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基于大中城市低碳生活方式调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156548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基于大中城市低碳生活方式调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基于大中城市低碳生活方式调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基于大中城市低碳生活方式调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第109-121页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基于大中城市低碳生活方式调查高文珺摘要:由生态危机观、环境责任归因和低碳文化认同组成的低碳文化通过不同路径机制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对全国 40个大中城市的 4107个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1)受访城市居民日常购买、使用和处置物品上具有一定的低碳化趋势,还会积极向他人宣传低碳理念。但是,如果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受访者的低碳化选择会减少,对生态优先的发展政策多持有中立态度。(2)低碳文化既可通过文化信念和文化认同直接影响低碳生活方式,又可通过认同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3)低碳文化中

2、的生态危机观、生态个人责任归因和低碳文化认同会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而生态他人责任归因则会阻碍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我们应构建低碳文化以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关键词:低碳文化;生态危机观;责任归因;低碳文化认同;低碳生活方式DOI:10.19836/ki.37-1100/c.2023.05.010现代社会的财富创造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随着人口增长和个人消费欲求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自然环境恶化问题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可持续”“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逐渐在国际上形成共识。我国政府尤为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而

3、实现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宏观政策层面的推动,还需要个体层面的行为模式转变,即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可以极大地推动绿色发展。研究显示,个体的低碳行为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消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促进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了重要议题。本研究提出从构建低碳文化入手去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重点探讨低碳文化的构成,分析我国大中城市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特点,探讨低碳文化影响低碳生活方式的路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建议。一、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一)低碳生活方式的界定低碳生活方式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纪 70 年代,这一时期,有研究者相

4、继提出“负责任的消费”(responsible consumption)、“关注生态的消费者”(ecologically concerned consumer)和“生态营销”(ecological marketing)的概念。后续研究者则多用“绿色的”“关注环境的”“可持续的”“低碳的”作者简介:高文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Hails C.,Humphrey S.,Loh,J.,et al.,“Living Planet Report 2008”,https:/wwfeu.awsassets.pan

5、da.org/downloads/living_ planet_report_2008.pdf,访问日期:2023年 7月 9日。Pollex J.,“Regulating Consumption for Sustainability?Why the European Union Chooses Information Instruments to Foste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European Policy Analysis,2017,3(1),pp.185-204.Barr S.,Gilg A.,Shaw G.,“Helping People Make B

6、etter Choices:Exploring the Behaviour Change Agenda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pplied Geography,2011,31(2),pp.712-720.郑新业、魏楚、秦萍等: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 2123页。109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标签来形容绿色低碳的消费行为或生活方式。从宽泛的意义上,根据 Stern 的定义,低碳生活方式指的是能够对物品或能源的效用产生积极影响,能够对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的结构和动力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模式,包括私人领域

7、行为与公共领域行为两种类型。私人领域(private-sphere)的行为主要包括在物品获得、使用或处置过程中的低碳行为,Schanes等提出的低碳生活方式框架为理解私人领域的低碳行为提供了参考。比如,在物品获得阶段,为了直接减少碳排,可以选择减少不必要消费,或是在消费类型上转向低碳排的文化、教育或娱乐消费;还可以通过对物品的重新利用或自制等来间接减少碳排;也可以通过购买更加节能、耐用的产品直接对环境形成积极影响。在物品使用阶段,可以通过节约使用、共享和修理等方式延长物品使用期限,减少消耗。在物品处置阶段,可以通过捐赠或转卖等方式来减少碳排,或是通过垃圾分类等方式助益于环境保护。公共领域(pu

8、blic-sphere)的低碳行为主要是指通过影响公共政策或他人的行为来影响环境,包括支持绿色发展政策,向他人宣传环保理念,或是愿意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如时间、金钱)以实践绿色生活理念或响应环保政策。本研究沿用这种公私领域的划分方式来同时分析公私领域的低碳行为(如图 1 所示),包括物品购买以及使用和处置的低碳化行为、公共领域的低碳发展政策支持行为、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实践绿色生活的低碳付出行为、积极向他人宣传低碳理念的公共参与行为。(二)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因素促进民众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对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如何促进就成为各领域研究者的关注重点。White等通过总

9、结以往的相关研究提出,促进消费者低碳行为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习惯形成(habit formation)、个体自我(individual self)、情感Halder P.,Hansen E.N.,Kangas J.,et al.,“How National Culture and Ethics Matter in Consumers Green Consumption Value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65,No.121754.Stern P.C.,“Toward a Coherent Theor

10、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pp.407-424.Schanes K.,Giljum S.,Hertwich E.,“Low Carbon Lifestyles:A Framework to Structure Consumption Strategies and Options to Reduce Carbon Footprint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9,pp.1033-1043.Grling T.,Fuj

11、ii S.,Grling A.,et al.,“Moderating Effects of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on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n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3,23(1),pp.1-9.图 1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分析框架(资料来源:作者绘制。)110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和认知(feelings and cognition)、有形性(tangibility)。Chen 和 Li的研究发现影响低

12、碳行为形成的因素包括低碳知识、低碳意识、个人规范、社会规范和情境因素;Sun等的研究发现,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形成的因素包括环境知识、环境关注意识、为环境保护付出的意识、环境危害认识、环境保护效能感知和获取信息的媒体使用偏好。除了这些综合性分析,还有大量研究探讨了环境认知、环境关注度、环境世界观、文化价值观、文化和道德规范对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概而言之,既有研究分析的影响低碳行为养成的因素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低碳相关信息和知识因素,二是个体自我心理因素,三是情境因素,四是环境相关的信念、规范、价值观、观念意识等文化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在以往研究中被认为是影响低碳生活方式的一个稳定的、重

13、要的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将从文化因素入手,探讨低碳相关文化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三)低碳文化与低碳生活方式本研究从文化角度出发构建探究低碳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文化被理解为是由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传统,包括信念、价值观、规范、象征符号、行为模式等,文化能够提供一种参照体系,可以影响社会成员对社会现实和生活意义的理解,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本研究中的文化是关于低碳生活的特定文化,简称低碳文化。就低碳文化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而言,环境社会学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 theory)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理

14、论认为,个体持有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其关于环境的信念,进而会影响其对环境问题危害的认识和对环境问题个人责任的归因,这种认识和归因又会让其形成自己有义务解决环境问题的个人规范,最终促进低碳行为的形成。其中,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通常是指新生态范式(new ecological paradigm,NEP)这一关于环境的世界观。这一理论获得了广泛的实证研究支持,比如,有研究发现,当人们持有地球资源有限、生态面临危机的环境观,认为个人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责任,个人有解决环境问题的义务时,人们就会更倾向于表现出低碳行为。也有研究发现,环境保护重要、生态危害严重的环境观,对导致环境问题的个人责任归因,以及保护环

15、境的个人责任认知之间会相互作用,并会促进人们采取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行为。本研究参考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对文化因素的探讨,从信念和认同两个维度界定低碳文化。White K.,Habib R.,Hardisty D.J.,“How to SHIFT Consumer Behaviors to be More Sustainable:A Literature Review and Guiding Framework”,Journal of Marketing,2019,83(3),pp.22-49.Chen W.,Li J.,“Who Are the Low-carbon Activists?Ana

16、lysis of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Low-carbon Behavior in Tianjin,Chi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683,pp.729-736.Sun Y.,Liu N.,Zhao M.,“Factors and Mechanisms Affecting Green Consumption in China:A Multilevel Analysi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09,pp

17、.481-493.Sovacool B.K.,Griffiths S.,“The Cultural Barriers to a Low-carbon Future:A Review of Six Mobility and Energy Transitions across 28 Countries”,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20,119,No.109569.Zou L.W.,Chan R.Y.,“Why and When Do Consumers Perform Green Behaviors?An Examination of R

18、egulatory Focus and Ethical Ideolog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94,pp.113-127.Hong Y.Y.,“A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Moving from Describing Culture to Explaining Culture”,in Understanding Culture:Theory,Researc,and Application,edited by Robert S.,Chiu Hong,pp.18-38.New York:

19、Psychology Press,2010.Stern P.C.,Dietz T.,Abel T.,et al.,“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Human Ecology Review,1999,6(2),pp.81-97.Dunlap R.E.,Van Liere K.D.,Mertig A.G.,et al.,“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A Revised NEP

20、 Scale”,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pp.425-442.Riper C.J.V.,Kyle G.T.,“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l Processes of Behavioral Engagement in a National Park:A Latent Variable Path Analysis of the Value-Belief-Norm Theor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38,pp.288-297.Fornara F.,Molinario

21、,E.,Scopelliti M.,et al.,“The Extended Value-Belief-Norm Theory Predicts Committed Action for Nature and Biodiversity in Europe”,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20,81,No.106338.111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中的环境世界观(本研究中关注的是生态危机观)和责任归因可纳入低碳文化信念的分析范畴;个人规范则对应文化认同,体现人们因从事低碳相关活动而获得的情感认同。这两个维度的低碳文化与低

22、碳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四)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根据以往研究,低碳文化信念(如环境世界观中的生态危机观、环境责任归因)和低碳文化认同都可以直接影响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Stern等最初提出信念价值规范理论时,就是通过回归分析证实了生态危机观、责任归因和规范认同与低碳生活方式的紧密关联。后续研究者进一步的路径分析发现,生态危机观、责任归因会影响低碳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又进一步影响低碳行为。由此看,低碳文化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存在信念和情感认同双重机制:一方面,低碳文化信念会直接影响低碳生活方式选择,低碳文化情感认同也会影响低碳生活方式选择;另一方面,低碳文化信念还会影响人们的低碳

23、文化情感认同,情感认同再进一步影响低碳行为,形成信念认同行为的路径机制。基于此,参照图 1所示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研究假设,并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假设 1:低碳文化信念会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假设 1.1:生态危机观越强,越容易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假设 1.2:环境问题产生责任归因越是归于个人,越容易采取低碳生活方式;越将责任归因于他人,会越少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假设 2:低碳文化认同感越强,越容易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假设 3:低碳文化信念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可通过低碳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实现。二、数据与测量(一)调查对象本研究的分析数据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低

24、碳消费课题组主持实施的“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全国六大地理区划,包括 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27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 4个二/三线城市,共计 40个样本城市,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抽样设计,确保样本能够代表全国大中城市居民,共获得有效样本 4107个。其中,男性占 50.28%,女性占 49.72%;年龄在 1870 岁之间,平均年龄 40.36 岁,“50 后”和“60 后”占 17.97%,“70 后”占23.37%,“80后”占 25.13%,“90后”和“00后”占 33.53%。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占 19.5%,高中、职高或中专占

25、40%,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占 40.49%。(二)主要测量变量1.生态危机观的测量。本研究应用新生态范式(NEP)量表来测量人们关于生态环境危机的基本世界观,即生态危机观,选取该量表中五个题目,通过对生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地球发展极限的认识来测量生态危机观,比如“人类正在严重地破坏环境”,得分越高,生态危机观念越强。2.环境责任归因信念的测量。参照以往研究,通过四个题目来测量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Stern P.C.,Dietz T.,Abel T.D.,et al.,“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T

26、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Human Ecology Review,1999,6(2),pp.81-97.Ibtissem M.H.,“Application of Value Beliefs Norms Theory to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Behaviour”,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0,3(2),pp.129-139.Dunlap R.E.,Van Liere K.D.,Mertig A.G.,et al.,“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27、Ecological Paradigm:A Revised NEP Scale”,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pp.425-442.112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归因信念,包括两个维度:(1)生态个人责任归因,关于个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认识,如“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得分越高,越是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影响生态环境。(2)生态他人责任归因,关于他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认识,如“我一个人保护生态没有用,等大家都保护时我再做就行”,得分越高,越是相信他人行为而不是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大。3.低碳文化认同的测量。参考社会认同

28、测量方式,采用对自己低碳行为的自豪感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两个问题来衡量人们对于自己作为低碳行为主体的情感认同,得分越高,认同越强烈。4.低碳消费行为的测量。参考以往研究,采用 17题的低碳消费行为量表,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测量人们日常生活中在物品购买、物品使用和物品处置方面的低碳化程度。具体而言,物品购买低碳化是指人们在购买物品时会优先选择绿色节能的物品,避免过度包装和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并且适度消费,避免浪费,如“优先购买有环保标志的商品”。物品使用低碳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物品,如“夏天不会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物品处置低碳化是指人们会将闲置物品捐赠或售卖,注意垃圾分类等,

29、如“我会把不需要的闲置物品捐赠出去”。得分越高,表明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越是符合低碳化要求。5.低碳付出行为的测量。采用 4题测量人们为了践行低碳理念而作出的需要额外付出的行为,比如“我会多花时间去在同类商品中挑选环保的”,得分越高,表明越愿意为实现低碳化而付出更多。6.低碳公共参与行为的测量。参考以往研究,自编 2题测量宣传低碳理念的公共参与行为,如“我会向周围人积极宣传低碳的理念”,得分越高,表明对低碳宣传的参与度越高。7.低碳政策支持的测量。自编 2题测量人们对低碳发展政策理念的支持程度,以反映人们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优先级态度。得分越高,表明越是支持生态优先。(三)模型分析策略

30、本研究将采用结构方程进行路径分析来验证假设所提出的因果模型,通过路径系数的大小来衡量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通过各种拟合指数对模型做整体的评价。模型所采用的拟合指数包括RMSEA,SRMR,CFI和 TLI,其中 RMSEA 和 SRMR 是绝对拟合指数,数值在 01之间,越接近 0,拟合越好。RMSEA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SRMR小于 0.08表示模型拟合较好。CFI和 TLI是相对拟合指数,越接近 1,拟合程度越好,一般认为,大于 0.9为较好的拟合。三、研究发现(一)当前民众低碳生活方式的特点1.低碳生活方式基本特点。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分析当前民众低碳生活方式的特点,5点计分,从均值上

31、看(见表 1),低碳消费和公共参与的程度较高,但低碳付出和低碳政策支持的程度则相对较低。为更直观地呈现结果,本文将低碳生活方式四个指标的得分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区间,低分表示很不符合自己日常的行为,中等分值表示部分符合自己的行为,高分表示很符合自己的日常行为。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 198214页。表 1低碳生活方式现状(N=4107)低中高均值低碳消费行为购买低碳化0.49%37.08%62.43%4.02使用低碳化0.63%43.83%55.54%3.93处置低碳化1.19%45.65%53.15%3.82低碳公共参与1.02%2

32、8.10%70.88%4.05低碳付出行为1.27%68.69%30.05%3.45低碳政策支持1.49%60.63%37.89%3.54113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低碳消费行为方面,受访者的日常行为普遍表现出一定的低碳化趋势,完全不考虑低碳环保因素的人占比很少,多数人在物品购买、使用和处置环节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绿色低碳的消费特点。具体而言,消费者最常在购买物品时表现出低碳化倾向,62.43%的消费者会常在购买物品时就考虑绿色环保因素并避免不必要的消费。物品使用和处置上的低碳化倾向不及物品购买强,但也有超过半数的人如此,55.54%的消费者会常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能,注重节约使用、重复

33、利用;53.15%的消费者在处置闲置或废弃物品时,会捐赠或售卖以延长物品使用寿命,丢弃时注意垃圾分类。总体上,此次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一定的低碳消费趋势。低碳公共参与也比较积极,70.88%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会常提醒家人节约、积极向周围人宣传低碳理念。但与践行和宣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相比,人们会较少愿意为了低碳化让渡一些个人利益:有 30.05%的受访者表示会花更多时间和金钱去选择低碳商品或是为了环保而愿意支持水电费涨价,多数人偶尔为之;37.89%的人支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时要优先生态,多数人对此表示中立。2.低碳生活方式的人口学特点。比较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受访者

34、的低碳生活方式发现,低碳生活方式在不同人群中有不同的特点。在私人领域的低碳消费行为上,受访者越年轻,在购买、使用和处置物品方面低碳化趋势越明显,“90后”和“00后”经常表现出低碳化消费行为的比例会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群体(见表2)。在公共领域的低碳化行为上,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越年轻的受访者会为低碳化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的比例越少。在对生态优先的政策支持和向他人宣传低碳理念方面,“70后”群体的低碳化倾向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的消费行为低碳化趋势越明显,投入到低碳公共参与行为的人群占比也会越高(见表 3)。但是在涉及个人利益的低碳化行为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支持低碳发展政策和会为了低

35、碳化付出额外时间和金钱的人数比例,要比其他群体更低。月收入较高的群体消费行为低碳化趋势更明显,投入低碳公共参与行为的人群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高收入群体对低碳发展政策的支持率则相对较低(见表 4)。在低碳付出行为上,行为与收入之间不是线性关系,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会为低碳化额外付出的比例最低。表 2不同年龄群体的低碳生活方式特点(N=4107)年龄“50后”和“60后”“70后”“80后”“90后”和“00后”卡方检验结果低碳消费行为购买低碳化58.27%61.46%64.24%63.98%19.088*使用低碳化52.44%53.85%56.10%57.95%24.200*处置低碳化51.4

36、9%51.35%53.49%55.05%15.457*低碳公共参与71.14%67.40%71.71%72.55%16.972*低碳付出行为35.23%31.04%28.88%27.45%17.957*低碳政策支持41.46%32.08%38.47%39.58%19.822*注:表格内数据为日常行为符合低碳化的人数比例。*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05。表 3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低碳生活方式特点(N=410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卡方检验结果低碳消费行为购买低碳化54.18%61.72%67.11%41.611*使用低碳化45.57%5

37、5.33%60.55%54.266*处置低碳化45.57%50.64%59.29%51.929*低碳公共参与63.05%72.61%72.94%33.597*低碳付出行为39.70%27.69%27.72%53.894*低碳政策支持41.57%39.50%34.52%18.305*注:表格内数据为日常行为符合低碳化的人数比例。*表示 p0.001。114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以往研究发现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愿意接受低碳化生活方式。本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人群在私人领域会表现出更多的低碳化消费趋势,在公共领域上也会更多去向他人宣传低碳理念。

38、但本研究也发现,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群更少会愿意为了低碳化而付出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优先顺序上,支持生态优先的态度也更模糊,更少坚定支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政策。(二)当前民众低碳文化的特点1.低碳文化基本特点。本研究以生态危机观、环境责任归因等低碳信念与低碳文化认同构成低碳文化(见表 5)。从均值看,受访者具有一定的生态危机信念,对环境问题的个体责任感较强,较少将环境问题的责任都归于他人而不是自己,对践行低碳生活的情感和责任认同较强。在环境价值观方面,超过半数的人持有中等程度的生态危机信念,认为地球面临一定的生态危机,但又不是很严峻,而 42.61%的人生态危机信念较强。对

39、于当前环境问题的归因,78.21%的人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影响生态,24.86%的人认为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他人的责任,与自己无关。与此同时,人们的低碳文化认同感普遍较高,74.17%的人会因自己表现出低碳行为而自豪,认同自己是保护生态的责任人。2.低碳文化的人口学特点。年龄上,不同代际的受访者的低碳文化信念和认同均存在差异,年轻受访者对低碳文化的认同感更强,也更多将环境问题的产生归因于他人而不是自己,“70后”受访者中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比例最少(见表 6)。生态个人责任归因并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的生态危机感知较强,会将环境问题与自己个人行为相关联,但

40、同时也有更多人认为环境问题与他人行为关系较大,其对低碳生活方式也有较强的情感认同(见表7)。Semenza J.C.,Hall D.E.,Wilson D.J.,et al.,“Public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Voluntary Mitigation and Barriers to Behavior Change”,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8,35(5),pp.479-487.White K.,Habib R.,Hardisty D.J.,“How to SHIFT Consumer Beha

41、viors to be More Sustainable:A Literature Review and Guiding Framework”,Journal of Marketing,2019,83(3),pp.22-49.表 4不同收入群体的低碳生活方式特点(N=4107)月收入4000元及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元及以上卡方检验结果低碳消费行为购买低碳化55.23%56.91%65.70%71.34%67.14%74.341*使用低碳化50.45%50.62%57.08%60.23%63.80%52.788*处置低碳化43.86%49.59%

42、52.30%60.39%67.31%109.400*低碳公共参与67.16%66.91%72.45%76.65%74.17%43.677*低碳付出行为33.41%29.28%26.24%31.72%31.46%33.487*低碳政策支持45.91%39.59%35.61%38.97%25.66%68.084*注:表格内数据为日常行为符合低碳化的人数比例。*表示 p0.001。表 5低碳文化现状(N=4107)低中高均值生态危机观2.90%54.49%42.61%3.68生态个人责任0.71%21.09%78.21%4.11生态他人责任43.95%31.19%24.86%2.75低碳文化认同1.

43、00%24.84%74.17%4.11115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如表 8 所示,在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的受访者低碳文化信念和认同存在一定差异。首先,随着收入增加,受访者会更多地将环境问题归因于他人。而在对于环境问题的个人责任归因上,认知和收入则不是线性关系,收入处于中上水平的受访者,即月收入在 800010000元的受访者,个人归因感知相对较强,从自身出发审视环境问题原因的人数比例较高。其次,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收入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受访者(月收入在 40008000元之间)对此有所意识的人数比例最少。最后,中上收入水平的受访者对低碳文化的认同感相对较强。(三)低碳文化与低碳生活方

44、式形成的关系检验下面将依次验证分析框架中的核心关系和中介关系,核心关系是低碳文化与低碳生活方式的直接关系,即假设 1和假设 2所提出的关系假设;中介关系是低碳文化认同在低碳文化观念与低碳生活方式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假设 3的设定。1.核心关系检验:低碳文化与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该部分分别检验了低碳文化中的低碳文化信念和低碳文化认同与低碳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低碳生活方式包括低碳消费行为、低碳公共参与行为、付出行为和低碳发展政策支持。以上述四个低碳生活方式的指标作为因变量,分别以低碳文化信念(生态危机观、生态个人责任归因和生态他人责任归因)和低碳文化认同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为了剔除人口学变量

45、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将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月收入作为相关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 9和表 10。为清晰呈现关系,此部分采用低碳消费行为分析指标值,即分析购买、使用和处置物品三个维度低碳行为的总均分,不再单独分析各维度。表 6不同年龄群体低碳文化特点(N=4107)年龄“50后”和“60后”“70后”“80后”“90后”和“00后”卡方检验结果生态危机观43.09%39.06%46.22%42.12%39.544*生态个人责任79.13%75.42%78.39%79.52%7.606生态他人责任22.49%25.52%22.97%27.09%19.182*低碳文化认同72.90%71.67

46、%73.45%77.12%18.699*注:表格内数据为持有某种信念或认同感的人数比例。*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 7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低碳文化特点(N=410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卡方检验结果生态危机观38.08%43.58%43.84%89.605*生态个人责任70.79%79.49%80.52%39.712*生态他人责任20.47%24.28%27.54%86.313*低碳文化认同68.66%74.68%76.31%28.454*注:表格内数据为持有某种信念或认同感的人数比例。*表示 p0.001。表 8不同收入群体的低碳文化特点(N=

47、4107)月收入4000元及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元及以上卡方检验结果生态危机观45.11%38.14%40.86%46.86%44.99%34.950*生态个人责任76.14%74.43%78.44%85.35%79.61%40.692*生态他人责任18.18%23.61%26.71%27.54%30.93%58.465*低碳文化认同72.50%73.09%74.13%77.62%74.87%17.540*注:表格内数据为持有某种信念或认同感的人数比例。*表示 p0.001,*表示 p0.05。116低碳文化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路径机制在考虑

48、了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之后,低碳文化信念和低碳文化认同都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几个指标紧密相关。具体而言,对于低碳消费行为,低碳文化信念可累积解释其 35.7%的变化(见表 9)。从回归系数看,影响最大的是将环境问题归因为个体原因,越是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的行为有关,越倾向于表现出低碳消费行为。生态危机观念越强,消费行为越是呈现低碳化趋势。此外,将环境问题更多归为他人行为责任时,虽然也表现出低碳消费趋势,但相关系数很小。低碳文化认同可解释低碳消费行为 39.6%的变化(见表 10),即认同越强,越倾向于表现出低碳消费行为。对于低碳公共参与行为,低碳文化信念累积可解释其 21.4%的变化,生态危机观和生态问

49、题的个人责任归因均与低碳公共参与行为正相关(见表 9)。个人的生态危机信念越强,越将生态环境问题和个人行为相关联,越是会向家人、周围人宣传低碳理念,而从相关系数大小看,生态个人归因的影响更大。低碳文化认同可解释低碳公共参与行为 27.4%的变化(见表 10),由此而言,个人对低碳文化的认同感越强,越会更多地投入到低碳化宣传之中。对于低碳付出行为,低碳文化信念累积可解释其31.1%的变化(见表9)。其中,生态他人责任与其负相关,且相关系数最大,即越将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他人行为而不是自己行为相关联,人们就越少会为了低碳化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生态个人责任归因则会增加低碳化行为。生态危机观与低碳付出行

50、为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低碳文化认同与低碳付出行为正相关,可解释低碳付出行为 8.7%的变化(见表 10),即对低碳生活的认同感越强,人们越会为了实现低碳化而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对于低碳发展政策的支持,低碳文化信念累积可解释其 30.5%的变化(见表 9)。其中,生态危机观的影响最大,即越是相信生态面临严重危机,人们越是支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政策。生态个人责任归在对各个低碳生活方式指标的回归方程中,单独放入人口学变量时,只能解释回归方程 0.5%2%的变异,因此,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低碳文化相关变量解释了低碳生活方式的变异,下同。表 9低碳文化信念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回归分析结果(N=4107)变量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