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采掘施工企管理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修改
57
2020年5月29日
文档仅供参考
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
评 审 说 明
(一)标准规范说明
1.为规范全省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合理确定评审等级,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 露天矿山实施指南>(AQ .3-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 地下矿山实施指南>(AQ .3- )<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评分办法。
2.本评分办法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采掘工程或露天矿山采剥工程承包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
3.在评审年度(申请之日起前一年)内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在3人(不含3人)以下,且施工企业在承包地下矿山采掘工程或露天矿山采剥工程施工时,应根据对应的矿山工程性质和特点满足下列要求,方可参加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评审:
l 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制定作业安全规程和各工种操作规程;
l 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l 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l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书;
l 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l 其它从业人员依照规定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试合格;
l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l 制定防治职业危害的具体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l 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定期检测检验;
l 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生产规模较小能够不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并与邻近的矿山救护队或者其它应急救援组织签订救护协议;
l 有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安全生产协议;
l 采掘施工企业应取得建设部门颁发的施工资质;
l 采掘施工企业或项目部应配备具有矿山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文凭的专业技术人员;
l 外省采掘施工企业在省内的项目部应提供施工委托书;
l 承包露天矿山采剥工程施工,矿山开采周边安全距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施工实行自上而下、分台阶(层)开采;采用机械铲装、机械二次破碎,严禁二次爆破破碎大块;大、中型矿山或边坡潜在危害性大的矿山,应建立健全边坡管理和检查制度,对边坡重点部位和有潜在滑坡危险的地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排土场安全度为正常级,有符合规定的防洪措施和监测系统
l 承包地下矿山采掘工程施工,每个矿井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的间距应不小于30米;每个生产水平(中段)均应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并应同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矿井必须建立机械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矿井提升运输系统有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一级负荷须采用双回路、双电源供电。
4.本评分办法使用标准化得分和安全绩效两个指标,确定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剥)工程承包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
5.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由14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划分为若干子元素,每一子元素包含若干个问题。
6.本评分办法对子元素赋予不同的分值,子元素分值之和为元素分值。子元素分为策划、执行,各元素分值明细表如下:
元素分值明细表
元 素
分 值
1.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
1.
50
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50
3.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²
250
4.风险管理
²
125
5.安全教育与培训
²
100
6.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
2.
100
7.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3.
50
8.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4.
50
9.职业卫生管理
100
10.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
5.
50
11.检查
6.
125
12.应急管理
100
13.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
7.
100
14.绩效测量与评价
8.
50
总分
1300
标准化评审得分总分:采掘施工企业为1300分,最终标准化得分换算成百分制。换算公式如下:
标准化得分(百分制)=标准化评审得分÷1300×100。
7.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审工作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
8.标准化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评审等级须同时满足标准化两个指标的要求。等级划分标准如下:
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划分表
评审等级
标准化得分
安全绩效
一级
≥90
评审年度内未发生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
二级
≥75
评审年度内未发生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
三级
≥60
评审年度内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在3人(不含3人)以下
9.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有效期为3年,在有效期内,一级企业、二级企业、三级企业相应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人(含1人)、2人(含2人)、3人(含3人)以上的,取消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经整改合格后,可重新进行评审。
(二)采掘施工企业评审说明
1、评审方式:依据企业承包经营方式,施工点抽样评审。缺项从总分中扣减,以参评项的累计总分除以评审得分乘百分之百为评审得分率。
2、评审对象:在本省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评审采掘施工企业;在外省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采掘施工企业评审其省内施工的项目部(该项目施工期限应超过三个月以上)。
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评分表
自评/评审单位:
自评/评审时间:从 年 月 日 到 年 月 日
自评/评审组组长: 自评/评审组主要成员:
一级要素
二级
要素
三级要素
企业达标标准
标准分值
评分方式
扣分
实际得分
1.
目标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
(50分)
方针
(25分)
策划
(7分)
· 是否建立了针对安全生产方针制定、传达、评审与修订等环节的安全生产方针管理制度
4
· 制度是否指定了相应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并规定了相应职责?
3
执行
(18分)
· 是否有由最高管理者签发的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
4
· 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定是否有员工参与?
2
· 安全生产方针是否已传达至全体员工?
2
· 安全生产方针是否与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相抵触;
4
· 是否经过下列方式确保有效、充分传达安全生产方针:
² 显著位置张贴;
作为员工岗前培训及再教育的内容。
6
目标
(25分)
策划
(7分)
· 是否有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设立、完成情况评价的管理制度?
4
· 是否明确了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考核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员?
3
执行
(18分)
是否设立了文件化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2
为了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的实现是否提供了下列
· 资源?
· 人力资源;
· 财力资源;
· 物力资源;
· 技术资源。
4
·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是否制定了实施计划?
2
· 是否完成了所有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
5
· 对目标和指标完成的情况是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5
小计
50
得分小计
2.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50分)
2.1需求识别与获取
(15分)
策划
(4.5分)
· 是否建立了识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需求并获取相应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制度?
2.5
是否确定了负责识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需求并获取相应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部门、人员及其职责?
2
执行
(10.5分)
· 是否识别了员工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需求?
2
· 企业各级人员是否知道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义务?
3
· 是否有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清单,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是否包括:
法律;
² 行政法规;
² 地方法规;
² 部门规章;
² 国家和行业标准;
² 规范性文件及其它要求。
6
· 已获取的法律法规是否分发至所有部门与员工。
1
· 所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是否均为现行有效的版本。
1
2.2融入
(20分)
策划(6分)
· 针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融入是否建立了制度?
3
· 制度是否明确了责任部门、人员及其职责?
3
执行
(14分)
· 是否已将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融入标准化系统?
2
· 是否按所识别的需求为员工提供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培训?
2
· 员工是否有获取相应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有效途径?
2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融入的有效性:
² 将其规定融入安全生产责任制与规章制度;
² 将其规定融入作业指导书或安全操作规程;
² 将其规定写入员工安全培训教材;
将其规定融入安全生产活动中。
8
2.3评审与更新
(15分)
策划
(4.5分)
针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评审与更新是否建立了制度?
2.5
· 制度是否明确了责任部门、人员及其职责?
2
执行
(10.5分)
· 是否按制度对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进行定期评审?
3.5
· 已更新的法律法规员工得到及时培训。
3.5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得到及时更新。
3.5
小计
30
得分小计
3.
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250分)
3.1安全生产责任制(20分)
策划
(6分)
· 是否建立了针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定、沟通、培训、考核、评审与更新的管理制度?
3
· 是否明确了负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定、沟通、培训、考核、评审与更新的部门、人员及其职责?
3
执行
(14分)
是否规定了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它职能部门与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12
· 是否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 是否定期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适宜性进行评审与更新?
· 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部门及岗位应上墙而且分发至员工手中。
· 对职能部门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 考核结果要与安全生产责任险、工伤保险或安全奖惩等挂钩。
· 针对考核发现的问题要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3.2安全机构设置与人员任命(20分)
策划
(6分)
· 是否有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任命的文件?
3
· 是否对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机构的人员构成、职责、培训、定期会议与重大事项决策等作出了规定?
3
执行
(14分)
· 是否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企业的状况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机构?
2
· 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机构是否定期开会,研究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
2
· 最高管理者是否已书面任命下列职位?
² 员工代表;
² 安全员;
² 急救员;
² 事故调查员;
² 法律法规需增加的职位;
² 与风险及其评估相关的职位。
6
· 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被任命的人员是否持有相应的资格证?
2
· 是否明确并在工作场所展示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机构成员的职责?
1
3.3员工参与(20分)
策划
(6分)
· 是否有收集并反馈员工关注的安全、健康事项的制度?
2
· 是否有制度确保员工获得参与安全、健康活动的机会?
2
· 是否建立拒绝制度,确保员工有权拒绝存在安全、健康问题的工作?
2
执行
(14分)
· 是否收集并反馈了员工关注的安全、健康事项?
2
· 员工是否有参与下列安全生产活动的机会:
² 定期安全学习与培训活动;
² 安全操作规程修订;
² 安全操作训练;
² 风险评价;
² 安全合理化建议活动;
² 安全认可和奖励活动;
² 参与安全问题的调查。
7
· 是否对员工拒绝的安全生产事项进行了公正的调查?
2
· 是否指定人员定期汇总员工反映的安全生产问题?
1
· 员工参与安全生产活动的有效性:
² 为保证员工参与的效果,事先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² 为员工参与提供必要条件;
² 员工在活动中所提意见和建议得到积极响应;
²
· 员工参与的记录完整。
2
3.4
文件与资料控制(20分)
策划
(4分)
· 是否有文件与资料控制管理制度?
2
· 制度是否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颁发、培训、执行、考核、评审与修订、以及的要求?
1
· 制度是否明确要保存文件与资料的类型和管理要求?
1
执行
(16分)
· 是否对员工进行了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化文件培训?
1
· 是否定期评审、及时修订或废除标准化系统文件?
1
· 下列安全生产记录是否得到有效保留:
² 管理评审报告;
² 事故、事件的相关记录;
² 风险评价信息;
² 培训记录;
² 标准化系统评估报告;
² 安全检查与绩效测量记录;
² 健康监护记录;
² 安全生产会议记录;
² 安全活动记录;
² 法定检测记录;
² 许可文件;
² 应急管理记录;
² 纠正与预防行动记录;
² 承包商和供应商信息;
² 安全设备、设施和装置的维护和校验记录;
² 技术资料、图纸。
4
· 是否制定下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²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² 安全例会制度;
²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² 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
²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² 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² 应急管理制度;
²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²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与使用制度;
² 特种作业管理制度;
² 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
²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² 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
²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7
· 标准化系统文件控制系统是否具有以下要素:
² 版本;
² 批准;
² 变化与废止;
² 保存期限;
² 外部文件;
可获取性。
3
3.5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20分)
策划
6分
· 是否有与外部联系的制度?
2
· 是否有内部沟通制度?
2
· 是否有合理化建议制度?
2
执行
14分
· 是否指定人员与外部联系和协调安全生产事项?
2
· 是否就外部关注的安全生产事项进行了沟通?
2
· 是否保存外部的安全投诉记录?
基层是否收集并处理在会议中员工关心的安全生
· 产问题?
1
1
· 是否有便于收集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措施或渠道?
1
· 是否评估建议并对已采纳的建议进行表扬、认可,对未采纳的建议给予必要的解释?
2
· 是否及时向外界披露重大安全生产事项?
1
· 有外部联系记录。
2
· 及时、有效地处理员工反映的安全问题。
2
3.6系统管理评审(20分)
策划
6分
· 是否有评审标准化系统的制度?
3
· 评审过程是否有文件化要求?
3
执行
14分
· 是否每年进行标准化系统的评审?
2
· 标准化系统评审是否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执行?
2
· 是否保持标准化系统评审的记录?
1
· 标准化系统评审是否包括:
监测与检测记录;
以前评审的跟踪结果;
影响标准化系统的变化;
事故统计分析;
² 员工和相关方意见和建议;
² 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
标准化系统覆盖范围的充分性;
标准化系统评估报告;
实施标准化系统的资源(人、财、物、技术)的保障情况;
² 持续风险识别结果。
5
· 评审的结果是否包括:
标准化系统运行的总体评价;
-基于问题的改进措施;
资源需求;
损失预防措施和风险缓减计划。
4
3.7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20分)
策划
6分
· 是否有供应商、承包商选择、评价与管理的制度?
6
执行
14分
· 作为选择的参考因素,备选供应商、承包商是否提供下列信息:
² 相关资质;
² 安全管理制度;
² 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能力;
3
· 合同是否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与义务?
1
· 是否对供应商、分包商的作业现场进行检查,以识别及控制可能的风险?
1
· 在许可供应商、分包商的员工使用企业设备设施前,是否对其进行相应知识的培训?
1
· 对供应商、分包商检查的执行情况,包括:
² 严格按规定或计划进行;
²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与供应商、分包商充分沟通;
² 检查记录经供应商、分包商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² 对问题整改结果进行跟踪复核。
4
· 是否因供应商、承包商的原因导致事故、事件的发生?
4
3.8安全认可与奖励(20分)
策划
(6分)
· 是否有针对安全生产表现的认可与奖励制度?
3
· 是否有部门或人员负责评价安全生产工作表现?
3
执行
(14分)
· 是否对员工好的安全表现给予认可?
3
· 是否对部门执行标准化系统的绩效予以认可?
3
· 企业是否经过公告牌或电子信息媒介,展示安全表现信息?
4
· 企业应确保所有层面的员工均能参与个人的认可过程。
4
3.9班组建设基本保障(30分)
策划
(9分)
· 是否制定了班组建设的安全管理制度?
3
· 是否制定了班组相关的安全岗位操作规程?
3
· 是否制订了相关任务的作业指导书?
3
执行
(21分)
· 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管理制度是否包括以下制度:
班前会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隐患处理制度、现场交接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事故分析处理制度、安全学习管理制度、班组安全绩效考核制度。
4
· 操作规程是否与本班组作业内容相符。
3
· 作业指导书是否与本班组作业任务相符。
3
制度是否得到执行。
5
· 安全操作规程是否操作可行。
3
· 作业指导书是否操作可行。
3
3.10 班组标准化建设(30分)
策划
(9分)
· 是否建立了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管理制度?
4
· 制度中是否明确班组标准化建设内容
² 班组应对作业环境、作业过程、劳动防护等规范管理。
² 作业现场、环境的工器具、备品备件、材料、设备、废品等定置管理。
² 班组检查、学习、安全活动、交接班、设备运行等记录。
² 班组成员岗位责任制、管理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上墙。
· 班组应保存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作业指导书、岗位风险评价文件、相关学习材料等。
5
执行
(21分)
· 班组建设是否有专门的活动场所?
4
· 作业现场设备、材料等是否做到定置管理?
3
· 班组活动室是否保留学习、培训、交接班等记录?
3
·
· 班组是否保存应急救援预案、作业指导书、风险评价文件等材料?
5
· 班组活动室、作业现场是否有制度上墙?
3
· 在采掘(剥)工程平面图上是否体现班组作业位置?
3
3.11班组现场事故、事件处理情况(30分)
策划
(9分)
· 是否建立了班组现场事故事件处理方案?
9
执行
(21分)
· 与本班组相关的现场处理方案是否完善有效
9
· 检查班组检查及隐患排查记录是否有整改记录:
6
· 治理完成后,是否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6
小计
250
4.
风险管理
(125分)
4.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25分)
策划
(2.5分)
· 是否建立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制度?
1
· 制度是否明确风险评价的方法、流程、风险层次控制原则以及持续风险评价要求?
1.5
执行
(22.5分)
· 是否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并确定重大危险源?
1
· 是否已经过风险评价,对风险评价实施动态管理?
2
· 是否定期或及时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进行回顾?
1
· 风险评价的结果是否文件化?
1
·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范围是否涵盖所有的过程、活动、场所及周边环境?
1.5
·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过程是否考虑了相关方的活动?
1.5
· 是否认定并评估工作或活动的次生风险?
1.5
· 是否考虑了正常和非正常的情况以及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1.5
· 风险评价时是否要求考虑内部和外部的变化?
1.5
·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规定的职责是否明确?
3
· 制度规定的风险评价流程是否清楚?
2
· 风险评价方法是否合理?
2
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包括:
² 工程控制措施;
² 管理控制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3
4.2风险评价(60分)
策划(6分)
· 是否制定了下列风险评价的计划:
² 周边环境风险评价;
² 关键设备风险评价;
² 重要设施风险评价;
² 重要场所风险评价;
² 主要作业过程风险评价;
职业卫生风险评价。
6
执行(54分)
· 是否针对下列方面开展了风险评价:
² 周边环境;
² 关键设备;
² 重要设施;
² 重要场所;
² 主要作业过程;
² 职业卫生。
3
· 是否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了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2
· 是否已识别和评价下列职业危害及其影响:
² 粉尘;
² 高温与低温;
² 振动与噪声;
² 辐射;
² 毒物;
² 生物危害;
² 其它。
3.5
· 是否对已识别的、可能造成严重风险的职业危害进行了监测?
1
· 是否已识别和评价下列灾害及其影响?
² 滑坡;
² 泥石流;
² 火灾;
² 意外爆炸;
² 水灾;
2.5
· 在对周边环境进行风险评价时,是否考虑了自然灾害及外部机构的影响?
2.5
· 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是否考虑了设备与工艺参数的匹配问题?
(分数 是:2分; 否:0分)
· 是否为风险评价计划配备了相应的资源?
(分数 是:2分; 否:0分)
· 对识别的、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进行监测的比例:
2
1.90%-100%(2分)
2.75%-90%(1分)
3.60%-75%(0.5分)
4.60%以下(0分)
· 在水灾风险评价时,是否考虑了下列水源:
² 地下水;
² 地表水;
² 降雨及融雪。
1.5
· 在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价时,是否考虑了下列可能的致因因素:
² 矿岩性质;
² 结构面与软岩夹层;
² 水文地质条件与雨水冲刷;
² 支护与加固;
² 爆破震动等。
2.5
· 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是否考虑了下列方面:
² 穿孔机械;
² 铲装机械;
² 运输机械;
² 排土机械;
² 破碎机械;
² 排水机械;
² 压风机械;
² 支护机械。
4
· 在意外爆炸风险评价时,是否考虑了下列方面:
² 燃料油;
² 爆破器材;
² 锅炉。
1.5
· 周边环境、重要设施及重要场所潜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有效性:
² 周边环境可能的影响因素均已识别与评价,如滑坡、泥石流、洪水、其它矿山爆破等;
² 可能的重大危险源均已识别与评价,如排土场、爆破器材库、油库、锅炉房等;
² 相关风险识别与评价的信息更新及时。
3
· 职业危害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有效性:
² 列出了职业危害因素清单;
² 确定了暴露于职业危害的员工人数、暴露时间及相关风险;
² 提出了职业危害的风险控制措施。
3
· 危害因素的监测与测量效果?
3
1.好(3分)
2.一般(1分)
3.差(0分)
· 水灾风险的评价效果?
3
1.好(3分)
2.一般(1分)
3.差(0分)
· 滑坡、泥石流风险的评价效果?
3
1.好(3分)
2.一般(1分)
3.差(0分)
· 机械伤害风险的评价效果?
3
1.好(3分)
2.一般(1分)
3.差(0分)
· 意外爆炸风险的评价效果?
3
1.好(3分)
2.一般(1分)
3.差(0分)
· 是否因风险评价不充分而导致企业发生事故或财产损失?
3
4.3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40分)
策划
(4分)
· 是否建立了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制度?
2
· 是否有许可作业管理制度?
2
执行
(36分)
· 是否已依据风险分析结果编制关键任务作业指导书?
2
作业前或班组安全例会是否讨论作业指导书?
2
· 是否认定了需要许可的作业范围?
2
· 是否将认定的需要许可的范围清单发放给受影响部门?
2
· 作业指导书是否明确:
² 主要作业内容;
² 作业过程可能的危险有害因素
² 作业程序;
² 作业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
² 紧急情况下的现场应急处理措施。
5
· 许可作业前是否做到:
² 作业风险已识别;
² 已办理作业许可证;
² 参与作业的人员已讨论作业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3
· 写的作业指导书是否符合下列要求:
² 简明扼要;
² 步骤清楚、完整;
² 危险源辨识全面;
² 关键步骤确定准确;
² 安全措施齐全。
10
· 工作许可的有效性:
² 许可作业的范围认定准确;
² 作业风险识别正确、全面;
² 许可审批程序明确、执行严格;
² 许可作业的现场应急处理措施具体、可行;
² 作业前的技术交底充分;
² 作业前参与作业的人员对作业方案进行充分讨论。
6
是否未因作业指导书的原因导致事件、事故的发生?
4
小计
125
5
安全教育与培训
(100分)
策划
(20分)
是否制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3
·制度是否明确了负责培训工作的责任部门、人员及其职责?
2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是否考虑到以下方面:
² 针对岗位进行;
² 考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相关规定;
² 关注高风险的作业活动;
² 听取员工和管理层的意见和建议;
² 特殊要求:班组长、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员工代表
² 考虑承包商员工的培训需求。
12
·制度是否对定期评估培训的适宜性作出了规定?
3
执行
(80分)
是否制定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
2
员工年度培训计划是否包括下列内容
² 培训目标;
² 培训大纲;
² 培训教材;
² 培训时间;
² 培训内容;
² 培训教师;
² 培训方式;
² 考核方式。
8
是否进行了培训适宜性的评估?
2
· 培训适宜性评估是否考虑了以下方面:
² 培训对象;
² 培训时间;
² 培训组织管理;
² 培训内容;
² 培训师资;
² 能力测试方式;
² 培训经费;
² 培训效果评估方式。
8
·全体员工是否获得安全教育培训?
5
·新员工在聘用后是否接受安全意识培训?
2
·当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是否对工作现场特定要求的员工进行专门教育?
2
·当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规定时间返岗及转岗时,应进行专门教育。
2
·当企业自身人员能力不具备相应技术和管理能力时,可委托有资质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2
·新员工经”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是否经工段长、班组进行特定现场教育,是否有记录。
3
· 培训时间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² 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²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² 主要负责人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
² 安全管理人员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
² 新上岗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² 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
6
·管理层是否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且有效:
2
·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取得安全资格证书
2
·班组长是否获得资质证书
2
·重要岗位的员工,是否接受了下列知识的培训:
² 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² 事故预防及应急响应中的职责;
² 偏离制度可能的后果;
² 操作程序与作业指导书。
4
· 是否对特种作业人员由工段长、班组进行专门培训?
2
· 是否进行了学员能力测试和培训效果评估?
2
· 是否经过下列途径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² 学员反馈;
² 绩效改进;
² 管理层反馈;
² 测试结果分析;
² 现场应用能力。
5
· 培训效果如何?
² 培训计划执行率100%;
² 培训目标完成率100%;
² 得到80%以上学员的肯定;
² 得到80%以上管理层的肯定;
² 得到承包商的认同。
10
· 是否保留了保存所有培训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建立教育培训档案?
5
是否由于安全培训的原因未导致事件、事故发生?
4
小计
100
得分小计
9.
职业卫生管理(100分)
9.1健康监护(40分)
策划(8分)
· 是否制定了包含下列要求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²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配备;
² 设施及服务的”三同时”要求;
² 职业危害监测与防治要求;
² 员工健康监护要求。
² 上岗前的体检;
² 在岗期间的定期体检;
² 离岗时的体检;
特定的体检。
8
执行
(32分)
·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是否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
4
· 现场是否放置足够的急救箱,并按标准和风险配备急救用品,急救箱由合格急救员负责管理并定期检查和补充。急救箱位置及急救员名单是否张贴?
4
· 是否按规定进行员工岗前、在岗和离岗职业健康体检?
4
· 是否按规定对特定工种进行体检?
4
· 员工健康监护档案是否一人一份,并妥善保管?
4
· 员工受伤害、疾病时是否获得充分、有效的医疗救助?
4
· 是否因员工的健康因素导致过事故?
4
9.2职业危害控制(30分)
策划
(6分)
· 是否建立了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
3
· 是否明确负责职业危害控制管理的责任部门、人员及其职责?
3
执行
(24分)
· 是否针对可能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了下列控制措施:
² 工程控制措施;
² 管理控制措施;
² 个体防护措施。
6
· 是否就下列内容对员工进行培训:
² 职业危害辨识;
展开阅读全文