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考察对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157274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考察对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考察对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考察对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98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考察对象赵瑞娟何山(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提要:科学提取研究对象是进行典故词语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传统“逆向提取”着眼辞书静态词条,遗漏了许多未见于辞书的新典故词语,从而影响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典故词语提取,在采用静态“逆向提取”的同时,必须加强动态“顺向提取”。后一种提取方式学界虽有所涉及,但无论理论阐释还是实践操作都比较模糊。本文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材料,专门探讨典故词语“顺向提取”的本质、依据、过程、原则和实践操作,从而提出典故词、涉典词语新的判断标准,并对典故词语类别进行新的划分。这些新认识能

2、更深入、系统地分析与描写汉语典故词语,丰富和拓展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具体内容。关键词:顺向提取;典故词;涉典词语;典故词语新分类;汉语词汇史汉语典故词语研究可分为历时性纵向研究和聚合性横向研究。前者主要是典源及典源文献相关研究,后者主要为典故词语源流研究,涵盖典故词语的形式、意义、语用、修辞等内容。相对而言,已有关于典故词语的研究,涉及传世典籍较多,出土文献较少。用典使事乃碑刻文献的典型特征,碑文撰作者常化用古籍故事、诗文语句、典章制度及人物言辞表达恭敬、颂领扬等特定含义,因此事典、语典及名典的使用甚,为汉语典故词语研究增添了新的、丰富的研究材料及对象。如何科学提取研究对象,是进行典故词语研究首先

3、要解决的问题。有关典故词语的提取方法和原则,已有研究或言之不清,或用之不畅,极大影响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基金项目:重庆市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研究”(编号CYS22251)、全国校古委会项目“隋唐五代石刻新见字形整理及字谱编纂”(编号1 7 0 9)。99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传统研究多采用“逆向提取”方式提取典故词语,即依据辞书类工具书提取考察对象,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典故大辞典中国典故大辞典等,此法专注于辞书收录,但遗漏了许多未见于辞书的新典故词语。由于言语作品中的用典形式变化多样,由典源形成典故词语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典源的约束、人为的参与、语境的制约,因此

4、提取典故词语不应囿于辞书中的静态词条,而应坚持动静结合,全面考察,其动态考察过程即本文所说的“顺向提取”。这种提取方式学界虽有所涉及,但无论理论阐释还是实践操作都还比较模糊。本文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考察对象,专门探讨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力求为丰富和拓展汉语典故词语研究尽绵薄之力。一、顺向提取本质内涵“顺向提取”是与“逆向提取”相对而言的,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2 0 1 3)首先明确提出这两个概念,即“顺向提取是指从石刻语料入手,逐字逐句分析提取用典形式;逆向提取是指从汉语典故大辞典已有用典形式人手,选取其中的关键词,在石刻语料里检索出所有含有关键词的清晰明确用

5、例,提取符合条件的用典形式”。顺向提取虽比较全面,不易遗漏,但较耗时费力;逆向提取虽相对快捷,但常会遗漏新出现的典故词语。为规避不同提取方式的问题或不足,用典研究提出“将两者结合起来,以逆向为主,顺向为辅”的原则,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目前,无论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已有典故词语研究胥为逆向提取。用典研究所谓“以逆向为主,顺向为辅”,实际上还是“逆向提取”,并未涉及“顺向提取”相关问题,其所确立的提取细则,只是为了在“逆向提取”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用典形式变体。这体现在该书提取典形的步骤及方法等方面,比如“三筐五车之义,六艺百家之言”“虽惠载五车,张诵三筐”“三不忘,百函无滞”(6 8 页),又如“

6、必诵全碑,终识半面”“五行一览,半面十年”“十年半面,一日九迁”(7 5 页),等等。跟传统逆向提取相比,用典研究通过检索辞书提取典故词语的好处在于,可依据典故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义重心,分析出含有典故词语的完整句法形式。如此看来,用典研究“顺向为辅”并未起到辅助之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1 3 年,第6 7 页。下文简称用典研究。句中画横线处为用典研究所提取的用典形式,下同。用典研究提取方法旨在研究用典形式的变体及意义等相关问题,这样提取是完全可行的。本文认为,这种提取方法依然是逆向提取,不属“顺向提取”问题。100.励耘语言学刊用。换句话说

7、,用典研究虽提出“顺向提取”这个术语,但未有理论阐释和实践应用,本文的研究旨在弥补其不足和缺陷。(一)顺向提取的主要依据典故词语的生成属性是顺向提取的主要依据。所谓“生成属性”,即典故词语的形式和意义由典源生成,形式的衍生和意义的演变轨迹不能完全脱离典源,而那些“去典故化”的词语,已不属于典故词语范畴。虽依赖于具体语境,但受典源的约束与限制,这是典故词语不同于一般词语的主要特点。因此,提取的典故词语形式上须能凸显典源要素,使用义或直接体现典源要素义,或整体概括典故本身义,或在典源基础上有引申、比喻、借代等义。逆向提取的主要依据是典故词语的使用属性。使用属性着重考察典故词语在具体语句中的使用情况

8、,首先遵从典故词语的具体表义重心,比如“所惧藏舟不固,陵谷易迁”“藏舟骤徙,遇隙无停”“舟壑潜运,劳息不停”“生涯易往,夜难藏”“藏难留,俄悲大夜”等,又比如“学穷三筐”“张诵三筐”“三五车之义”之类。“藏舟骤徙”强调迅速,“舟潜运”强调不知不觉,“张诵三”强调博闻强记“三筐五车之义”重心在“义”。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差异,用典形式显得纷繁复杂,照此提取,会出现大量短语,甚至小句,研究用典形式变体尚可,若要研究典故词语,便行不通,而顺向提取的典故词语则以词为主。若按照顺向提取法,上述语句依次提取“藏舟”“舟壑”“夜壑”“藏壑”“三筐”即可。(二)顺向提取的过程相比逆向提取,顺向提取工作量大,难

9、度也较大。逐字逐句地分析具体语料是顺向提取的基本过程。首先,逐字逐句分析,确定是否用典。用典与非用典若辨别不清,便容易遗漏一些典故词语,或误收一些普通词语,势必会影响研究对象的完整性、科学性。其次,要能准确溯源。溯源过程中,意义的判断尤为重要,相比形式变化的丰富复杂性,意义与典源的联系更为紧密,由典源产生的意义相对稳定。最后,再据典源提取典故词语,典源始终是顺向提取的基点和依据。逆向提取不需要逐字逐句分析,依据辞书即可快速检索含有典故词语的相关语料,因此典源与典义的判定相对容易,但研究对象易受辞书的规定与限制,提取的典故词语仅限于辞书收录。101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三)顺向提取

10、的根本原则源、形、义三者相统一是顺向提取的根本原则。“源”即典源。“形”主要从典形与典源之间的关系考虑,即典形必须能蕴含或凸显典源中的事件要素。“义”即典故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义,使用义必须与典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直接联系,即典故词语可以直接取自典源信息要素义(典源中的字词原义);间接联系,即典故词语或概括原典整个故事内容(典故主旨),或在典源基础上进一步派生出其他意义,与典源义有引申、比喻、借代等关系。“源、形、义三者相统一”即典故词语形式上必须能凸显或蕴含典源要素,使用义契合典源义(包括典源各个要素义)。目前,学界仍没有公认的提取典故词语的统一标准。通过分析“顺向提取”的本质内涵,我们

11、提出以下几条顺向提取典故词语的可操作的原则:1.形式上,典故词语在线性次序上紧密相邻,不隔字、不缺字提取。2.结构上,典故词语在同一句法层次,不跨层提取。3.意义上,典故词语的使用义或直接体现典源要素义,或整体概括典故本身义,或与典源义有引申、比喻、借代等关系。(首要原则)4.源、形、义三者相统一,典故词语能凸显典源要素,使用义契合典源义。(根本原则)上述原则排列顺序不代表顺向提取的具体步骤,顺向提取的第一步是逐字逐句分析,准确判断用典及典源,因此考察典故词语使用义与典源义之间的关系理应是首要原则。源、形、义三者相统一,是顺向提取必须始终坚持贯彻的根本原则。前两条的形式与结构属于句法层面,为了

12、确保提取出的是典故词和典故短语(以典故词为主),而不是小句,尤其是典故词,词法上需符合汉语词汇完整性规则。二、顺向提取实践操作典故有语典、事典及名典之分,相比语典和名典,事典典源蕴含的事件要素更为丰富,因此,由事典产生和形成的典故词语形式复杂多样。相应的,事典词语并不容易提取,尤其类似小句的用典形式(亦称为典故句),逆向提取常据语言表达形式取之,显得比较混乱。顺向提取则不然,“源、形、义三者相统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典故词和典故短语的提取,亦适用于典故句的提取。墓志作为哀速文,常使用与死亡相关的典故,比如“晋景公梦竖”“声伯梦涉”“丰成公十年:见左传以上(1)-102励耘语言学刊城剑气”“孤鸾照镜

13、”“(萧史/弄玉)乘鸾”,等等。下文暂且选择“晋景公梦竖”“声伯梦涉”之典试做分析,进一步考察顺向提取典故词语的可行性(1)崔连城墓志:“膏育逮积,舟壑潜移。”(2)邵六奇墓志:“吾今病极,崇入膏育。”(3)王积薪墓志:“魂销晋恨,手拱秦医。”(4)车玄福墓志:“二疾来侵,百龄逮几。(5)李佰墓志:“四蛇催运,二竖逼。”(6)纪仁墓志:“何期二竖两楹,溢兹人理。”(7)郑補墓志:“不遇药于双童,遂殃于二竖。”(8)韦望墓志:“不遇万金之药,旋成二竖之谋。”(9)裴札妻韦氏墓志:“体赢多疾,有二竖之梦,无十全之医。”(1 0)崔元奔墓志:“梦坚为灾兮叹遍函,有始已终兮悲无极。”(1 1)李墓志:

14、“梦竖感晋侯之疾,刘兰为郑伯之灾。”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日:“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育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日:“疾不可为也,在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日“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以上十一例典故词语见于辞书收录的仅有(1)(2)例的“膏育”和(5)一(9)例的“二竖”,若据辞书条目提取,便会遗漏(4)例“二疾”和(1 0)(1 1)例“梦竖”“晋侯”。若据用典研究逆向提取法,(1)(2)例分别提取“膏育逮积”“票人膏育”,(4)一(7)例分别提取“二疾”“二竖”,(8)(9)例分别提取“二竖之谋

15、”“二竖之梦”,(1 0)例提取“梦竖为示例皆出自秦晋豫新出墓志蔻三编,示例下标着重号的即为顺向提取的典故词语。下文除专门强调墓志出处外,其余墓志材料均出自张永华、赵文成、赵君平编著:秦晋豫新出墓志佚三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 0 2 0 年。本文调查的辞书分别为: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第3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5 年;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 0 0 1 年;赵应铎主编:汉语典故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7 年;辛夷、成志伟主编:中国典故大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16、0 9 年。以上(1 2)-成公十七年:一(1 8)例,较早见于左传再看组例子:103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灾”,(1 1)例提取“梦竖感晋侯之疾”,照此提取,既有词和短语,又有小句。其实,(5)(6)(7)例“二竖”与(8)(9)例“二竖”性质是不同的,不仅在于用典形式的不同,意义也有所差别,(1 0)例和(1 1)例中的“梦竖亦如此,详见下文分析。逆向提取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忽视了典故词语的生成属性,由典源生成典故词语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变量,即人为选择和语境制约;二是忽视了典故词语形成与产生的基点“典源”,典源、典形、典义三者未能有机结合。顺向提取可解决

17、这些疑点。首先,据使用义(亦称为语境义)确定典源及典源文献,即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的“晋景公梦竖求医于秦缓”之事。其次,据“源、形、义三者相统一”的根本原则,考察用典形式所凸显的典源要素,比如(1)一(9)例分别蕴含典源要素“膏育”“秦医”“二疾”“二竖”,(1 0)(1 1)例均蕴含典源要素“梦”“竖”,“晋侯”为典源人物要素“晋景公”。然后,再考察形式及结构的完整性,“膏育”“二竖”在典源中即为词,“秦医”“二疾”是由典源中临近要素组合成的词,“梦竖”“晋侯”在句中亦是一个完整的句法单位,不可拆分(“晋侯之疾”句法上仍可拆分)。因此,据顺向提取原则,上述例子分别提取“膏育”“秦医”“二疾”“二

18、竖”“梦竖”“晋侯”即可。(1 2)张伟墓志:“梦函及,夜燎俄被。”(1 3)刘方墓志:“乎痛矣,如何梦。”(1 4)赵琮墓志:“日非庚子,梦是琼瑰,遵疾数朝,终于逆旅。”(1 5)王承宗墓志:“琼瑰入梦兮珠泪露衣,遣奠忽行兮亲宾永违。”(1 6)李护墓志:“才书代设,虚传芝术之征;迁水荣鸾,逮切琼瑰之梦。”(1 7)张景先墓志:“太广道,谓有台衡之资;水哀歌,翻致琼瑰之梦。”(1 8)井庆墓志:“南观沼,声伯梦涉之川;北跳漳滨,刘祯卧病之浦。”初,声伯梦涉,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日:“济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惧不敢占也。还自郑,壬申,至于狸服而

19、占之,日:“余恐死,故不敢占也。今众繁而从余三年矣,无伤也。”言之,之莫而卒。上述例子均借“声伯梦涉”之事表达“死亡”义,确为用典。辞源汉语大词典励耘语言学刊104等工具书仅收有“琼瑰”“水”,但均按普通词语收录,未列典故义。若据用典研究逆向提取法,(1 4)一(1 6)例需提取“梦是琼瑰”“琼瑰入梦”“琼瑰之梦”,(1 7)(1 8)例需提取整个句子,即“水哀歌,翻致琼瑰之梦”“南观沮沼,声伯梦涉之川”。若据顺向提取原则,上述语句分别提取“梦”“琼瑰”“水”“沼”“声伯梦涉”即可。(1 2)(1 3)例“梦”为典源要素,契合典故主旨内容,且作为一个完整的句法单位出现,因此提取“梦”即可。(1

20、 4)一(1 7)例据“源、形、义三者相统一”原则,提取“琼瑰”即可,“琼瑰”在典源中即为词,虽“梦”也是典源要素,但“梦是琼瑰”“琼瑰人梦”“琼瑰之梦”的形式及结构尚可拆分。(1 7)例除“琼瑰”外,还需提取典源中的地名要素“水”。(1 8)例“沼”“声伯梦涉”胥为典源要素,“声伯梦涉”在句中整体作为“川”的定语出现,因此不能仅提取人物要素“声伯”,再者“梦涉”亦是典源要素,因此需提取“声伯梦涉”总之,顺向提取能够广泛普遍地适用于词、短语及句子的用典形式,但顺向提取出的典故词语性质及内涵不尽相同,比如上述(5)(6)(7)例“二竖”的意义不同于(8)(9)例中的“二竖”,(1 0)例和(1

21、1)例中的“梦竖”使用情况有所区别,(1 2)(1 3)例“梦”与(1 8)例“声伯梦涉”的语境及语义指向不同,等等。其实,其中一些属于“典故词”,一些属于“涉典词语”,关于“典故词”和“涉典词语”相关问题,详见下文分析。三、顺向提取与典故词、涉典词语判断标准再讨论苏天运典故词语性质论析(2 0 1 4)首次明确提出“涉典词语”这一术语,并认为典故词语包括“典故词”和“涉典词语”。这里首先引出苏文关于“典故词”和“涉典词语”的分析,为方便呈现,特列表如下:典源典面典义典例与典源相关的语符形与典源相关而与典面字词隐去典源而出现典面的典故词+式(比较固定)原义不同的意义用语与典源相关的短语形与典源

22、相关的修辞性的言出现典源中诸多信息要素涉典词语+式(不固定)外之意的用语苏天运:典故词语性质论析,励耘语言学刊,2 0 1 4 年第1 辑。李运富在此之前已经注意到二者的区别(2 0 1 2),后来又明确提出“造词用典”与“言辞用典”两个概念(2 0 1 5),即苏文所说的“典故词”与“涉典词语”。“典故词”属于“造词用典”范畴,“涉典词语”属于“言辞用典”范畴。见李运富:论造词用典与言辞用典,汉字汉语论稿续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9 年,第4 3 7 4 4 9 页。105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苏文认为“不具备上述这些特点和要件,就不能归为典故词或涉典词语”,其

23、对“典故词”和“涉典词语”内涵的认识颇有见地,遗憾的是,“涉典词语”这个术语至今尚未应用于相关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言语中用典形式的产生和形成是人的主观参与过程,烦琐复杂的用典形式很难一刀切,典故词和涉典词语的判断并非易事,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易辨别,理论和实践就不能有效结合,“典故词”和“涉典词语”相关问题亦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典故词和涉典词语在实践操作中的具体判断标准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我们以顺向提取出的典故词语为例,进行典故词和涉典词语区分,旨在对“典故词”与“涉典词语”的判断标准提出一些新的认识。第一,典故词语的使用义始终是判断典故词与涉典词语的首要标准典故词语形成和演变

24、过程中,意义起主导作用,因此其使用义(语境义)始终是判断典故词与涉典词语的先决条件。若使用义与典源义有直接联系,则可能是涉典词语;若使用义与典源义有间接联系,则可能是典故词。(1 9)郑烈墓志:“山颓木坏,徙舟移。(2 0)卢佟媛墓志:“夫传火者薪,藏山者泽,是以殷鉴空漏,聿求圆寂。”(2 1)柳从俗墓志:“积善之庆,将致位于青云;无妄之祸,竟藏舟于夜壑。(2 2)崔连城墓志:“膏育遠积,舟潜移。”(2 3)司马翥墓志:“宜家自昔,夜壑同古。”(2 4)李墓志:“藏山遠从,直木先秋。”(2 5)武恩墓志:“忽藏山泽,奄弃寿筋。”(2 6)李珍墓志:“大壑夜舟,两楹梦奠。”(2 7)于齐墓志:“

25、昊天不,降此翰凶,既无固于藏山,忽有悲于逝水。”(2 8)崔景祥墓志:“谢浮生于往息,凝实际而若休之,何知夫过而空,愧于藏舟。”首先,上述各例带着重号的对象为顺向提取的典故词语,可将其大致分为A类和B类,(1 9)一(2 1)例归于A类,(2 2)一(2 8)例归于B类。通过比较A、B两类典故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可知A类典故词语的语境义直接体现典源要素的字面义,(1 9)例“壑徙舟移”和(2 0)例“藏山者泽”形式上即为短语,(2 1)例“藏舟”“夜壑”形式及结构上虽是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味者不知也励耘语言学刊106词,但意义仍是典源中的字词

26、原义。B类典故词语的意义胥已高度凝固,与典源义有间接隐秘的联系,属于典故词。(2 2)一(2 4)例“舟壑”“夜壑”“藏山”借指世事或时间,(2 5)一(2 8)例“藏山泽”“大壑”“夜舟”“藏山”“藏舟”借时间流逝或世事变迁,比喻生命的消逝。因此,上述(1 9)一(2 1)例的“壑徙舟移”“藏山者泽”“藏舟”“夜壑”是涉典词语,(2 2)一(2 8)例“舟壑”“夜壑”“藏山”“藏山泽”“大”“夜舟”“藏舟”胥为典故词。又如:(2 9)张光祚墓志:“藏舟夜,埋剑泉台。”(唐代墓志汇编续集,7 1 1 页)(3 0)高感墓志:“藏舟之喻忽诸,曳杖之哥及。”(续集2 4 6 页)(3 1)张仁墓志

27、:“方清法镜,喻藏舟,泉局永夕,陇月徒秋。”(唐代墓志汇编,4 4 1 页)(3 2)刘文晖墓志:“琴台景暮,方从秉烛之游;夜壑烟沉,逮藏舟之固。”(3 3)于荣德墓志:“孔丘持论,俄惊逝水之悲;蒙庄寓言,自失藏山之固。”上述(2 9)例“藏舟夜壑”与(2 1)例“藏舟于夜壑”语境有明显的区别,前者“藏舟”“夜壑”典义业已高度凝固,谓世事变迁,比喻生命逝去,而后者以字面义“把舟藏在山谷里”人句,属于“言辞用典”范畴。(3 0)(3 1)例前后文虽未出现典源中其他信息要素,但从意义上看,并未凝固成典故词,直接体现典源“藏舟”要素的字面义。(3 2)(3 3)例虽前后文均出现典源中的其他信息要素,

28、但从意义上看,其中“夜壑”“藏舟”“藏山”是在典源基础上派生的意义,径释为“世事变化,不可固守”,未尝不可视为典故词。因此,除“藏,(3 0/3)例 为涉典词语外“藏盘(2/2)“夜整2 9/2)3”“藏山(3)例”业已凝固成典故词。第二,是否脱离与典源相同或相似的语境是判断典故词与涉典词语的基本标准前文(1)一(1 1)例“晋侯梦竖”之典,(1)一(7)例“膏育”“二疾”“二竖”胥已凝固成典故词,谓“疾病、病魔”。(8)(9)例“二竖”属于涉典词语,“二竖之谋”“二竖之梦”中的“谋”“梦”起点明典源的作用,再现了典源相关语境“二竖”仍以典面字词原义“二小子”出现。(1 0)例“梦竖为灾”中的

29、“梦竖”已脱离典源语境独立使用,径释为“患病”,是典故词。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下文简称续集。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下文简称汇编。107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前文(1 2)一(1 7)例“声伯梦涉沮”之典,“梦是琼瑰”“琼瑰人梦”“水哀歌,翻致琼瑰之梦”“邃切琼瑰之梦”均属于“言辞用典”范畴,与“琼瑰”相搭配的“梦”这一要素,再现了典源语境,“琼瑰”未脱离典源语境独立使用。(1 8)例“南观沼,声伯梦涉之川”属于典型的“言辞用典”,语句中出现典源诸多事件要素。而(1 2)(1 3)例

30、的“梦沮”,整个词概括了原典整个事件内容,胥已凝固成典故词,借表死亡。因此,除“梦”是典故词外,“琼瑰”“沼”“声伯梦涉”均是涉典词语。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一旦脱离典源语境,典故词语的搭配和使用范围越广,典故词语词汇化的程度就会越高。第三,高频率使用是判断典故词的重要标准高频率使用是词汇化的通用条件,典故词的形成亦不违背汉语普通词语的词汇化规律,因此使用频率也是检验典故词语词汇化的重要标准。但有所不同的是,高频率的使用是一般词语词汇化的先决条件,而典故词语词汇化的先决条件是其使用义。顺向提取的典故词语,有一些未收录于辞书,专门汇集典故语的辞书尚可以收录丰富的涉典词语,但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需

31、慎选语例,收录典故词即可,不能轻易增补新典故词。就汉语大词典增补碑志典故词而言,除了考察其意义、形式、结构及语例外,还要考察其使用频率,比如,前文“梦竖(1 0)0”“梦(1 3)“夜舟(2 0)“藏山1泽(2 5)”“藏山(2/2 7/3)0 均为顺向提取的未见于辞书的新典故词语。通过检索“书同文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中国金石总录”等大型石刻数据库,“藏山泽”仅有一例(清代语料),“梦”有四例,“梦竖”“夜舟”“藏山”常见于碑刻材料,可知“梦竖”“夜舟”“藏山”词汇化程度很高,可据碑志增补词典失收的新典故词。总之,典故词与涉典词语的判断应始终坚持“意义主导”,使用义和典源义之间的联系是判断

32、典故词与涉典词语的首要标准;其次,看能否脱离与典源相关或相似的语境而独立使用;同时依据其形式及结构,按句法规则判断其是典故词还是涉典词语,涉典词语包括典故短语。此外,高频率使用亦是判断典故词的重要标准,词典类工具书可据这些标准增补新典故词。董秀芳在汉语词汇化研究及相关问题讲座里提出:“词汇化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类:通用条件和特定条件。通用条件是指在所有类型的词汇化中都起作用的条件,特定条件是指在某一特定类型的词汇化中起作用的条件。词汇化的通用条件是高频共现。高频共现是指两个词经常在文本中连在一起出现。只有高频共现才能为认知上心理组块的发生提供可能。”(https:/b23.tv/F7DGqnu)董

33、秀芳提出“高的使用频率是句法结构演变为双音词的一个先决条件”,见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1 年,第4 6 页。励耘语言学刊108四、顺向提取与典故词语分类的新认识典故词语据其来源可分为语典词语、事典词语、名典词语,用典研究对这种分类方法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分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用典形式之来历出处进行分类,并不科学,没有分清典故所指的对象,也没有明确研究对象”,但如何据所指对象进行分类,用典研究并没有给出答案。“顺向提取”可解决这一问题。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所指”即符号所代表事物的本质内涵,典故词语的所指是其使用义,使用义直接反映典源要素字面

34、义,即为涉典词语,使用义间接反映整个典故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即为典故词。除此之外,还有“兼类”典故词语,在同一语境中,既可以视为典故词,又可以视为涉典词语,如下所示:(3 4)李渺墓志:“梦竖感晋侯之疾,刘兰为郑伯之灾。”(3 5)骞思玄墓志:“晋侯寝疾,二竖为灾;声伯涉,三年解梦。”(全唐文补遗第3 辑,6 3 页)(3 6 李乔年墓志:“柳惠且闻于三黜,崔驱仍谪于六家。”(3 7)卢思顺墓志:“梁辣既叹于劳人,赵温岂安于雌伏。”(3 8)司马翥墓志:“室奸崇替,闻弦歌之声;索隐惩伏,见神明之称。”(3 9)高延祚墓志:“弦歌是闻,虚鼓牛刀之用;琴堂不下,何必戴星而出。”(4

35、0)韦君妻裴首儿墓志:“閣门成化,辟虞堂而荐赏;藏舟忽往,掩庄壑而俄沦。”(汇编,1 0 7 2 页)(4 1)张仲晖墓志:“他日趋庭,得伯鱼之闻礼;当年贾勇,慕夏侯之拾青。”上述(3 4)(3 5)例中的“梦竖”“二竖”均与典源人物要素“晋侯(晋景公)”同现,以典源中的字词原义人句,但此处“梦竖”释为“患病之兆”,“二竖”释为“病魔”,亦未尝不可。(3 6)例“三黜”概括柳下惠“直道事人,三次罢官”之事,语义指向整个典故内容,(3 7)例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第1 3 页这里的“兼类”主要强调同一语境中的典故词语,而不同语境中的典故词语,毋庸置疑,既可以是典故词,又可以是涉

36、典词语,这恰恰反映了典故词语词汇化的程度,以及与一般词语词汇化过程及方式的不同。吴钢:全唐文补遗(第3 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 9 9 6 年。109典故词语“顺向提取”及相关问题研究亦如此“劳人”概括梁辣“久栖卑位,生不以封”之事,因此“三黜”“劳人”既可以视为典故词,亦可表示典源中人物的具体行为,视为涉典词语。(3 8)(3 9)例“闻弦歌之声”“弦歌是闻”径用典源原句,“弦歌”原典本谓“依琴瑟而歌唱”,这里也可喻指“礼乐教化”。(4 0)例“藏舟”与“庄壑”并提,“藏舟”既可取自字面义,亦可径释“世事变迁”。(4 1)例“趋庭”与人物要素“伯鱼(孔鲤)”共现,“趋庭”既可以视为原典“

37、伯鱼闻礼”的具体动作行为,亦可径释“接受父训”义。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兼类”典故词语一般与典源其他事件要素共现,仍处于与典源相关的语境中,“兼类”典故词语的判断主要依据意义是否高度凝固。此外,同一语境中的典故词语“兼类”情况表明,典故词语的词汇化与一般词语词汇化过程及方式是不同的,典故词语词汇化过程中存在一个相应的“兼类”词语,典故词并不完全由涉典词语转化而来,典故词和涉典词语的形成和产生是在典源基础上平行发展的两条路径。比如“梦竖”“二竖”在同时同质的材料中,业已凝固成典故词,但在上述(3 4)(3 5)例中也可视为“兼类词”。又如,前文“二竖”“藏舟”“夜壑”在不同语境中,既是典故词,又

38、是涉典词语。典故词语据所指对象分类,亦可以合理解释“名典词语”相关问题。名典词语也有典故词和涉典词语之分,一些尚未完全凝固成典故词的,词义仍具有特指性,比如“晋侯(3 4 3)“柳(3 6)“梁辣(3 7)“*伯鱼(4)n并不泛指某一类人,而是特指典源中的人物,因此我们把名典词语前后出现典源具体事件要素的仍视为涉典词语,暂不视为典故词,此类属于“名典形式变体”研究范畴。但有一些已经凝固成名典词,产生泛指义,比如执失善光墓志“水珠亡,荆山玉折”,杨行祎墓志“佳城兆,水流寂”“舟移夜壑,水流灾”,其中的“水”是“声伯梦涉”之典中的地名要素,代指不详之地,属于“名典词”研究范畴,这两类研究范畴不能等

39、同,研究名典词语相关问题时须予以重视。综上,典故词语据所指对象,可重新划分为典故词、涉典词语、典故词兼涉典词语三大类。结语“顺向提取”是甄别和提取典故词语的新方法,学界虽早已提出,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以唐代碑刻同源典故词语为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4 8 9 页。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第5 0 4 页。110励耘语言学刊材料,系统阐释典故词语“顺向提取”的基本理论问题。1.“顺向提取”的本质内涵。本文具体论述了顺向提取的主要依据、提取过程、根本原则和提取细则。2.“顺向提取”的实践操作。本文强调坚持“源、形、义三者统一”这一根本

40、原则,选择十八例形式丰富的事典词语,举例分析其提取思路及具体步骤,完整呈现此法的可操作性。3.提出判断典故词与涉典词语新标准。典故词语的使用义始终是判断典故词与涉典词语的先决条件,其次再考虑其形式、结构、语境及使用情况等。4.讨论典故词语新的类别划分。根据“顺向提取”的理论原则和提取要领,本文按典故词语的所指义(使用义),将其划分为典故词、涉典词语、典故词兼涉典词语三大类。5.碑刻同源典故词语十分丰富,很好体现出源、形、义三者相统一的特点,是进行汉语典故词语研究的最佳切人口。A Study on the Allusion Expressions Forward Extraction(顺向提取)

41、and Related Issues-Take T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with Homologous Allusions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Zhao RuijuanHe Shan(Southwest University)Abstract:Scientific extrac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research onallusionexpressions.The traditional“Reverse Extraction”(逆向提取)fo

42、cuses on the static en-tries of dictionaries,omitting many new allusions expressions that are not found in the dictiona-ry,thus affecting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research.In the extraction of allusion expres-sions,while the static“Reverse Extraction(逆向提取)is adopted,the dynamicForward Ex-tractio

43、n(顺向提取)must be strengthened.Although the latter extraction method has beeninvolv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both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re rel-atively vague.This article uses the allusion expressions of the same origin in the inscriptions ofthe Tang Dynasty as materials,a

44、nd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essence,basis,process,princi-pl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Forward Extraction(顺向提取)of the allusion expres-sions,so as to propose new judgment standards for allusion-words and involving-allusion-words,and make a new division of allusion expressions categories.These

45、new understandingscan more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 and describe Chinese allusion expressions,enrichand exp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y research.Keywords:Forward Extraction(顺向提取);allusion-words;i n v o l v i n g-a l l u s i o n-w o r d s;new classification of allusion expressions;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