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高二下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图丁可代表红细胞或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丁、戊对应的方式,都需要消耗能量
D.抗体释放方式均与图戊代表的方式相同
2.如图所示为刚收获的小麦种子所做的不同处理方式,下列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A.③在生物体内均以离子形式存在 B.②在适宜条件下仍很难萌发成幼苗
C.③在①的质量比是1〜1.5% D.④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3.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鸡的红细胞不能用于DNA的提取
B.反射一定依赖反射弧完成,体现了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C.病毒只能寄生于活细胞,所以不能体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D.基因工程能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这是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实现的
4.如下图所示,a 表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b 表示其结果,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 a 是核移植技术,b 的产生说明了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B.如果 a 是体外受精技术,则 b 动物称为试管动物
C.如果 a 是胚胎分割技术,b 中个体的基因型和性别一定相同
D..上述三种生物技术中b 的受体均需注射促性腺激素,以达到超数排卵和同期发情的目的.
5.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构成生物膜的化合物都含有C、H、O元素
B.在结构上生物膜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生物膜围成的细胞器增大了细胞的表面积
D.生物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6.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时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能生成ATP和[H]
D.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图甲表示某绿色盆栽植物细胞内的物质转化过程,①②③④表示相关过程.图乙表示将该绿色盆栽植物置于密闭容器内暗处理后,测得容器内CO2和O2浓度相等(气体含量相对值为1)。在天气晴朗时的早6时将其移至阳光下,日落后移到暗室中继续测量两种气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物质Y分解的场所是_________.若光照突然停止而其他条件不变,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的含量__________ 、C3 的含量__________(填增加、不变、减少)。
(2)图乙中该植物18时的有机物积累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 >、=、< ),20时的有机物积累量,该植物20时以后的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时刻是_____________,假设密闭玻璃罩内植株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一致,那么,在该时刻该植株的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物质X的产生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填 >、=、< )物质Y的产生速率。
8.(10分)人的血清白蛋白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通常从人血液中提取。由于艾滋病病毒( HIV)等人类感染性病原体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使人们对血液制品顾虑重重。现应用一定的生物工程技术,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牛产血清白蛋白成为可能。大致过程如下:
A.将人体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雌性奶牛胚胎细胞,形成细胞①;
B.取出细胞①的细胞核,注入去核牛卵母细胞中,形成细胞②;
C.电脉冲刺激细胞②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
D.将胚胎移植到母牛的子宫内,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①、②中实现了基因重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b的牛卵母细胞应在体外培养到 ________________期。为使奶牛一次排出多枚卵母细胞,常使用的激素是 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____________技术将早期胚胎分成若干等份,从而获得遗传物质相同牛。
(3)在进行胚胎移植时,需对受体母牛进行 _________________处理。
(4)构建“乳腺细胞生物反应器”过程中,目的基因要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拼接,启动子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胚胎干细胞来源于______________期的内细胞团或原始性腺,在功能上具有____________ 。
9.(10分)抗人T淋巴细胞 CD3 抗原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肾脏等器官移植病人的急性排斥反应。下图是该抗体的研发和生产过程,请据此回答下列 问题:
(1)图中甲是____细胞,乙是______细胞。
(2)①过程需要加入____诱导细胞融合,之后需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第一次筛选,目的是除去其他细胞,保留____细胞。
(3)②表示将丁细胞注射到小鼠____内,之后从相应液体中提取该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能够治疗和预防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
10.(10分)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为探究亮红眼基因突变体的形成机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1)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后,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亮红眼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2)红眼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朱砂眼和猩红眼等类型,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三个基因分别位于2号、X和3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E或e表示)与上述三种基因的关系,以四种突变型果蝇(每种只含一种突变基因)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
后代
亮红眼♂×朱红眼♀
亮红眼♂×朱砂眼♀
亮红眼♂×猩红眼♀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F1
57♂:66♀
0
77♀
63♂
0
114♂:110♀
F2
116♂:118♀
90♂:92♀
75♂:79♀
110♂:109♀
0
227♂:272♀
①据表分析亮红眼基因位于________号染色体上。
②根据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的杂交结果,可知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亮红眼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选取F2中与F1雄果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再与F2中的野生型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突变型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
④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
(3)果蝇的眼色与色素合成细胞产生的眼黄素有关,眼黄素由色氨酸经过酶促反应合成。研究发现亮红眼果蝇眼睛中眼黄素显著偏低,而色氨酸酶促反应途径没有受到影响。由此推测,亮红眼基因与色氨酸________________有关。
11.(15分)除图示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图甲表示菠菜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表示菠菜植株C0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回答:
(1)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c点时菠菜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相当于图乙的 ____________(用图乙中字母表示)所对应的光照强度范围;光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菠菜的叶肉细胞从周围吸收____________个单位的C02,此时若适当提高温度,其02产生量的相对值将__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请据图甲判断白天12小时处于d点状态,再经历12小时的黑夜处理,植株内的有机物是否有积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解析】
分析题图:
图甲中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图乙中物质的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图丙中物质的运输速率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图丁中物质的运输速率除了与浓度有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戊是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属于胞吐。
【详解】
由分析可知,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均是自由扩散,A正确;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是主动运输,二者均可用图丁表示,B正确;丁可代表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其中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D正确。
故选C。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物质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生识记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B
【解析】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考查对水分、无机盐存在形式、功能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图示,判断各数字代表的物质或结构,结合水、无机盐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含量、功能判断各选项的正确性。
【详解】
A、种子燃烧后的产物除二氧化碳、水外,剩余的③灰烬是无机盐,生物体内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A项错误;
B、烘干后的种子②已失去活性,在适宜条件下不会萌发成幼苗,B项正确;
C、无机盐在种子鲜重中的比例是1〜1.5%,在干种子①中所占比例远大于这一数值,C项错误;
D、种子晒干时失去的主要是④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审题不细,对无机盐的功能理解不全面。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少部分以化合物的形成存在,如磷酸参与ATP、核酸、磷脂等的组成。
3、B
【解析】A.鸡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含DNA,可用于DNA的提取,A错误;
B.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是反射完成的基础,体现了结构是功能的基础,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体现了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层次,C错误;
D.基因工程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属于基因重组,可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但没有改变基因结构,D错误;
答案选B。
4、D
【解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核移植技术、试管动物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A、如果a是核移植技术,b的产生说明了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A正确;
B、如果a是体外受精技术,则b产生的动物是有性生殖的结果,称为试管动物,B正确;
C、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如果a是胚胎分割技术,则b中个体的基因型和性别一定相同,C正确;
D、上述三种生物技术中b的受体均需注射相应激素以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但不都需要进行超数排卵处理,D错误。
故选D。
以题干中“a表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b表示其结果”和“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围绕“核移植的过程及原理、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过程、胚胎分割技术的内涵”等相关知识,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5、C
【解析】
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还有少量的糖类,都含有的元素是C、H、O,A正确;
生物膜在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细胞的表面积专指细胞外膜(即细胞膜)的表面积,与内部的细胞器膜无关,C错误;
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磷脂分子无关,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有关,D正确。
6、D
【解析】
本题是对无氧呼吸概念、类型和过程的考查,无氧呼吸有2种类型,一种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另一种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不论那一种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详解】
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酒精和CO2,A正确;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和[H],C正确;
D、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所以不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①② 线粒体基质或细胞质基质 减少 增加 >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8时、17时 >
【解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或酒精途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暗反应阶段的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④表示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X表示三碳化合物,Y表示丙酮酸。
图乙中,两条曲线在20时前沿水平虚线上下对称,说明装置内只有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20时后不对称且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说明植物除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代表呼吸作用的是①②,物质Y表示表示丙酮酸,其在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被分解;若光照突然停止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生成受阻,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慢,而短时间内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生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基本不变,所以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增加、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
(2)据图分析,图乙中该植物18时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20时的,所以其18时的有机物积累量大于20时的有机物积累量。根据以上分析已知,20时后该植物除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无氧呼吸。
(3)密闭容器内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曲线中,曲线的拐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即图乙中的8时和17时。由于此时只有绿色细胞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体内还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却还有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该植株的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物质X(三碳化合物)的产生速率大于物质Y(丙酮酸)的产生速率。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详细过程,准确判断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和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名称,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图2曲线图中不同时间段内可以进行的代谢类型。
8、①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促性腺激素 胚胎分割 同期发情 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转录 囊胚 发育的全能性
【解析】
分析材料:将人体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雌性奶牛胚胎细胞,形成细胞①,该过程采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取出细胞①的细胞核,注入去核牛卵母细胞中,形成细胞②,该过程采用了核移植技术,其原理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要形成转基因克隆奶牛还需要采用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详解】
(1)重组细胞①实现了基因的重组,重组细胞②实现了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重组;核移植时,应将卵母细胞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为此时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用微型吸管可一并吸出第一极体;用促性腺激素处理母畜,可促使其超数排卵,以得到更多的卵母细胞。
(2)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看成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
(3)在进行胚胎移植时,需对受体母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供受体生理状态相同。
(4)“乳腺细胞生物反应器”只能从哺乳期雌性奶牛的乳汁中获取白蛋白。启动子的作用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转录。
(5)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如囊胚的内细胞团)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核移植技术、胚胎分割、胚胎移植和胚胎干细胞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能理论联系实际,并要求考生对相应疑难问题具备分析能力。
9、人T淋巴 B淋巴 聚乙二醇(PEG或灭活的病毒) 杂交瘤 腹腔
【解析】
题图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甲是人T淋巴细胞,乙是B淋巴细胞,①过程为细胞融合,②体内培养。
【详解】
(1)注射的抗原是人T淋巴细胞,从小鼠体内提取的是B淋巴细胞。
(2)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是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之后需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第一次筛选,目的是保留杂交瘤细胞。经上述筛选获得的细胞产生的抗体还不是单克隆抗体,这是因为从小鼠脾脏内提取的B淋巴细胞不止一种。需经克隆化培养后,利用该抗体能和CD3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再次筛选得到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3)②表示将丁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10、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3 两 EeXbY 7/12 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 进入色素合成细胞
【解析】
正反交可以用来判断基因的位置,如区分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也可以用来判断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遗传。
【详解】
(1)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后,F1均为野生型可知,野生型为显性性状,亮红眼为隐性性状,又因为正反交的后代表现型一致,故说明亮红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①根据亮红眼♂×朱红眼♀的杂交后代中雌雄的表现型一致可知,控制朱红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子二代中野生型:突变型接近9:7可知,A/a与E/e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再结合亮红眼♂×猩红眼♀的杂交后代中全是突变型可知,控制亮红眼的基因E/e位于3号染色体上,且与D/d为等位基因。
②根据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的杂交结果,子二代中野生型:突变型接近9:7可知,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亮红眼即eeXBY与朱砂眼EEXbXb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Y,F2中的野生型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3EEXBXb、2/3EeXBXb,与EeXbY杂交,后代中野生型果蝇即E-XB-的比例为(1/3+2/3×3/4)×1/2=5/12,则突变型果蝇的比例为1-5/12=7/12。
④若D/d与E/e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会出现野生型;若D/d与E/e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则后代也会出现野生型,故根据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即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
(3)由于眼黄素是色氨酸经过酶促反应合成的,由于亮红眼果蝇眼睛中色氨酸的酶促反应未收到影响,而眼黄素显著降低,故推测亮红眼基因可能与色氨酸进行色素合成细胞有关。
本题的难点在于(2)的亮红眼基因位置的判断,需要考生根据各组杂交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基因的位置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11、小于 e、f点之间 2 变小 否 因为叶肉细胞12小时净光合积累量小于夜晚12小时呼吸消耗量
【解析】
识图分析实验结果,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详解】
(1)光照强度为b时,叶肉细胞释放C02,证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c点时叶肉细胞生产02但不释放C02,说明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但是没达到饱和;乙图e、f之间释放C02,所以图甲中叶肉细胞接受的光照强度相当于图乙的 e、f点之间。
光强度为d时,细胞生产氧气的量是8,因此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的量也是8,由a可知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6,单位时间内菠菜的叶肉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02。
由于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此时若适当提高温度,偏离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降低,不利于光合作用,其02产生量的相对值将变小。
(2)根据上述分析,如果其他条件不变,d点时净光合量是2,于是白天12小时积累有机物的量为2x12=24;据甲图a点可知呼吸作用的量是6,那么12小时的黑夜处理,消耗有机物的量是6x12=72,因此一昼夜植株内的有机物不能积累,理由是叶肉细胞12小时净光合积累量小于夜晚12小时呼吸消耗量。
重点是弄清二氧化碳的吸收、释放、固定,氧气的产生代表的生理过程,由此分析柱和曲线各点各段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