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实验中学2025年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DDtt,ddTT)杂交,在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类型的个体占总数的
A.9/16 B.3/8 C.1/2 D.5/8
2.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3.基因型为AaBb的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B.②过程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图中的N、P分别是9、3
D.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
4.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ddRR,1/8 B.ddRr,1/16
C.ddRR,1/16和 ddRr,1/8 D.ddRR,1/8和 ddRr,1/16
5.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不可能的后果是( )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6.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基因突变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是 _________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________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_______材料。基因重组的类型有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_________________的自由组合;随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
8.(10分)图1是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三种酶。图2表示两个家庭三种遗传病的情况。
(1)若酶①由A个氨基酸组成,则控制酶①基因的碱基数目至少____(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2)图2一号和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Ⅱ1患有苯丙酮尿症,Ⅱ3因缺乏____而患有尿黑酸尿症,II 4不幸患血友病(上述三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A与a,B与b, H与h表示)。I3个体涉及上述三种性状的基因型是____。II 3已经怀有身孕,如果她生育一个女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
(3)白化病是由于控制酪氨酸代谢的酶的基因突变而引起,导致患者不能将酪氨酸合成为黑色素。DNA分子中发生____,叫做基因突变。
(4)从图1代谢途径实例可以看出,基因通过 ___,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9.(10分)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某种酶(PG)开始合成并显著增加,促使果实变红变软。但不利于长途运输和长期保鲜。科学家利用反义RNA技术,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1)PG蛋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PG能降解果胶使番茄果实细胞的___________受损,从而促进果实成熟。
(2)从番茄体细胞中获得指导PG合成的mRNA(靶mRNA),其部分碱基序列是--AUCCAGGUC--,在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以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反义基因(DNA)的一条链,进而合成双链,该反义基因对应的碱基序列是______。
(3)将该反义基因导入离体番茄体细胞,经___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完整植株。
(4)新植株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反义基因经转录产生的反义RNA与细胞原有mRNA(靶mRNA)互补形成双链RNA,阻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抑制果实成熟的目的,这最能体现RNA的哪项功能__________。
A.RNA可以作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 B.RNA是细胞中重要的结构物质
C.RNA是基因表达的媒介 D.RNA在细胞中能自我复制
10.(10分)下图的五个细胞是某种生物不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只有4条染色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A、B、C、D、E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__,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____。
(2)A细胞有_____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__个DNA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期。
(3)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
(4)染色体暂时加倍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
(5)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
11.(15分)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的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_______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________。
(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______和_______,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 ________(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共同进化的过程实际是_____之间、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DDtt×ddTT→F1:DdTt,F1自交,产生F2,即9D_T_:3D_tt、3ddT_、1ddtt,则F2中出现的重组性状为9D_T_和1ddtt,概率为5/8,故D正确。
2、B
【解析】
1.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
2.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详解】
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A正确;
B、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会提高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C正确;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则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3、B
【解析】子代表现型比例12∶3∶1,是9∶3∶3∶1的变形,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过程产生了4种配子,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此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A项正确,B项错误;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N=9,后代有3种表现型,所以P=3,所以C项正确;该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1(A_B_)∶1(A_bb)∶1(aaB_)∶1(aabb),则表现型的比例为2∶1∶1,D项正确。
4、C
【解析】由题意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ddrr)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DDRR)杂交,则F1为双杂合子DdRr,让F1子代自交,其后代产生性状分离比例为高秆抗稻瘟病(D-R-):高秆易感稻瘟病(D-rr):矮秆抗稻瘟病(ddR-):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9:3:3:1。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个体占得比例为 3÷(9+3+3+1)=3/16,在这之中基因型为ddRR与ddRr的个体的表现型都是既抗病又抗倒伏,他们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1/4=1/16、1/4×1/2=1/8,故选C。
5、A
【解析】
基因突变缺失的位置不同,影响结果也不一样:最前端--氨基酸序列全部改变或不能表达(形成终止密码子);在中间某个位置会造成肽链提前中断(形成终止密码子)或插入点后氨基酸序列改变;在该序列最后则不影响表达或使肽链延长。
【详解】
A、基因中缺少1个核苷酸对,在缺失点之前的部分可以合成蛋白质产物,故A错误;
B、基因中能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若在其中部缺失1个核苷酸对,经转录后,在信使RNA上可能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在基因缺失位置终止,故B正确;
C、信使RNA上可能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使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故C正确;
D、基因中部缺失1个核苷酸对,使信使RNA上从缺失部位开始向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合成的蛋白质中,在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都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选:A。
6、B
【解析】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
【详解】
A、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相连,A错误;
B、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且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相连,B正确;
C、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相连,C错误;
D、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相连,而不是2号碳原子,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普遍性 随机性 不定向性 低频性 少利多害性 新基因 根本 原始 非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解析】
由题干可知本题涉及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知识,回忆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基因重组的类型,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便可。
【详解】
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可以发生在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不定向性: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等位基因。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突变率低。少利多害性:一般对生物都是有害的。
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始材料。
基因重组的类型:一种类型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另一种类型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意义和基因重组的类型便可解答本题。
8、6A 酶② AABbXHXh 0 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解析】
图2中,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由Ⅰ1×Ⅰ2→Ⅱ1可知,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根据Ⅰ3×Ⅰ4→Ⅱ3可知,尿黑酸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
(1)若酶①由A个氨基酸组成,则翻译时,模板mRNA上至少含有3A个核糖核苷酸,DNA是双链的,故控制酶①基因的碱基数目至少6A。
(2)根据无中生有,女儿患病可知,苯丙酮尿症和尿黑酸症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患有苯丙酮尿症,Ⅱ3因缺乏酶②而患有尿黑酸尿症,II 4不幸患血友病。I3不含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基因,且后代有血友病和尿黑酸症患者,故其同时携带尿黑酸症和血友病的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AABbXHXh。II2的基因型为:A_BBXHY,II 3为AAbbXHX-,已经怀有身孕,如果她生育一个女孩,患病的概率是0。
(3)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4)从图1代谢途径实例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或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9、氨基酸 细胞壁 逆转录 脱氧核苷酸 植物组织培养 靶mRNA进一步翻译形成PG C
【解析】
细胞原有基因(靶基因),转录形成靶信使RNA,以该信使RNA为模板人工合成反义基因,反义基因经转录产生的反义RNA,反义RNA与细胞原有mRNA(靶mRNA)互补形成双链RNA,阻止靶mRNA进一步翻译形成PG。
【详解】
(1)PG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故PG能降解果胶使番茄果实细胞的细胞壁受损,从而促进果实成熟。
(2)mRNA(靶mRNA),其部分碱基序列是--AUCCAGGUC--,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反义基因(DNA)的一条链,进而合成双链;RNA与DNA一条链互补,故通过mRNA推测出该反义基因对应的碱基序列是。
(3)离体番茄体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再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完整植株。
(4)反义RNA与细胞原有mRNA(靶mRNA)互补形成双链RNA,阻止mRNA翻译形成PG蛋白,从而达到抑制果实成熟的目的,这最能体现RNA是基因表达的媒介功能,故选C。
本题考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难度不大,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
10、AC BDE 8 8 有丝分裂的后期 ABCE AD AD
【解析】
(1)根据染色体数目判断,可知A、C属于有丝分裂,B、D、E为减数分裂。
(2)染色体数目根据着丝点来计算,故A细胞有8条染色体,有8个DNA分子,属于有丝分裂后期。
(3)同源染色体为来自父母双方的性状相同、功能相似的染色体,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CE,D中为姐妹染色单体,而非同源染色体。
(4)(5)着丝点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的暂时加倍,所以A、D中发生这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分离,故细胞中也无单体。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变化
A→B
B→C
C→D
D→E
特点及其变化
减数分裂对应时期
减一次前的间期
减一次全过程和减二次的前期、中期
减二次的后期
减二次的末期
有丝分裂对应时期
间期
前期和中期
后期
末期
11、种群 基因库 75% 25% 不是 物种 种群 自然选择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判断一个种群是否进化,只需看其基因频率是否改变。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生物的共同进行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种群,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基因库。
(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该群体的A的基因频率为 55%+1/2×40%=75%;a的基因频率为5%+1/2×40%=25%,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是由于洪水的作用导致种群中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数发生了变化,这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
(4)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共同进化的过程实际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解答进化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