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学数学/学霸学物理/学霸学化学/学霸学文科/学霸甄选题 微信号:Xueba-2021
专题 06 机械运动(测试)(解析版)
(满分 100 分,时间 60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我国 1 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
A.2.5 m B.2.5 dm C.2.5 cm D.2.5 mm
【答案】C。
【解析】1 元硬币的直径大约为 2.5cm,而 2.5m、2.5dm、2.5mm都不符合实际。故选C。2.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9.6nm=9.6×10-3μm B.9.6cm=9.6cm×10mm=96mm C.9.6cm=9.6cm×10=96mm D.9.6cm=9.6÷100dm=0.096m
【答案】A。
【解析】A.换算过程中应是 9.6nm=9.6×10-3μm,故A选项正确; BC.换算过程中应是 9.6cm=9.6×10mm=96mm,故BC选项错误; D.换算过程中应是 9.6cm=9.6×10-2m=0.096m,故D选项错误。故选A。
3.某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 5.37cm,5.36cm,5.36cm,则木块长度应记作
( )。
A.5.36cm B.5.363cm C.5.3633cm D.5.36333cm
【答案】A。
【解析】为减小误差,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题目中测量了木块的长度三次,求出平均值即可。
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木块的长度的平均值为:
;故选A。 4.下面是小昀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 )。A.身高大约是 170mm B.脉搏跳动约 70 次/min C.眨次眼的时间大约是 1s D.手掌的长度大约是 20dm
【答案】B。
【解答】A、成年人的身高在 170cm左右,个别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 170cm=1700mm左右.故A
不合理;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 1min跳动的次数在 70 次左右。故B合理;
C、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短暂,正常人眨一次眼的时间接近 0.1s。故C不合理; D、中学生手掌宽度在 10cm=1dm左右。故D不合理。故选:B。5.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学数学/学霸学物理/学霸学化学/学霸学文科/学霸甄选题 微信号:Xueba-2021
A.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B.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没有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 C.改进实验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D.多测几次求平均值,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答案】C。
【解答】(1)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故AB错误;
(2)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实验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C正确;故选:C。
6.使用拉伸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 )。A.比真实值偏小 B.比真实值偏大
C.不受影响 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
【答案】A。
【解析】使用拉伸了的软塑料尺,即尺子伸长了,用该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将会比真实值偏小。
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时间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答案】A。
【解析】同步卫星的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地球怎么转动卫星也怎么转动,所以它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没有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地球或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C、D 错误。
8. 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南运动,
看到乙车向北运动。由此可判断 ( )。
A. 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答案】B。
【解析】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甲车是向北运动的,故A、C错误; 若乙车向南运动,则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不可能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故D错误;
因为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故乙车一定向北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 故B正确。
9. 如图所示的图像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中表示同一运动状态的是( )。
A. 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答案】C。
【解析】甲图是路程和时间的图像,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条直线,代表物体静止;
乙图是路程和时间的图像,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的直线,代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丙图是速度和时间的图像,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条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丁图是速度和时间的图像,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的直线,代表物体做加速运动,所以,表示同一运动状态的是乙和丙,都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C。
10.(双选)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 4s;
B. 0~8s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答案】AC。
【解析】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 4s时才开始行走,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 4s,故A项正确;
B.由图可知,甲同学在 0~4s静止,4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同学 0~8s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项错误; C.0~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 5.0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项正确;
D.甲同学从 4s开始行走,到 8s末行走了 5.0m,用时 4s,则甲同学的速度为
乙同学 0~8s内行走了 50m,用时 8s,则乙同学的速度为甲的速度比乙大,故D项错误。故选AC。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
11. 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圆柱的直径是 cm。
【答案】1mm;1.10。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圆柱左侧与 2.00cm对齐,右侧与 3.1cm对齐,估读为 3.10cm,所以圆柱的直径为:
。
12. 如图甲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如图乙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min s。
甲 乙
【答案】B;2.50;3;37.5。
【解析】读数时视线应该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所以B是正确的;
刻度尺上 1 cm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 1 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 cm=1 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 2.50 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2.50 cm。
由题图乙可知,机械停表中的小表盘是以分为单位的,每小格表示 0.5 min;
大表盘是以秒为单位的,每小格表示 0.1 s,该机械停表中分针指示在“3”与“4”之间且超过了半分钟刻度线,因此秒针指示的时间是 37.5 s,即该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3 min 37.5 s。
13. 如图所示,标有“A”符号的线路是小华同学从家骑行到学校的路径。由图可知,小华骑行的运动属于 (选填“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小华骑行到学校他相对自行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曲线运动;静止。
【解析】[1][2]由图可知,小华骑行通过的路程不是直线,故小华骑行的运动属于曲线运动; 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华与自行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小华相对自行车是静止的。
14. 如图所示,正在下降的跳伞运动员发现无人机始终在自己旁边的同一位置。以 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无人机是 的。
【答案】降落伞(或无人机);运动。
【解析】由题意可知,跳伞运动员和无人机相对静止,所以以降落伞或无人机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是静止的.无人机是下降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无人机是运动的。
15.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车的s-t图(如图所示)可知,乙车速度为km/h;t=0 时,甲车在乙车前方 200 m,乙车追上甲车需要 s。
【答案】72;40。
【解析】由题图可知,乙车的速度v乙 =
200m
10s
= 20m / s = 72km / h ;
甲车的速度v甲 =
350m - 200m 10s
= 15m / s ,假设经过t0 时间乙车能够追上甲车,
则v乙×t0-v甲×t0=200 m,解得t0=40s。
16. 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在同一时间从相同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的s-t图像。由图可知,甲物体的速度是 m/s;若t=2 s时其中一个物体到另外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则物体 (填“甲”“乙” 或“丙”)与其他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答案】2;乙。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 2 s内运动了 4 m,故甲的速度为v = s
t
由题图知,t=2 s时,三者通过的路程为s甲=4 m,
= 4m
2s
= 2m / s ;
s乙=2 m,s丙=1 m,三者从同一位置出发,又知道其中一个物体到另外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可以判断出甲和丙方向相同,和乙方向相反,2 s时丙到甲、乙的距离均为 3 m。
17. 图是小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的示意图,A、B、C 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小球通过
AB 和 BC 所用的时间均为 0.1s。由图可知:
(1) 该小球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 小球从A 位置运动到C 位置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3) 小球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 AC 段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变速;20;大于。
【解析】(1)[1]根据题意知道,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小球通过AB和BC所用的 时间均为 0.1s。由图知道,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不同,故说明小球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2)[2]由图知道,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1mm, AC段的路程为 4.00cm,小球运动的时间
2×0.1s=0.2s
AC段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3)[3]由图知道,AB段的路程为 2.70cm,小球运动的时间为 0.1s,AB段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故小球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C 段的平均速度。
18. 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 0.2s曝光一次。
(1)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 1 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 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2) 在图 2 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答案】变速;0.12;C。
【解析】(1)[1]由于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拍照一次,由甲图可知相同时间纸锥下降距离越来越大, 可知纸锥作加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甲到乙过程中有 4 个时间间隔,则运动时间为t=4×0.2s=0.8s
则此过程中纸锥的平均速度为 ;
(2)[3]由甲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纸锥走过的距离先增大后保持不变,则可知纸锥先加速后匀速,则图像为C所示,故选C。
三、实验题(14 分)
19.(14 分)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 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
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显示的时间(圆圈里的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学数学/学霸学物理/学霸学化学/学霸学文科/学霸甄选题 微信号:Xueba-2021
(2) 通过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3) 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AB是 dm;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BC是 m/s;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
是 m/s。
s
(4) 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停止计时,则会使运动时间的测量值偏 (选填“大”或“小”),则平均速度的测量值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1) v = ;(2)不是;(3)4.00;0.5;0.3;(4)大;小。
t
【解析】(2)由题图可知,小车在前 2 s内运动的路程小于后 1 s内运动的路程,因此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sAB=4.00 dm,sBC=5.00 dm,sAC=9.00 dm,
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学数学/学霸学物理/学霸学化学/学霸学文科/学霸甄选题 微信号:Xueba-2021
由于 1 dm=0.1 m,所以vBC
= sBC
t
= 0.5m = 0.5m / s , v
1s AC
= sAC
t¢
= 0.9m = 0.3m / s ;
3s
(4)小车到达C点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停止计时,会使运动时间的测量值偏大,则将导致平均速度的测量值偏小。
四、计算题(16 分)
20.(7 分)在如图所示的十字路口处,有一辆长 10m、宽 2.2m的客车,以 10m/s的速度正常匀速行驶在马路中间,当它与斑马线的中点B相距 60m时,马路边上的小王同学正好在斑马线中间A点出发沿AB穿过马
路,A、B间的距离为 8m,问:小王同学运动的速度为多少才能安全过马路?(提示:①人刚穿过时汽车再过线②车刚穿过时人再穿过)
【解析】(1)若车刚穿过时人再穿过,客车穿过B点所用时间为 =7s 人运动的速度为v人= ≈1.14m/s;
(2)若人刚穿过时车再过线,客车到达B点所用时间为t′= 6s,
人运动的速度为v人′= ≈1.7m/s;
答:当人的速度大于 1.7m/s或小于 1.14 m/s时,小王同学能安全过马路。
21.(9 分)高速公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在同一路段上设置两个相邻的监控点,基于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可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是
某隧道前的区间测速起点,已知起点至隧道入口 80m,隧道长 1860 m,隧道出口至区间测速终点 60 m。该路段允许汽车通过的平均最大行驶速度为 80 km/h。
(1)(2 分)求两个监控点之间的距离。
(2)(3 分)要使汽车不超速,汽车先后通过两个监控点的最少时间是多少?
(3)(4 分)某司机驾车在区间测速的前半段路程的行驶速度为 90km/h,由于担心超速,后半段路程车辆行驶的速度为 75 km/h,请通过计算判断他是否超速。
【答案】2000m;
【解析】(1)两个监控点之间的距离s=80 m+1 860 m+60 m=2000m
(2)汽车平均最大行驶速度v = 80km / h = s
80
3.6
m / s =
200
9
m / s
s 2000m
由v = t 可得,要使汽车不超速,汽车先后通过两个监控点的最少时间t = v = 200
9
m / s
= 90s ;
1
(3)由题意知, s1 = s2 = 2 ´ 2000m = 1000m ;
90
前半段路程的行驶速度v1 = 90km / h = 3.6 m / s = 25m / s ;
75
后半段路程的行驶速度v2 = 75km / h = 3.6 m / s =
125
6
m / s ;
前半程所用的时间t
= s1 = 1000m = 40s ;
1
后半程所用的时间t2
v1
= s2
v
25m / s
= 1000m
125
= 48s ;
2 m / s
6
汽车先后通过两个监控点所需的总时间t总=t1+t2=40 s+48 s=88 s<90 s; 所以他超速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