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 构建区域“伙伴合作”科研模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巴彦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科所 郭淑琴
一、 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自觉反思,探索教育现存的问题,以及创造性地开展教育革新的工作能力。目前,我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日益发展的教育改革实践相距甚远,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现状发展还不均衡,部分教师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研究热情不高,科研思维混乱,研究成果不能指导后续教学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县中小学课题覆盖面达到百分之七十,部分学校仅仅是校级课题,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认为教育科研“很神秘”,把搞研究仍然看成是专家的事,显然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科研成果质量难以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将吸收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继续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针对我县中小学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对教育科研的特性认识模糊、研究方向错位、研究成果低效、科研发展现状不均衡等问题,采取各种有效的组织策略和行动策略,如构建教师专业引领团队与教师合作,构建校际与校际间的合作联盟,构建小课题与小课题间的团队合作;组建外延型科研协作体、互补性科研协作体及成立教师研训基地等。调动中小学教师的学习与研究热情,不断地纠正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中的偏差,目的是创建“伙伴合作”这种适合我县中小学教师群体发展的一种行动模式,为每位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引领”的资源,帮助教师“脱贫致富”;其创新点在于同时达成激发教师学习动机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科研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背景
1、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教育界提出“教师及研究者”的理论,即:教师成长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或被动的执行者,而是教育改革方案与方法的研究者。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发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品质越来越实现在个人的科研素质上。
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党在新时期要求下,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霍伊尔(hoyle,e)对教师专业化标准提出六条要求: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训练;系统知识训练;高度的自主性;经常性的在职进修;团队的伦理规范。简言之,教师作为专业,其内涵包括专业技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理论、专业自主、专业服务、专业成长。由此看来,教师的教育教学专门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伦理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是一种需要高度专业化、专门化和实践化的专业。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区域性推进教育科研要以“增强服务意识,倡导伙伴合作,着眼规范管理,提高科研实效”为宗旨;坚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出发点, 以教育教学发展中“真问题”为着眼点;以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为落脚点;根据我县地域比较分散,教育科研现状发展不均衡,教师科研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现状。因此,在县教科所的主持牵头下,我们以题目为:《构建区域“伙伴合作”科研模式的实践研究》为研究课题,申请立项,通过构建多策略的“伙伴合作”科研模式的研究,真正使老师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的特性、定位、发展方向等,激发教师的学习研究热情,让科研指导教研,让课题走进课堂,让教师参与科研,整合科研资源,培育科研特色,在创新模式的规范下,使我县的教育科研校本化、本土化和常态化,以科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全县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澄清了教育科研的模糊认识,激发了学习热情,产生了研究的愿望,形式了在校本研修中的科研能力。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进入课堂,积极探索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师教育践的能力。
(三)通过实现伙伴合作的科研模式,使我县教育科研科学化、本土化、校本化,达到相互借鉴、方法互汇、资源共享;将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撰写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反思、课题实验课的能力会大幅度提高,教学会收到显著成效。
六、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教师的科研现状,分析教师科研动机。
2、研究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定位问题。
3、研究“伙伴合作”的途径、内容、方法。
4、健全课题运作的常规管理制度
5、研究教师如何进行课例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证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依靠各学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业务校长、进修校教科研组成研究团队,
经过反复论证,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科研模式,其宗旨在于通过课题引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同时使用教育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课题组理论联系实践,付诸于行动,获取第一手材料。
调查法:通过下发调研问卷,摸清我县教师科研现状。
预测法:确定课题实施方案,必须经过论证,实施之前要对取得的结果进行科学的预测。
比较法:通过课题研究前后的对比,验证教师科研行为、能力,验证课题研究效果。
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将对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作出小结,同时对课题实施的每个阶段要全面总结,最后形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八、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自2011年3月开始,至2014年3月,计划三年完成。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论证阶段,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形成研究计划,设计问卷,抽样调查,下发问卷,反馈汇总,找准问题;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
形成课题开题报告,构建教师引领团队,对实验学校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深入实验学校,服务指导,作专题讲座,深入课堂听课,解决课题运作中的困惑,与实验教师抓准教学中的“真问题”;计划召开课题研究推进会,各校上交阶段性总结报告或调查报告;开展课题研究中期研讨会,检验实施方案,请上级科研部门评审,调整研究策略;广泛积累课题研究材料,整理研究成果,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档案。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
课题组人员将对三年来的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详实的课题结题总结报告,装订课题研究主卷和副卷,收集研究成果,向上级科研部门提出结题申请,等待结题验收。召开课题总结表彰会,汇编成果,推广转化成果,交流典型经验。
九、 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主要阶段性成果:
名称:《伙伴合作引领教师走“求实 互助 自主”科研发展之路》
成果形式:论文
最终研究成果:
名称:《伙伴合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十、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主持人: 郭淑琴 负责撰写立项申请报告、开题报告,主抓课题全面工作
成员分工:姚智玉 负责课题组织与协调
苏克娜 负责课题信息资料整理,指导课堂教学
张志晨 负责设计调查问卷,统计问卷,设计访谈提纲
梁海波 负责设计调查问卷,统计问卷,设计访谈提纲
宋淑媛 负责设计调查问卷,建立课题档案、归档
刘艳玲 负责撰写结题报告
柴淑娟 进行研究指导,撰写课题阶段性报告
吴宏宇 进行研究指导,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李 友 进行研究指导,撰写阶段总结报告
韩 晶 指导课堂教学,撰写研究日志、案例
周艳莉 指导课堂教学,撰写研究日志、案例
张 英 负责课题信息资料整理,指导课堂教学
十一、 课题研究的经费及条件需求
本课题由县教科所牵头,吸纳了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业务领导、进修校教科研团队组成,他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高级职称,在教育教学中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教学经验,并且在十五期间都承担过市级以上研究课题,科研成果获得过市级以上成果奖励,具备参与研究的课题的能力。
同时,县教育局、进修校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领导期望科研工作带动教研,打造一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形成一支精良的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为我们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一切可能,近一切力量支持。
资金保障:该课题启动到终结预计需要课题经费三万元左右,该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课题活动的全部支出,包括订购研究资料费,课题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差旅费,相关打印材料费等。
时间保障:课题组成员将按照计划的时间段,完成每个阶段的研究任务,形成阶段性报告,保证课题如期完成。
巴彦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科所
2012年4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