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电针联合PNF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157639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0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针联合PNF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针联合PNF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电针联合PNF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57 电针联合 PNF 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任春光 李劲松(通讯作者)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重庆 408000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 PNF 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选取的研究样本均是我院收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收治 65 例,符合相关标准的 60 例纳入研究,分别应用电针治疗(A 组)、PNF 疗法治疗(B 组)及联合治疗(C 组),各 20 例,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 C 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 A 组与 B 组患者(P0.05),三组数据分别为

2、95.00%、65.00%及 60.00%,A 组与 B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之前,A、B、C 三组 MAS0-级分级例数分别为:6(30.00%)、5(25.00%)、6(30.00%);但在经过治疗之后,三组患者分级情况分别为:16(80.00%)、16(80.00%)、19(95.00%),由此可见 C 组患者 MAS0-级患者占比情况改善更加显著,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的 FMA 评分与 SS-QOL 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 4 周及随访 3 个月后,三组数据均较前升高,且 C 组数据涨幅更大,优于 A、B 两组(P0.05)。结论 电针联合 PNF 疗

3、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确有显著疗效,对患者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有较大帮助,可考虑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关键词:关键词:电针;PNF 疗法;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24 0 引言 目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仅是劳动力缺失,各类老年病也已成为严重公共健康问题,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典型代表,高龄是该病的高危因素,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脑卒中的临床死亡率较高,但可喜的是,现今医学水平下,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挽救患者生命并不是脑卒中治疗的终点,脑卒中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也远没有结束,或者说,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只

4、是脑卒中治疗的第一步,因脑卒中造成的后遗症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更为深远。脑卒中致死率得到了控制,但致残率却一直处于高位水平且仍在上升,究其原因,是脑卒中对于神经功能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不会在发病后的第一时间表现出来,反而是在治疗过程中甚至是治愈后逐渐显现,导致患者的语言、认知、运动功能发生障碍,无益于患者的后续恢复1-2。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痉挛性偏瘫的发生常常会导致关节活动度的下降、姿势异常、疼痛和清洁困难的问题,它还可能与其他损伤相互作用并放大自身的影响,例如肌力下降、运动控制障碍以及协调功能障碍等,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日常活动的受限3。因此,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才

5、是提升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就电针联合 PNF 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将 102 例患者分为 3 组,展开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取的研究样本均是我院收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收治 65 例,符合相关标准的 60 例纳入研究,分别应用电针治疗(A 组)、PNF疗法治疗(B 组)及联合治疗(C 组),各 20 例。提取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均为 P0.05,对比可行,见表 1。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2)处于病情稳定期,患者神志清醒可以配

6、合研究;(3)独立或在他人辅助行走距离 6m 及以上。排除标准:(1)非因脑卒中致运动功能障碍;(2)有其他器官病变;(3)服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58 表 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病程(d)男 女 A 组 20 11 9 54.375.26 13.493.16 B 组 20 12 8 55.025.41 13.553.21 C 组 20 11 9 54.895.28 14.023.54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对症干预,包括抗凝、解痉、降颅压等,在此基础上,A 组接受电针治疗,B 组接受PNF 治疗,C 组接受联合治疗,

7、治疗方法如下:1.2.1 电针治疗 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取 0.35mm40mm 毫针,取穴为上肢: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足三里、伏兔、梁丘、丰隆等,连入电针仪,频率 20Hz,强度2mA,连续波,20min/次,1 次/天。1.2.2 PNF 疗法 上下肢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上肢:取患者健侧卧位,以患者肩胛骨为训练重点,在护理人员指导进行肩胛骨前伸、后伸及肩胛骨前缩、后缩,前伸运动向鼻尖方向,后伸运动向侧髂脊的反方向,前缩运动向侧髂脊方向,后缩运动向下段胸椎方向,并配合肩关节的屈伸旋转。下肢:结合下肢的主要运动模式,如外展、内旋、外旋、内收等,将三个动作结合为 1组,例如屈曲-内收-

8、外旋,或是屈曲-外展-内旋,由第一个动作顺滑过度至最后一个动作,共设计有 4 种模式,每种模式训练 10 次,每日训练 1 次即可,时间不超过 20min。联合治疗中,遵循先电针后 PNF 的模式,二者间间隔 15min,持续治疗 4 周后首个疗程结束,之后还需治疗 2 个疗程,疗程连贯为宜。1.3 观察指标(1)利用 FMA 量表及 SS-QOL 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得分越高对应评价越好。(2)将脑梗死的康复评定与治疗评价作为依据,所有症状消失,且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即为显效;症状及生活质量一定程度改善为有效;病症未改善或生活质量未提升则为无效。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9、(MAS)对患者治疗前后肌肉痉挛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各级别的患者占比进行统计。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取得的所有数据,均需以 SPSS23.0 系统进行检验,其中以(s)表示的为计量资料,以(n,%)表示的为计数资料,当 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及 MAS0-级分级情况 C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A组与B组患者(P0.05),三组数据分别为 95.00%、65.00%及 60.00%,A 组与 B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2。在治疗之前,A、B、C 三组 MAS0-级分级例数分别为:6(30.00%)、5(25.00%)、6(30.00%);但在经过治疗之后

10、,三组患者分级情况分别为:16(80.00%)、16(80.00%)、19(95.00%),由此可见 C 组患者 MAS0-级患者占比情况改善更加显著,p0.05。2.2 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随访中观察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前的 FMA 评分与SS-QOL 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 4 周及随访3 个月后,三组数据均较前升高,且 C 组数据涨幅更大,优于 A、B 两组(P0.05),见表 4。表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n,%)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A 组 20 10(50.00)9(45.00)1(5.00)19(95.00)a B 组 20 6(30.00)7(35

11、.00)7(35.00)13(65.00)b C 组 20 7(35.00)5(25.00)8(40.00)12(60.00)注:AP、bP 均表明与 C 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表 4 三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s,分)组别 例数 FMA SS-QOL 治疗前 治疗 4 周 随访 3 个月 治疗前 治疗 4 周 随访 3 个月 A 组 20 35.263.56 44.614.39ab 62.535.87ab 127.7526.64 142.3925.64ab 175.2130.12ab B 组 20 35.783.52 45.124.41ab 62.515.48ab 125.3527.

12、31 139.9926.49ab 177.3125.27ab C 组 20 35.923.71 53.755.38 75.416.21 126.5625.95 144.3125.28 197.3735.45 注:aP 表明与治疗前相比,bP 表明与 C 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59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一直处于高位水平,且仍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息息相关,老龄人口基数的增加,使得脑卒中患者人数随之增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治疗已经相对成熟,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但预后效果却并不理想,因脑卒中致残,留下终身后

13、遗症的患者不胜枚举,部分患者因脑卒中后遗症的影响,甚至无法完成简单的日常动作,行动受限、认知首先、交流受限,进而产生悲观、自厌的情绪。一项研究表明,大约 20至 4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着痉挛状态,且其中的 97存在着中度至重度的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后遗症已经成为脑卒中相关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脑卒中作为一种缺血性病变,对神经功能的损伤是导致各类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会造成不同的后遗症,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到那时再进行治疗,已经是回天乏术。因此,临床中治疗脑卒中并不仅仅针对脑卒中本身,也逐渐开始重视脑卒中后遗症的防治,在这些人群中,痉挛性偏瘫较为多

14、发和常见。以往的临床经验是进行肌注肉毒毒素、口服解痉药物等,但同时,这些治疗方法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如眼睑下垂、肌肉无力等,这直接影响着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而且,肉毒毒素本身造价较高,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并没有在临床中得到普及,因此,寻找一种经济环保、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接受度高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来说具有时间紧迫性。既然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临床中开始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方面寻找突破口,少部分研究文献提出电针、PNF疗法用于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但研究质量不高,参考性不高,如需证实电针联合 PNF疗法的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4-5。针灸作为补充

15、与替代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针灸疗法因为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少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的痉挛状态。而电针是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中的电刺激相结合的一种针灸疗法。临床上通过把针插入受试者的穴位后,将电极连接到成对的针上,然后将一股小电流通过针传入受试者的体内,电流的脉冲频率通常为 1 至 100Hz、脉冲强度为 2 至 3mA,持续刺激约 15 至 60 分钟。它的好处在于两点,其一是能够输入持续稳定的小电流,其二,与传统的针灸相比,电针可以提供恒定的刺激,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是可量化的,自然也相对容易控制,能够让持续的刺激稳定在一个水平,因此具有稳定、持续、简便易行

16、的特点6。PNF 疗法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常被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起到改善肌肉强度、动态平衡和步态的作用。临床中已经尝试将电针、PNF 疗法分别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且已取得一些临床进展,但对于二者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却寥寥无几,实际上,将二者联合应用,或许能实现1+12 的效果7-8。本文对电针联合 PNF 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进行研究,对 60 例患者分别应用电针治疗(A 组)、PNF 疗法(B 组)及联合治疗(C 组),研究结果显示,C 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 A 组与 B 组患者(P0.05),三组数据分别为 95.00%、6

17、5.00%及60.00%,A 组与 B 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之前,A、B、C 三组 MAS0-级分级例数分别为:6(30.00%)、5(25.00%)、6(30.00%);但在经过治疗之后,三组患者分级情况分别为:16(80.00%)、16(80.00%)、19(95.00%),由此可见 C 组患者 MAS0-级患者占比情况改善更加显著,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的 FMA 评分与 SS-QOL 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 4 周及随访 3 个月后,三组数据均较前升高,且 C 组数据涨幅更大,优于 A、B 两组(P0.05)。虽然电针与 PNF 疗法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8、,但均不及联合治疗取得的效果,且从 FMA 与 SS-QOL 评分中可以直观反映出患者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的改善,这一改善随时间延长而越发明显。电针与 PNF 疗法的单独应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但将二者结合应用,实际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次探索,将中医里的穴位经络同西医里的现代运动疗法相结合,不仅能够相互作用,增强各自治疗方法的效果,还能有效缓解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肌肉。综上所述,电针联合 PNF 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确有显著疗效,对患者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有较大帮助,可考虑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1)PNF 在以往用

19、于治疗脑卒中后功能恢复大多用于肌肉强度、平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60 衡及步态,本课题则通过前期的临床观察及相关文献的查阅,创新性的提出了 PNF 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2)电针结合 PNF 的治疗方法,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几乎没有关于此种联合治疗方法的研究,然而我们的早期临床实验和相关文献提示,此种联合方式可能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利,因此,为了阐明这一论点,本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电针联合 PNF 能够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帮助,并且能够缩短这一恢复进程。正因如此,可供参考的研究文献较少,加之采集的样本数量较少,随访时

20、间较短,在研究结果方面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仍需在后续研究中增加样本数量,延长随访时间,以进行更为客观、科学的论证,以期获取更为客观的研究结果。参考文献 1李玲玲.电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治疗脑卒 中 下 肢 功 能 障 碍 临 床 研 究 J.新 中医,2021,53(20):185-188.2马俏俏,刘正婷,刘长全.头穴电针刺激结合手足十二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4(2):31-34.3热米拉卡玛力,王萌,牛相来.经筋刺法联合头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2,43(12):1790-

21、1792.4冼祖新,陈焕洲,刘理.PNF 技术坐位躯干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3,14(4):12-18.5吴明建,冯炳尧.PNF 技术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智慧健康,2022,8(10):56-59.6陆桂伟.PNF 康复技术改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临 床 疗 效 分 析 J.泰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2021,21(5):81-83.7 Wu S,Wu B,Liu M,et al.Stroke in China: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agementJ.Lancet Neurol,2019,18(4):394-405.8 Tater P,Pandey S.Post-stroke Movement Disorders:Clinical Spectrum,Pathogenesis,and ManagementJ.Neurol India,2021,69(2):272-283.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任春光(1997),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医学硕士/康复治疗师,研究方向为老年肌萎缩、脑卒中等的康复治疗。通讯作者:李劲松(1980),男,汉族,重庆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脑卒中的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