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典型例题
【例题1】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做出的F-x图象如图13-1所示。
(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增加_______cm;
(2)该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图象类型题,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外力F每增加2N,弹簧的伸长增加1cm,所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增加O.5cm;将弹簧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时,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作用会伸长,从图象中可以看出,这个伸长量为O.5cm;
答案:(1)O.5cm;(2)弹簧在竖直悬挂自然下垂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已有一定量的伸长;
【例题2】学习过“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强发现实验室里有如图13-2所示的铁块和木块。他想比较一下铁块表面和木块表面的粗糙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因为要比较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做实验时,应保持 不变。
(2)先将木块叠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 拉动它们。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 N。
(3)然后, (填两物块的放置情况),重复上述过程,这次测得的摩擦力为2.4N。
(4)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 的表面粗糙程度大一些。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类型题。(1)因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要通过比较摩擦力的大下来比较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就要控制压力相同;(2)实验中只有当两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才等于铁块受到的摩擦力,所以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从图中可以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7N;(3)因为要控制压力相同,所以要将铁块叠放在木块上;(4)由于压力相同时,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大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所以可推断出铁块的表面粗糙程度大一些;
答案:(1)压力;(2)匀速、3.7;(3)将铁块叠放在木块上;(4)铁块;
【例题3】如图13-3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
图13-3
解析:正确理解并画好力臂是解决杠杆平衡问题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反复回忆力臂的定义: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力的作用线”就是表示力的这条“线”,利用几何上学习的“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画法”,不难画出正确的力臂.本题A、B、C选项中画的都不是点到线的垂线段,都是错误的.答案:D
【例题4】图13-4中有两个滑轮,请设计一个最省力的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
图13-4 图13-5
解析:使用滑轮组省力时,一个动滑轮最多可以省力到1/3,即n=3,绳子内侧起点在动滑轮,据此,可以依次连线如图13-5所示.答案:如图13-5所示;
图13-6
【例题5】小明看到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工人要将油桶搬运上汽车,常常用如图13-6所示的方法.小明想:为什么不直接将油桶抬上车呢?难道这样做可以省力吗?如果能省力那么推力的大小与斜面长度有关吗?为了探究推力大小与斜面长度的关系,小明选用弹簧秤、4N的重物和长分别为0.4m、0.8m、1m的木板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斜面的高度均为0.2m.测得沿斜面方向向上的拉力大小分别如图13-7丙所示.(假设斜面很光滑,不计摩擦)
图13-7
(1)请你为小明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要求有利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并将上面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认真分析数据, 写出F与L的关系是: 。
(3)下列四个图线中,你认为哪个图能正确反映F与L的关系.答: 。
图13-8
次数
物重
G/N
斜面高
h/m
弹簧称示数
F/N
斜面长
L/m
1
4
0.2
2
0.4
2
4
0.2
1
0.8
3
4
0.2
0.8
1
解析:本题是一道以斜面为背景的实验探究试题,本次实验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理清推力(或拉力)大小与斜面长度的关系,因此实验设计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物体重力与斜面高度相同(如图2所示)。(1)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是实验探究中收集数据的关键步骤,实验探究过程中收集哪些数据决定于探究的目的;因此,数据表格中应该包括以下四项内容:物重、斜面高度、弹簧称拉力以及斜面长度;在小明设计的三次实验中,这四项内容的数据都能从图2中获取;(2)从数据表中可以看出:当物体重力与斜面高度相同时,斜面L越长,弹簧称的拉力F越小;具体分析实验1、2两组数据,可以得到:当斜面长增加一倍时,拉力减小为原来的一半,这是一种反比关系;检验第3次实验的数据可以确定:F与L成反比,或者表示成:F=Gh/L;(3)因为F与L成反比,所以F—L图象应该是双曲线的一部分,A、B、C错误;选择D,因为从表达式:F=Gh/L可以看出F与1/L是一种正比关系,F—1/L图象是一条直线。
答案:(1)表格设计如右表所示。(2)G、h一定时,L越长F越小 或 G、h一定时,F与L成反比 或 F=Gh/L;(3)D;
能力训练
一、单元习题
(一)重力、弹力、摩擦力
1.“水往低处流”是因为水受到了_______的作用,这种力是由于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所以,它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物体所受到的这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成正比.
2.在自行车的转动部分,要加上滚珠轴承并注上润滑油,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骑自行车刹闸时越用力捏闸把,车越容易停下,这是用___________来增大闸皮和钢圈间的摩擦.
3.如图13-5所示,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水平匀速前进.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_______N,它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为_______N,木块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 图13-9
4.如图13-10所示,物体A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壁上。当水平力减小为F/2时,物体A恰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此时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
A.减小为原来的1/2 B.和原来一样
C.增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5.王华同学用一支最大测量范围是5N的弹簧秤来测量质量不同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他去掉最后一次600g砝码,指针回到0.5N.
砝码质量(g)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1.0
2.0
3.0
4.0
5.0
已无刻度
(1)王华同学做实验中错误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掉错误部分,你从这个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07年4月18日“和谐号”动车组开始在西安与宝鸡之间运行,与传统列车比较,国产动车组在设计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请你阅读并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13-11所示,车头采用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少__________;车体采用强度高、密度__________的铝合金等材料制造,使整车质量减小,有利于列车高速运行。
(2)采用“再生制动”技术,列车速度从200km/h降到90km/h的过程中不采用机械刹车,列车由于__________继续行驶并带动电机逆转发电,把列车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输入电网。当车速降低到90km/h时,实施机械刹车,利用刹车片与轴之间的___________力使车速度减小直到停止。
(3)运行速度高,最高速度可达250km/h,根据下面列车时刻表可知,从西安至宝鸡乘坐D581次动车组比乘坐T723次列车节省时间________min;请计算D58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是 km/h?
车次
出发站
开车时间
到达站
到站时间
里程/km
D581
西安
06:25
宝鸡
07:40
173
T723
西安
08:12
宝鸡
10:38
173
K5
西安
13:20
宝鸡
15:33
173
(二)、杠杆、其它简单机械 图13-11
7.用扳手拧生锈的螺母时,常在扳手上套一根铁管后比较容易拧开螺母,因为( )
A.套上管子后变重了 B.套上管子后变粗,使用方便
C.套上管子后可用较大的力 D.增大了动力臂
8.正常使用下列杠杆时,省距离的是……………………………………………( )
A.天平 B.瓶盖起子 C.手摇抽水机的手柄 D.划船的船浆
9.小明在进行小制作时,需要剪一块白铁皮,如图13-12最好是选用下列剪刀中的( )
图13-12
10.如图13-13所示的滑轮组,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则F1=_______G,F2=_______G.
图13-13 图13-14
11.关于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器材有:带刻度的杠杆、支架、钩码和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先将杠杆安装在支架上,应调节___________,使杠杆在_______位置平衡.
(3)在实验中,把两只0.5N的钩码挂在图13-14中杠杆的C点处,要保持杠杆水平平衡,应在A点挂_______N的钩码;若用弹簧秤在B点拉着杠杆使它水平平衡,则最小的拉力为_______N,且方向应___________.
12.在图13-15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的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
13.如图13-16所示,O是杠杆OA的支点,在图中画出拉力F1和F2的力臂L1和L2.
14.作出图13-17中闸刀使用中的两个力臂,并标明L1和L2.
图13-15 图13-16 图13-17
二、综合测试题
1.拔河比赛中,运动员要穿比较新的球鞋,而且不希望地面上有沙子.这是因为新球鞋能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___________,而地面上的沙子能_______从而减小摩擦.
2.质量是50kg的物体,在250N的推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N,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是_______N,若该物体运动速度增大一些,仍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摩擦力是_______N.
3.日常用的几种工具:①钳子、②镊子、③理发剪刀、④瓶盖起子、⑤钓鱼杆,它们都是_______,其中省力的是______________,费力省距离的是______________.
4.如图13-18所示,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A点上的力分别为F1、F2、F3,其中最小的是_______.
5.如图13-19所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有许多地方体现了物理知识与高科技产品的结合.其外观图案为红色的祥云,图纹从炬身中部向上升腾,炬身下半部喷涂的高触感橡胶漆,能增大_______,使其握之不易滑落.火炬外壳采用_______较小的高品质铝合金材料制造,体积虽大而质量却小,显得轻盈高贵.
图13-18 图13-19 图13-20
6.钓鱼时,钓鱼竿可看成一根杠杆,如图13-20,它是一个_______杠杆,其支点位于图中的_______点.要使钓起鱼时省力一些,则钓鱼者两只手之间的距离应_______一些(填增大或减小).
7.下列各物体中物重接近1N的是………………………………………………( )
A.一袋方便面 B.一张学生桌 C.一枚大头针 D.一只鸡
8.从斜面滑下的物块,它受到重力的方向是……………………………………( )
A.沿物块滑动的方向 B.垂直斜面向下 C.垂直斜面向上 D.竖直向下
9.如图13-21所示四个装置中,绳子的拉力F相等,不计动滑轮的重及摩擦,哪个装置中的被吊物体最重……………………………………………………………………( )
A.A 装置 B.B 装置 C.C 装置 D.D装置
图13-21
10.在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是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而在单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单杠又不能握得太紧,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前者是为了增大摩擦,后者是为了减小摩擦
B.前者是为了减小摩擦,后者是为了增大摩擦
C.两者都是为了增大摩擦
D.两者都是为了减小摩擦
11.图13-22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图13-22
12.画出图13-23中各力的力臂
图13-23
13.按照题目所给的省力条件,画出图13-24中各滑轮组的绕线,用F表示人对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
14.)弹簧测力计所挂的钩码重力是2N,在图13-25中用箭头标出弹簧测力计指针所在的位置.
图13-24 图13-25
图13-26
15.如图13-26所示,物体A重30N,用F等于50N的力垂直压在墙上静止不动,则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是 N;物体B重30N,受到F等于20N的水平推力静止不动,则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是 N。
16.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使用和结构来看,它涉及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例如:A.轮胎上刻花纹;B.车轮做成圆形;C.塑料套紧套在车把手上;D.在转动部分添加润滑油;E、脚塌板凹凸不平;F、刹车时用力捏闸;G、车的把手上有凹槽;
(1)在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是(只填写各选项前的字母):________;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 通过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通过使接触面彼此分离来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
(2)用力踩动脚踏板使自行车前进时,后轮所受的地面摩擦力的方向朝_______.(填“前”或“后”)
17.下表是某实验小组所做的“探究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材料
压力F/N
摩擦力f摩/N
①
木块与木板
8
l.6
②
木块与木板
12
2.4
③
木块与毛巾
12
5.0
(1)分析比较序号①与②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2)分析比较序号 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上述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下列实验中用到此方法的有 (填序号)
①探究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②探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④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一、单元习题
1.重力 地球的吸引 地球 质量
2.减小摩擦 增大压力
3.10 2.8 2.8
4.B
5.(1)拉力超过了弹簧秤的量程 (2)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6.(1)阻力、小;(2)惯性、摩擦;(3)71、138.4;
7.D
8.D
9.D
10.
11.(1)弹簧秤 (2)平衡螺母 水平 (3)3 1.5 竖直向上
12.如图13-9.
13.如图13-10.
14.如图13-11.
L1
F2
L1
L2
L1
L2
图13-9 图13-10 图13-11
二、综合测试题
1.增大摩擦 滚动
2.250 490 250
3.杠杆 ①④ ②③⑤
4.F2
5.摩擦 密度
6.费力 A 增大
7.A
8.D
9.C
10.A
11.C
12.如图13-17
L
L1
L2
L
L
图13-17
13.如图13-18.
14.如图13-19.
F
F
图13-18 图13-19
15.30、20
16.(1)AEG、CF、B、D; (2)前;
17.(1)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②与③;(3)①②④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