收,选取浓度为____________的海藻酸钠为载体,可得到较好的固定化效果。 (二)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β细胞引起系列生理反应,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当ATP升高引起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此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此时触发了 Ca2+大量内流,进而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释放,该过程中细胞膜内侧的电位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 (2)胰岛β细胞中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胰岛素存在于由___________形成的小泡中,据图可知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_。机体胰岛素浓度升高会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多,其意义是_______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如果将正常胰岛β细胞分别接种于含有5.6mmnol/L葡萄糖(低糖组)和16.7mmol/L葡萄糖(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二组由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发现高糖组释放胰岛素多。此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奖。工业上青蒿素一般从青蒿植株中提取,产量低,价格高。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等为培育出高青蒿素含量的青蒿提供了思路。科学家先通过紫外线处理大量青蒿幼苗后,偶然发现一株高产植株。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该高产植株控制青蒿素合成相关的一种关键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将获得的突变基因导入普通青蒿之前,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图1、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 用图中的质粒和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maⅠ切割,原因______________,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在其目的基因前要加上特殊的启动子,启动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识别结合位点。 9.(10分)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起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4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实验分组 A组 组B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以上4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反应,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4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 (3)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部分记忆细胞分化成______,快速产生大量免疫应答的活性物质。 (4)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其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10.(10分)培养胡萝卜根组织可获得试管苗,获得试管苗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胡萝卜根段进行组织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用分化的植物细胞可能培养成完整的植株。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_。 (2)步骤③切取的组织块中要带有形成层。其原因是__________。 (3)从步骤⑤到步骤⑥所需要的培养基,都需要的两种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 (4)在新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通过细胞的______过程,最终可形成试管苗。 (5)步骤⑥要进行照光培养。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11.(15分)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进而影响_________的过程,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突触小体的________中有神经递质,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_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____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_____________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4)若抗体能破坏人体自身的红细胞,这属于_____;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在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 (5)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转基因植物的培育,A正确; 由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难以表达,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不能克隆出动物个体,B错误; 将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可以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部位杀死癌细胞,C正确; 蛋白质工程可以改造自然界现有的蛋白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C 【解析】 表中“光照下吸收CO2(mg/h)”代表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中释放CO2(mg/h)”代表的是呼吸作用速率.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的实验变量有两个:温度和有无光照,而做出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光照下吸收CO2数值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中释放CO2表示呼吸作用速率.然后,比较表格中的数字,根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可以得出呼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出现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25℃达到最大值. 【详解】 A.由表可知,在昼夜不停地光照条件下,只要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3,植物就可以正常生长,所以在25℃时该植物能正常生长,A错误;B.净光合作用速率越大,植物生长越快,故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B错误;C.有机物积累量=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量-黑暗下消耗的有机物量,故每天光照22小时,黑暗22小时,在23℃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正确;D.每天进行22小时光照,温度在23℃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23℃时的(2.53×22-2.33×22)÷(2.75×22-3.75×22)=6÷22=3.5倍,D错误. 3、C 【解析】 疟原虫属于单细胞动物,以胞吞的方式获取食物所消耗的ATP由自身提供,A错误;疟原虫属于单细胞动物,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胞浆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C正确;寄生生物为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D错误。 4、B 【解析】 光能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嗜热好氧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因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属于自养生物。 【详解】 好氧杆菌属于原核细胞,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A错误;该菌细胞内有叶绿素,能固定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伞藻为真核生物,好氧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二者的细胞结构不同,C错误;该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质,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5、A 【解析】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为细胞所需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正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小分子物质和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特性,B错误;氧气分子进入红细胞为自由扩散,红细胞中能贮存大量氧气分子不是游离的分子,而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化合物,C错误;由于哺乳动物内环境中的钾离子浓度常常低于神经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所以它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钾离子,D错误。 6、C 【解析】 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因为体细胞的全能性低于胚胎细胞。 【详解】 A、提供细胞核的动物不一定为雌性,A错误; B、体细胞核移植时通常用去核的卵母细胞做受体细胞,去除卵母细胞核时,可采用显微操作法,不需要电子显微镜,B错误;  C、体细胞的全能性低于胚胎细胞,所以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C正确;  D、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因此克隆动物遗传物质来自供体细胞核和受体细胞的细胞质,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单菌落的分离 涂布分离 半乳糖醛酸 光密度值(0D值) 包埋 减小 3.5% 减小 促进 负电位→正电位(升高或增大) 高尔基体 葡萄糖 促进靶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胰岛β细胞能够感受血糖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解析】 (一)结合图解,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固定化细胞,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和条件,理解固定化技术的优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作答. (二)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判断能力和识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一)(1)果胶酶可以通过米曲霉等微生物来生产,单菌落的分离是筛选高表达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对菌种进行分离计数,应用涂布分离法进行接种。 (2)3,5二硝基水杨酸(DNS)与果胶水解的主要产物半乳糖醛酸共热能够产生棕红色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在540nm波长下测定棕红色物质的光密度值,查对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从而计算果胶酶酶活。 (3)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题干所述方法是将提纯的植酸酶与海藻酸钠混合后,滴加到一定浓度的钙离子溶液中,使液滴形成凝胶固体小球,该过程属于包埋法。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升高,上清液中果胶酶酶活性逐渐减小。当海藻酸钠浓度≥4%时,溶液黏度高,固定化时几乎不成球,不利于固定化酶的回收,选取浓度为3.5%的海藻酸钠为载体,可得到较好的固定化效果。 (二)(1)当ATP升高引起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会阻止钾离子外流,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此时触发了 Ca2+大量内流,使胰岛细胞产生兴奋,进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Ca2+大量内流导致细胞膜内侧的电位变化情况为负电位→正电位(升高或增大)。 (2)小泡是高尔基体出芽方式形成的,据图可知促进胰岛素分泌是由葡萄糖引发的系列反应的结果。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多,促进靶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胰岛β细胞分别接种于低糖组和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发现高糖组释放胰岛素多。说明胰岛β细胞能够感受血糖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分析电位变化的依据:动作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由钠离子内流造成;静息电位是外负内正,主要由钾离子外流维持。 8、(SmaⅠ会破坏质粒的抗性基因及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 RNA聚合酶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考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组成,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各种限制酶的识别、切割位点选择合适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 【详解】 据图可知,质粒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和目的基因中均含有SmaⅠ识别、切割位点,用SmaⅠ切割时,会破坏目的基因和质粒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使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被破坏。重组质粒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识别、结合位点,可以启动目的基因的转录。 选择限制酶的方法 (1)根据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切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应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如图甲可选择PstⅠ。 ②不能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内部的限制酶,如图甲不能选择SmaⅠ。 ③为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和随意连接,也可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如图甲也可选择用PstⅠ和EcoRⅠ两种限制酶(但要确保质粒上也有这两种酶的切点)。 (2)根据质粒的特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所选限制酶要与切割目的基因的限制酶相一致,以确保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②质粒作为载体必须具备标记基因等,所以所选择的限制酶尽量不要破坏这些结构,如图乙中限制酶SmaⅠ会破坏标记基因;如果所选酶的切点不止一个,则切割重组后可能会丢失某些片段,若丢失的片段含复制起点区,则切割重组后的片段进入受体细胞后将不能自主复制。 9、抗体 A、D 浆细胞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解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1)小鼠注射抗原后,如果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 (2)分析表格步骤可知,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A、D,因为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部分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免疫应答的活性物质(抗体)。 (4)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本题考查免疫的知识,重点考生需要识记二次免疫的过程,抗体如何处理抗原。 10、全能性 形成层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再分化 有利于诱导叶绿素形成和植物光合作用。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题图分析:①→④表示处理外植体材料,④→⑤表示脱分化,⑤→⑥表示再分化。 2、培养条件: ①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人工操作。 ②保证水、无机盐、碳源(常用蔗糖)、氮源(含氮有机物)、生长因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供应。 ③需要添加一些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④愈伤组织再分化到一定阶段,形成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需光照。 【详解】 (1)利用胡萝卜根段进行组织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用分化的植物细胞可以培养成完整的植株,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步骤③切取的组织中要带有形成层,原因是形成层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3)从步骤⑤(脱分化)到步骤⑥(再分化),培养基中都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愈伤组织通过细胞的再分化过程,最终可以形成试管苗。 (5)步骤⑥要进行照光培养,其作用是有利于诱导叶绿素形成和植物光合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学生需要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作用。 11、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激素 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1)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进而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或激素(间接)调节免疫活动。 (3)感染病毒后发热与体温调节与关,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4)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例如抗体能破坏人体自身的红细胞);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例如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 (5)图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体现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