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九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寻找是不够的。即使发现了一些遗址,也大多_________,难以从整体上和空间上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航天的发展则为空间遥感提供了基础。随着数据获取越来越便捷,多源影像被综合应用于考古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的物体,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
我国遥感考古技术应用较晚,开始主要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比如,上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考古工作人员利用航空照片对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进行分析。2006年,我国启动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工作,但这项工作并非________。困难之一是目前运河的不少踪迹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只留下保存在地下的遗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证明大运河的存在、走向?这时,遥感技术便可以_________。科学家根据遥感数据,_________地制定了大运河遗址的生态保护措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扩展到地下深层次空间。
B.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扩展至地下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探测。
C.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
D.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穿透至地下深层次空间目标。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B.之所以如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数十年中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C.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D.正因为如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数十年中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支离破碎 驾轻就熟 小试牛刀 有的放矢
B.分崩离析 驾轻就熟 小试牛刀 有条不紊
C.分崩离析 轻而易举 大显身手 有条不紊
D.支离破碎 轻而易举 大显身手 有的放矢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绣挞(tà) 栖惶(qī) 罪愆(qiān) 鳏寡孤独(guān)
B.惊愕(è) 阿谀(yú) 蟊贼(máo) 前合后偃(yǎn)
C.鱼鳍(qí) 孱头(càn) 国粹(cuì) 繁文缛节(rǔ)
D.躁动(zào) 厚赐(cì) 囊括(náng) 残羹冷灸(zhì)
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很擅长演讲,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到场听众无不听得出神入化,受到极大的感染,听过之后很多人还想再听现场录音。
②尝鼎一脔,以淘宝的运营状况来观察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未来3-5年还会是一个电商们的黄金期。
③我们俩上大学时是很要好的朋友,曾几何时,我们一起在黄昏的校园里漫步,探讨学问,争论问题,不想一晃就是30年过去了。
④他虽然初出茅庐,可是工作起来却是有条有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⑤过去的中国制造和今天的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比如港珠澳大桥项目中,六七公里长的海底隧道己经被称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工程了。
⑥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不绝如缕,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各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予於厄,何子求绝之逮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已而信于知已者方晋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已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丁丑,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庆封欲杀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太史公曰:至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B.不然/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C.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D.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丁丑是天干中“丁”与地支中的“丑”的合称,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本文是干支记日。
B.三十二年,在文中指齐景公三十二年,古人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彗星,俗称扫帚星,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例如彗星袭月。
D.分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例如秦是参宿的分野,齐是虚宿危宿的分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节俭谦恭,不以地位傲人。他长期担任齐相,辅佐三任国君,却节俭力行,生活朴素,不事奢华。
B.晏子尊重贤人,乐于接纳谏言。他赎救出越石父,但当越石父向他表示不满时,从善如流,尊越石父为上客。
C.晏子坚守节操,不愿附庸权相。崔庆以权势逼国人盟誓效忠,只有晏子不愿意,并因为他的忠心被崔庆放过。
D.晏子不畏君上,敢于直言进谏,在众人都阿谀君上时,他直言君上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招致民怨,将导致齐国的大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2)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盟鸥
宋·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用“千丈翠奁开”之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 “甚爱”原因。
B.面对带湖美景,“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
C.作者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露了自己摆脱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的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D.还好有鸥鸟是作者的知已,它们“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来到他的身边,作者也举杯为永结盟好作贺。
2.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的“寄言”之妙,请结合全词,说说作者“寄言”为何?
名篇名句默写。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8)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
(1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17)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19)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孙少平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里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哏哏地跳动。……他一个人独处这天老地荒的山野,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
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生活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总不要自己操心;再说,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的关怀和照料。倘若流落在它乡异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得靠自己一个人去对付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了……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他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象打摆子似的颤抖。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他就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
少平已经暗暗把自己外出的目的地选在黄原城。原西县城对他来说,已经不算“大地方”,而更大的地方他还不敢去涉足:黄原是合适的。对他来说,那地方已经是一个大世界;再说,离家也不远,坐汽车当天就能返回。
到黄原去干什么?他将在那里怎样生活?别无选择。他只能像大部分流落异地的农民一样去揽工——在包工头承包的各种建筑工地上去做小工,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不管怎样,他是非去不可了。
孙少平把他外出谋生的一切方面都想好以后,决定和父亲谈这件事。
这天吃过午饭,父子俩到山上一块坡地种玉米。休息时,父亲蹲在地上抽烟,然后他才鼓起勇气,和父亲谈起了他去黄原的打算。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
他“吱吱”地用劲吸着烟锅。思谋了好一阵,才说:“你还小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
少平一时难以给父亲说清楚自己的心思。“我呆在家里不痛快,想出去闯一闯……”
父亲低倾下头,手指头抠着脚趾头,说:“我能想来哩。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心里难过。没办法啊!世事就是这样。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不过,而今政策宽了,劳动虽说熬苦一些,但吃饭不要再受熬煎。你刚开始出山,爸爸晓得你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
“爸爸,这你不要操心。我二十几的人了。自个儿能管得了自个儿,你就让我出上几天门!你年轻时不是也吆牲灵跑过山西吗。我不到外面闯荡一回,一辈子心里平不下来,你就让我走吧!咱们家现在有你和我哥,这点土地你们能耕务过来,我出去,也不是去瞎逛!我也长两只手,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爸,你放心……”孙少平几乎要哭了。
父亲看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
……
少平和哥哥少安谈话几天以后,就决定走黄原了。
母亲流着泪为他把那点破被褥拆洗了一遍,少安从手头挤出五十元钱,硬往弟弟手里塞——少平只接了十五元;他知道家里现在需要钱,他不愿拿这么多;再说,既然他要出门,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去谋生了。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打捆好了自己的行李。一条开洞的黑羊毛毡;被褥是早年间姐姐出嫁后留下的,已经缀了许多补钉——三根断麻绳结在一起,便扎好了这出门的全部行囊。
晚上,他和衣躺在土炕上,一直半睡半醒。明天他就要走了,走向一个前途未卜的世界,他现在才感到了一片令人心悸的渺茫,由不得手心里捏出两把汗水……睡梦中,他感觉有人轻轻地摩挲他的头发,他知道这是父亲的手。他一直等汹涌的泪水通过鼻孔管流进肚子里,才睁开眼睛……
第二天早晨,从米家镇开往黄原的第一辆长途汽车过来后,挤在公路边上为少平送行的全家人,都举起胳膊拦挡车。车一停住,少平就立刻提起那卷破烂行李挤了上去。他尽量笑着挥手向亲人们告别,而并不知道两颗泪珠早已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来……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孙少平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而莫名落泪,暗示他失去了蓝天般的梦想和白云那样的自由。
B.孙少平的内心是矛盾的,读者通过他的矛盾心理,也能看到孙少平身上情感丰富的一面,让人倍感亲切。
C.对于儿子的出门,母亲没有像父亲那样的劝说语,但只写一句流着泪拆洗被褥,就把浓浓的母爱展现出来了。
D.选文以“出门”为中心,写了想出门、谈出门、出门去,情节简单却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与情感。
E.小说在描写人物时,仅仅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就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性格的一些鲜明特征。
2.小说中略写孙少平与哥哥的谈话,是否意味着他与哥哥少安关系的疏淡?为什么?
3.文末两处写孙少平流泪,这两处泪水的内涵一样吗?请进行简析。
4.从孙少平想出门到出门去的行动来看,他身上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或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侧耳根
余道勇
家乡有一野生植物,名为侧耳根。
春天一到,它那蛰伏于大地土层的身躯,就冒出嫩绿红润的叶茎来,似乎是大地派到人间接收新春信息的信使。先是像荷叶一样卷曲的尖叶露出地表,紫红色的嫩茎拱出地面后,铺展成一片心形的单叶,颜色也由嫩黄而紫红,由紫红而新绿;第一片叶子张开,其上又生一尖叶,逐渐铺展成上端尖下端凹的紫红色叶片。钻出地面十厘米许,侧耳根就有四五片紫红嫩绿的叶子,茎秆也呈现红白相衬的模样,红里透着白,白里透着红,像大地刚刚生出来的胖小子。
惊蛰一过,万物苏醒。侧耳根是最早从地皮里冒出来打探春天气息的小精灵,只有它,才能听得懂天地语言,最先沐浴早春淅沥沥的小雨。也许就是因为它那竖起来的紫红色叶片,像是侧耳倾听天地之音的小耳朵,人们才把它叫做侧耳根吧?那轰隆隆的春雷声,就像是天地间的窃窃私语,然而,这些话语却早已被侧耳根倾听得清清楚楚。
侧耳根,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折耳根,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生于山边沟边、田埂地头,其嫩根茎可食用,西南地区人民常将它作为蔬菜或调味品。在重庆近郊金佛山脚下,山民们对侧耳根可谓情有独钟。每到仲春季节,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城里的人,也常常周末去乡下踏青采风,顺便去溪沟涧边、山脚地头采挖侧耳根,一天下来,总有丰厚的收获。有时候,踏青累了,就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馒头,把侧耳根用溪水洗干净,拌一些油辣子就可以吃了,吃起来又香又脆。
当然,最惬意的,还是把侧耳根带回家,与家人共享。吃不了的,也可以送给朋友亲戚,说一声这是在山间田头亲手采摘的,那亲情友情就更加浑厚了。完整的一株侧耳根,地上部分是紫红透白的,地下部分是雪白嫩脆的,再加点从山中采摘回来的野蒜苗、柴胡尖,拌以辣椒油、山胡椒、花椒等佐料,不用炒不用煮,生吃,脆脆响,香从鼻入,味自香来,生津开胃,不觉食欲顿增。春天的餐桌上,当地人们都少不了这一道凉菜。
侧耳根长在溪涧沟梁田野之际,林边地头之间,与其他杂草共生共荣,不仔细找不易发现。随着周边的地丁、繁缕相继地开放,侧耳根反倒淹没在草丛中。但人们认真寻获的一刹那,一眼就能够从这春天的新绿中获得惊喜。而且发现一株,可能就会发现一大片。采的时候,最好有一把小铲子,左手扯住地上的茎叶,右手把铲子伸到根部切断根须,一株带着寸把长根茎和紫红色茎叶的完整侧耳根便采摘完成了。采摘的时候,一定不能只顾着扯地上茎叶,这可能会扯断地下那截鲜嫩的根茎,就不是完整的侧耳根了。
侧耳根一年一枯荣,冬去春回,听惯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也听惯天地间的万物私语。它深深扎根在土层中,哪怕冬雪摧残了茎叶,但蛰伏在大地之中的根茎,却能听懂天公与地爷的对话,在和风拂面的季节,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和美食的味道。夏秋季节,侧耳根开花结籽,茎叶被人们收割晒干泡茶喝,清热解毒消暑。冬天里,它坚强地孕育地下根茎,以待来年的发展。也许,在人类还没有诞生的洪荒年代,它就这么寂寞地倾听大自然和天地万物的呼吸。也许,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它也倾听过花草鸟虫的和鸣,倾听过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山歌号子。
当隆隆的春雷响起,和风吹拂的时候,侧耳根就冒出地面,侧耳倾听万物的声音——天地风云以及潺潺流水,还有勤劳的人们上山劳作的号子和歌声,它在给人们送来一片嫩绿的同时,也送来一味可口的美食,传递着大自然对人间最美好的祝愿和厚爱。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7日)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直接点明赞颂对象“侧耳根”,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与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以写春天蛰伏于大地土层的侧耳根冒出叶茎始,以侧耳根冒出地面,侧耳倾听万物的声音终,脉络清晰。
C.“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是乡村的农民喜爱侧耳根的主要原因。
D.本文抒写了家乡受人欢迎、讨人喜欢的一种野菜,深情地抒写了它的味儿美,品质也美;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借“家乡的侧耳根”抒发了哪些情感。
四、语言运用。(12分)
下面是一份“校园开放日“的家长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家长:
为了增进了解,促进家校互动。实现师生和学校公共发展,鄙校兹定于本月8日举行“校园开放日”,诚邀您们拨冗来看一下,在高效魅力课堂和丰富特色活动中感受“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教育理念,您的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不得缺席或迟到。
XXX中学
2019年5月5日
①将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
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1.A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的物体,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使得探测目标……还能穿透至地下……”搭配不当,“探测目标”不能“穿透……”,应是“扩展到……”;“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结构混乱,选项把“还能……至地下”和“进行……的探测”两句杂糅到一起。B项,“探测……还能扩展至地下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探测”结构混乱,把“还能……至地下”和“进行……的探测”两句杂糅到一起。C项,“……探测目标……还能扩展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搭配不当。D项,“探测……还能穿透至地下深层次空间目标”搭配不当。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分析语段可知,上文说的是“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的原因,后面应是说结果,故用“正因为如此”连接前后内容,这就排除A、B两项,“之所以如此”后面应是解释原因;后面说“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航天的发展则为空间遥感提供了基础”,从句式结构的一致性来看,括号处的句子句式应与后面一致,而后面一句把时间状语提前并用逗号隔开,从句式一致的角度来看,括号处的句子也应该把时间状语提前并用逗号隔开,这就排除D项,故选C。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结合成语的情感色彩、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排除。“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第一处,此处修饰对象为“遗址”,且为了与下文“整体性”相照应,宜用“支离破碎”,如使用“分崩离析”则对象不当。“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做成容易,毫不费力。“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其主语多是人。第二处,是形容“工作”,如使用“驾轻就熟”,则对象不当,故使用“轻而易举”。“大显身手”,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小试牛刀”,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第三处,此处强调遥感技术正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故用“大显身手”。“有的放矢”,比喻说话或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第四处,此处强调针对性而不是条理性,故用“有的放矢”。故选D。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0-9]{1,}.(9分)[0-9]{1,}.(9分)[0-9]{1,}.(9分)
2、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题中例句和A项为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3、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项,“绣挞”改为“绣闼”。
C项,“繁文缛节(rǔ)”改为“繁文缛节(rù)”。
D项,“残羹冷灸”改为“残羹冷炙”。
故选B。
从历年高考来看,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各组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
4、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前提是需要读懂诗句,根据诗句的内容,判断所描写的与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有关,每一个选项都确定后,甄别出正确的选项。
A项,诗句写的是元宵节;
B项,诗句写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
C项,诗句写的是七夕节;
D项,诗句写的是端午节。
故选B。
5、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①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不能搭配“听得”;②尝鼎一脔,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也写作一脔之鼎,使用正确;③曾几何时:泛指时间没过多久。此处误用为“曾经”;④初出茅庐: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使用正确;⑤相提并论,用于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比较应该用“同日而语”;⑥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合语境,应改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故选B。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0-9]{1,}.(9分)[0-9]{1,}.(9分)[0-9]{1,}.(9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D
2.D
3.C
4.(1)他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因此他在辅佐三代君王期间,在诸侯中都有显耀的名声。
(2)晏子仰天长叹说:“我不能(盟誓)啊,我只依从那些对国君衷心对国家有利的人!”
(3)计策还没有定下来,寻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诎于不知己”与“信于知己”结构对称,因此,排除A、B;“是”为代词,“这”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从前我被束缚起来,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束缚。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秦是参宿的分野”,说法错误;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C项,“崔庆以权势逼国人盟誓效忠”,说法错误;原文是“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崔庆二人做相,恐怕齐国人不服发生祸乱,于是让国人盟誓,不依附崔庆二人的都要死;所以,他们让人盟誓,不是为了效忠,而是为了依附他们、听从他们;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注意:及,涉及,到;之,他;危言,正直的言论;以,因为;显名于诸侯,状语后置。
译为:他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因此他辅佐三代君王的时期中,在诸侯中都有显耀的名声。
第二句注意:获,能够;唯……是从;宾语前置句,只听从……; 忠于君,对国君忠诚;利社稷,对国家有利。
译为:晏子仰天长叹说:“我不能(盟誓)啊,我只依从那些对国君衷心对国家有利的人!”
第三句注意:求,寻找;报,回复;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意思是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得,找到。
译为:计策还没有定下来,寻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吃饭不吃两道荤菜,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顺从命令去做事;因此他辅佐三代君王的时期中,在诸侯中都有显耀的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才,因罪被囚禁在牢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 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从前我被束缚起来,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束缚。”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丁丑那天,崔杼立庄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杵臼做国君,这就是景公。景公的母亲,是鲁叔孙宣伯的女儿。景公做国君后,让崔杼做右相,庆封做左相。他们二人害怕内乱爆发,于是让国人盟誓说:“不依附崔相、庆相的都要死!”晏子仰天长叹说:我不能(盟誓)啊,我只依从那些对国君衷心对国家有利的人!不肯与他们结盟。庆封想要杀晏子,崔杼说:“他是一个忠臣,不要杀。”
三十二年(前516),天空出现慧星。 景公坐在柏寝台上叹息说:“堂皇的亭台,终归于谁手呢?”群臣忧然泪下。晏子反而笑起来,景公很恼怒。晏子说:“我笑群臣过于谄谀了。”景公说:“慧星出现在东北天空,正是对着齐国的地域位置,寡人为此而担忧。”晏子说:“您筑高台凿深池,多收租税唯恐得的少,滥施刑罚唯恐不严苛,最凶的茀(bèi,音倍)星将出现,您怕什么慧星呢?”景公说:“可以用祭祷禳除慧星吗?”晏子说:“如果祝祷可以使神明降临,那么祈禳也可以使它离去。但百姓愁苦怨恨的成千上万,而您让一个人去祈禳,怎么能胜过众口怨声呢?”当时景公好大造宫室,多养狗马,奢侈无度,税重刑酷,所以晏子借机谏止齐景公。
太史公说:说到晏子的进谏劝说,冒犯国君的颜面,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吧!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就算是给他拿着马鞭赶车,心中也是高兴钦慕的。
7、1.D
2.①表面是写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在,写了优游之趣和闲适之情。②实际通过鸥鹭“不能解吾怀”(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表达自己落职闲居、壮志难酬的孤独、苦闷和悲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鸥鸟是作者的知已”以及“作者也举杯为永结盟好作贺”两处都是错的。原诗下片开篇写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是“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这“笑”,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无能与之为友,是“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根本不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词,说说作者‘寄言’为何”。因题干略有文言之意,所以必须先弄清楚题干的含义,“寄言”,并不是不言,而是用诗句通过表面意思来表达更多的情感,也就是说要挖掘诗深层的情感。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整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