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度面为范 叠佛化塔——佛宫寺释迦塔一体化设计模式及营造理念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158539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面为范 叠佛化塔——佛宫寺释迦塔一体化设计模式及营造理念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度面为范 叠佛化塔——佛宫寺释迦塔一体化设计模式及营造理念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度面为范 叠佛化塔——佛宫寺释迦塔一体化设计模式及营造理念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5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2023/2?辽佛宫寺释迦塔作为古代木塔之卓绝代表,其营造智慧值得深入阐发。文章通过分析其尺度比例规律和要素间关系,提出以下观点:寺、塔、像为统一整体,以舍利为灵感来源,取塔首层大佛面长为基准长(1.473 m,合 5 辽尺,亦合 10 倍舍利高或 4 倍足材高)控制全寺各级尺度。运用象征佛理、皇权、天道的数字和图形,令众佛总高与塔等高,关键竖向尺寸符合丈六释迦之倍数。通过“叠佛”和“分塔”操作控制要素位置,以套嵌之方圆衍化出系列尺寸,营造过程中兼顾整体统摄与精微协调。研究揭示了释迦塔兼具文化理念和整尺思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阐释了其蕴含的

2、天人观、数形义理思想、人本理念和型范思维。?一体化设计;佛面基准长;倍身造塔;方圆衍生;皇权隐喻;佛牙舍利Abstract:The Shakyamuni Pagoda of Fogong Temple built in the Liao Dynasty(9161125 CE)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ncient timber pagodas.The wisdom behind its construction is worth elu-cidating.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

3、attern in its scale and proportion and components of the Shakyamuni Pagoda,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temple,the pagoda,and the Buddha statues constitute an integral unity.Inspired by the arra(Buddhas bone relics),the Shak-yamuni Pagoda uses the facial length of the great Buddha statue on the gr

4、ound floor as the modular measurement(1.473 m,equivalent to 5 Liao-dynasty chi Chinese foot,10 arras height,or 4 zucai full unit of measurement)to determine the dimensions of the overall temple.The pagoda uses numerical fig-ures and shapes to symbolise the Buddhist doctrine,the supreme imperial powe

5、r,and the way of heaven.Its height equates to the total height of all the Buddha statues,and its essential vertical dimensions corre-spond to a multiple of the height of Shakyamuni(16 chi).Its critical formal elements are determined through stacking Buddha statues and dividing the pagoda,and a serie

6、s of dimensional relation-ships are derived through the nesting squarecircle?Using Buddha Statues Facial Length as Modular Measurement and Stacking Buddha Statues to Construct the Pagoda:An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sign Model and Building Philosophy for the Sakyamuni Pagoda of Fogong Temple?C

7、hen Siliang?Yu Mengzhe?Xu Xinyue?Sun Kaiyu?Peng Chendiagram.The pagodas design process considers both the overall unity and subtle and microscopic coordination.This study reveals an integrated design model in the Shakyamuni Pagoda that combine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modularisation of construc-t

8、ion rulers.It elucidates the celestialhuman outlook,the integration of numbers,shapes,meanings,and reasons,the humanistic concepts,and the modular thinking embedded in the pagodas design.Keywords:integrated design;Buddha statues facial length as modular measurement;constructing pagoda in proportion

9、to Sakyamunis height;deriva-tion from nesting squarecircle diagram;metaphor of imperial power;arra tooth?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海内外所存古代木塔之卓绝代表,学界普遍认为该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1-2,其虽傲立千年而光芒犹炽,诚乃中华文明之无上瑰宝。最早考察此塔者为日本学者伊东忠太3,而对其进行全面测绘并深入解析则始于梁思成先生4,此后围绕木塔所开展的研究汗牛充栋。现择要列举如下:在模数控制方面,陈明达最先发现“大模数”(883 cm)的反复出现537;傅熹年认为此“大模数”体现了

10、楼阁式塔设计手法由“底层柱高法”向“中间层面阔法”的过渡转变,将其复原尺长定为 29.4 cm6208-210;张十庆沿用该尺长,并认为 1.5 尺为次级模数“基准长”,但与用材无关7;肖旻则取 0.75 尺为基准长并进行分析8;张毅捷等认为存在三级模数883 cm(30 尺)、22.1 cm(0.75 尺)、1.7 cm(1 分),并提出木塔的设计借鉴了八棱比例 5 12 13 的数比关系9;李泽辉等提出复原尺长 30.6 cm,平面设计源自面阔,平面是直接几何放线所得而非由八棱获得10。在几何关系与像塔营构方面,龙庆忠曾列举若干塔之总高为底层边长整倍数的实例,认为塔高、塔围可象征天圆、地方

11、,并进一步论述了建筑与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11;傅熹年认为中间层面宽较能正确反映塔身高宽比的真实情况6;莫宗江较早注意到木塔室内空间、像设布置与宗教功能之间的关联12;宿白随后提出木塔的像设布置是模拟大日如来坛城13;朴亨国则结合华严宗教义探讨了塑像空间布设的理念14。其后,王南在论著中探讨基于方圆作图的 2 与 3/2 比例关系在传统建筑和城市中的运用,并揭示了中国佛塔中 2构图比例,以及塔高与底层周长、通面阔间的特定比例关系15,又指出释迦塔各层层高与主像顶高之间、主像与配像之间均存在比例关系,还根据塔总高(不含台基)为 6 倍首层大佛通高而推测后者可能是建筑及诸佛像的模度,继而探讨了塔

12、中经典 清宁始建之说的依据为万历应州志记载、塔上“释迦塔”木牌题记以及塔中佛像身内所藏辽代经卷(几乎均属于辽圣宗至道宗时期)。此说可能性颇大,但也有学者根据建造动机(见参考文献 1)或14C 测年结果(见参考文献 2),得出建塔之时代更早的结论。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662023/2比例(2、3 2、5 3、9 5)的文化内涵,阐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叁天两地而倚数”和“九五之尊”等观念16。此外,围绕释迦塔的年代1-2、结构与构造17-18、出土秘藏19-21、艺术价值22等问题也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开展了长期而卓越的探索,使释迦塔的营造智慧得以被逐

13、步揭示,建筑与塑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备受瞩目。然而,是否存在能统摄建筑与塑像尺度的全局基准长?塔内各要素间是否有更紧密的关联?方圆作图的基础上是否还有其他图解方式?佛牙舍利等宗教物或相关概念是否对设计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仍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反思。?释迦塔历经千年岁月和人为扰动已出现沉降及变形,进行尺度分析时须先将塔体归正。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保护研究23可知,塔的沉降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四层,主因是各层下方立柱歪斜,而其余层沉降较轻微可忽略不计。此外,塔刹亦存在歪斜。本文在归正时采取以下操作:将各层歪斜立柱的异常偏移值恢复调整至常见的侧脚值(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调整后二、三、四层楼板

14、(包括相关支撑构件)分别抬升 2.55 cm、8.09 cm、0.84 cm;将塔刹由倾斜态扶正为竖直态,扶正后其高增加 2.4 cm。木塔按上述方法归正后共升高 13.88 cm(参考值)。以往测量塔高时对起讫点的选择存在差异 568-69,23,若塔总高一律按刹顶量至月台正南地面计,则应县木塔保护研究中塔总高当为 66.566 m 23,补入归正值13.88 cm 后塔总高为 66.705 m(版本一),龙庆忠文集中塔总高当为 66.39 m 11,补入归正值 13.88 cm 后塔总高为 66.529 m(版本二)。通过分析测绘数据发现,塔首层大佛的面长及面宽、二层及四层主佛肩宽、塔刹圆

15、光直径、枓栱四足材高等重要尺寸皆处在 1.46 1.49 m 范围内,且接近佛牙舍利合高的 10 倍,佛面、佛身、圆光、枓栱、舍利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独特现象应绝非巧合,当属精心设定(图 1)。假设释迦塔正是以上述关键对应物的尺寸作为基准长(以下设为 A),通过在其尺寸范围内(1.46 1.49 m)进行反复取值试验,发现当基准长 A 取 1.473 m 时,其可近乎完美地同时量度像、塔、寺的各类关键尺寸,并使其复杂的内在关系得到极大简化而便于理解。A 如按 5 尺计,则复原尺长为 29.46 cm,处于当时营造尺长范围内,与许多学者推定的尺长接近,证明 A 亦具有整尺特性。值得注意的

16、是,该基准长与陈明达推定的“大模数”8.83 m5之 1/6、王南推定的模数 2.952 m16之半均极为接近,表明三者有内在共通性,但核心区别在于:1.473 m的基准长源自建筑和塑像中极具文化内涵的真实对应物,易于前期操作和后期辨识。以下试列举若干尺度规律(凡误差在5之内者以“”表示,在 5 15之间者以“”表示):?塔总高(版本一)66.705 m 45A,塔总高(版本二)66.529 m 45A。一 层 层 高(量 至 台 明 上 皮 中 央)14.596 m 10A,塔室内空间总高(五层层高之和)47.03 m 32A 16。台基高(台明上皮中央至底层月台正南地面)4.40 m 3A

17、 5。两舍利叠加高 14.6 厘米 0.1A佛牙舍利一:高 8.3 厘米佛牙舍利二:高 6.3 厘米造像量度经引附图首层大佛四层主佛二层主佛首层柱头枓栱塔刹圆光基准长 A=1.473 米=5 尺1 尺=29.46 厘米放大 10 倍效果放大 10 倍效果放大 10 倍效果0.1A1A接近1A高一面长为一搩造像依此量度面长为12指天庭地阁佛牙舍利供奉位置佛牙舍利供奉位置左肩峰右肩峰左肩峰右肩峰1A4 足材高1A1足材高1A1A1A1A 塔台基高度按台明上皮中央至最底层月台正南地面为 4.40 m,而月台正西地面则较正南地面略高,台明上皮中央亦比台明上皮外缘高 0.10 m(见参考文献5)。参考文

18、献 23 中记载,2011 年木塔实测总高为65.838 m(自刹顶量至月台正西地面),其中台明上皮外缘至月台正西地面高 3.572 m;参考文献 16 中记载 2021 年木塔(不含台基)实测高为 61.99 m(自刹顶量至台明上皮中央)。塔总高计算过程为 65.838(实测刹顶至月台正西地面的塔高)3.572(台明上皮外缘至月台正西地面高)+4.40(台明上皮中央至月台正南地面)0.10(台明上皮中央与外缘之高差)66.566(m)。塔总高计算过程为61.99(实测不含台基塔高)+4.40(台明上皮中央至月台正南地面)66.39(m)。由于历次测绘所公布的数据(涉及参考文献 4,5,16,

19、23,24)各有差异,且无法覆盖木塔的所有信息,因此本文在分析时遵循以下原则:凡某对象涉及若干项关联数据时,以能提供最多关联数据者为准,凡无数据时则从已公布的正射影像或图纸上量得,从而形成较完整的数据集合。在此基础上补入因归正操作产生的增量便可获得木塔的理想数据,这些数据为本文开展相关分析的基本依据。面长取自发际至下颏中部垂距,即“天庭”至“地阁”之垂距;面宽取面与两耳交接处平距;肩宽取左右肩峰点平距。第四层主佛身内秘藏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七卷,该书边长为 29.7 cm(见参考文献 19),入藏时间约为辽末金初,印刷时间可能略早。若忽略书籍制作中的毫米级误差,有理由认定其与本文所复原的 1

20、辽尺(29.46 cm)相等,可作为复原尺长正确性的有力旁证。以上数据引自参考文献 16,归正后增量已补入。以上数据引自参考文献 5。图 1释迦塔基准长(A)的关键对应物释迦塔各层枓栱尺度分析The modular measurement(A)in the arra tooth and corresponding elements in the Buddha statues and images,and the Shakyamuni PagodaDimensions of each floors dougong(bracket sets)on the Shakyamuni Pagoda图 1图

21、 2Fig.1Fig.2?67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2023/2塔 刹 外 部 总 高(刹 顶 至 莲 座 底)11.613 m 8A,刹 顶 至 相 轮 底 垂 高7.281 m 5A,刹 杆 总 长 13.962 m 9.5A 16。塔各层檐口标高(台明上皮外缘至飞子上皮垂高)自副阶至五层依次为5.808 m 4A、10.341 m 7A(与首层大佛顶平齐)、19.186 m 13A(与二层主佛顶基本平齐)、27.995 m 19A(距三层楼面约 3A)、36.242 m 24.5A(距四层楼面约 3A)、43.734 m 29.7A(距五层楼面约2.5A)24

22、。此外,塔内枓栱亦与 A 有关(图 2)。在竖向尺寸中,诸枓栱之足材高虽有差异,但皆处于 36.80.5 cm 范围内,36.8 cm 恰等于 1/4A,即 4 足材高合 1A。水平尺寸中,各枓栱的慢栱几乎均以“卡边”或“对缝”的方式向 1A 之长度靠拢 5。?就 台 基 而 言,最 下 层 方 形 台 基 宽39.8340.350 m 27A,其 月 台 外 沿 东西向总宽为 50.95 m 35A,南北向总宽为 52.49 m 36A,最上层八边形台基宽35.470 m 24A,其斜边长 14.560 m 10A,正边长 14.7300.05 m 10A 5。而对各层来说,自首层至五层,八

23、边形外槽总宽(以柱心距计)由 16A(23.690 m)逐层缩进至 13A(19.340 m),内槽总宽由9A(13.500 m)逐层缩进至 8A(11.640 m),外廊总宽由 21A(30.894 m0.05 m)逐层缩进至 15A(21.880 m),外槽间广(以柱心距计)由 33 尺(9.561 m)逐层缩进至27 尺(8.04 m)。此外,五层外槽间广之和恰为 150 尺即 30A(44.181 m),首层塔心室内径 10.244 m 7A 5,16,23。?塔二层和四层主佛身内主心柱上凹槽中各供奉一颗佛牙舍利,二层舍利(高8.3 cm)与 四 层 舍 利(高 6.3 cm)合 高1

24、4.6 cm 0.1A(即 5 寸),二层舍利至一层室内地面垂距、二层舍利至四层舍利垂距均为 17.9110.100 m 12A。全塔上下共有佛陀塑像 8 尊(三层 4尊、其余层各 1 尊)、菩萨塑像 14 尊(二层 4 尊、四层 2 尊、五层 8 尊),第四层另有弟子像 2 尊、番人像 2 尊 4113。各像尺度如下:一层主佛顶高(自头顶至室内地面,下 同)10.32 m 7A,肩 宽 3.689 m 2.5A,佛顶至佛座莲瓣顶 8.351 m 5.6A,藻井上皮至一层室内地面垂距 13.152 m 9A,壁画六佛顶高均值 7.28 m 5A,六佛净身高之和 29.642 m 20A;二层主

25、佛顶 高 4.42 m 3A,肩 宽 1.468 m 1A,奉舍利之凹槽高、宽均为 10 cm 2/3A;三 层 四 方 佛 高 度 接 近,四 佛 顶 高 之 和13.184 m 9A;四层主佛顶高 4.71 m 3.2A,肩宽 1.470 m 1A,奉舍利之凹槽高、宽均为 15 cm 1A;五层主佛顶高3.97 m 2.7A,藻井上皮至五层室内地面垂距为 7.109 m 4.8A 5A。塔内诸佛陀塑像(8 尊)通高(自头顶至莲座底,下同)之和为 32.976 m 22.4A,诸 菩 萨 塑 像(14 尊)通 高 之和 为 32.846 m 22.3A,两 者 之 和 为65.822 m 4

26、4.7A 45A。各 层 主 佛 塑像顶高(三层以四佛顶高均值计)之和为 26.716 m 18A,各层诸菩萨塑像顶高之和为 39.638 m 27A,两者之和为66.354 m 45A。塔内诸佛陀塑像(8 尊)顶高之和为 36.604 m 25A 16,19。?释迦塔各要素尺度间呈现出很强的互动关系,由此形成紧密关联的统一整体。试结合上文尺度数据解析如下:?塔 内 佛 像 高 度 与 佛 陀 释 迦 牟 尼 身高1 丈 6 尺之间存在令人惊叹的倍数关系(图 3)。塔内诸佛坐姿通高之和(22.4A)、诸菩萨坐姿通高之和(22.3A)均极为接近 7 倍佛陀身高,即 11 丈 2 尺(22.4A)

27、。塔总高 22.5 丈(45A)极为接近 14 倍佛陀高,则整塔可视作一尊“巨佛”,在此佛身内,四层和二层之舍利分别被供奉于佛体的 3/5 处和 1/3 处,两舍利下距“足底”(即月台正南室外地面)垂高之比为 27A 15A 恰合 9 5;塔室内空间总高(五层层高之和)16 丈(32A)正合 10倍佛陀高,其亦可视为一尊“大佛”,两舍利分别位于该佛身之 3/4 和 3/8 处(高度之比恰为 2 1),约为佛之“心口”和“阴根”部位(塔内佛像的装藏位置恰是心口和阴根);另外,塔一至二层层高总和、三至五层层高总和皆为 8 丈(16A),正合5 倍佛陀高;塔刹外部总高 4 丈(8A)合 2.5倍佛陀

28、高;刹杆长 9.6A 合 3 倍佛陀高。各层主佛与同层其他塑像之间存在特定比例关联,对此王南已有论述16。笔者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诸佛、诸菩萨的整 以上数据自参考文献 16 正射影像上量取,归正后增量已补入。以上数据自参考文献 24 正射影像上量取,归正后增量已补入。以上数据引自参考文献 5,或由其图纸上量取。以上数据引自参考文献 5。以上数据引自参考文献 5 和参考文献 16,缺漏者自参考文献 23 图纸上量取。民国时尚有四童子像,今皆已毁。见参考文献 4 第113 页。以上舍利及凹槽数据引自参考文献 19,塑像数据均引自参考文献 16 或由其公布的正射影像上量取。梵摩渝经卷一、长寿王经卷一

29、、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九、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等众多经文中均有佛身为一丈六尺的类似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少铸造或塑造丈六佛像的史实。图 2首层大佛面长 A=1.473 mA=5 尺(29.46 cm/尺)0 1A 2A 3A正立面图侧立面图正立面图正立面图正立面图正立面图正立面图侧立面图侧立面图侧立面图侧立面图侧立面图副阶柱头铺作一层外檐柱头铺作二层外檐柱头铺作五层外檐柱头铺作四层外檐柱头铺作三层外檐柱头铺作HERITAGE ARCHITECTURE理论与历史建筑遗产682023/2体与部分之间亦有密切联系,如诸佛及菩萨通高总和(45A)与诸佛顶高总和(25A)之比为 9 5,各层主佛顶高(三层取四佛

30、均高)总和(约 18A)与首层及二层主佛顶高总和(10A)之比亦为 9 5;诸菩萨顶高之和(约 27A)与各层主佛像顶高之和(约 18A)恰合 9 6;首层大佛净高(5.6A)之 4 倍恰为诸佛通高之和(22.4A),与诸菩萨通高之和(22.3A)亦极为接近。?与?与?王南已发现二至五层主佛叠加后等于首层层高,各层主佛通高总和为木塔不含台基高度的 2/5,并指出三、五层佛像高度之和,与二、四层佛像高度之和,及首层大佛高度之间,呈 3 4 5 之勾股弦关系16。笔者进一步发现,木塔总高 45A,恰好等于各层主佛(三层取四佛均高)顶高之和(约 18A,为塔高之 2/5)与诸菩萨顶高之和(约 27A

31、,为塔高之 3/5)相加,也几乎等于塔内诸佛陀(8 尊)通高之和(22.4A,接近塔高之半)与诸菩萨通高之和(22.3A)相加(图 3 右一),故若将塔内之佛、菩萨上下相叠,则恰与塔齐高(吻合度 99.33%)。若取二层佛顶高 3A 为直径,再取首层大佛之宝盖(藻井)距地高 9A、大佛顶高 7A、五层主佛之宝盖距地高 5A 为半径,自下至上绘制四个相叠之圆(直径依次为3A、18A、14A、10A),利用各圆心或切点可定出方形台基上皮、八边形台基上皮、首层藻井上皮、三层主佛头顶、四层主佛头顶、五层藻井上皮、塔刹覆钵上部等关键部位(图 4 左一、左四)。上部三圆可进一步细分形成自下至上直径为 7A

32、、6A、5A、4A、3A、2A、5A、4A、3A、2A、1A(为两组等差数列)的小圆,使每个小圆直径均与若干尊佛或菩萨塑像的顶高对应(图 4 左二),利用各圆心或切点可进一步定出副阶檐口位置、首层大佛头顶、一层楼板、三层主佛头顶、三层屋檐与墙体交接处、四层主佛莲座底部、四层主佛头顶、五层楼板、五层檐口位置、五层藻井上皮、刹座与屋面交接处、塔刹莲座外缘、塔刹圆光下皮,以及塔刹宝珠上皮等关键部位(图 4 左三、左四)。此外,各圆之弧线还可卡定或对位:副阶及二层屋檐之根部、三层暗层内槽柱缝、四层明层外槽柱缝、首层壁画佛像外沿、二至五层佛坛之外缘等若干重要位置。?与?在释迦塔尺度数据中存在公比为 2的

33、两组等比数列,能够表达为连续套嵌的方圆图形(图 5,图 6),使得各级尺度通过同构图形可以被有效组织。在竖向上,塔总高(45A)、五层藻井上皮至台明上皮中央高(32A)、四层栏杆(或四层主佛身底部)至台明上皮中央高/诸佛通高之和(22.5A)、三层楼板至台明上皮中央高(16A)、三层主佛头顶至首层大佛头顶高(11.2A)、三层栌斗底至二层楼板高/塔刹总高(8A)、首层大佛坐姿净高(5.6A)、副阶檐口高(4A)、首层外檐柱高(2.8A)、首层藻井距主佛头顶高(2A)、首层外檐栌斗底至檐桁垂高(1.4A)、首层大佛面长(1A),以上任意相邻两数之比均接近 2 1。在水平向,塔底方形台基(北侧慢道

34、位置)外接圆径(40A)、方形台基内切圆图 4图 30 1 2 3 4 5A 10A首层大佛面长 1A=1.473 m=5 尺1 尺=29.46 cm2.5倍佛陀身高 3倍佛陀身高 7倍佛陀身高 5倍佛陀身高 7倍佛陀身高 5倍佛陀身高14倍佛陀身高10倍佛陀身高塔刹高 8A佛陀释迦牟尼身高 1丈6尺五层四层三层二层首层佛牙舍利空间位置佛牙舍利空间位置佛牙舍利空间位置佛牙舍利空间位置佛心处阴根处各层佛陀塑像 室 内 总 高32A 木 塔 总 高45A塔内诸佛陀塑像通高之和22.4A塔内诸菩萨塑像通高之和22.3A刹杆高9.6A三至五层层高之和16A一层二层层高之和16A首层大佛面长 1A=1.

35、473 m=5 尺1 尺=29.46 cm0 1 2 3 4 5A 10A四圆相叠主圆细分塔内塑像定位塔剖立面关键点对位D=10AD=14AD=18AD=3A二层主佛顶高 3A首层大佛含宝盖高 9A首层大佛顶高 7A五层主佛含宝盖高 5A塔内诸主佛及诸菩萨顶高45A五层主佛四层主佛四层菩萨五层菩萨二层菩萨三层主佛首层大佛二层主佛D=10AD=14AD=18AD=3A1A2A3A4AD=5A2A3A4A5A6AD=7AD=3A1A2A3A4AD=5A2A3A4A5A6AD=7AD=14AD=18A塔刹覆钵上部四层主佛头顶五层藻井上皮三层主佛头顶首层藻井上皮八边形台基上皮五层藻井上皮五层檐口五层楼

36、板四层主佛莲座底部二层主佛头顶二层楼板首层大佛头顶方形台基上皮月台南侧地面木塔总高45AD=10A?69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2023/2图 5图 6释迦塔与丈六佛陀的倍身关系释迦塔竖向各要素间关系解析方圆嵌套图形与释迦塔竖向尺度的映射关系解析方圆嵌套图形与释迦塔首层平面各要素间关系解析The multiplic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kyamuni Pagodas dimensions and the 16-chi(Chinese foot)tall Shakyamuni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37、dimensions of vertical elements in the Shakyamuni PagodaProjection of the nesting squarecircle diagram on the vertical dimensions of the Shakyamuni PagodaProjection of the nesting squarecircle diagram on ground-floor plan of the Shakyamuni Pagoda图 3图 4图 5图 6Fig.3Fig.4Fig.5Fig.601A2A 3AD=35A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

38、下上下33A27A24A21A20A19A16A14A11A10A7AD=5A3.5A2.5A1.75A1.25AD=35A33A28A27A24A21A20A19A16A14A11A10A7AD=5AD=40A首层大佛面长 A=1.473 mA=5 尺(29.46 cm/尺)28A0 1 2 3 4 5A 10A首层大佛面长 1A=1.473 m=5 尺1 尺=29.46 cm45A32A16A22.5A11.2A8A5.6A4A2.8A2A1.4A1A木塔总高45A五层藻井上皮至台明上皮高32A四层栏杆至台明上皮高22.5A三层楼板至台明上皮高16A三层主佛头顶至首层主佛头顶高11.2A塔

39、刹总高三层栌斗底至二层楼板高8A首层主佛坐姿净高5.6A4A2.8A2A1.4A1A首层大佛面长首层外檐栌斗底至檐桁垂高首层藻井距大佛头顶高首层外檐柱高副阶檐口高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702023/2径(28A,实际值略小)、副阶内圈柱础内切圆径(20A)、外槽内切圆径(14A)、内槽柱心八边形外接圆径(10A)、塔心室内切圆径(7A)、首层大佛莲座外沿宽(5A,实际值略小)、首层大佛腿部外沿宽(3.5A)、首层大佛肩宽(2.5A)、首层大佛腰宽(1.75A),以及首层大佛头宽(1.25A),以上任意相邻两数之比均接近 2 1(王南已采用方圆连续套嵌的作图手法分析

40、了塔首层平面,并发现了上述数列中的大部分数据25225-227)。?塔的纵高与横广尺寸之间存在着协调的比例关系(图 7)。塔总高(45A)恰等于以下数据:首层檐口总宽(21A)与八边形台基宽(24A,亦为副阶檐口总宽)之和、五层外廊总宽(15A)之 3 倍、塔外槽间广总和(30A)之 1.5 倍、首层内槽总宽(9A)之 5 倍。不含台基之塔高(42A)恰等于首层檐口总宽或副阶檐柱外皮间距(皆为21A)之 2 倍、三层外槽间广(6A)之 7 倍。五层藻井至月台南侧室外地面垂高(35A)为塔总高之 7/9,恰等于方形台基月台东西向总宽(35A)。塔一二层层高之和(16A)、三至五层层高之和(16A

41、)恰等于首层外槽总宽(16A)。塔首层层高(10A)恰等于八边形台基边长(10A),同时也等于内槽柱心八边形外接圆径(10A)。此外,各层空间的高度与宽度也有特定比例(对此王南已有分析16,不赘述)。?如前所述,塔内众多要素的尺度是 A的整数倍,它们各自均可被良好地容纳于方格网体系之中。塔内各层诸佛像与建筑部件之间还存在着极精妙的同心放射式关联。若每层皆以塔心室中央为圆心,作直径为 A 的整倍数之同心圆,各圆可分别确定主佛莲座、佛坛、诸像、内槽、外槽、楼梯、外廊等的位置或尺寸(图 6,图 8);再自圆心作 32 等分放射线,放射线与同心圆之交点可通过“对缝”和“对边”两种方式精准定位各柱及枓栱

42、分位(图 6,图 8);若采用更细致的 64 等分放射线,可精准定位各层梁架中重要构件的位置,尤其是内图 8图 7塔各层外槽间广总和之半塔各层外槽间广总和木塔总高五层藻井至月台南侧室外地面垂高 15A30A45A35A木塔不含台基高42A三至五层层高之和16A一层二层层高之和16A首层层高10A0 1 2 3 4 5A 首层大佛面长 1A=1.473 m=5 尺,1 尺=29.46 cm三层外槽间广6A首层檐口总宽/副阶檐柱外皮间距21A首层外槽总宽16A八边形台基边长10A方形台基月台总宽35A八边形台基/副阶檐口宽24A五层外廊总宽15A首层内槽总宽9A首层檐口总宽/副阶檐柱外皮间距21A

43、6A15A21A24A9A16A21A24A10A35A0 1A 2A 3A 4A首层大佛面长 A=1.473 m A=5 尺(29.46 cm/尺)二层平面图三层梁架仰视图四层平面图五层平面图D=5A16A3A2A18A9A13A10A17A15A4AD=5A16A6A2A18A9A13A10A17A15A7A8A14A19AD=5A16A3A2A18A9A13A10A17A15A4AD=5A16A6A2A18A9A13A10A17A15A7A8A14A19AD=4A14A1A2A15.5A9A12A8A17A15AD=4A14A1A2A15.5A9A12A8A17A15AD=5A16A2A

44、9A13A12A15A8A14AD=5A16A2A9A13A12A15A8A14A?71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2023/2槽和外槽补间铺作的外沿位置 2251,还可控制每层外槽格扇的位置(图 8)。针对佛宫寺的总平面布局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陈明达533指出木塔恰位于寺院正心位置,并运用视线分析探讨了整体构图关系,傅熹年6325发现全寺各部分之间存在和谐的构图关系,王南15134又指出各主要建筑符合方圆数比关系。笔者在此基础上发现,若以首层塔心室中央为圆心作直径为 9A 的整倍数之同心圆(图 9),直径为 9A 之圆为塔内槽柱心八边形之内切圆;18A 之圆为塔第四层屋檐

45、内切圆;27A 之圆为塔最外方形台基内切圆;36A 之圆接近塔月台南北两侧外沿;45A 之圆过塔与大雄宝殿之间的木牌楼(遗址);63A 之圆过大雄宝殿院落南端方亭角点;72A 之圆过大雄宝殿院落内配殿角点;81A 之圆接近大雄宝殿屋檐南侧外沿;90A 之圆过山门西侧鼓楼角点;99A 之圆与寺院东侧围墙相切;108A之圆与寺院北侧及西侧围墙相切,并接近山门南端点 23。尽管释迦塔对于全寺之布局有较强统摄力,但需要指出,除木塔和大殿台基外,其余建筑物几乎均为明清所造,上述现象之吻合只能作为全寺采取整体性设计的旁证,未必能真正体现原始规划意图。当然,亦不排除后世重建时沿袭旧址或对其整体关系有特别考虑

46、。?上述和谐的尺度规律及要素关系背后,亦潜藏着更深刻的营造理念和文化内涵,试阐释如下:?其一,彰显“三身佛”(法身、应身、报身之佛)之精义。以一、二、四层之主佛为应身佛(造型均为释迦牟尼佛,且身内皆纳装藏物),其中首层大佛为帝王之应身(考证见后文),二层和四层主佛为佛陀之应身(故供奉佛牙舍利)。五层主佛毗卢遮那佛属于法身佛。三层四方佛既属报身佛,亦属法身佛(报法同身),可与毗卢遮那佛合为五方佛,代表法界体性智。全塔上下诸佛实为“三身佛”之立体呈现,三身一体合为摩天巨佛释迦塔,此名既指供奉释迦诸佛之塔,亦隐喻木塔即释迦本尊。塔顶圆光似巨佛之面,八边及四方之塔基如巨佛之足,两颗佛牙舍利则被精心供奉

47、于巨佛体内的小佛身中。其二,运用“倍身佛”之概念。以佛陀释迦牟尼丈六身高的若干倍数,分别定出塔中关键要素高、重要空间高乃至整塔总高,使小大“佛陀”层层嵌套,不断强化倍身概念,并特将供奉舍利(代表佛陀应身)的二层和四层主佛设计为丈六佛陀的近似等身像,进一步凸显佛陀真身降世之感。其三,暗蕴“佛身显隐”之意象。以首层大佛为显形佛,以塔刹为隐形佛,取前者之面长为全塔尺度之基准长以统摄万物,而后者之圆光(在佛教中象征佛头部或面部)直径亦恰等于此。不惟如此,诸佛及诸菩萨相叠正与塔同高,则佛即是塔、塔即是佛,无内无外,既显亦隐。其四,强化“万象归心”之理念。全寺奉舍利藏于佛心、供佛陀居于塔心、崇高塔定为寺心

48、,万千营构皆缘自佛牙舍利。由一心化为众象诸物,与华严宗所推崇之“法界缘起”(一切法皆起于一法)隐然相合,可谓“善因”起于至小之舍利,而“善果”结为至大之佛塔。若信众能体悟以上诸意,必当心目激荡而佛智开启,奉释迦塔为神迹,对于教法亦愈加虔诚礼敬。?释迦塔规模庞大,非一城一地之人力物力所能胜任,学界普遍认为其修建受到皇家支持。辽国皇室长期信奉佛教,建寺 温静已敏锐地注意到木塔枓栱的位置特征,并发现内槽出 67.5斜栱的补间铺作与佛坛端点存在联系,内槽出 45斜栱的补间铺作与外槽角柱存在联系(见参考文献 22)。笔者认为,若运用 32 或 64 等分放射线,除能够满足上述规律外,可将枓栱之诸多要素与

49、整个平面关联为更紧密的整体,并能精准地定出铺作出挑的距离,因此放射线当是更根本的作图方式。以上数据自参考文献 23 中总平面正射影像上量取。释迦塔纵高与横广关系解析释迦塔二至五层平面各要素间关系解析佛宫寺各建筑位置关系解析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rtical heights and horizontal widths of the Shakyamuni Pagoda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the first-to fourth-floor plans of the Shakyamuni PagodaDetermin

50、ing dimensions of the Fogong Temples layout图 7图 8图 9Fig.7Fig.8Fig.9图 90 9A 18A 27A首层大佛面长 A=1.473 m,A=5 尺(29.46 cm/尺)西朵殿西配殿东朵殿大雄宝殿东配殿方亭牌楼门木牌坊遗址方亭释迦塔鼓楼钟楼山门D=108A99AD=9A27A36A45A54A63A72A81A90A18AD=108AD=99AD=108A45A54A90A81A72A63A99A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722023/2造塔为自身家族积累功德固在情理之中,然不惜举倾国之力为之,当还有巩固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